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因是子靜坐法正篇

因是子靜坐法正篇

蔣維喬

◆ 序

靜坐法,即古之所謂內功也。古者養生之術,本有外功內功二者。醫術之藥餌針砭,治於已病;養生之外功內功,治於未病者也。自後世失其傳,習外功者多椎魯而無學;而內功又專為方士所用,附會陰陽五行坎離鉛汞諸說,其術遂涉於神秘,為搢紳先生所不道。夫世間事物,苟能積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間,本無神秘之可言。所謂神秘者,皆吾人為智識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余自幼多病,屢瀕於死,弱冠以前,即研究是術。庚子之歲,乃實行之。以迄於今,未嘗間斷。蓋十八年矣。不特痼疾竟瘳,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學之方法,說明是術之效用;顧以未肯自信、操筆輒止;非敢自秘,將有待也。近聞日本岡田虎二郎,藤田靈齋,均倡導靜坐法,其徒皆有數萬人。岡田之徒,蓋岡田式靜坐法;藤田自著息心調和法、身心強健秘訣二書;風行一時,重板皆數十次。余取而讀之,則慨然曰:“是吾國固有之術也。

岡田藤田之書,平實說理,不為神秘之談耳。惟其說能本乎科哲諸學,乃異于吾國古書所云。余於是乃不能自己矣。”間嘗默察吾國民之根性;凡一切學術,以及百工技藝,苟有超絕恒蹊者,往往自視為秘法,私諸一己,不肯示人,以為公同研究。自古至今,卓絕之藝術,坐是而不傳者,蓋亦夥矣。東鄰之民則不然,得吾一術,必公同研究之。其結果且遠勝於我,我方且轉而取法之矣。如吾國之外功,其粗者為八段錦,精者為拳藝。然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習者無學,學者又莫之能習。迨明季有陳元贇其人者,流亡至日本;以是術傳福野七郎左衛門等。彼國人起而研究之,至今蔚成柔術。而我國之拳藝如故也。內功,其粗者為可卻病,精者乃可成道。然亦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流為怪誕,趨入異端。

今日本人得其術,加以研究,創為靜坐法。彼國人自大學講師學生軍人老幼男婦,多起而效法之。且學校有以之加入課程;大學學生,更有聯合為靜坐會者。嘻!何其盛歟!而我國人則何如也。夫非以自秘之故而失其傳耶!亦可慨矣。餘之為是書,一掃向者怪異之談,而以心理的生理的說明之。凡書中之言,皆實驗所得,於正呼吸法,亦兼采岡田之說。至於精之成道,則屏而不言。以餘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抑吾國之民性,至今日浮動甚矣;一書當前,多不能體察其理,為盲從,為被動;一閧之市,有初鮮終;民性如此,國幾不國矣。以靜坐之術救之,其諸為扁盧之良藥歟!吾將以是書蔔之也。

一九一七年冬月因是子識



 
◆ 生命與呼吸

凡是一個人,從呱呱墮地開始,就必需呼吸,可見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也有生命,這兩者的關係,正像形影的不能分離一樣。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夠一張一縮,縮的時候,把身體內的濁氣(二氧化碳)從鼻孔裏呼出來;張的時候,把空氣(氧氣)從鼻孔裏吸進去,這個一呼一吹,叫做鼻息。這種呼吸,生理學上稱它為外呼吸。它是從空氣中攝取氧氣給予血液,同時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於空氣中,在肺裏面完成氣體的交換。

另外,人體內的血液迴圈,從心臟發動,由動脈管將動脈血(紅血)輸出,把從肺裏吸收來的氧氣,運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分配給全身的各部份組織;又接受各部份組織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成為靜脈血(紫血),由靜脈管輸回心臟,再由肺動脈輸送到肺部,釋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氣,成為動脈血,由肺靜脈輸回心臟,如此周而復始,稱為血液迴圈。生理學上把人體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內呼吸。因此呼吸的主要功能,即在於保證身體內氧的供給,並排出過多的二氧化碳。

人體裏面這種微妙的、有條不紊的呼吸運動,必需很多器官的協調活動才能實現,而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高級神經中樞和呼吸中樞的調節作用。

呼吸對人們生命的關係如此密切,道理也十分明確,然而一般人只以為維持生命最需要的是飲食,不飲不食,就要饑渴,甚至死亡。殊不知道呼吸比飲食更加迫切;人們若斷了飲食,可挨到幾天,若一旦閉塞口鼻,斷絕了呼吸,只要幾分鐘就要死的;這就是呼吸比飲食更迫切的證據。但是,由於人們要得飲食必需用金錢去買,要得金錢,必需靠勞力去換,至於空氣,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隨時取得,不費一些勞力和金錢,所以相對的只知飲食的需求,而忘卻呼吸的重要了。



◆ 疾病的來源

人生在世,不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任何人都可能遭到疾病。疾病有內傷外感兩種來源:內傷是臟腑不調和,或者局部有損害;外感是氣候的變化,或受寒,或受暑;然不論內傷和外感,總不免要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影響內外呼吸的氣體交換,所以就容易生病。

應該說明,疾病的來源當然不能簡單地用內傷外感來概括一切,即便是內傷外感,也還應該注意其他因素。總之,如果能在平常時候小心預防,比病起以後去求醫治療,好得多了。



◆ 疾病的預防

中國自古相傳的呼吸習靜養生法,在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卻有它獨到之處,它的微妙,也就是針對呼吸著手。

人們一般的運動不外四種。一種叫做“行”:就是下肢的行動;一種叫做“住”:就是立定在那裏;一種叫做“坐”:就是依靠坐位固定肌肉;一種叫做“臥”;只是全身肌肉鬆弛。但是練習呼吸以坐的時候最相宜,因為行時立時,身體和精神不容易安定,臥時身體和精神又易入於昏昧,只有坐時可以安靜,所以通常稱之為“靜坐”。這種靜坐在中國流傳下來有幾千年,最大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無病時候,可以防病,有病時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斷的練習,就能獲得很大的效果。



◆ 靜坐的方法

‧甲 身體的姿勢
 

㈠兩腳的安放

圖一 雙盤膝:少年筋骨柔軟,可用此法,就是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股交叉,好像三角形,這叫做“雙盤膝”,它的好處:是兩膝蓋必定緊貼坐墊上,坐的姿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但這種雙盤膝姿勢,不容易學,中年以上的人,學起來更難,不必勉強。

圖二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腳放在左股下就得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得多。它的缺點,是左膝蓋不能夠緊貼坐墊,入坐稍久,身體要向左邊歪斜;只要你自已覺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沒有妨礙的。

圖三 下盤法:倘若老年的人,連單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小腿向下面盤,也可以的。不過兩膝蓋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應隨時注意改正。

圖四 平坐法:還有兩腿有毛病的人,連向下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腳垂下平坐也可。但須把左腳跟靠在右腳背上。叫做“四肢團結”;或兩腳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與腳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

初學盤腿時,入坐略為長久,必感覺兩腳麻木,此時可以徐徐放開,等到不麻木時再盤;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㈡兩手的安放

兩手應該寬鬆,絲毫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時,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如圖四所示。


㈢頭部的姿勢

練習時,頭頸,面孔,眼睛,嘴巴的動作都要注意: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不可張開,舌頭抵住上顎。


㈣臥式的姿勢

圖五 平常仰臥法:行、住、坐、臥,是人們舉止的四種威儀,都可以用習靜的功夫。當然,行時習靜為最難,住時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時辦不到,坐時行功最合標準,所以把它作為主要的練習方法,臥時雖易致昏沈,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時,就不妨以臥式來作代替。臥式如人們睡臥一樣,有仰臥側臥兩種。仰臥姿勢與平常仰臥一樣。但須記得將頭肩等部略事墊高到自已覺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均同前述。

圖六 獅子王臥法:此法是側臥,側臥雖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當以右側為宜。因左側臥則心臟常受壓迫,不是頂好;右側臥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也同前述,但頭及上身須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較下面的應更加稍彎曲些,使達最舒適的程度,自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腿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的貼放於下面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輕輕放於髖關節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開,放於頭畔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須看你怎樣覺得最舒適為准。這個臥法,在功夫上有個名字,叫做“獅子王臥法”。



‧乙 精神的集中

靜坐的時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臍下約一寸三分的部位,稱“下丹田”)。初學的人,對這種工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一起一滅,沒有一秒鐘停止,所以說:“心猿意馬”,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最後工夫,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夠出現一種無念境界。那麼怎樣下手呢?應該平常行動做事時候,時刻當心,不要亂想,到靜坐時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學者覺得這種定力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至微露一線之光,而目觀鼻准,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這樣可以得到幫助不少。

還有一種方法,仍將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勢一如前述,而最重要點,仍是在於 “意守下丹”。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有最緊要的一句話,就是要請讀者記住這一個方法:因這幾種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沒有流弊,讀者但擇哪一種方法在實地練習時經常覺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種方法于他最為合宜。

初學靜坐的人,常常說:“我沒有學靜坐的時候,妄念倒還少,一入坐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緣故?”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要知道人們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常時因和外面環境的接觸,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這是一種初步的自覺。能夠從這下手,返觀自心,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練習久之。它自然漸漸會減少,不必怕它。

初學的人,又有兩種境象:一是散亂,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一是昏沈,時時要打瞌睡。大概初學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亂,無法收斂,練習的時日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沈。這是學靜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亂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沈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大概說來,人們因為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裏入坐,就容易昏沈;早上起來入坐,因為夜裏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沈了。



‧丙 呼吸的練習

上面說到人們的生命寄託於呼吸,呼吸習靜法就在對準呼吸下手,那麼呼吸的練習很是重要,應該詳細談談。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淺,不能盡肺部張縮的力量,因此也不能儘量吸入氧氣吐出炭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這裏舉出練習方法如下:

一、呼吸氣息的出入,應該極輕極細,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見出入的聲音。

二、氣息應該慢慢的加長,叫它達到小腹;但要純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久後就能夠達到。

三、人們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橫膈膜(也叫隔肌)。開始練習呼吸的人,往往會覺得胸中氣悶,這因為沒有推動膈肌的緣故。推動的方法,是吸氣時候從鼻中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下降;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隔肌向上升,這樣一上一下地膈肌的運動就會靈活,於是覺得胸部空松,一點也不氣悶了。

四、腹中的大小腸,最為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呼吸的氣,漸漸深而且長,達到小腹,腹部就有彈力,能夠把滯留在腹腔內的鬱血逼出去,達於四肢。

五、呼吸的氣,必須從鼻腔出入,不可用口;為什麼呢?因為鼻子是專司呼吸的器官,鼻孔裏有毛,可以阻止灰塵和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時候,把嘴張開,一則侵奪鼻子的功用;二則灰塵和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所以不但靜坐時候要閉口,在平常動作時也以閉口為合宜。



‧丁 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呼吸習靜法,對於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說不盡的,大凡慢性的內症,藥物所不能治療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說空話,舉出實例:如我本人,少年患嚴重的肺病,沒有方藥可以醫治,就用這法,根本治好。

我現在已是八十三歲的老翁,尚耳聰目明,手輕腳健,終年沒有疾病。近數年來,連傷風感冒也很少;碰到氣候突變或陰雨潮濕時候,別人都感到不快,我則依舊一樣,胸襟十分寬舒。這是我本身對呼吸習靜治病防病的體驗。



◆ 原理篇


‧人類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 “夫物蕓蕓,各複歸其根;”此言萬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幹枝莖葉;暢茂條達,小者尋丈;大者千霄。問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蓋草木之根本敷暢,斯能吹收土中之養料,以運行於幹枝莖葉,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則人類之生,幾萬億年,發達至今;自其大者觀之,亦萬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無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類之根本何在?則知之者鮮矣。雖然,不難知也;物之生,其始皆為細胞,人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合而成胎;猶草木之胚也。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為胎兒,一端為胞衣,而中間聯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於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溉壅之;培養人生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時也。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臍,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是也。顧吾之為是書,意在發揮平素之心得,以論理的記述之,絕不願參以道家鉛汞之說,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稱,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學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百尺之塔,淩雲之閣,巍然獨峙而不欹者葛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終日營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厄,於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於重心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于自然,於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懌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禪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人體之構造,複雜精妙,實有不可思議者。今日科學雖發達,于此學尚只窺其途徑,未能造其極也。請就生理學上言之:吾人全體機關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攝取體外之滋養質,供給於體內各機關;排泄體內之廢料於體外而已;是名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之作用,無一息停止;司其樞紐者,厥惟迴圈器。迴圈器,包括心臟、脈管、淋巴腺而言。所以運行血液於全身,迴圈不已者也。心臟有四房,為發血器官;脈管有動脈、有靜脈;淋巴腺遍佈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于動脈管;一面攝取老廢物,達于靜脈管。血液之迴圈,全恃呼吸;呼出炭酸氣,吸進養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為紅血輸入動脈。此迴圈約二十四秒時,全體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餘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所澄之血,有一萬五千餘斤;如此偉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覺也。運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無阻滯,則身體健康;一有阻滯,則各機關受其病;各機關或有損傷,亦能使血液阻滯而生病。

血液停滯,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種種:一、呼吸不合法,不能盡吸養吐炭之功用。二、常人全身血量,半儲於腹部;腹力不緊,恒多鬱血,使他部失調。三、內臟器官,屬交感神經所管轄,不能直接達於大腦,在生理學上謂之不隨意筋;言其作用,雖在人之睡臥時,全身靜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滯而病,人每不及預防。四、心臟跳動時,於動脈之發血接近而有力;至靜脈管,則自頭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臟跳動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滯。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於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預防。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法,輔助其運行而已。惟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於下部,宛如強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揮各機關。呼吸因練習而調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橫隔膜上下動作,腹力緊湊,可逐出腹部之鬱血,使返心臟;複由心臟逼出鮮血,輸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內臟感覺,使不隨意筋,亦能盡其作用;而心臟之跳動,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迴圈,十分優良(詳後經驗篇),新陳代謝作用圓滿,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預先知之,使之不久複元。治病於未發之先,較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學所由起也。持極端惟物論者,則謂吾人心意之作用,不過有生以來經驗之迹象,印於腦中者,恒隨肉體以俱盡,殆不承認有精神界;持極端惟心論者反,謂世界一切,皆由心造,無心則無物;是皆陷於一偏之見。究之心身兩方面,不可偏廢,而心意尤能影響於肉體,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蘊,則顏為之赤;沈愁終夜,則發為之白;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於腸胃也。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於血液也。至若催眠術之利用暗示,使被術者執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者即不覺其苦,並肌膚不少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於內,物誘於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一,不能宰製肉體。於是肉體則?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點,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於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謂也。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運行優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統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區別。是故重心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並得;重心不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胥失。世人妄生分別,鍛煉肉體者,忽於精神之修養;修養精神者,則又輕視夫肉體之鍛煉;皆不察之過也。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靜字之真義

地球繞日以行,動而不息,吾人棲息於地球之上,亦隨地之動以為動,然則宇宙萬有,惟一動字可以概之,安所謂靜耶?故動靜之真義,未可以常說解之。吾之所謂動者,住吾人自己有所動作,反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吾人之所謂靜者,即吾人自己無所動作,合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蓋地球之行動,吾人毫不能感覺者也。靜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覺之域,而與地之動一轍矣。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臍下之腹部,其初藉調息之法(詳方法篇),俾全身血液運行之力,集中於茲;臍下腹部膨脹,富於韌性之彈力;是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內界,則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於一點,如皓月懸空,潔淨無滓;是為重心安定之內象。惟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體精神兩方面,故有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常人牽於耳目口體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見精神之我。重心擾亂,上浮於胸,全身機關,失於調節,輕則罹病,重則死,死時氣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從事修養者,肉體與精神,固宜兼顧。然吾見世之體育家,鍛煉筋骨,極其強固,一旦罹不測之病,莫之能禦,甚且成為廢人者有之。而禪師或哲學家,鍛練心意,能藉修養之作用,驅除病魔;雖軀體孱弱,而卒能壽及期頤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遠過於形骸之我者矣。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為一致,而實則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時行之,毋使間斷,亦可名之為精神體操。



◆ 方法篇

原理既明,宜詳方法。靜坐之方法,有兩大要件:一端整姿勢;二調節呼吸;此為入門之緊要關鍵,今以次說明之:


‧甲 姿勢

⦿ 靜坐前後之注意

㈠備靜室一間,或即用臥室,開窗闔戶,不使他人來擾。

㈡制軟厚之褥或墊,備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靜坐畢,宜徐徐張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 靜坐時之兩足

㈠盤足而坐,既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複以右脛互加于左脛之上。(卷首第一圖)

右式俗稱雙膝盤,佛家謂之趺坐,乃盤膝之最完全者。論其作用,則如此姿勢,兩膝蓋必皆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欹斜。然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故不必勉強。

㈡盤時或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或以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均可隨人之習慣。(卷首第二圖)

右式俗稱為單盤膝。此式較雙盤膝有缺點:如左脛加於右脛之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者身易向右傾斜;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則右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時向左傾斜。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惟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一也。

㈢兩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側,緊著於褥上,重心自然安定於臍下。(此指雙盤言之,若單盤,只有一邊緊著於褥。)

㈣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後,自然能恢復原狀。若經過此階級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矣。


⦿ 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心窩降下者,即使橫膈膜弛緩也。胸內腹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當外部兩肋間凹下處,稱為心窩。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氣上浮於心窩。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即心窩不能降下之證。必時時注意於下腹,使橫膈膜弛緩,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㈢腹之下部宜鎮定。

鎮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於下腹部也。宜先掃除他種雜念,而專注一念於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 靜坐時之兩手

㈠兩手輕輕交握,貼於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㈡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

㈢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

㈣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㈤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 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及呼吸

㈠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㈡兩耳宜如不聞。

㈢眼宜輕閉。

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

㈣口宜噤,舌抵上齶。

舌抵上齶,亦是使筋肉團結之意。

㈤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詳後)


⦿ 靜坐時之心境

㈠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識界,恰如舞臺,各個觀念,恰如優伶,倏起倏滅時時隱現於舞臺中,無剎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極為難事。惟注意之一離愈明顯,則其他之觀念愈伏藏。故能注意於重心之一點,則妄念自漸漸消除。

㈡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謂內視術,常人兩目之所視,均注乎外物,罔有能返觀其內容;靜坐時閉合兩目,返觀吾之意識,先將妄念之起滅,頭緒理清,甲念起則返照之,不使攀援,則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則妄念自然不生。

初學靜坐者,往往有一種謬誤之見,恒云:“未學靜坐,妄念反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此實誤解。蓋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習靜者,乃不自覺,及習靜後,始能覺之,此實自覺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覆練習,則妄念自漸漸減少。決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畫也。

㈢靜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觀念,亦宜屏棄勿思。

㈣當純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棄棹舍帆,任其所之。

㈤靜坐時兩目閉合,猶可不見外物,惟外界之音響,接於兩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難處置。故宜收視返聽,雖有音響,置諸之聞,練習既久,能養成泰山崩於前而不動之概方可。

㈥靜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習時往往反覺心中苦悶,必堅定不移,繼續行持,久乃大效。有效與否,全視信仰。


⦿ 靜坐之時間

㈠靜坐之功候,到極深處,則應終日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可。然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㈡每次靜坐之時間,固愈長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長,當聽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鐘,日久繼續不斷,則收效已不少矣。

㈢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四十分鐘為宜;能延長至一時間更妙。

㈣時間不論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後為佳。

㈤每晚就寢前,能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時間靜坐,頗有效,總之以起床後之靜坐為主,就寢前之靜坐副之可也。

㈥早起先在床,撫摩上下腹,調整呼吸(法詳後),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後靜坐。

靜坐總以便後為宜,然因各人習慣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則亦各從其習慣可矣。



‧乙 呼吸

呼吸與吾人生活機能,關係重大。一般人但知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即將餒死;初不知呼吸比飲食為尤要也。蓋飲食,必須金錢可易得之,而不用勞力,即不能得金錢,故覺其可貴。若呼吸,則攝收大氣中之空氣,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不必以勞力金錢得之,故不覺其可貴耳。然人若斷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閉其口鼻,不使呼吸,則不逾時即死;是呼吸之於生命,比飲食重要之明證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兩種: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別言之:



一 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呼吸機關,外為鼻,內為肺。肺葉位於兩胸間,呼吸時,肺部張縮,有天然之軌則。常人之呼吸,多不能盡肺之張縮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幾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炭吸養之功用,致血液不潔,百疾叢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達於下腹之謂也。在吸息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仰壓橫膈膜,使之下降。斯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息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要之呼吸作用,雖司於肺,而其伸縮,常依下腹及橫膈膜之運動,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迴圈流暢。吾人不但于靜坐時須用此法,實則行、住、坐、臥、宜常行之。今舉調節方法如下:

㈠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㈡吸息時,自鼻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㈢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於下腹,腹力緊而充實。

有人主張吸息送入下腹後,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余之實驗,初學者不宜。

㈣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復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

㈤能達無呼吸之狀態,則無呼息,無吸息,雖有呼吸器,似無所用之;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然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至要。



二 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張呼吸事深宜細,宜達腹部,皆與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時腹部之張縮,完全相反。而其使橫膈膜上下運動,則目的相同。蓋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舉其調節方法如下:

㈠呼息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其結果腹力滿而堅。

㈡臍下氣滿,胸部空松,橫膈膜弛緩。

㈢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自膨脹,此時臍下腹部收縮。

㈣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斯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靈敏。

㈤胸膨脹時,腹部雖縮而非空虛,無論呼氣吸氣,重心常安定臍下,使之充實方可。

㈥呼氣吸氣,宜細靜細,以靜坐時自己亦不聞其聲為合。

古人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者,今人則有主張呼息比吸息宜長者,以余之實驗,則呼吸以長短相等為宜。

由上觀之:可知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橫隔膜運動。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張縮,逆乎自然,而使橫膈膜之弛張更甚,運動更易耳。因余靜坐入手時,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餘書中採用之。然自出版以來,學者習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參用人功,非人人可學;不若自然呼吸之毫無流弊也。


⦿ 呼吸之練習

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練習有共同之點如下:

㈠盤膝端坐,與靜坐同一姿勢。

㈡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㈢呼吸之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於下腹。

㈣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為專司呼吸器官,鼻管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若口則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則侵奪鼻之功用,必漸致鼻塞;且塵埃入口,易招疾病。故無論何時,口宜噤閉,不特靜坐為然也。

㈤呼吸練習漸純熟,漸次加長,以長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時間為最;然法不可勉強。

㈥練習靜細之呼吸,每日不無何時,皆可為之。

㈦靜坐時宜無思無慮,若注意於呼吸,則心不能靜,故宜於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

㈧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可擇空氣新鮮處,以五分至十分,為練習之時間。


⦿ 心窩降下與呼吸之關係

前言姿勢,既述及心窩宜降下之理。雖然,呼吸時,於心窩之降下,更有重大之關係。蓋心窩若不能降下,則呼吸不能調節,靜坐之效,終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學者之注意。

㈠初學者呼吸時必覺心窩處堅實,以致呼吸窒礙,不能調節;此即橫膈膜未能上下運動之故;宜持以決心,不可退縮。

㈡覺呼吸窒礙時,切不可用力,宜純任自然,徐徐注意達於下腹。

㈢胸部,宜一任其弛緩,使血液迴圈時,不致壓迫心臟,則心窩自然降下。

㈣練習日久,似覺胸膈空松,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於臍下重心,即為心窩降下之明證。

 

‧丙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㈠靜坐日久,臍下腹部,發現一種震動之現象,即為腹力充實之證。

㈡震動之前十數日,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

㈢熱力動蕩既久,忽然發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可驚駭,當一任其自然。

㈣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遏抑。

㈤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閭(臀後脊骨下端盡處,名尾閭。)循背脊上行,而達於頂;複透過頂,自顏面徐徐下降心窩,而達於臍下。(自尾閭上行至下降心窩,非一時之事,或距震動後數月,或經年不定,閱者勿誤會。)久之則此動力,自能上下升降。並可以意運之於全身,洋溢四達,雖指甲毛髮之尖,亦能感之,斯時全體皆熱,愉快異常。

震動之理由,頗深奧難解;大率血液迴圈,其力集中於臍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動,由動生熱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頂複下返於臍,實不易索解。而事實上,則餘所親歷,確有可信。古人所謂開通三關者,即指此。(尾閭為一關;背部夾脊為二關,名夾骨關;枕骨為三關,名玉枕關。)

古人解此震動之理,其說頗多,茲引近理者,要不能繩上嚴格的科學,而固非無可取者。其言曰:胎兒在母體中,本不以鼻為呼吸,而其體中潛氣內轉,本循脊骨上升於頂,下降於臍,是名胎息。一自墮地後,此脈即不通,而以鼻為呼吸矣。靜坐之久,能假此動力,仍返胎兒呼吸之路,即回復胎息之始基。



◆ 經驗篇

‧幼年時代

餘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慮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夢遺、頭暈、腰酸、目眩、耳鳴、夜間盜汗、百病環生。幼時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時,略知其故;然不甚明瞭,屢戒屢犯,又不敢以告人,惟日在病中而已。家居城之西隅,距城東不過二、三裏,偶因節日,偕兄弟遊于城東,中途輒足軟不能行,歸則一夜必盜汗六、七次,幼年之狀況如此。



‧青年時代

年十五、六後,病益多,加以怔忡、心悸、潮熱往來等病。猶憶十七歲之春,每日午後身熱,至翌晨天明退熱,綿延至十八歲之夏方愈。長日與病為緣,益覺支離,而頗知刻苦讀書;舊時習慣,讀書恒至更深不寐。久病之軀,以病為常事,以不病為變例,故雖病而讀書自若,於是體乃益弱,病乃益深。



‧靜坐之發端

當病盛時,亦百般求治療之法;而內地偏僻,只有舊醫,所用者為湯藥,久而無效,亦厭棄之。餘雖不以告人,而餘先考則察知餘病源所在,有時示以修養心性諸書;又示以醫方集解末卷所載道家大小周天之術;乃恍然大悟,稍稍習之,病良已。然無恒心,病作則懼,懼即習,病已則怠,怠則忘之。然自此知保貴身體,不加戕賊。自十九歲後,諸病雖未嘗離身,而較諸幼年時代,反覺康強矣。



‧靜坐之繼續

年二十二娶妻以後,自以為軀體較健於昔,靜坐之術,即委棄不復為,而又不知節欲,於是舊時諸疾俱作,加以飲食不節,浸成胃擴張病,食管發炎如熾,益以嘈雜,時時思食,食至口,又厭不欲食。友人多勸余靜養,餘猶以為無傷也,遲回不決。至己亥之春,仲兄岳莊,以患肺疾死。其明年庚子,餘亦得咳嗽疾,未幾,即咯血;服舊醫之湯藥,病轉劇,三月不愈。乃大懼,恐蹈亡兄覆轍。於是摒除藥物,隔絕妻孥,別居靜室,謝絕世事,一切不問不聞,而繼續其靜坐之功,時年二十八也。



‧靜坐之課程

初為靜坐時,自定課程:每晨三、四時即起,在床趺坐一、二時。黎明,下床盥漱畢,納少許食物,即出門,向東,迎日緩緩而行,至城隅空曠處,呼吸清新空氣,七、八時歸家。早膳畢,在室中休息一、二時,隨意觀老莊及佛氏之書。十時後,複入坐。十二時午膳。午後,在室中緩步。三時習七弦琴,以和悅心情,或出門散步。六時複入坐。七時晚膳。八時後,複在室中散步。九時,複入坐。十時後睡。如是日日習之,以為常,不少間斷。



‧初入手時之困難

當時以急欲愈病之故,行持過猛。每入坐,則妄念橫生,欲芟除之,而愈除愈甚。欲調息則呼吸反覺不利,胸部堅實,如有物梗之。然深信此術有益,持以百折不回之志,絕不稍懈,而困憊益甚,幾至中輟。吾鄉父老中,亦有諳是術者,偶往謁之,自言其故。則曰:“汝誤矣,習此者以自然二字為要訣,行住坐臥,須時時得自然之意,徒恃枯坐,勉強以求進,無益也。”於是大悟,凡入坐時,一任自然。或覺不適,則徐起緩步室中,俟身心調和,再入坐。如是者將及三閱月,而困難漸去,佳境漸來。

 

‧第一次之震動

自庚子三月初五日,始為靜坐;幾經困難,而按日為之不少懈;厥後漸近自然,精神日健。向之出外散步,未及一、二裏,即足軟不能行者,今則一舉足能行十余裏,曾不稍疲。每入坐後,覺臍下丹田,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頗異之。至五月二十九之夕,丹田中突然震動,雖趺坐如常,而身體為之動搖,幾不自持;覺此熱力,衝開尾閭,沿夾脊而上達於頂,大為驚異。如是者六日,震動漸止。屈計自三月初五日至此,僅八十五日耳。是為第一次之震動。此後每入坐,即覺此熱力自然上達於頂,循熟路而行,不復如初時之動搖。而舊時所患怔忡、心悸、腰酸、頭暈、耳鳴、目眩、咯血、咳嗽諸疾,均一朝盡瘳;惟胃擴張關於實質之病則未愈,而從此亦不加劇。



‧第二、三次之震動

庚子一年中,閉戶靜坐,謝絕人事,常抱定三主義:曰禁欲以養精;禁多言以養氣;禁多視以養神;自為日記以課之。自三月至五月,為入手最困難之逆境。五月至六月,始見卻病之效。七月以後,功候純全,每入坐,輒能至三時之久;覺身心儼如太虛,一塵不滓,亦不見有我,其愉快如此。

辛醜以後,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出而治事。而靜坐之術,不能如前此之終日程功。則改為每日早晚二次,至今以為常。迨壬寅之三月二十八日,晨起入坐,覺丹田熱力複震,一如庚子之五月。惟曩時之熱力,衝擊尾閭,此則衝擊頭頂之後部,即道家所謂玉枕關也。連震三日,後頂骨為之酸痛。餘此時毫不驚異,忽覺頂骨砉然若開,此熱力乃盤旋於頭頂。自是每入坐即如是,亦不復震。是為第二次之震動。

是年十月初五之夕,丹田複震,熱力盤旋頭頂,直自顏面下至胸部(編按:正常管道是由眉間內部,經鼻下至人中,而循任脈至喉、膻中而入丹田),而入臍下,複歸丹田,震動即止。是為第三次之震動,自是每入坐後,此熱力即自後循夾脊而升至頂,由顏面下降而入臍下,迴圈不已。如偶患感冒,覺身體不適,可以意引此熱力,布濩全身,洋溢四達,雖指尖毛髮,亦能感之,久之發汗,感冒即愈,從此舊疾永不復發。每與友人登山,輒行山路數十裏,不稍倦。最有趣味者,壬寅年在江陰南菁講舍肆業,江陰與武進陸路,距離九十裏;暑假時與一友比賽遠足,早晨自江陰起行,午後四時抵武進,步行烈日之中,亦未嘗疲乏也。



‧二十餘年間之研究

餘之研究靜坐術,始於十七歲時,最初亦不之深信,以怵於病而為之。及檢道家之書,則又滿紙陰陽五行坎離鉛汞之說,頗嫌其難讀,故或作或輟,不為意也。及二十八歲時,以肺疾故,遂定為常課。然餘素性,事事喜實踐,亦以為靜坐者,不過節嗇精神,不妄耗費,藉以卻病已耳。古人所謂培養丹田,頭開通三關之說,亦未之深信。及吾身經三次震動,果有其事,乃知世界真理無窮,吾人智力所不能解者正多,古人之言,殆未可全以為妄也。

古人有內功之說,原為養生妙法;顧其詳細入手之法不傳。秦漢以後,方士創長生不死之說,始有服食煉丹等學派;其本旨亦與老氏之守靜,釋氏之禪定相同。惜乎不詳行持方法,遂使世人視此為秘術,賢者不屑道,愚者不之知,殊可慨歎。餘懷此疑團,欲以至平常之文字,公之於世也久矣。

自癸卯年來海上,至此書初出版時,餘年四十有二,早晚二次靜坐,未或稍輟。十餘年間,除某歲間患外症或發痔疾外,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不病者,固亦以為常矣。年來頗研究哲學、心理、衛生諸書,與吾靜坐術相發明者頗多。乃知靜坐之術,在以人心之能力,指揮形骸,催促血液之迴圈。使不阻滯,為根本之原理(具詳原理篇)。而如余向者所為靜坐課程,每日向東迎日而行,彼時不過遵道書之說,取東方之生氣吸太陽之精華,而實與衛生家所云多受日光空氣之理暗合;且日光可滅微菌,於治肺疾最效也。每日出外散步,當時亦不過因靜坐時,兩腿麻木,使之舒展,而實與衛生家所云多運動亦暗合也。然則靜坐亦何奇秘之有哉。

陳搏隱居華山,寢處百餘日不起;達摩面壁九年;歷史所載,確有其事。而故老中總習是術,高年矍鑠者,亦往往見之。據道家所載,仙家以靜坐入手,脫胎換骨者,亦言之鑿鑿,區區靜坐之術,特不過最初步耳。然餘卻病之效,固已如是,以此例彼,則道家長生不死之說,固有可憑,特餘未造其境耳。所謂餘喜實踐,凡未親歷之境,即不欲言,所言者皆語語記實也。



‧靜坐宜知忘字訣

余初為靜坐時,因求速效,所定課程,過於繁密,特為敍述餘之經驗故及之。學者如欲致力,當以方法篇所言早晚二次為宜;不必效余初時之繁密,致反生困難也。至靜坐之宜得自然,最為緊要,余不憚嚴複言之。欲得自然,而莫妙於忘字訣;如為求愈病而靜坐,而坐時須忘卻愈病之一念;為增進健康而靜坐,而坐時須忘卻增進健康之一念;心與境忘一切俱空方合。蓋靜坐之效,乃積漸而致身心之變化,若存愈病及健康之念,則心即不能和平,而效反不可睹。余之初習時,即坐此病,不可不知也。



‧靜坐不可求速效

余習此術以愈病,友人多知之。頗具就而求斯術者。然習而有成者千百中獲一二人耳;其不成者,皆誤於求速效。人第見餘之獲效,而不審餘之獲效者,即在不求速效,持之以恒耳,無他謬巧也。學者初則甚勇猛,繼則以無效而中輟;且有疑余另有秘術不肯示人者;其結果大率如此。不知靜坐者,修養身心之法也;修養身心,與食物之營養同;假如以食物能養人,欲求速效,一旦暴食,過飽傷胃,遂屏食物而不禦,天下寧有是理;必如旅行長途然,徐徐緩緩,終有達到之日也。



‧震動與成效無關係

靜坐之久,體中有一種震動,前既言之。然此震動之有無,與震動之遲速,各因人體質而不同;或有因體中不震動,視為無成效,遂輟而勿為者;或有見他人之得震動,而己則不得,而為之焦勞者;皆誤也。蓋人之體質,萬有不齊;靜坐後有數月即得震動者;有數年而得震動者;亦有靜坐數年,身心已得變化之效,而並不震動者;可知震動與成效無關係也。



‧靜坐與睡眠之關係

衛生家言:恒人睡眠,每日以八小時為適宜。又言夫婦同睡,各呼出體中炭酸,致空氣惡濁,且使無病者沾染有病者之毒菌,最非所宜。研究靜坐者亦然,每晚九十時宜入坐,十時後即睡,六時後再起坐,而尤以獨宿為最要。余庚子歲初習時,獨居禁欲者一年,收效最捷。自是迄今數十年,雖未能完全禁欲,然恒喜獨宿,則數十年如一日也。



‧靜坐與食物之關係

衛生家言;食物宜少,宜有定時,宜細嚼緩咽,皆至言也。我國人素以多食為主義;故古詩有云:“努力加餐飯;”今人見面,問人健康與否?輒曰:“食飯幾碗;”意蓋以為多食則精力必充足也。殊不知食物過多,胃不能消化,勢必停滯而生病。為父母者,恒嘉獎勵兒童快食,殊不知快食則不能細嚼,必使胃腸代齒牙之勞,終至胃腸過勞而受病,齒牙以少用而易齲。而食不以時,多食餅餌等雜物,使胃汁時時分泌。均為胃病之源。餘自幼至長,喜多食快而又不以時,致積久成胃擴張之病。自研究靜坐法後,始漸漸覺悟,及今力戒,每餐所食之物,已較曩者減去三分之二;早晨僅飲牛乳一盂,屏去朝食。從前多食,而中心時虞饑餓,今則少食,而並不虞饑餓,且精力反優於昔;可知向所謂饑餓,乃胃中習慣充塞食物,為一種反常之感覺,並非真餓。而食物宜少,宜細嚼緩咽,使易於消化,為至當不易之理也。(有胃病,宜參看餘之廢止朝食論。)



‧動與靜應兼修

古來養生法,本有外功與內功兩種。外功著重身體的運動,例如八段錦及近年來流行的太極拳都是,大概專門呼吸習靜,不使身體活動活動,是有偏差的;所以必須兼習外功。八段錦最簡單,太極拳比較複雜,必須請教老師傳授,如果沒有功夫去學,是每天做體操也可以的。內功有許多種類,然總離不了呼吸習靜,因為呼吸習靜是內功的基礎。

我從前所寫的靜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個缺點。我練習太極拳二十餘年,近來仔細體驗,知道它對呼吸習靜大有幫助。所以動與靜兼修,是不可偏廢的。單修外功,不修內功,固然不可:單修內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特地在這裏鄭重提及,希望讀者注意。



◆ 結尾語

這本小冊子,是盡我的力量用淺顯通俗的文字寫成,內容沒有高深的理論,使讀者容易瞭解,

這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中國幾千年以來,只有個人自修,或修得有成效後,傳授幾個弟子,且保守秘密,不肯公開,因此沒有廣泛流傳,深為可惜。近年各地,公開治療,據其統計,治癒慢性病的人,為數已著實不少,真是令人振奮的事。

以上是我自己數十年來對呼吸習靜的體會。跟我練習的人,屈指難數。

因是子靜坐法續篇

因是子靜坐法續篇

蔣維喬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1.1 調飲食

既有此身,不可無飲食以滋養之,飲食入胃,經消化後,變為麋粥狀,入於小腸再為乳狀,為血管所吸收,變成血液,滋養全身。故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係。然食若過多,則胃中不能儘量消化,反須將不消化之物,排泄於體外,是使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氣急身滿,坐不得安。又食若過少,則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之慮,亦於靜坐不宜。故飲食務必調勻。吾人之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故遇進食後,覺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云:食欲常少,其言實有至理。又食物不宜濃厚,能素食最佳。又靜坐宜在早晨空腹時。平常亦應於食後二小時方可入坐。




1.2 調睡眠

吾人勞力勞心後,必有休息,以回復其體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長者。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則心神昏昧,於靜坐最不宜。若過少,則體力不得回復,心神虛恍,亦屬不宜。故睡眠亦須有定時、有節制,則神氣清明,可以入道。若靜坐功候漸深者,則半夜醒後,即可起坐。坐後不再睡,固最妙,若覺未足,再為假寐,亦可。如靜坐功候加深,坐時加久,則睡眠之時,可漸漸減少,故有終年以坐代睡者。此非可勉強學步,終以調節睡眠,使不過多過少,乃為合理。



1.3 調伏三毒

何謂三毒,貪欲、瞋恚、愚癡是也。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來,一切煩惱,由之而生,故亦稱根本煩惱。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伏之。

㈠貪欲 吾人托父母之欲愛而投胎而成身。投胎成身之後,又複數行淫欲,為未來世投胎成身之因。於是死死生生,相續不已,可見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終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修道之人,欲了脫生死,不可不先斷淫欲。苟不能驟斷,亦須自有節制,漸漸調伏之。縱欲之患如飛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懼哉。

㈡瞋恚 瞋恚由貪欲而起。吾人遇可欲之物,必欲得之,得之則喜,不得則瞋。瞋恚不已,必至鬥爭仇殺。自古至今,殺戮罪惡,相尋不窮。推其起原,不過一人數人一念之瞋,為之導線。瞋恚之毒,可勝言哉。

㈢愚癡 愚癡亦名無明。一切衆生,皆具清淨真心。此心本如明鏡,具無量功德。自無始以來,為妄想蔽覆,遂生妄執,種種顛倒,故云無明。於是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愚癡之毒,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

至調伏之法,於下文止觀章對治觀中詳之,今不贅及。
 


1.4 調 身

何謂調身,即使身體之姿勢,常常調和是也。調身者於坐前坐時坐後皆當注意。坐前如平常之行住進止,均宜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若舉動偶粗,則氣亦隨之而粗,心意浮動,必難於入靜。故于未坐前,應預先調和之,是為坐前調身之法。至於坐時,或在床上、或特製坐凳,于此解衣寬帶,從容安坐。次當安置兩足,若用單盤(亦名半趺),則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牽之近身,令左腳指略與右股齊,右腳指略與左股齊。若用雙盤(亦名全趺),則更宜將右腳小腿引上交加于左股,使兩蹠向上。若年長之人,並單盤亦不能者,則用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下,亦可。次安置兩手,以左掌之背,疊於右掌之面,貼近小腹之前,輕放於腿上,然後向左右搖動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不低不昂。次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即以舌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聽各人之便。次當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齶。次當輕閉兩眼。正身端坐,儼如磐石兀然不動。坐久,微覺身體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當隨時矯正之。是為坐時調身之法。若靜坐畢,應開口吐氣數次。然後微微搖動其身,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足。次以兩大指背,相合搓熱,摩擦兩目,然後開眼。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次以兩手掌搓熱,遍摩頭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時血脈流通,身必發汗,待汗稍斂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身之法。



1.5 調 息

鼻中之氣,一呼一吸,名之為息。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調息。昔人調息有四相,一風相、二喘相、三氣相、四息相。鼻中之氣出入時,覺有聲音者,名為風相。出入雖能無聲,而急促不通利者,名為喘相。出入雖能無聲,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靜細者,名為氣相。平常之人,鮮有不犯此三者,此則息之不調和也。若既能無聲,亦不急促,亦不粗浮,雖極靜之時,自己不覺鼻息之出入者,名為息相,此則息之調和者也。故于平常時,亦應知注意,是為坐前調息之法。若入坐之時,覺有不調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宜善調之。務令鼻息出入,極緩極微,長短均勻。亦可用數息法,數時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畢,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因心想他事,至於中斷,即再從第一息數起,如此迴圈,久之純熟,自然能令息調和。是為坐時調息之法。因調息之故,血脈流通,周身溫熱。故于坐畢,宜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回復平常原狀後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息之法。



1.6 調 心

吾人自有生以來即係妄心用事。所謂意馬心猿,極不易調。靜坐之究竟功夫,即在妄心之能調伏與否耳。人之動作,不外行、住、坐、臥,所謂四威儀也。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即是行與住二威儀。當於此二者常常加功,一言一動,總須檢束吾心,勿令散想,久久自易調伏。是為坐前調心之法。至於坐時,每有二種景象,一者心中散亂,支援不定。二者心中昏沈,易致瞌睡。大凡初坐時,每患散亂,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即患昏沈,此用功人之通病也。治散亂之病,當將一切放下,視我身亦如外物擱在一邊不去管他,專心一念,存想臍間,自能徐徐安定。治昏沈之病,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間靜坐,因晝間勞倦,易致昏沈。早晨靜坐,則可免此患。又用前之數息方法,從一至十務使不亂,久久習熟,心息相依,則散亂、昏沈二病皆免。是為坐時調心之法。靜坐將畢,亦當隨時調伏妄心,不可聽其胡思亂想。若不坐時,亦能如坐時之心志靜定,則成功不遠矣。是為坐後調心之法。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係同時並用。不過為文字上記述便利起見,分作三節,讀者宜善體之。

 



第二章 正修止觀工夫

2.1 修 止

止者入坐時止息妄念也。修止之法有三。


(一)繫緣止

繫者,心有所繫也。心中起念時,必有所依附之事物,謂之緣。吾人心之所緣,忽甲忽乙忽丙忽丁剎那不停,謂之攀緣。今則繫此心念於一處,令不散亂,譬如以鎖繫猿猴,故名繫緣止。至其方法,則有五種。

(甲)繫心頂上,言坐時專注其心念於頭頂也。此可治昏沈之病。然行之若久,則有頭暈之患,只可于昏沈時,偶一用之。

(乙)繫心發際。發黑肉白,於此交際之處,專注其心,心易停住。然久則眼好上視,或眩暈而見黃赤等顏色,亦不宜恒用。

(丙)繫心鼻端。此法可覺悟出息入息,來無所從,去無所之,刻刻不停,了無常相。吾人生命之表現,即此呼吸出入之息,既知息無常,可了知生命亦無常。然此法亦不宜恒用,有使血液上行之患。

(丁)繫心臍下。此法較為穩妥,故自來多用之。今試一言其理,蓋吾人心念,專注於身之何處,血液亦隨之而集注於此,此生理上之定則也。繫心於頂及發際鼻端,有頭暈及見黃赤顏色血逆之病者,即頭部充血所致。可見血液應使下降,方無患害。此繫心臍間,所以為較妥之法,且能治各種疾病,亦不外此理。

(戊)繫心於地。此法將心念專注於座下之地,不但使氣血隨心下降,且能使吾之心念,超出於軀殼之外,亦頗適宜,然初學之人,毫無依傍,不能安心,故禪家亦不恒用。



(二)制心止

制心者,隨其心念起處,制之使不流動也。習繫緣止後,稍稍純熟,即當修制心止。是由粗入細之法。蓋所謂心者,若細言之,則有心王心所種種之名詞。然若就現在專談用功之便利而簡單言之,即將心字看作胡思亂想之心亦可也。今所言制心止者,制之之法,即是隨吾人心念起處,斷其攀緣以制止之,心若能靜,則不須制,是即修制心止。然有意制心,心既是一個妄念,制又是一個妄念,以妄制妄,其妄益增。譬如家有盜賊進門,主人起而與之抵抗,未必能勝,反或被害,倘端坐室中目注盜賊,毫不為動,則盜賊莫測所以,勢必逡巡退出。故餘常用一種簡便方法,于入坐時,先將身心一切放下,然後回光返照,於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間,看清念頭所起之處,一直照下,不令自甲緣乙。於是此妄念自然銷落,而達於無念之境。念頭再起,即再用此法。余久習之,極有效驗,此猶目注盜賊,令其逡巡自退也。


(三)體真止

此法更較制心止為細。前二法為修止之方便,此法乃真正之修止。又制心止可破繫緣止,體真止可破制心止,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之工夫。體是體會,真是真實。細細體會心中所念一切事事物物皆是虛妄,了無實在,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無依無著。妄想顛倒毋須有意制之,自然止息。是名體真止。至於修體真止之法,當于坐時先返觀餘身自幼而壯而老而死,刻刻變遷,剎那剎那不得停住。倘吾身有一毫實在者當有停住,今實無法可使之住,可知吾身全是因緣假合假散。又返觀餘心,念念遷流。過去之念已謝,現在之念不停,未來之念未至,究竟可執著哪一念為我之心耶。如是于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周遍求之,了不可得。既不可得,則無複有心,無心則無生,又何有滅。吾人自覺有妄心生滅者,皆是虛妄顛倒,有此迷惑。久久純熟,其心得住,自然能止,止無所止,方為體真止也。此所言者,乃專言用功之方法耳。若據實而論,則吾人此身,乃是煩惱業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而成者也。又唯心之外,別無境界。所謂一切唯心是也。



2.2 修 觀

觀是觀察,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皆當一一觀察之。而以回光返照為修持之主旨。今因對治三毒,為說三種觀法。對治者,吾人應自己觀察貪瞋癡三毒,何者偏多,即對此病而修觀法以治之也。

㈠淫欲多者應修不淨觀。試思吾身受胎,無非父母精血污穢不淨之物,和合而成。胎之地位,在母腹腸髒糞穢之處。出胎以後,得此不淨之身。從頭至足,自外至內,不淨之物,充滿其中。外則兩眼兩耳兩鼻孔及口大小便,共計九竅,無時不流臭液。遍身毛孔,發散汗垢。內察臟腑,膿血尿屎種種不淨。及其死也,不久腐爛,奇臭難聞。如是男觀女身如一革囊,外形雖美,內實滿貯糞臭。女觀男身,亦應如是。久久觀察,淫欲自減。是為對治淫欲修不淨觀。

㈡瞋恚多者應修慈悲觀。當念我與衆生,本皆平等,有何彼此分別。慈者,推己及人,與以快樂也。若我身心,願得種種快樂,如寒時得衣,饑時得食,勞倦時得休息之類。應發慈心,推廣此等快樂,及於我之親愛。修習既久,應推及疏遠之人,更進而推及向所怨憎之人。怨親平等,了無分別,方謂大慈。悲者,悲憫衆生種種苦惱,我為拔除之也。亦對親疏怨憎了無分別,方謂大悲。如此常常觀察,瞋恚之病自然消除。是為對治瞋恚修慈悲觀。

㈢愚癡者應修因緣觀。愚癡即無明三毒之中,最難破除。故亦得謂前二法為修觀之便,此法是真正之修觀。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應永久常住,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剎那剎那,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以上止觀二法,在文字上記述之便利,自不得一一羅列。至於實際修持,則愈簡單愈妙。宜就各人性之所近,擇一法修之,或多取幾法試之。察其何法與我相宜,則抱定一法,恒久行之,不必改變。此應注意者也。



2.3 止觀雙修

前文所述止觀方法,雖似有區別,然不過修持時,一心之運用方向,或偏於止,或偏於觀耳。實則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止時決不能離觀,觀時決不能離止。止若無觀,心必昏沈。觀若無止,心必散亂。故必二者雙修,方得有效。今略舉如下。

一對治浮沈之心,雙修止觀。靜坐時,若心浮動,輕躁不安,應修止以止之。若心昏暗時欲沈睡,應修觀以照之。觀照以後,心尚不覺清明,又應用止止之。總之當隨各人所宜,以期適用。若用止時,自覺身心安靜,可知宜於用止,即用止以安心。若於觀中,自覺心神明淨,可知宜於用觀,即用觀以安心。

二對治定中細心,雙修止觀。止觀法門,習之既久,粗亂之心漸息,即得入定。定中心細,自覺此身,如同太虛,十分快樂。若不知此快樂本來虛妄,而生貪著,執為實有,則必發生障礙,不得解脫。若知是虛妄不實、不貪不執,是為修止。雖修止後,猶有一毫執著之念,應當觀此定中細心與粗亂之妄心,不過有粗細之別,畢竟同是虛妄不實。一經照了,即不執著定見。不執定見,則功候純熟,自得解脫。是名修觀。

三均齊定慧,雙修止觀。修止功久,妄念銷落,能得禪定。修觀功久,豁然開悟,能生真慧。定多慧少,則為癡定。爾時應當修觀照了,使心境了了明明。慧多定少,則發狂慧。心即動散,如風中之燈,照物不能明瞭。爾時應複修止,則得定心,如密室中之燈,照物歷歷分明。是謂止觀雙修定慧均等。



2.4 隨時對境修止觀

自第二章第一節至第三節,所述止觀方法,皆于靜坐中修之。密室端坐,固為入道之要。然此身決不能無俗事牽累,若於靜坐之外,不復修持,則功夫間斷,非所宜也。故必于一切時,一切境常常修之,方可。

何謂一切時,曰行時、曰住時、曰坐時、曰臥時,曰作事時,曰言語時。云何行時修止觀。吾人于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事欲行。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行。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行。若于行時,了知因有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了知行心及行中所現動作,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是名行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動其身,見於行為,因有此行,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行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行者及行中所現動作,畢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觀。云何住時修止觀。吾人于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事欲住。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住。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住。若于住時,了知因有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了知住心及住中所現狀態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是名住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駐其身,見其住立,因有此住,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其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住者及住中所現狀態,畢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觀。云何坐時修止觀。此坐非指靜坐,乃指尋常散坐而言。吾人于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事欲坐。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坐。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坐。若于坐時,了知因有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了知坐心及坐中所現狀態,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是名坐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以安其身,見此坐相,因有此坐,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坐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坐者及坐中所現狀態,畢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觀。云何臥時修止觀。吾人于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臥。若為不善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調和身心,即應臥。若于臥時了知因有臥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幻夢,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然不起。是名臥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於勞乏,即便昏暗,見此臥相,因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臥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臥者及臥中所現情狀,畢竟空寂。是名臥中修觀。云何作事時修止觀。吾人于作事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為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作。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作。若于作時,了知因有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業,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作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先起心,運其身手,方見造作,因此有一切善惡等業。即當返觀作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作者及作中所經情景,畢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觀。云何言語時修止觀。吾人于言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事欲語。若為煩惱及不善事、無益事,即不應語。若為善事、有益事即應語。若于語時,了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皆是虛妄不實,毫不可得,則妄念自息。是名言語中修止。又應作是念,由心鼓動氣息,沖於咽喉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因此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語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語者及語中所有音響,畢竟空寂。是名語中修觀。

何謂一切境,即六根所對之六塵境,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也。云何于眼對色時修止觀。凡眼所見一切有形之物皆為色,不僅指男女之色而言。吾人見色之時,當知如水中月,無有定質。若見好色,不起貪愛,若見惡色,不起瞋惱,若見不好不惡之色,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又應作是念,今所見色,不過內而眼根,外而色塵,因緣湊合,生出眼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色,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緣色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見者及所見之色,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云何于耳對聲時修止觀。吾人聞聲之時,當知悉屬空響,倏爾即逝,若聞好聲,不起愛心,若聞惡聲,不起瞋心,若聞不好不惡之聲,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又應作是念,今所聞聲,不過內而耳根,外而聲塵,因緣湊合,生出耳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聲,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緣聲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聞者及所聞之聲,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云何于鼻對香時修止觀。吾人嗅香之時,當知如空中氣,倏爾不留。若嗅好香,不起愛心,若嗅惡香,不起瞋心,若嗅不好不惡之香,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又應作是念,今所嗅香,不過內而鼻根,外而香塵,因緣湊合,生出鼻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香,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緣香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嗅者及所嗅之香,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云何于舌對味時修止觀。吾人于嘗味之時,當知是虛妄感覺,倏爾即滅。若得美味,不起貪心,若得惡味,不起瞋心,若得不美不惡之味,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又應作是念,今所嘗味,不過內而舌根,外而味塵因緣湊合,生出舌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味,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緣味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嘗者及所嘗之味,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云何于身對觸時修止觀。吾人于受觸之時,當知幻妄接觸,倏爾即無。若受樂觸,不起貪著,若受苦觸,不起瞋惱,若不樂不苦之觸,不起分別想。是名修止。又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澀滑、硬軟等,謂之觸,頭、胴、四肢,謂之身,觸是虛假,身亦不實,因緣湊合,乃生身識,同時即生意識強為分別種種之觸,因此而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業。即當返觀緣觸之心,念念遷流,了無實在,可知受觸者及所受之觸,畢竟空寂。是名修觀。意對法時修止觀,與前文靜坐中所述方法相同,茲不復贅。



2.5 念佛止觀

若多障之人,學習止觀,心境暗劣,但憑自力不能成就者,當知有最勝最妙之法門,即專心一志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也。若修持不怠,則臨命終時,必見彼佛前來接引,決定得生。此法是依仗佛力,極易下手,惟在信之篤、願之切、行之力。所謂信願行三者,不可缺一也。

問:念佛與止觀何關。答:各種修持法門,無非為對治妄念而設。吾人之妄念剎那剎那,自甲至乙、至丁、至丙等等攀緣不已。念佛則可使此粗亂妄念,專攀緣在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上,收束無數之妄念,歸於一念,念之精熟,妄念自能脫落,是即修止。又念佛時,可心想阿彌陀佛,現在我前,無量光明,無量莊嚴。應知衆生之所以不得見佛者,蓋由無明遮蔽故也。今若能專心念佛,久久觀想,則我與佛,互相為緣,現在當來必得見佛。此即修觀也。

此法修持最易,無論何時何地,均可行之。又一字不識之愚人,讀書萬卷之智者,若行此法,其成功相等。惟吾人為習見所囿,最難生信,故以信為最要。往往有才智之人,信心不及愚人之堅,一則無成,一則有成者。故佛門中惟在能深信力行,世間聰明才智,至此幾無所用之也。欲知其詳,應讀淨土諸經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乃淨土宗之要典也。

 



第三章 善根發現

3.1 息道善根發現

吾人若依前法,善修止觀。於靜坐中,身心調和,妄念止息,自覺身心漸漸入定,湛然空寂,於此定中,忽然不見我身我心。如是經歷一次數次,乃至經旬經月經年,將息得所,定心不退。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有動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觸,次第而起,此時身心安定,虛微快樂,不可為喻。又或在定中,忽覺鼻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悉皆虛疏,心地開明,能見身內各物,猶如開倉窺見谷米麻豆,心大驚異,寂靜安快。是為息道善根發現之相。



3.2 不淨觀善根發現

若於定中,忽見男女死屍,?脹爛壞,膿血流出。又或見身內不淨,污穢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其心驚悟,自傷往昔昏迷,厭離貪欲,定心安穩。又或於定中,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淨。此觀發時,能破一切貪著之心。是為不淨觀善根發現之相。



3.3 慈悲觀善根發現

若於定中,忽發慈悲,念及衆生。內心愉悅,不可言喻。或覺我所親愛之人,皆得安樂。對於疏遠之人以及怨憎之人,推至世界一切萬物,亦複如是。從定起後,心中常保持一種和樂之象,隨所見人顏色柔和。是為慈悲觀善根發現之相。



3.4 因緣觀善根發現

若於定中,忽然生覺悟之心,推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初不見我與人之分別。又覺此心一念起時,亦必仗因托緣,了無確實之自性。即能破除執著之邪見,與正定相應。智慧開發猶如湧泉,身口清淨,得未曾有。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現之相。
 


3.5 念佛善根發現

若於定中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其身有無量光明,其心有無邊智慧,神通變化,無礙說法,普度一切衆生。作是念時即生十分敬愛。身心快樂、清淨安穩。或於定中,見佛身相,或聞佛說法,如是等妙善境界,種種不一。是為念佛善根發相。

以上五種善根發現,各隨其所修止觀,發現一種或數種,並非同時俱發。又切不可有意求之,若有意尋求,非徒無益,且恐著魔。又于善根發現時,須知本性空寂,不可執著,以為實有。惟宜仍用止觀方法,加功進修,令之增長可已。

 



第四章 覺知魔事

學靜坐之人,若心地不清淨,往往發生魔事。須知魔事實由心生,一心不亂,即魔不能擾。魔事甚多,今略舉大概,使學者得以覺知,不致惑亂耳。一可怖魔事,如現惡神猛獸之形,令人恐懼,不得安定。二可愛魔事,如現美麗男女之形,令人貪著,頓失定心。三平常魔事,則現不惡不美等平常境界,亦足以動亂人心,令失禪定。吾人於靜坐之中,既覺知有魔,即當設法卻之,仍不外止觀二法。凡見魔境,當知悉是虛妄,不憂不懼,不取不著,惟安住正念,絲毫不動,魔境即滅,是修止卻魔法。若修止卻魔而魔仍不去,即當返觀吾心,亦是念念虛妄,了無處所,既無能見之心,安有所見之魔,如是觀察,自當消滅。若修止修觀,而魔終遲遲不去,更有最便之法,即默誦佛號,提起正念,邪不勝正,自然謝滅矣。又須切記魔境不滅時,不必生憂,魔境滅時,亦勿生喜,心不為動,決無害也。

於此更有一言須告讀者,即余自十七歲,始學靜坐,至今已三十餘年,其間未嘗一遇魔事。從餘學靜坐者則間有之。有某君者,習之數年,頗有成效,忽一夕,於靜中突見許多裸體女子,圍而鼓噪之。某君大驚,急攝其心,不為所動,而魔不退,乃大駭異。遑急之間,默誦南無阿彌陀佛,魔境遂立時消滅。某君尚未篤信佛教,臨時應用,已有大效,故知此為卻魔之妙法也。





第五章 治 病

止觀方法,以超脫生死為最後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餘事也。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減少,然或因身體本有舊病,偶然重發,或因不能善調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二種。

一、察知病源。凡病自肢體發者為外病,自臟腑發者為內病,然無論外病內病,皆由血脈不調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脈調和。又吾人之心力,影響於身體極大,故病患雖現於身體,實際皆由心生。故察知病源所在,仍從內心治之,其收效乃較藥石為靈。又病之發生,必有潛伏期,常人當自覺有病時,其病之潛伏於體內者,為時已久,苦於不能覺察耳。若能治心者,則察知病源,必較常人為早,故可治病於未發之時。

二、對治疾病。靜坐中內心治病法亦有多種,然仍不出止觀二者。先言用止治病法。其最普通者,即將心意凝集於臍下小腹,止心於此,牢守勿失,經時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即是心意凝集於此處,血液即隨之凝集於此處,凝集之力愈充,則運行之力亦強,運行力強,血液之阻滯可祛,血液無阻滯,則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餘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處,即將心意凝集於病處,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於足底,不論行住坐臥,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係一切病患,皆由氣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則氣血下降,身心自然調和而病瘳矣。又如了知世間一切皆空,毫無所有,即種種病患,亦是虛誑現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維摩經云:“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此之謂也。次言用觀治病法。其最普通者,為觀想運心,以六種氣治病是也。云何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假如腎臟有病,則於靜坐開始,觀想腎臟,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數十遍,均隨各人之便。如脾胃有病,則觀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如臟腑有壅滯之病,則觀想臟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如心臟有病,則觀想心臟,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如肝臟有病,則觀想肝臟,口中微念噓字以治之。如肺臟有病,則觀想肺臟,口中微念呬字以治之。此六種氣治病,或因病擇用其一,或無病者兼用其六,均無不可。余則每于入坐時,每字各念七遍,如念呵字時,確與心臟有感覺,念呼字時,確與脾胃有感覺,餘字亦然,學者試行之便知。又有于呼吸出入時,心中觀想,運作十二種息以治衆病者,此則純屬心理治病之法。何謂十二息,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如身體患滯重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輕而上升,是為上息。如身體患虛弱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為下息。如身體患枯瘠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充滿全身,是為滿息。如身體患臃腫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焦灼其體,是為焦息。如身體患羸損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可以增長氣血,是為增長息。如身體患肥滿者,則吸呼時,心想此息,可以滅壞機體,是為滅壞息。如身體患冷,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火熾,是為暖息。如身體患熱,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冰冷,是為冷息。如內臟有壅塞不通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沖過之,是為沖息。如肢體有戰慄不甯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鎮定之,是為持息。如身心不調和時,則心想此息,出入綿綿,可以調和之,是為和息。如氣血敗衰時,則心想此息,善於攝養,可以滋補之,是為補息。以上十二息治病,蓋利用一種假想觀念,以心意之力,漸漸影響於身體,久久行之,自然有效耳。至於最上乘用觀治病法,但須返觀吾身吾心,本來是虛妄不實。求身求心,既不可得,更何有於病,故疾病為虛誑中之虛誑現象。如此觀察,衆病自瘳矣。





第六章 證 果

修習止觀,其最大目的,既為超出生死大海,苟積修習之功,必得所證之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理固然也。然因心量之廣狹不同,其證果乃有小乘大乘之別。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虛假不實,悉歸空寂,如是作觀,名從假入空觀。此觀既成,斷除煩惱,證得寂滅,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為聲聞果。又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是仗因托緣,而有虛妄生滅,實則非生非滅,如是亦作從假入空觀。此觀既成,深悟世間一切無常變壞,亦者如是,朗然覺悟,證得寂滅,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為緣覺果。以上二果,皆屬小乘。所以稱小乘者,因其只知自度,不能度人,心量較狹也。若夫大乘,則知吾人與衆生,實為平等,應發大慈悲心,不應不度衆生而自取寂滅,於是應修從空入假觀。諦觀心性雖空,而善惡業報,不失不壞。衆生不悟,乃種種顛倒,造作諸業,枉受無量苦惱。我應自度度人,隨衆生根性之不同,為之說法,是名方便隨緣止。住此觀中,雖終日度衆生,而不見衆生可度,平等平等,其心無量,是為菩薩果。然以上所云空假二觀,空是一邊,假是一邊,猶落于二邊,菩薩再進一步功夫,則應息此二邊,契乎中道。了知心性雖空而有,雖有而空,雖空而有,不是頑空,雖有而空,不是實有,非空非假,二邊之見遂息,是為息二邊分別止。如是觀照,通達中道,名為中道正觀。住此觀中了見佛性,自然入一切智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是為佛果。方今末世衆生根器淺薄,修小乘得果者亦絕不一見矣,況修大乘者乎。故有志修行者,多用禪淨雙修之法,止觀即禪門之一法,此法全憑自力了徹本性,如泅水者逆流而上,直窮生死大海,初非易易,故即身證果者少。淨即淨土。此法則依仗阿彌陀佛之力,如得渡船橫斷生死流,自易達於彼岸。然須信願行三者不可缺一,方得有效。信者,深信淨土,毫無疑慮。願者,發願我於臨命終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行者,念佛功夫力行不怠,功夫積久,自然於命終之時一心不亂,可以見佛往生。此則餘所目見耳聞者事實甚多,決非虛語,故餘主張禪淨雙修,自他之力兼用也。讀者其有意乎。






附 錄 佛學大要

蔣維喬

我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何,即吾人之生死問題是也,試想人生於世,雖壽有修短,總不過數十寒暑。庸碌者虛度一生,即傑出者能作一番事業,盡世間之責任,然若問吾人究竟歸宿應如何,人生最後之大目的應何在,鮮有不猛然警醒,而未易置答者。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蓋孔子但言世間法,故對此問題,存而不論。佛則於世間法外,特重出世間法。目睹衆生生死輪回之苦,以身作則,舍王太子位,而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遂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慈悲度衆。無非教人超出生死大海,免墮輪回。此佛教之所由來也。

欲勘破生死關頭,當先知吾人所以流轉生死之根本。此根本惟何。在佛家稱之曰阿黎耶識。照心理學上之三分法,分人心之作用為知情意。於意識之外,未能再加推勘,有所深入。無他,凡夫知識之界限,只到此為止也。佛家則返觀自心,於意識之外,尚窺見幾種心識。乃分人心為八識,以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以意為第六識,此外有第七識,譯名末那,猶言執我也。第八識譯名阿黎耶,猶言含藏也。推勘至此,始知吾人生死之根本,即在阿黎耶識。

阿黎耶識何以能為生死根本,蓋此識乃是真心與妄心和合之識也。此真心非指吾人肉團之心而言,乃吾人之淨心是也。因其尚與妄心和合,故名之為阿黎耶識。此識中含有不生不滅及生滅二義,所謂真妄和合者也。不生不滅是覺。生滅即是不覺。我輩凡夫只是妄心用事念念相續,攀緣不已,無始以來就是不覺,故顛倒於生死海中,莫能自拔。然妄心真心本為一體,並非二物。真心譬如海水,妄心譬如波浪。海水本來平靜,因風鼓動遂成波浪。此波浪即是海水鼓動所成,非另為一物。猶之妄心因真心妄動而成也。我輩凡夫病在迷真逐妄。佛家教人修行,方法雖多,總是教人對治妄念下手。一言蔽之,即背妄歸真而已。

然則吾人妄心之生滅形狀若何。大乘起信論中,曾言其生起之相,細者有三,粗者有六。何謂三細相。一曰無明業相。蓋言真心不動,則是光明。一經妄動,即生諸苦。猶如明鏡為黑暗所蔽,故名無明。二曰能見相。真心不動時,無所謂見。一經妄動,使生妄見。是謂能見相。三曰境界相。吾人軀殼及周圍環境,以及大地山河,皆為境界。以有能見之妄見,遂呈此妄現之境界。實則一切無非幻象,惜吾人夢夢不能覺察耳,此三種細相同時而現,極其細微,不易窺見,而皆由無明所起。所謂無明為因生三細也。何謂六粗。一曰智相。既有境界妄現,我們即從而有認識。認識以後,即起分別。遇順境則愛。遇逆境則不愛。皆所謂智也。二曰相續相。因有愛與不愛之念,存於心中。愛則生樂。不愛則生苦。念念相續,無有窮時。以上二相,雖有順逆苦樂,尚未至作善作惡地步也。三曰執取相。既有苦樂,即有執著。或困於苦境而不能脫離。或耽于樂境而不肯放舍。皆執取也。四曰計名字相。因有執取之境,心中必安立名言,計度分別。前者執取,尚似實際苦樂之境。至於計名字,則並無實境,惟是心中計度。而作善作惡,乃將見於行為矣。五曰起業相。因計度名字必尋名取得實境,遂不免造出種種善惡之業。六曰業繫苦相。既造業必受報。善業善報。惡業惡報。要皆足以束縛吾人,使不得自在。不自在即苦也。試思在世為人,孰有不為業所繫者乎。此六粗皆由境界而起,所謂境界為緣,長六粗也。

吾人無論為善為惡,皆是為業所繫。此猶疾病之在身也。佛為醫王。佛法即醫藥。藥方雖種種不同,而其能治病則一。治病下手之始,最要就是對治妄念。治妄念首在破執。執有二。一曰我執。吾人自母胎降生後,別種智識,全未發達,而我字之一念必先來。如生而即知求食,以維持吾之生命是也。下等動物,如遇宰割,亦知叫喚,即恐喪失其生命也。須知我執為一切罪惡之源。蓋有我則不知有人。人我分別之見愈深,必見於行為而成罪惡也。然刻實論之,我之實在,乃了不可得。善哉圓覺經云:“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何謂四大,即地水火風。吾身之骨肉性堅者屬地。身中水分性濕者屬水。身中溫度性暖者屬火。身中氣分性動者屬風。六塵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經意謂我身是幻,不過四大之虛妄和合而成。此以今之科學證之亦悉符合。如生理學謂吾人之身,不過十余個原質化合而成。其中舊細胞分裂而變為廢物,新細胞即發生以補充之。時時代謝,剎那變遷,曾不稍停。七年之間,全身必悉已更換。不過吾人自己不察耳。然吾人年歲日長,面貌必較幼時不同,此即明證。既吾身全部時時在暗中遷變,然則究將執著吾身之何部以為我乎。昔人指心臟為心。今之生理學,證明心臟為發血器,而以腦為知覺之府。實則所謂心者,即六塵留在腦中之影子。經云:六塵緣影為心。語至精。義至當。此緣影即妄念。妄念時時相續,前念既滅,後念複生,亦剎那不停。吾人果將執著前念以為心乎,抑執著後念以為心乎。皆不可能者也。既知此身心是幻,又何苦不能拾去我見耶。二曰法執。法執者,凡夫所執及邪師所說之法,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不免墮入邪見,於學佛即有障礙。故非先破我執法執,決不能背妄歸真,超出生死大海也。

佛法有小乘大乘,自漢時入中國後,盛于晉代六朝隋唐,至今不衰。論其派別,共有十宗。一成實宗。姚秦時鳩摩羅什,譯成實論。此宗遂傳於中國。六代時最盛。後漸式微。二俱舍宗。陳真諦譯俱舍論,佚失不傳。唐玄奘重譯三十卷,盛行於世。遂立為宗。五代以後漸衰。以上二宗,俱屬小乘。三禪宗。此宗傳佛心印,不立文字。達摩尊者在梁朝時泛海至廣州,後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為此宗東土初祖。至今尚盛行于各大叢林。四律宗。律宗專講戒律。戒律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為根本。推之沙彌有十戒,比丘僧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五十戒。皆所以持束身心,學者不可不知也。五天臺宗。北齊慧交禪師建立此宗。傳至第三世智者大師而極盛。以法華經為主。其修持則有止觀法。今浙江之天臺山,智者大師遺迹甚多,宗風猶振。六賢首宗。此宗以華嚴經為主。東晉時初譯於揚州。杜順大師闡發此經奧義。第二傳至賢首國師,作華嚴探玄記。華嚴法門由此大行。七法相宗。唐玄奘法師遊西域,學瑜伽法門,歸傳此宗。以解深密、楞伽、密嚴等經及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為主。而成唯識論乃採擷西竺十家之精華而造成者,為研究相宗所必讀之書也。八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論空有雙超,契悟中道之理。姚秦時鳩摩羅什來茲土為譯經師,遂弘此宗。九密宗。唐時有中印度人善無畏者,至長安傳此宗。以大日經為主。以持咒等三密為修持。及明代,以末世人情澆薄,傳授恐滋流弊,遂下令禁止。密宗因以不傳。今日本猶流行不衰。蒙藏之喇嘛教,亦密宗之支流也。十淨土宗。此宗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為主。晉慧遠禪師結蓮社於江西之廬山,倡導淨土法門。名流之入社者,有百二十三人。至今此法門日益興盛。即各大叢林素修禪宗者,亦無不兼用念佛功夫。以其法極簡要、極宏大。而于我們居士之有俗務者,隨時隨地,皆可修持,尤為相宜。以上自禪宗至淨土,皆屬大乘。

各宗派別雖不同,而其教人背妄歸真之修行旨趣,則皆共赴一的。如入城然、或由東門入、或由西門入、或由南門入、或由北門入。所取之徑路不同而其到達於城則一也。各宗修持之方法,大致可歸為二類。一曰理觀。即小乘之修觀行,禪宗之坐禪參禪,天臺宗之止觀,賢首宗之法界觀,法相宗之唯識觀,淨土宗之十六觀,密宗之阿字觀等皆是。二曰事修。事修者,因吾人之妄念,無非從身口意三業而起。若三業並用時,則妄念即無由而生。試就目前之事,取一以證明之。如吾人看書、或聽講時,雖一心專注,而有時尚忽萌雜念。此何故。因看書聽講,僅用意業也。若寫字之時,則雜念即絕少。此吾人日常經驗所知者。何以故。蓋寫字時,兼用身意二業也。若三業並用,則妄念不必除而自除矣。故各宗教人事修,身拜佛,手念珠,即用身業。念經念佛,即用口業。一心對經對佛,即用意業。其妙處在此。而其歸著,無非為對治妄念,使人背妄歸真,超出生死而已。若夫愚夫愚婦之念佛拜佛,一心想求來世福報,雖亦足為將來得度遠因。然非佛教之本旨也。

大抵學界中人,于淨土法門,最難取信。余在曩昔之時,亦犯此病。雖喜看佛經,以為只須當作哲學研究可耳。其實學佛,重在修持。不修持,於我之身心,了無益處。所謂說食不能飽也。余向看佛經,亦自以為明白。及到京師,頗得見一二善知識,前往請教。接談之下,爽然若失。始知從前所看之經,全然未能瞭解。其病根即在不修持,未能於自己身心上,切實體驗之故。因虛心請益,則知治佛經如儒家之治經學,必先通小學,再窮經義,方有著落。佛經中名相,若求通曉,必須略窺法相宗,然後看經,庶易於領會。相宗以相宗八要解為入門之書。先通曉之,方可閱本宗經論。余於近來又稍稍研究三論,始於佛經所言之理性,徹底明白。方知古來學佛者,或從三論宗入,或從相宗入。確是一定之門徑。楊仁山先生有言曰:“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蓋相宗則言相之極致,三論宗則言性之極致。若于二宗融會貫通。其於佛典,可以頭頭是道。至余近年來之修持功夫,則以淨土為主,以止觀為輔。將終身行之無敢或懈矣。

今之人輒詆學佛為厭世、為消極。此實全未了解釋迦牟尼佛慈悲濟世之義。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未嘗與社會隔離,何得為之厭世。其捨身度人之宏願,無量無邊,何得為之消極。特恐今人之不善學耳。又今之學佛者,未得佛經中精義,以經中有言及鬼神,輒喜學習扶乩等事,以蔔休咎。其實扶乩為神鬼所憑依,或本人潛伏心理之作用,非大菩薩應化常事,亦非佛法中所固有。情識用事,妨礙正念。今人不察,靡然從之。智者亦不能免焉,殊可惜也。

2007/06/14 14:00 - 18:27

(14:00:36)[法迄巴]与所有人说:我是法迄巴,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欲問成佛方式,欲問修行次第,可以問疑於我!等待三分鐘若無人問即離
(14:02:45)013与[法迄巴]说:成佛要吃睡走路吗
(14:02:4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您好 您能告诉我成佛修行的次第吗
(14:03:1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您好 您能告诉我成佛修行的次第吗 〖重复〗
(14:03:5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你在吗
(14:04:1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问完人家就走了呀
(14:04:5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你是不是发不出来字了
(14:05:0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退出重新进
(14:06:1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你把名字换了 重新进来
(14:06:4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可能有人把你蔽了
(14:07:03)但用此心毕恭毕敬的向[法迄巴]弯腰鞠躬
(14:08:2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一日克已复礼,则天下归仁?
(14:13:0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南无阿弥陀佛
(14:13:1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抱歉,一時分心不在此!
(14:13:4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那请您回答我吧
(14:14:0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以自己為前提,如同一旦成佛,十方世界一時皆震裂一般 => 一日克已复礼,则天下归仁?
(14:14:23)[法迄巴]与013说:要
(14:14:48)013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013 专送】
(14:14:5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修行如何次第呢 请您讲讲
(14:15:0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首先要告知您,我所說未盡之處,請您有空參閱我的網誌
(14:15:2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14:15:4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如同大家所熟知,次第就是:信、解、行、證
(14:15:5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4:16:0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继续
(14:16:2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若信力充足者,一聞佛說法或看了義佛經時,就當下能斷惑證真
(14:16:3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14:16:45)db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db 专送】
(14:16:4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好象不行
(14:16:5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同樣的,智解甚深者,也會產生同樣結果。行深者亦如是。
(14:17:2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4:17:4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还有呢
(14:18:1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同樣的,若能入定必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這皆是因為先證某些境界之後,而能次第生起的狀態
(14:18:3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若以上任一皆不能斷惑證真,那就須反復信、解、行、證
(14:18:5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所謂相輔相成,即是此謂也
(14:19:02)[法迄巴]与db说:南无阿弥陀佛
(14:19:4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的
(14:20:1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再來就是要了解為何信深、解深、行深、證深者能夠斷惑的原因!
(14:20:4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
(14:21:5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譬如萬年冰,一火能融,現在有某甲疑問於某乙,問說:為何萬年冰可以被現今火所融?您說這個某甲的問題問的如何?
(14:23:0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很幼稚
(14:23:4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的回答也很幼稚吧
(14:24:0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不是让您失望了
(14:24:2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是的,那是因為您已知為何之原因的關係。有些眾生就是會如此的愚痴。同樣的,佛看眾生的行為也是如此。為何信深可以斷惑證真?因為,本來就是如此呀~
(14:25:1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我就很愚痴
(14:25:1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我說本來就如此,想必您還是有些疑惑吧?
(14:25:3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本来就愚痴 我对我的愚痴没疑惑
(14:25:5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對於本來就是如此,您也沒疑惑嗎?
(14:26:0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如果是您的话 你怎么回答
(14:26:2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指回答什麼?
(14:26:3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刚才您问我的
(14:27:0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差不多的答案,但我也許會當場昏倒給某甲看
(14:27:3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對於我所說「本來就是如此」的話,您沒疑惑嗎?
(14:28:1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不敢有什么疑惑
(14:28:3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那您知不知本來就是如此的原因?
(14:28:3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4:28:4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的
(14:28:4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請說來看看!
(14:29:3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火本来就灭千年万年的冰
(14:30:0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着本来就是如此呀
(14:30:1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这本来就是如此呀 〖重复〗
(14:30:3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没什么可质疑的
(14:31:3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请大师开示
(14:32:5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你又为什么当场倒地给某甲看呢
(14:33:2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我是在問「為何信、解、行、證至深時,可以斷惑的原因」
(14:33:3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我在认真听
(14:33:57)[法迄巴]对真的好想你微微一笑:那只是一句笑話 => 那你又为什么当场倒地给某甲看呢
(14:34:1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我还以为有什么意义呢
(14:34:5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什么事情信深了 都能断惑 是吗
(14:34:5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用說的眾生常不知嚴重性、可笑性,所以用身體來表示就更有說服力!用意只是在此。
(14:35:0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您很聪明
(14:36:0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老太婆信深了 也能断惑 是吗
(14:36:0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我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
(14:36:1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當然
(14:36:5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那你现在的境界 能用文字说说吗 
(14:37:4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這慢一些再說,先討論目前的重點。為何會如此呢? => 為何信、解、行、證至深時,可以斷惑?
(14:38:0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4:38:0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您要回答
(14:38:1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好
(14:39:1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想 可能是这个人着了魔吧 
(14:40:1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只有着了魔才能从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
(14:41:1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的回答 没气坏你吧
(14:41:3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了然与[真的好想你]说:看到了魔才知道佛呀  他的话 对吗
(14:42:3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怎么不说了呢
(14:43:2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不知所云... => 我想 可能是这个人着了魔吧,只有着了魔才能从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
(14:43:3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的回答代表一部分愚痴众生 还要你开示呀 〖重复〗
(14:44:2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呀 您给我讲讲 我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 理论上的东西 我知道那么多 也没用
(14:44:2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所以,眾生在自己的境界可以很輕易的了知現今火可以融萬年冰,非自己的境界他就變的無知了。
(14:44:55)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的 
(14:44:5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所以,眾生不知天境界,天不知阿羅漢境界,阿匪漢不知菩薩境界,菩薩不知佛境界
(14:45:1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呀
(14:45:25)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现在你知道什么境界了
(14:45:3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我現在就說明原因在何處!
(14:45:35)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好
(14:46:02)了然与[法迄巴]说:你在分层次吗
(14:46:30)了然与[法迄巴]说:上和下就一通天的吗
(14:46:4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如同水凝結成冰,若冰遇火則必融化。眾生的輪迴就如此冰,它是從妄水所凝結。當妄冰遇銷火時,就融解了
(14:47:2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讲的好
(14:47:4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眾生之輪迴是因為有三毒,三毒的外顯就是貪取、瞋怒、愚痴魯鈍
(14:47:5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这我知道
(14:48:5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所以,若無貪瞋痴時,就稱為已斷惑。但,怎樣是無貪瞋痴呢?例如桌上有價值十萬元的黃金,您不取就是無貪嗎?
(14:48:5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不过这3毒 也不是很容易除去的
(14:49:07)[法迄巴]与了然说:不知所云...
(14:49:30)了然与[法迄巴]说:高理论呀
(14:49:3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不取 如果是我的我会 不是我的我没贪心
(14:49:46)了然与[法迄巴]说:但是都是人呀
(14:50:2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若財主說,只要您做一個彎腰動作,這些黃金就給您,您要彎個腰嗎?
(14:50:3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你说的是 外虽不取 内心却有贪 是吗
(14:50:3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是
(14:51:1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如果财主说我弯了腰就归我 那我就会有贪
(14:51:3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人都会这样 
(14:51:48)了然与[法迄巴]说:要的是什么不重要的--看因什么呀
(14:51:5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是个很实际平凡的人
(14:52:1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身口意之行為產生過程,乃先從妄習而引起偏計所執的習氣,當依六根觸塵時,就隨所觸類別而產生不同的執取,所以經過作意,然後形諸於思念、分別,或口說,或身行
(14:52:4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你说的很对
(14:53:3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你说的意思 要除掉妄习
(14:54:2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身口是依於意識,意識依於習氣(末那恒執的習氣)。所以,若人「相信」自己看到前面有一大坑且坑中有糞水時,他會往下跳還是會繞過?
(14:54:4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 我目前在說明為何信解行證至深時可以斷惑的原因
(14:54:5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当然绕过
(14:55:1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是呀,他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14:55:1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对
(14:56:0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同樣的,當這個信佛法的心,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不只身口不造惡,連心念也無貪瞋痴了!這就何以信深可以斷惑的原因。這樣,您思惟一下,是不是有道理?
(14:56:2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很有道理
(14:56:4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上香
(14:56:59)了然与[法迄巴]说:您相信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吗--你看到的文字是什么呀,这些都是幻化呀
(14:57:0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这也就是我说的着魔的意思
(14:57:1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三十七道品是佛法基礎,其中說有五根、五力。第一個就是「信根」以及「信力」。因有信根,所以產生信力。
(14:57:25)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4:57:3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著魔」二字是負面意思
(14:57:48)[法迄巴]对着星光灿烂笑了笑
(14:58:0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我指的是中了信佛至深的魔
(14:58:1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感谢您
(14:58:3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您可以用「淨習」二字來形容
(14:59:2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我明白了你说的信深可以断惑的原因了
(14:59:44)013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013 专送】
(15:00:1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眾生來此世,是因為有共業。若您無此業您不會在此世投胎。所以,佛不能令您著魔,天魔、鬼也不能,必須您自己起了反應才會。所以,善學習者,常反觀己身,而不去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必是我之錯。
(15:00:23)[法迄巴]与013说:南无阿弥陀佛
(15:00:38)013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5:00:5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对 你说的很正确
(15:00:5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同樣的,解、行、證深可以斷惑也是同樣的原因
(15:01:0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
(15:01:33)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我就要深信不疑了 才能断惑 是吗
(15:02:1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現在我已初步說完第一層的次第及原理。依眾生的根器不同,佛法也無量。雖然原理如此,但為何不能當下就斷惑呢?
(15:02:2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呀
(15:02:3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不过 我很笨的
(15:03:2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你说当下指的是顿悟吧
(15:03:33)adsl与[法迄巴]说:空口说吃 永远也吃不饱的
(15:03:3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不能當下斷惑那是因為我們的妄習深種。所以這就是需要「反復用功」的原因。一般稱之為修行。
(15:03:4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
(15:04:02)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可我的修行很差
(15:04:1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頓悟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但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15:04:3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可我很笨 对我来说就难了
(15:04:4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既然信深可以斷惑,您可以深信呀,也不一定要盤腿打坐。
(15:04:5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5:05:1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可我的习气总改不了
(15:06:06)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我总会感到孤独寂寞 很想死
(15:06:3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第二層的次第,就是若不能信解行證深時,就要使用。例如,明知前面有糞水境,卻偏要往下跳,您知這行為很可笑,但佛看眾生一直心生貪瞋痴的行為,也是一樣覺得眾生很愚痴。
(15:06:5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糞水境 => 糞水坑
(15:07:00)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恩
(15:07:39)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如果粪水境能使我去烦恼 我一样往下跳
(15:07:4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我們來分析,為何知前有糞水坑不會跳入,卻會跳入貪欲的行為中呢?
(15:08:01)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好 
(15:08:3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佛祖法像
(15:08:4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您自己思惟、分析它的原因看看!
(15:08:48)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是不是以为人受意识来支配的呢
(15:08:5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南无阿弥陀佛
(15:09:07)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那是不是因为人受意识来支配的呢 〖重复〗
(15:09:2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意識是被什麼支配?
(15:09:4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心的模式吗
(15:11:42)了然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了然 专送】
(15:11:47)了然与[法迄巴]说:善知识们慢聊,末学先行告假,有缘再会!
(15:12:0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狀況是類如以下這樣:若妄習所產生的貪欲愛習有八萬四千層,要不墮入輪迴之斷惑就是要全部斷除。而要不墮入糞水坑,只需要去掉二三層的習氣即可達到。
(15:12:11)[法迄巴]与了然说:有緣再會,合十!
(15:12:32)了然与[法迄巴]说:合十
(15:12:45)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哦 
(15:13:1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誕妄習具有偏計所執的驅力,這二三層在不久又被補上
(15:13:18)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真的好想你_54 专送】
(15:13:3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明白了一点点
(15:13:4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所以,在輪迴中的眾生就一直反覆的扯掉習氣、補上習氣。
(15:14:24)真的好想你与[法迄巴]说:是呀 
(15:14:4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修行的目的是要令扯掉習氣的速度大於補上習氣的速度。
(15:14:5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15:15:0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说:54跟您是同一人嗎?
(15:15:1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的 
(15:15:2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用54 吧
(15:15:38)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那个发不出去
(15:15:40)看_244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看_244 专送】
(15:15:56)看_244与[法迄巴]说:您好
(15:16:17)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您讲的很精彩
(15:16:2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所以,修行的用意就是要「不斷的反復斷惑的行為」,為何要不斷反復的原因,您應該已知道了吧?
(15:16:26)[法迄巴]与看_244说:南无阿弥陀佛
(15:16:36)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就是您刚才说的
(15:16:4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修行的目的是要令扯掉習氣的速度大於補上習氣的速度。
(15:17:05)看_244与[法迄巴]说:您有烦恼吗?
(15:17:3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的这个道理我懂了
(15:17:3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就是這樣而已。您若心感憂愁、煩惱,那是您已經有這部份厚厚的習氣,此時,您要反向思考去斷習。
(15:17:4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 
(15:18:1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断习就要不断修行 是吗
(15:18:3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道理很湥O聛淼木褪菆绦械摹妇M力」。彌陀菩薩本來應該早於釋迦牟尼佛之前成佛的,但以釋迦牟尼佛「精進」的緣故,所以先成佛了
(15:18:5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道理很 ?顯的,剩下來的就是執行的「精進力」。彌陀菩薩本來應該早於釋迦牟尼佛之前成佛的,但以釋迦牟尼佛「精進」的緣故,所以先成佛了 〖重复〗
(15:19:0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
(15:19:11)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在
(15:19:1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有字打不出
(15:19:2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修行的目的是要令扯掉習氣的速度大於補上習氣的速度?------这里好象有点问题?
(15:19:27)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15:19:3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水不深叫做什麼?
(15:19:4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溪
(15:20:0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膚x,x顯
(15:20:21)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你说
(15:20:2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打不出
(15:20:34)llrrr与[法迄巴]说:浅
(15:20:4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是這個字 => 浅
(15:20:5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怎么回事 难道是网络问题 还是有人做了手脚
(15:21:0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既然能除习了,那就是明理了,为什么又会让它补上呢?既然能补上就还是不明啊,不知是不是这样,对不起
(15:21:1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這個聊天室程式的內碼處理問題!
(15:21:3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是谁这么可恶
(15:22:1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明理的人他會去斷習,但因為妄習濃厚的原因,他又會去攀緣染習。
(15:22:2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跟誰沒關係,是程序的問題
(15:22:3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15:22:41)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请您接着说
(15:22:4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啊,修行就在此处啊
(15:22:48)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能看懂
(15:23:09)[法迄巴]对着星光灿烂笑了笑
(15:23:4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基本原理已說完了。剩下的是第二層的對治方法。
(15:23:5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5:24:0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好
(15:24:38)[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若人能悟的深,又能使用,他的方法就簡捷,反之就顛倒。
(15:24:5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是的
(15:24:56)[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因此,在這之中就產生了各類的法門、宗派。
(15:25:0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南无阿弥陀佛
(15:25:4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您要觀察自己的習氣,然後去決定那一種法門適合您來使用!
(15:26:2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看来 我就只能念佛了 )
(15:27:2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念佛 行吗
(15:27:4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根器劣 只能念佛了 是吗
(15:28:1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有人對股票認識深,所以他就投資股市。有人對貴金屬認識深,所以他投資期貨。但,智慧的使用是在於衡量「什麼樣的行為是最妥當」之上。
(15:28:1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若目前股市崩盤中而又偏要進入,這個人能不賠錢已是不錯,更糟的是可能會賠大錢
(15:28:38)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的 
(15:28:47)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您很精明的
(15:29:3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所以,智者要衡量自己的習氣,以決定那種法門適合自己。這是所以淨土法門於「末法時代大興之原因」
(15:29:4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念佛也能断惑 是吧
(15:29:5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我就能念佛了
(15:30:1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您要觀察自己習氣是那一種,這我不予置評。
(15:30:2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的习气说来也怪
(15:30:2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平时我很温柔的
(15:30:52)[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不過,末法時代的眾生,基本上學淨土法門是不會有大錯。
(15:30:5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呀
(15:31:3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你说的法也很正确呀 可是为什么别人要诽谤你呢
(15:31:5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所有的眾生就變成不退聖賢,他們所要學習、斷惑的目標,仍然與在這個世界一樣
(15:31:5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顶礼
(15:32:12)[法迄巴]对星光灿烂微微一笑:合十即可!
(15:32:26)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15:32:4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相信你的话
(15:33:0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应该的,我高兴
(15:33:0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每個人的習氣不同的,有的是前世所造不如意因緣,有的是今生所造。基本上是眾生自己「不善學習」所致。
(15:33:1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是呀
(15:33:50)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大师说的很精彩
(15:34:04)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使我开阔了眼界
(15:34:45)[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如我之前所說的,若沒有業就不會來此世投胎。所以,造業在自己。他人誹謗我、罵我、惡語於我,那是他在造未來世的業。我只要忍他、讓他、不鳥他,我就不造業!^_^
(15:35:16)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你的心态很好
(15:35:29)云海与[法迄巴]说:一切忍让 对自己好 那末对别人好吗
(15:35:41)云海与[法迄巴]说:自己不造了 可是别人造啊
(15:35:57)[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我若不如此,那八萬四千層的妄習,我再怎麼努力也永遠斷不了。
(15:36:0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其实你也很有修行 与攻击指责诽谤中如如不动
(15:36:3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15:37:06)[法迄巴]与云海说:他人一餐要吃三十碗飯,我只吃一碗,我可以叫他也哏我一樣吃一碗嗎?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15:37:0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可是别人为什么说 你的法是邪法呢 邪在哪里呢
(15:37:56)[法迄巴]对真的好想你_54微微一笑:戴紅色眼鏡看東西,能不眼紅嗎?
(15:38:20)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你的知识很丰富
(15:39:09)云海与[法迄巴]说:你吃三十碗 少吃个几腕 也一样 分给别人几碗 你也照样饱
(15:39:18)*=清莲=与[法迄巴]说:踢了啊 〖重复〗 〖重复〗 〖重复〗
(15:39:24)[法迄巴]与云海说:真正會學習、修行的人,都是只看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去指責他人的過錯。最多也只是勸個一二句,若修行人不具有「在一二句中看出真理」,如同已破的網,他是很難捕到大魚的。
(15:39:28)*=清莲=与[法迄巴]说:踢了啊 〖重复〗 〖重复〗 〖重复〗 〖重复〗
(15:39:48)[法迄巴]与*=清莲=说:不知所云...
(15:40:40)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看来我的习气又上来了
(15:41:02)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一生气就想骂人
(15:41:09)[法迄巴]对着真的好想你_54笑了笑
(15:41:21)云海与[法迄巴]说:得和不得 只在自己的看法 你说有得就有 你说没有就没有 这是你的观点 可是别人呢 就不同了 就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面孔一样
(15:41:3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你在这里一定要多加小心
(15:41:50)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我下了 谢谢你 我要下了 
(15:42:1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平常心看待,有緣則來,無緣則走。佛一直教我們要平常心呀~
(15:42:1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不过在这里能锻炼胆量
(15:42:27)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你要小心了 
(15:42:31)[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應該是練斷惑
(15:42:39)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恩
(15:42:49)[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我的網誌有空去參考
(15:43:03)[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法迄巴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15:43:0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你练的差不多 就下吧
(15:43:1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若住在大陸不能進入,請改用這個:http://66.249.91.104/translate_c?hl=zh-CN&u=http://fatsiba.blogspot.com
(15:43:20)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我很狂妄的
(15:43:23)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你不是大陆的吗
(15:43:30)云海与[法迄巴]说:忍让同时对别人也是一种诱惑 有时候忍让只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所以一切没有一定 没有绝对
(15:43:34)[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那是一輩子的事,哪裡是一時三刻能達到的
(15:45:10)[法迄巴]与云海说:修行是自己斷惑呢,還是他人斷惑?也就是說,我吃飯是我飽,還是他人飽?若您連這道理也不知,也不能認同,我想我們還是不要交談比較恰當!
(15:45:20)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哦 谢谢 我下了
(15:45:30)[法迄巴]与真的好想你_54说:有緣再會,合十!
(15:45:35)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莲花
(15:45:37)真的好想你_54与[法迄巴]说:善知识们慢聊,末学先行告假,有缘再会!
(15:45:51)013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013 专送】
(15:45:53)013与[法迄巴]说:我们有缘再会!
(15:46:08)[法迄巴]与013说:您也要離線?那有緣再會,合十!
(15:46:29)013与[法迄巴]说:好的
(15:46:33)013与[法迄巴]说:莲花
(15:46:50)[法迄巴]与所有人说:我是法迄巴,已悟無生,各位還問疑否?若不問,三分鐘後即離此
(15:46:5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為何信、解、行、證至深時,可以斷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5:46:58)云海与[法迄巴]说:一切都是围绕你自己来 甚至为了你自己你不顾一切 你自己很重要吗 或者说你自己的所做才是正确的
(15:47:3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是的,但這只是浮泛的意思,深層的還沒表達出。
(15:49:0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心量广大,但心力未充,心光不显,心能飞扬于九霄,身却离不得地面三尺.
(15:49:5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就如宇宙飞船,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挣脱地心引力,飞上天环绕地球运行.-----只有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挣脱太阳引力,飞离太阳系.
(15:50:16)[法迄巴]对着但用此心笑了笑
(15:50:4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是的,但我們還是談了義的佛法比較重要。
(15:51:02)云海与[法迄巴]说:什么是了仪 什么是不了仪啊
(15:51:08)云海与[法迄巴]说:能解释解释吗
(15:51:34)[法迄巴]与云海说:無生是了義,生滅是不了義
(15:52:3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目的很重要
(15:52: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
(15:53:3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目的是了义的佛法
(15:54:0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而不是离地三尺的神通
(15:54:2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要看是什麼目的而定。佛是了義,聲聞緣覺是不了義。若是修阿羅漢乘,則是不了義修行法。
(15:55:0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向着了义去
(15:55: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然也,但他只是在形容信解行證至深時可以斷惑的狀況
(15:55:4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那是副产品,不是目的
(15:56:37)[法迄巴]与寂灭说:怎樣入寂滅?
(15:56:59)[法迄巴]对着星光灿烂笑了笑
(15:57:23)寂灭与[法迄巴]说:在悟?
(15:57:46)[法迄巴]与寂灭说:您不叫寂滅嗎?難道您自己不知怎樣可以入嗎?
(15:58:07)寂灭与[法迄巴]说:师兄已开悟,应该知道的吧?!
(15:58:39)[法迄巴]与寂灭说:我知道,但您知道嗎?
(15:58:42)筷子奶奶与[法迄巴]说:那个法迄巴-1 是你吗
(15:58:53)寂灭与[法迄巴]说:我只是知道有那个境界,至于如何入、境界如何,还不知道。惭愧
(15:58:55)[法迄巴]与筷子奶奶说:不是!
(15:58:5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大德请说一下识的运作过程好吗?
(15:59:17)寂灭与[法迄巴]说:请多指教!
(15:59:3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可以,但這比較複雜,要一段時間,您要有耐性才行
(15:59:4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
(16:00:0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正在学习
(16:00:14)[法迄巴]与寂灭说:您可以與起看我與「星光灿烂」的對談,若結束之後您還不懂,我再為您別說!
(16:01:21)00与[法迄巴]说:大德,我没有什么好问的,只是想您能不能祝福我早日了脱生死 )
(16:01:22)寂灭与[法迄巴]说:师兄既然知道,请问:其境界如何?
(16:01: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首先要告知的是,要了解識的作用,可以看唯識法相之類的經典,其中以楞伽經、解深密經、密嚴經為主。論可以看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為主。
(16:02:29)[法迄巴]与寂灭说:不可說,能說就不是無生的意思,您可以參考我網誌上的「法迄巴論談集」或看我與他人的討論
(16:03: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6:03:30)[法迄巴]与00说:願您早日斷惑證真!南嘛吧梭哈
(16:03:44)00与[法迄巴]说:顶礼 )
(16:03:58)寂灭与[法迄巴]说:阿弥陀佛!等于没说!^_^
(16:04:01)00与[法迄巴]说: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
(16:04:33)[法迄巴]与寂灭说:我正與他人談。您若想體驗,就坐著閉目,心不生念。
(16:04:39)[法迄巴]与00说:南无阿弥陀佛
(16:05:12)寂灭与[法迄巴]说:不打搅,你聊!
(16:05:1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你说的有点象实相种智老师 )
(16:05:30)00与[法迄巴]说:太谢谢您了,我去念佛了.88 )
(16:05:3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他推荐的是六经一论 )
(16:06:0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佛在楞伽經中說立第八識。此第八識能轉識成智。所以,密宗就說此識能滅,所以有第九庵摩羅識
(16:06:3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有些經中國沒有譯出,說了也沒用。
(16:06:49)[法迄巴]与00说:有緣再會,合十!
(16:07:0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还有二部经没译出.我正在学楞伽经 )
(16:07:4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尽管有点难,但很有意思 )
(16:08:14)[法迄巴]与寂灭说:我可以說,但要晚一點說。寂滅是何意,在楞伽經中說:妄想識(意識)滅名為涅槃
(16:08:44)[法迄巴]与寂灭说:所以,我說您要令心念不生,如此去體會寂滅的境界。
(16:09:0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請公開談,以利益他人 )
(16:09:18)寂灭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6:09:2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能请您说一下第八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吗?大致的说一下
(16:09:5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基於無生地,第八識也是有生滅。所以,五蘊(陰)具是妄想執著
(16:10:0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五蘊之一就是識蘊
(16:10:5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6:11:3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轉識成智只是「無所住」,如同諸境界,斷了一分無明就證一分真,所以菩薩有十地。
(16:12:1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從因地修行的心態至成佛時,皆是如此無所住。
(16:13: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如何是无所住?
(16:13:3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觀世音菩薩於千光靜住如來所,聞大悲咒而從初地「立超」至八地,跳了一些境界。有的人依無所住,如六祖壇經所說,能夠一悟至佛地
(16:13: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要問識,還是要問無所住?
(16:13:5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不是先要去掉末那识?
(16:14:3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去掉末那识就能无所住,无分别,无执着?
(16:14: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佛說要斷意識,而不是去掉末那識。
(16:15:1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人睡着的时候意识好象就不起作用了?
(16:15:4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可以理解为暂时断吗?
(16:16:3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意識有四種:獨頭、五同緣、五俱、五後
(16:17:1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四種是指意識因應不同狀態下的分類,皆源於妄想習氣的偏計所執
(16:17: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當不緣五塵時,那就是獨頭意識。例如夢中、打坐時不用五根而思惟、或在三禪以上的定中
(16:19:0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6:19:5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五同緣意識,指的是與五根俱生之很短瞬直覺。五俱意識是直覺後的分別,這一個可以前者併為一。五後意識是與五根俱生之後的繼續思惟,這一個可以與獨頭意識併為一。
(16:21:3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八個識的作用過程,首先是源於妄覺,楞嚴經說:妄元無因。這指妄是不必有原因。我又說「覺明為咎」
(16:22: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6:22:3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第六识是要通过被染污的末那识才能产生妄想境,那是因为第七识是戴着有色眼镜,所以才有妄想境显,如果第七识清净了,我想是不是就清净了?
(16:22:5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指「突然」就產生了「覺明」(察知而住於明覺之中),因此覺而為覺礙,所以就展轉相因,而產生了第八識。而再產生了虛空、風輪、世界、眾生
(16:23:3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第七識若清淨,名為平等性智。
(16:24:0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如何能让第七识清净?
(16:24:08)654与[法迄巴]说:那个是你
(16:24:40)654与[法迄巴]说:那个是你 〖重复〗
(16:24:47)654与[法迄巴]说:那時佛法都那麼乱我们依止什么呢? 〖重复〗 )
(16:25:0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对不起,您先说前面的问题,我不打乱您了
(16:25: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要慢慢談,計分有二:修行方式、證境之轉智過程
(16:25:44)[法迄巴]与654说:我是妄想習氣,依妄化妄是吾等所依止
(16:26:13)654与[法迄巴]说:一个是在家人的方法 就是菩萨法 另一个是出家人的方法也就是罗汉法 )
(16:26:23)654与[法迄巴]说:對不? )
(16:26:50)654与[法迄巴]说:大乘重理,小乘重事,大乘重心,小乘重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 )
(16:26:53)654与[法迄巴]说:對不? )
(16:27:1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因為妄產生之後,它就有了業力,此力能令業種異熟。所以,業力是一個不停的驅力,一直到成佛後才能真正的斷離。當第八識產生之後,依妄的展轉相因習氣,所以就有虛空、世界之分別。
(16:27:10)654与[法迄巴]说:还有就是大乘的是先当老师 后当学生 小乘是先当学生 后当老师 )
(16:27:46)*=清莲=与[法迄巴]说:您好!欢迎仁者光临佛学交流!
(16:27:59)[法迄巴]与654说:我目前正在回答他人的問,您這邊要等我與他說完。而且,要公開談,我不回悄話。
(16:28:07)654与[法迄巴]说: )
(16:29:28)砂尘与[法迄巴]说:顶礼
(16:29:33)654与[法迄巴]说:两个你? 〖重复〗 )
(16:29:36)654与[法迄巴]说: )
(16:29:5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因為這個展轉相因的習氣,就產生了「能所」之分。所以「自心取自心」。此能即是偏計所執習氣,此所就是諸境界。
(16:29:57)砂尘与[法迄巴]说:佛像
(16:30:00)[法迄巴]与砂尘说:南无阿弥陀佛
(16:30:15)砂尘与[法迄巴]说:上香
(16:30:5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楞伽經中說還有一個「依他起」習氣,這一個可以不必立。若心無偏執,就算有六塵也不起心。
(16:31:16)砂尘与[法迄巴]说:怎么有那么多您呢?
(16:31:2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6:31:25)挂与[法迄巴]说:来这几天,有没有发觉这聊天室,你觉得还可以的人啊 )
(16:31: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6:32:2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個偏計所執習氣(妄習、展轉相因)輪轉下來就變成了末那識、意識、及前五識。三毒也是其更粗糙的表現。
(16:32:52)[法迄巴]对着挂笑了笑
(16:33:03)[法迄巴]对着砂尘笑了笑
(16:33:06)654与[法迄巴]说:还有就是大乘的是先当老师 后当学生 小乘是先当学生 后当老师 ?
(16:33:18)[法迄巴]对着654笑了笑
(16:33:5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以,話說到最後,全部都只一個「妄習」而已。至此,您有疑問嗎?
(16:35:02)砂尘毕恭毕敬的向[法迄巴]弯腰鞠躬
(16:35:10)654与[法迄巴]说:两个法迄巴? )
(16:35:1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暂时没有,我还的好好看看您所说的。再请您说说如何清净末那识好吗?
(16:35:1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若無疑,應知第七識如何可以清淨了吧?
(16:35:2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谢谢您
(16:35:4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不就是斷塵沙惑而已嗎?
(16:36:3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如何做?用戒律吗?
(16:36:4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第七識只是一個執,就是恒執第八識的業種來現行。或是一個方法的法塵,或是一個應被砍一刀業報身塵
(16:37:49)cxf与[法迄巴]说:你好,
(16:38:1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個「執著」,從第八識以來就有。依諸識的功用分成:意識所執是「分別我法二執」,末那識是「俱生我法二執」
(16:38:29)[法迄巴]与cxf说:南无阿弥陀佛
(16:38:38)cxf与[法迄巴]说:不在?
(16:38:5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是的
(16:38:59)[法迄巴]与654说:另一個我不知是誰,您去問他為何不自稱「阿彌陀佛」,而要稱為法迄巴
(16:39:55)cxf与[法迄巴]说:昨夜我梦魇中感悟生死,无限恐惧.知道恐惧也只是一种业障,只是不知道如何安心?
(16:40:39)cxf与[法迄巴]说:你可否指点迷津?
(16:40:5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當已悟無生,並且已破見惑時(斷三結具十六行),若行菩薩乘則入初地,則稱為斷「分別我法」二執,此時名為意識第一次轉智。意識共有三次轉智,詳見八識規矩頌
(16:41:39)654与[法迄巴]说:呵呵? )
(16:41:49)[法迄巴]与cxf说:有貪愛必有瞋、懼、恨等等之情緒,您自己說應怎麼辦呢?我說,直接斷貪欲愛習吧!
(16:41:53)紫竹果芸与[法迄巴]说:师兄的说法太深了,能否说浅些,,,
(16:42:1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是四转识吗?
(16:42:17)[法迄巴]与紫竹果芸说:我說完後,您可以問疑,目前可以先記著
(16:43:25)砂尘与[法迄巴]说:我给爱情困惑了.
(16:43:38)cxf与[法迄巴]说:我也看过一些佛学经典,明白些佛家道理,只是从小学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
(16:43:5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第八识转大圆镜智,第七识转平等性智,第六识转妙观察智,第五识转成所作智
(16:44: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末那識是意根,所以當意識轉智時,它也跟著轉,所以亦有三次轉智
(16:44:20)cxf与[法迄巴]说:长大学工科,非目睹体会则不肯相信,
(16:44: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意識第二次轉智是在八地,第三次是在如來地。
(16:44:48)cxf与[法迄巴]说:所以,现在也很矛盾,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16:45:17)cxf与[法迄巴]说:请问大师修佛几年了?
(16:45: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顶礼
(16:45:5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由此可知,要末那識真正清淨惟有佛而已。但至八地時就具決定性。
(16:46:1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現在再來說如何令其清淨?
(16:46:3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谢谢
(16:46:43)砂尘与[法迄巴]说:您放下爱情了吗/
(16:47:1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只要能入八地位就能無功用道。所以,目標要放在第八地。但,若以不輪迴而言,只要入第六地即可
(16:48:4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6:49:48)cxf与[法迄巴]说:呵呵,万事皆有因缘,想我与佛的缘分未到,该有明师指点时候自然会来。
(16:49:5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第七識是「恒執」,本身不具思惟、分別的能力。所以,斷惑是要從意識斷。此所以佛在楞伽經中說意識滅名涅槃。但也只是斷了煩惱障,未斷塵沙惑。
(16:49:58)cxf与[法迄巴]说:不必强求,
(16:50:04)cxf与[法迄巴]说:多谢
(16:50:18)654与[法迄巴]说:净土沒女人 )
(16:50:28)砂尘与[法迄巴]说:我不求有多么高的境界,只求不给爱情迷惑了,爱情是最大痛苦,放下了我就离出近了,
(16:50:39)[法迄巴]对cxf微微一笑:我正在忙,所以您若要問法,請耐心等我說完之後!
(16:50:5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说的是,先断意识
(16:51:02)[法迄巴]与砂尘说:我正在忙,所以您若要問法,請耐心等我說完之後!
(16:51:12)[法迄巴]与654说:沒有
(16:51:23)砂尘与[法迄巴]说:好的!
(16:51:41)654与[法迄巴]说:沒女人就沒愛情可言 )
(16:52:5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但功夫的使用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所以要從那一個入,要看自己的習氣。但前提皆要「理(無生)則頓悟,乘悟並銷(淨覺心)」,或先悟淨圓覺(無生),以淨覺心用圓覺三淨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16:53:33)654与[法迄巴]说:沒女人就沒愛情可言 〖重复〗 )
(16:53:35)654与[法迄巴]说: )
(16:54:0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還有一種上上根器者所用的法門,連隨順覺性也不必: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16:54:49)654与[法迄巴]说:放弃爱情和放弃工作有区别吗 )
(16:55:13)[法迄巴]与654说:我正在忙,所以您若要問法,請耐心等我說完之後!
(16:55:18)654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654 专送】 )
(16:55:20)654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654 专送】 )
(16:56:2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test
(16:56:3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想不加息灭,住一切妄想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吗?
(16:56:5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當意識滅之後,第七識也隨之消滅,另一說是轉識成智
(16:57:1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偈語打錯
(16:57:2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记不太清了
(16:57: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基本上是原偈的意思
(16:58:0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修行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原偈的意思
(16:58:3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要了知,如何才達到原偈的目的?
(16:58:5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再请您说说
(16:59:2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感觉这才是最真的方法了
(17:00:4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要能用的起來,先要悟淨圓覺(無生),而以淨覺心使用圓覺三法。
(17:00:5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已悟了無生否?
(17:02:0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缘起性空
(17:02:16)挂与[法迄巴]说:你是这聊天室的明星吗,这么多人仿造你 )
(17:02:2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非也
(17:02:39)[法迄巴]与挂说:唉...
(17:03:23)挂与[法迄巴]说:怎么 )
(17:03:3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緣起有生滅,所以不說是無生義
(17:03:4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
(17:04:19)[法迄巴]与挂说:沒有什麼,嘆口氣而已!
(17:04:3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正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17:05: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所說的這是方法,我要表達的是:您要先理解無生是什麼?
(17:05:23)『-尔时-』与[法迄巴]说:兩個法迄巴? 〖重复〗
(17:05:44)[法迄巴]对着『-尔时-』笑了笑
(17:05: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理解無生的意思嗎?
(17:06: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17:03:4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 --这个我理解
(17:06:4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无疑
(17:06:5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以,您打坐時,心不生念就是圓鏡之意思。
(17:07:1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於其他威儀中,須時時心如圓鏡
(17:07:2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以上就是如來禪
(17:07:3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就是奢摩他法!
(17:07:4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心不生念还是念起不住即不生?
(17:08:2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这个平时也做得到啊
(17:09:0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象不必打坐也能做到
(17:09:1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17:09:3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7:10: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若妄念不生,若不是果地聖人,那就是入了外道無想定「意識暫伏」
(17:11:0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無想定就是坐忘,這是錯誤的路。它與意識滅的滅盡定(滅受想定)是很類似而難以分辨,要特別注意了
(17:11:1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呵呵,但不是经常,相续不断很难,现在还不能
(17:11: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修行是消去法,是「相續斷很難」
(17:12:1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斷妄的相續很難
(17:12:2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斷「妄的相續」很難
(17:12:5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7:13:2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例如,您這一句先心中生喜心,所以就先「呵呵」,修行就是在了知當下心念時而依所用功法而有不同因應方式。以禪那法而言,有了「呵呵」而不覺,就是過錯。
(17:14:4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依奢摩他而言,基本上也是錯誤,但若知過則無咎。禪那也如此。至於三摩缽提,雖也如此,但比較不講究,因為它的方式就是以幻修幻,所以於「呵呵」時,心中並無喜樂,只是示現給眾生看的而已。
(17:15:4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吾等修行人,要先斷事障(煩惱障、思惑),後斷理障(塵沙惑),所以要先莊嚴其心,爾後,功夫到時再依有緣眾生的習氣去「化現(用化身示現)」
(17:17:0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7:17:5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現在諾說回來,若未悟淨圓覺而未能用淨覺心修行時,奢摩他就是止,三摩缽提就是觀,而禪那稱為明數門,這指您的心念如同數目,念生即察知而不住,稱為覺。
(17:18:1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現在諾說回來 => 現在話說回來
(17:18:4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謂觀,是觀察、審量、分別、思惟的意思。
(17:19:2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在圓覺經中的禪那,反而不是一般通稱的「思惟修」,反而三摩缽提才是思惟修的意思。
(17:20:1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至此,對修行方式有疑惑嗎?
(17:20:1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念生即察知而不住。我想问一下这个察知,如何才是或算是察知?
(17:20:3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生氣時,自己知不知?
(17:20:4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知
(17:20:5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是粗糙的習氣被您察知
(17:21:0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多举几个例子,我很笨的
(17:21:1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當您心中在思惟分辨事理時,您自己知不知?
(17:21:5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大部分时间不知,有时候也知在思维
(17:22:1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但这个知就是吗?
(17:22:1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以,您有時不能察知,有時能夠。這是比較細微的習氣。
(17:22:5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不是觉知起心动念为察知?
(17:23:3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那这个察知会不会也是一种妄呢?
(17:23:3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有時,您沒有思惟,也不生氣,但就是有點悶悶的不爽氣,或感到寂寞,或坐不住的一直想要動來動去,有無這種狀況?有的時候,每次都能自知否?
(17:24:3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这个我到能察知
(17:25:1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是更細微的習氣。
(17:25:1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那叫以妄止妄!在圓覺經中稱為: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17:25: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回答這一個 => 那这个察知会不会也是一种妄呢?
(17:26:4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啊,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啊,察知之后会如何?就一直这么察知下去吗?
(17:26: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基本上,我為何要說打坐時心念不生不住無想定時,是無生呢?就是要讓您了知無生意境界
(17:27:1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察知之後若無串習、故起,那就是「覺」
(17:27:2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懂這意思嗎?
(17:27:5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就是要讓您了知無生意境界  => 多一個字了。「就是要讓您了知無生境界 」
(17:27:5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察知之后就消失了
(17:28:17)『-尔时-』与[法迄巴]说:你太忙了
(17:28:1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覺之後就無生了,您還期望什麼?
(17:28:43)『-尔时-』与[法迄巴]说:不攪你了
(17:29:1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哈哈,我高兴,没事了
(17:29:3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知我在高兴
(17:29:4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不止是靜中如此,動中也是如此。差別的是,靜中沒事,但動中要應事。應完也無生了。
(17:30: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哈哈哈哈,谢谢,我想我明白了,没什么了
(17:30:4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知高興而不能止,那是妄習重。功夫用的深的人,他可以妄習一動時就立覺,連心念未動前就覺了,還要令它能夠口笑,乃至身行嗎?
(17:31: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31:4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31:4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更厲害的是,連妄習皆不生!這才是真正的「銷融」。入此八地境界之後,那時再來大笑還不遲!不過,行者若知過而不住,則無大咎。
(17:32:1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現在,我與您分別一些微細的心念及習氣。
(17:32:3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32:4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依我的觀察得知,習氣的產生分四大步驟。1)習動 2)念轉 3)口言 4)身行
(17:33:1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後三者您應該知義吧?
(17:33:3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知
(17:33:5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34:3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感谢您
(17:34:5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例如,您放十萬元在桌上而與他人談事,結果有一人偷偷摸過來的靠近您的錢,這時候,您就會「念轉」而想:『這人在幹什麼嗎?』
(17:35:2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7:36:0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若那堆錢,只是一堆.,也許您不會出這麼一個想法。例如路邊的石頭,您看到它就會有想法嗎?但若它是大塊黃金,您不會轉念嗎?
(17:36:3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会的
(17:36:3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只是一堆沒用的物品(有二字打不出)
(17:37:0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只是一堆., => 只是一堆沒用的物品(有二字打不出)
(17:37:2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沒事會對路邊石會動念嗎?
(17:37: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会
(17:38:06)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会的 看他伴不伴脚
(17:38:0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口言:就是指心轉而口隨之而說,例如:呀一塊黃金
(17:38:14)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会的 看他伴不伴脚 〖重复〗
系统:法迄巴_712 成功被您屏蔽!
(17:39:0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身行:指身體就趨前去確認一下,倒底是否真是一塊黃金
(17:39:0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我知道了口言
(17:39: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7:39: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以,後三者您已知
(17:39:4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而有後三者的行為,乃是因為「習動」之故。
(17:40:2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若您沒有貪欲,如同佛,看黃金也不過是一塊金屬,如同眾生看到路邊石一般,不會有「特別的反應」
(17:41:0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以,有所謂「心中一動」的成語,有聽過嗎?
(17:41:2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听过
(17:42: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那就是「習動」的意思。為何會動?因為心中有偏計所執的習氣。剎那剎那相應於六塵之故
(17:42:2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要做到这样,不出家哪行吗?
(17:42:5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真修行人,在心中一動時,就能察知而不隨,而無串習或再故起生念去妄執。
(17:43:5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那当你看着别人拿你钱时咋办?
(17:43:5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念,其實不必經過思惟、分別才稱為念。念,以中文造的巧妙,已說出它就是「今心」
(17:44:3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我會說:抱歉,那是我的錢!
(17:45:1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啊,这一般来说是念起之后才这样说的啊
(17:45:24)『-尔时-』与[法迄巴]说:莫被妖魔打斷你的布施,
(17:45:30)『-尔时-』与[法迄巴]说:莫被妖魔打斷你的布施, 〖重复〗
(17:45:41)『-尔时-』与[法迄巴]说:莫被妖魔打斷你的布施,
(17:45:4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習氣還有一種連觀察都很難觀察到,甚至只有事後去思惟時才知有此事的狀況。
(17:46:0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圈對治方式可以後說!
(17:46:1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個對治方式可以後說! => 是啊,这一般来说是念起之后才这样说的啊
(17:46:2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就象您刚才说的是在习动之后
(17:47:0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說那種話不一定要習動,要看狀況。但以因地人而言,絕大部份都是習動。
(17:47:1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你会这样说,我也这样说,区别在哪?
(17:47:4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佛也吃飯,眾生也吃飯,您認為差別在哪裡?
(17:47:5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见地
(17:48:20)[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佛無妄執
(17:48:2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
(17:48: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例如學武的人,他練功夫至熟練時,臨時有人突襲,您認為他要先思考嗎?
(17:49:2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習氣還有一種連觀察都很難觀察到,甚至只有事後去思惟時才知有此事的狀況。 例如學武的人,他練功夫至熟練時,臨時有人突襲,您認為他要先思考嗎?
(17:50:0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有时候本能也是一种习气
(17:50:2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種本能,它要先經過思考才能動作嗎?
(17:50:5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既是本能当然不经思维,要不怎能说是本能
(17:51:0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它要先心中一動才能動作嗎?
(17:51:1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要
(17:52:3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某些人會有心中一動的狀況,但也有不需要的狀況。以上,就是習氣的粗細相。全部共五個,之前的四個可以被心觀察,最後的這一個,沒辦法觀察,因為不經心念。這個稱為「現量境」
(17:54: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7:54:3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所謂現量境,例如早上醒來,眼睜開看著天花板,您知它是天花板,但心中無念。是事後分別、思惟之後才確定當時您知它是天花板。而於當時,您心中有一鼓驅力,令您可以繼續下來的行為。例如:趕快動作要遲到了。
(17:54:5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等動了這念頭之後,您的意識就活了,這時已離現量境。
(17:55:3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的,这个我能理解
(17:55: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現量的境界要經過不斷練習,而養成的習氣才能產生。若是修行人,那就是淨習,若是練武人,那就是染淨。
(17:56:4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难怪说成佛是一种习惯
(17:57:0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奢摩他清淨行者,一向是用現量之心而行事。而不是用意識。
(17:57:26)[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那就是染淨。 => 那就是染習
(17:57:33)『-尔时-』与[法迄巴]说:請佛住這里 )
(17:57:5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如何是奢摩他清淨?
(17:58:1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是不是随时都能定?
(17:58:28)『-尔时-』与[法迄巴]说:「請佛住世」,請誰住世?請自己。世間求人難,我們求自己!自己要發心作佛、作菩薩,救苦救難。發大心,立大志,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顯揚自己的性德 )
(17:58:3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或悟无生即是
(17:59:00)『-尔时-』与[法迄巴]说:什麼人去學?什麼人去把它弘揚光大?這個就是要後繼有人。「請佛住世」,我們就要想到傳法的人,傳人,這個重要!世出世間任何事業 )
(18:02:2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奢摩他行,是一向以取靜為主。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系统:『-尔时-』 成功被您屏蔽!
(18:03:5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星光灿烂 专送】
(18:05:3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对不起,占用您太多时间了,我先好好看看,以后再问您,好吗大德?
(18:05:4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最後的重點,如何能夠令「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而進入「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
(18:06:22)[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呢?
(18:06:5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這個最後的重點,您可以自己去思惟!
(18:07:04)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感谢您!
(18:07:0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顶礼
(18:07:15)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供灯
(18:07:3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應該要看:圓覺經。也建議看另四經(依序):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
(18:07:4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有空可以去參考我的網誌
(18:08:13)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你的网址我已记下了,您每天都来吗?
(18:08:47)[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不一定,但最近是
(18:08:5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今日是我第五次進入
(18:09:3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感谢,您有联系方式吗?比如QQ,我好经常请教
(18:09:5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若不知功夫如何用,靜心閉眼坐一下,當下就能了知如何用功
(18:10:14)[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沒有QQ,有事寄郵件給我
(18:10:1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善知识难遇难求
(18:10:3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您若要離開,現在可以合十道別了!
(18:10:5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是的
(18:11:16)[法迄巴]与砂尘说:您要問什麼?
系统: 已被屏蔽的人员列表:
法迄巴_712
『-尔时-』
(18:11:4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只是怕太麻烦您了
系统:法迄巴_712 被您成功解除屏蔽!
(18:12: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今日所談的,您仔細的多看幾遍,若不知義,靜心坐一下也應能知了
(18:12:48)砂尘与[法迄巴]说:谢谢!没什么了!
(18:13:0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佛是不滅意識,只轉成妙觀察智。只有阿羅漢才會滅
(18:13:32)砂尘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砂尘 专送】
(18:13:40)[法迄巴]与砂尘说:所以,煩惱的事不必去執著,之前有,現在不就沒了嗎?以後,若再有煩惱時,就這麼個用法
(18:13:46)[法迄巴]与砂尘说:南无阿弥陀佛
(18:14:2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这个灭与转我不太理解?
(18:14:4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不是灭了就转了吗?
(18:14:57)砂尘与[法迄巴]说:好,谢谢!师傅的法甘露
(18:14:59)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一直这样认为
(18:15:40)[法迄巴]与法迄巴_712说:我不知二位為何要有這種嬉戲、造業的行為,我一點也看不出對您們有何好處?我也看不出對我有何好處?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讓其他人認為您們是我,而增長您們的貪欲妄心就,這個目的而已
(18:15:51)[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我不知二位為何要有這種嬉戲、造業的行為,我一點也看不出對您們有何好處?我也看不出對我有何好處?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讓其他人認為您們是我,而增長您們的貪欲妄心就,這個目的而已
系统:『-尔时-』 被您成功解除屏蔽!
(18:16:0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呵呵,我很笨的,请您别烦我才好
(18:17:0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住於意識滅,就不再住世度眾。佛也能滅意識,但不住。
(18:17:45)[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不住就是轉,住就是滅
(18:17:56)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因你已经造过了业 所以现在是你的果报
(18:18:34)23与[法迄巴]说:別理妖魔 )
(18:18:46)23与[法迄巴]说:別理妖魔 〖重复〗 )
(18:19:05)[法迄巴]与法迄巴_712说:您們以邪行而令他人迷惑,怎說是我的果報?若有地獄報,也只報您們二位而已。您們連這種簡單的因果報應都不懂,那我是不訝異為何二位要有如此行為了!
(18:19:09)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这是你的业障 你不要怨别人 你应检讨你自己
(18:19:13)[法迄巴]与23说:了解
(18:19:55)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你不是说学佛不问他人过吗?你现在就在问我的过你知道吗?
(18:20:10)[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其它他還問疑否?若不問,我該走了!
(18:20:20)23与[法迄巴]说:他怨气重 )
(18:20:37)23与[法迄巴]说:我十萬分诚意 )
(18:20:38)[法迄巴]与法迄巴_712说:這叫「勸」,我一二言勸您,您不聽,我也無語!
(18:20:48)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还没给我您的邮址啊大德
(18:20:51)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能另别人对你起嗔心 是你的所为引起 那是你的因缘
(18:21:00)[法迄巴]与23说:了解
(18:21:06)23与[法迄巴]说:我十萬分诚意請你煮法喂眾生 )
(18:21:18)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你有脱不了的干系
(18:21:20)23与[法迄巴]说:诚意請你住這里 )
(18:21:33)[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我的網誌就是我的帳號
(18:21:4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fatsiba@gmail.com
(18:21:57)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好的,感谢您!!!
(18:22:06)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南无阿弥陀佛
(18:22:1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南无阿弥陀佛
(18:22:17)23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
(18:22:34)23与[法迄巴]说:你打字快 )
(18:22:34)[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再問一次,若各位無疑,我一分鐘後即離!
(18:22:39)[法迄巴]与23说:南无阿弥陀佛
(18:22:41)23与[法迄巴]说:呵? )
(18:22:41)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祝您六时吉祥!!!
(18:22:46)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是你心中生起了地狱 那是你的地狱
(18:23:00)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我没有造你哪个地狱
(18:23:09)[法迄巴]对法迄巴_712微微一笑:多謝指教!
(18:23:18)23与[法迄巴]说:情是什么 )
(18:23:36)[法迄巴]与23说:公開談,以利益他人
(18:23:41)23与[法迄巴]说:情是眾生 的大問題? )
(18:23:4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能另外问一个问题吗? )
(18:23:52)[法迄巴]与23说:情是情緒,屬於思惑
(18:24:01)[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可,公開談
(18:24:03)23与[法迄巴]说:你斷淫了? )
(18:24:22)23与[法迄巴]说:完全斷正淫了? )
(18:24:26)23与[法迄巴]说:顶礼 )
(18:24:32)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以前用过一个名字叫大彻大悟了? )
(18:24:54)23与[法迄巴]说:我頂禮 )
(18:25:01)23与[法迄巴]说:我頂禮 你 )
(18:25:04)[法迄巴]与23说:還未斷
(18:25:30)23与[法迄巴]说:還未斷 怎么證四果? )
(18:25:33)23与[法迄巴]说: )
(18:25:42)[法迄巴]与23说:合十即可! 要問事,須公開,否則不復了!
(18:25:5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沒有,向來只用目前這名稱
(18:26:12)23与[法迄巴]说:還未斷 怎么證四果? 最後一問 )
(18:26:19)[法迄巴]与23说:已斷的是三果,或三地以上的聖人
(18:26:20)23与[法迄巴]说:一下子再來 )
(18:26:21)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你的自大 狂妄 使你不能有四无碍智 你现在就是乐说有碍 不能另众生乐 你的慈心以失 悲心也无 明白吗 什么叫方便 你不会方便
(18:26:43)23与[法迄巴]说:你悟入佛知見了? )
(18:26:5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谢谢,法迄巴是什么意思?
(18:26:55)23与[法迄巴]说:我向 你頂禮 )
(18:26:58)法迄巴_712与[法迄巴]说:所以导致你的业力障碍
(18:26:59)[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沒有意思
(18:27:28)[法迄巴]与星光灿烂说:我們合十道別吧!
(18:27:36)[法迄巴]与23说:合十道別吧!
(18:27:39)23与[法迄巴]说:一下子再來 )
(18:27:42)23与[法迄巴]说:88 )
(18:27:50)星光灿烂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好的,谢谢!!!
(18:27:51)[法迄巴]与所有人说:有緣與各位再會,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