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靜坐要訣

靜坐要訣

明 袁了凡 著

◆ 序

靜坐之訣原出於禪門,吾儒無有也。自程子見人靜坐,即歎其善學。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而儒者始知所從事矣。昔陳烈苦無記性,靜坐百餘日,遂一覽無遺。此特浮塵初斂清氣少澄耳。而世儒認為極則,不復求進,誤矣。蓋人之一心,自有生以來,終日馳驟,逐物忘歸,動固紛紛靜亦擾擾,稍加收攝,便覺朗然。中間曲折,無明師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為足,或反成疾患,餘實哀之。大都靜坐之法,其修也,有從入之階。其證也,有自得之實。一毫有差,永不發深禪定矣。吾師雲谷大師,靜坐二十餘載,妙得天臺遺旨,為余談之甚備;余又交妙峰法師,深信天臺之教,謂禪為淨土要門,大法久廢,思一振之,二師皆往矣,餘因述其遺旨,並考天臺遺教,輯為此篇,與有志者共之。



◆ 辨志篇

凡靜坐先辨志,志一差,即墮邪徑矣。如射者先認的,的東而矢西,其能中乎?天臺有十種邪修,今約之為四。如學者為名聞利養,發心靜坐,則志屬邪偽因種地獄矣。如為志氣昏愚,欲聰明勝人,而靜坐則屬好勝之志,種修羅之因,如畏塵勞苦報,慕為善安樂,而靜坐,則屬欣厭之志,種人天之因。如不為名聞利養,不為聰明善業,專為千生萬劫,生死未了,惟求正道,疾得涅槃而靜坐,則發自了之志,種二乘之因,此等學者,善惡雖殊,縛脫有異,其為邪僻,則一而已矣。若真正修行,只是仁之一字。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明明德於天下是也。釋迦牟尼,以夏音釋之,即是能仁二字。菩者覺也,度也,薩者,有情也,衆生也。菩薩二字為覺有情。又為度衆生,佛氏惟菩薩為中道,羅漢出三界之外,成不來之果,而佛深惡之,斥為焦芽敗種,以其不度人,而自度耳。楞嚴經雲:有一衆生不成佛,永不於此取泥洹。又雲: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即名為報佛恩,其旨深矣。或曰:如此與墨子兼愛何別,答曰:為我兼愛,皆是好事,兼愛是仁,為我是義,豈非美德。所惡楊墨者,為其執一耳。執為我則不知兼愛而害於仁,執兼愛則不知為我而害於義。故孟子惡之耳。古之學者為己,儒者何嘗不為我?仁者愛人,儒者何嘗不兼愛?孔門以求仁為學脈,而未嘗廢義。仁義並行而不悖,此所以為中道也。不然,即使不為我,不兼愛,又豈得為正哉?執楊墨與執儒,皆病也。問曰:菩薩之法,專以度衆生為事,何故獨處深山,棄舍衆生,靜坐求禪乎?答曰:此菩薩所以為中道也。度一切衆生,須德高行備,覺妙智神,一切德行,非禪不深,一切覺智,非禪不發。故暫舍衆生,靜坐求道。如人有病,將身服藥,暫息事業,疾愈則修業如常。菩薩亦然,身雖暫舍衆生,而心常憐憫。於閑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病,起六神通,廣度衆生。即如儒者隱居,豈潔己而忘世哉?正為萬物一體之志耳。其隱也,萬物一體之志,念念不離;其出也。萬物一體之道,時時不錯。故以禹稷三過不入之功,不能加于顏子簞瓢陋巷之樂者,正為此志,無加損也。



◆ 豫行篇

凡坐禪,須先持戒。使身心清淨,罪業消除。不然,決不能生諸禪定。若從幼不犯重罪,或犯已能戒,皆系上知利根,易於持戒。倘惡業深重,或屢戒屢犯,則謂殘闕之軀,不能上進。此不聞醍醐妙法,而甘於自暴者也。法華開經偈雲:假令造罪過山嶽,不須妙法兩三行,何過不可滅,何戒不可持哉?學者有三法,一深達罪源,二大心持戒,三不住於戒。何謂深達罪源,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何況有罪?種種業障,皆由心作。反觀此心,從何處起,若在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不名為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亦無有,不得名心,若在現在,現在之中,剎那不住,無住相中,心不可得。如是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豈有能觀?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顛倒想斷,則無無明,亦無三毒,罪從何生?又一切萬法,悉屬於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維摩詰謂優波離,彼自無罪,勿增其過,當直爾除滅,勿擾其心。又普賢觀經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銷無主。一切諸法,皆悉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持戒於一念中,百戒俱完,萬罪俱滅。何謂大心持戒?起大悲心,憐憫一切衆生,妄執有為而起無明,造種種業。吾代一切衆生,懺無量無邊重罪,吾為一切衆生,求得涅槃而戒。吾若清淨,即一切衆生清淨。吾若破戒,即一切衆生破戒。是故甯此身受刀屠萬段,終不以此身破衆生大戒。如是持戒,最廣最大,何謂不住于戒,華嚴經言:身是梵行耶,心是梵行耶。求身心不可得,則戒亦不可得,是故不見己身有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菩薩持戒,於種種破戒緣中,而得自在。知此則戒、定、慧與貪、瞋、癡,同為妙法矣。如此持戒,於念念中,即諸罪業,念念自滅,身心清淨,可修禪矣。修禪之法,行住坐臥,總當調心,但臥多則昏沈,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其心難調,坐無此過,所以多用耳。然人日用不得常坐,或職業相羈,或衆緣相絆,必欲靜坐,遂致蹉跎。學者須隨時調息此心,勿令放逸,亦有三法:一系緣收心,二借事煉心,三隨處養心。何謂系緣收心?唐人詩雲:月到上方諸品淨,心持半偈萬緣空。自俗人言之,心無一物,萬緣始空。今雲心持半偈萬緣空,此理最可玩索,蓋常人之心,必有所系,系之一處,漸束漸純,半偈染神,萬妄俱息。故雲系心一處,無事不辨,究貫論之,即念佛持咒及參話頭之類,皆是妄念。然借此一妄以息群妄,大有便益。學者知此,日用間,或念佛,或持咒,或參一公案,行住坐臥,綿綿密密,無絲毫間斷,由是而讀書作文,由是而應事接物,一切衆緣,種種差別而提撕運手,總屬此心,吾參祖師活公案,不參凡夫死公案,又何間斷之有。何謂借事煉心?常人之心,私意盤結,欲情濃厚,須隨事磨煉,難忍處須忍,難舍處須舍,難行處須行,難受處須受,如舊不能忍。今日忍一分,明日又進一分,久久煉習,胸中廓然,此是現前真實功夫也。古語雲:靜處養氣,鬧處煉神,金不得火煉,則雜類不盡,心不得事煉,則私欲不除,最當努力,勿當面錯過。何謂隨處養心?坐禪者,調和氣息,收斂元氣,只要心定心細心閑耳。今不得坐,須于動中習存,應中習止。立則如齋,手足端嚴,切勿搖動;行則徐徐舉足,步動心應;言則安和簡默,勿使躁妄,一切運用,皆務端詳閑泰,勿使有疾言遽色,雖不坐,而時時細密,時時安定矣。如此收心,則定力易成,此坐前方便也。



◆ 修證篇

凡靜坐,不拘全跏半跏,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散誕四肢,佈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輒有不安,微動取便,務使調適,初時從動入靜,身中氣或未平,舉舌四五過,口微微吐氣,鼻微微納之,多則三四五遍,少則一遍。但取氣平為度,舌抵上齶,唇齒相著,次漸平視,徐徐閉目,勿令眼斂太急,常使眼中朧朧然,次則調息,不粗不喘,令和細,綿綿若存。天臺禪門口訣,止教調息觀臍,息之出入,皆根于臍,一心諦觀,若有外念,攝之令還,綿綿密密,努力精進,自此而後,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皆須識破,庶可進修。初時有二種住心之相,人心泊境,妄念遷流,如火熠熠,未嘗漸止。因前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念名利冤親等事。此名粗心住也;外事雖不緣念,而此心微細流注,剎那不停,愈凝愈細,內外雙泯,此名細心住也。此後有二種定法,當此細心住時,必有持身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于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身,任運不動,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分散意,此名欲界定也。後複身心泯泯虛豁,忽然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將入禪而未入禪,故名未到地,從此能生初禪矣。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是為初禪發相。何謂十六觸,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複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也。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沈重堅澀,水中四者,涼冷軟滑,火中四者,暖熱猗癢,風中四者,動掉輕浮,學者于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見明,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柔軟,如是十者,勝妙功德,與動俱生,莊嚴動法,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月一年,長短不定,此事既過,複有餘觸,次第而起,有遍發十六解觸者,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此是色戒清淨之身,在欲界身中,粗細相違,故有諸觸,證初禪時,有五境: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定心也,初心覺悟為覺,後細心分別為觀,慶悅之心為喜,恬澹之心為樂,寂然不散為定。十六觸中,皆有此五境,第六又有默然心。由五境而發者,皆初禪所發之相也。夫覺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末世諸賢,以覺悟為極則事。然欲入二禪,則有覺有悟,皆為患病,學者于初禪第六默然心中,厭離覺觀初禪為下。若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此覺觀法,障二禪內靜。學者既知初禪之過,障於二禪。今欲遠離,常依三法。一不受不著故得離。二訶責故得離,三觀析故得離,由此三法,可以離初禪覺觀之過。覺觀既滅,五境及默然心悉謝,已離初禪,二禪未生,於其中間,亦有定法,可得名禪。但不牢固,無善境扶助之法,諸師多說為轉寂心,謂轉初禪默然也。住此定中,須依六行觀,厭下有三:曰苦,曰粗,曰障。欣上有三:曰勝,曰妙,曰出。約言之,只是訶贊二意耳。夫玄門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靜坐,而不發大智慧,不發大神通,不發深禪定者,以其處處戀著也。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舍,安能上進?故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著,方肯厭下欣上,離苦而求勝,去粗而即妙,舍障而得出,到此地位,方知法有正傳,師恩難報,昔陳白沙靜坐詩雲: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餘年,惜無明師指點,靜中見一端倪髮露,即愛戀之,已而並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雲爾。學者靜中有得,須先知此六行觀,若到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或時還更發初禪,或並初禪亦失。所謂為山九仞,一簣為難,切當自慎。學者心不憂悔,一心加功,專精不止,其心澹然澄靜,無有分散,名未到地,即是二禪前方便定也。經雲:不失其退,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禪發相,但以從內淨定俱發為異耳。二禪有四境,一內淨,二喜三樂四定心,何名內淨?遠而言之,對外塵故說內淨,近而言之,對內垢故說內淨,初禪中得觸樂時,觸是身識相應,故名外淨。二禪心識相應,故名內淨,初禪心為覺觀所動,故名內垢。二禪心無覺觀之垢,故名內淨。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此內淨定相也。喜者深心自慶,於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悅豫無量也。樂者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也。初禪之喜樂,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此中喜樂,從內心生,與意識相應,所以名同而實異。定心者,受樂心忘,既不緣定內喜樂,複不預外念思想,一心不動也。此四境後,亦有默然心,但比初禪更深耳,謂之聖默然定,欲進三禪,又當訶二禪之過,此二禪定,雖從內淨而發,但大喜湧動,定不牢固,當即捨棄。如上用三法遣之,一不受,二訶責,三觀心窮檢,既不受喜,喜及默然自謝,而三禪未生,一意精進,其心湛然,不加功力,心自澄靜,即是三禪未到地,於後其心泯然入定。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當樂發時,亦有十種功德,具如前說,但湧動之喜為異耳。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妙美,不可為喻。樂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間多有三過。一者樂定即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之用,二者樂定微少,心智勇發,故不安穩,三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其心迷醉。故經言:此樂惟聖人能舍,餘人舍為難,三禪欲發,有此三過,則樂定不得增長,充滿其身,學者須善調適,亦有三法治之。一者心若沈沒,當用意精進,策勵而起。二者若心勇發,當念三昧定法攝之。三者心若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若。若能如是,樂定必然增長,遍滿身分,百骸萬竅,悉皆欣悅。所以佛說三禪之樂,遍身而受也。按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內樂不滿。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遍,況于樂乎?三禪之樂,樂從內發。以樂為主,遍身內外,充滿恬愉,亦有五境。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也。舍者,舍前喜心,並離三過也。念者,既得三禪之樂,念用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也。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樂者,快樂遍身受也。定心者,受樂心息,一心寂定也。欲得四禪,又當訶斥三禪之樂,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為辛苦,既得守護愛著,亦為苦,一旦失壞則複受苦,故經說第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又此樂法覆念令不清淨,學者既深見三禪樂,有大苦之患應一心厭離,求四禪種不動定,爾時亦當修六行,及三法除遣即三禪謝滅,而四禪未到,修行不止,得入未到地定,心無動散,即四禪方便定,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相扶,類如前說,但無喜樂動轉為異耳。爾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淨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學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有四境: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定心也。此禪初發,與舍受俱發,舍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故言不苦不樂,既得不苦不樂,定舍勝樂,不生厭悔故雲舍。禪定分明智慧照了,故雲念清淨,定心寂靜,雖對衆緣,心無動念,故名定心,此後亦有默然心,如前說也。又此四禪,心常清淨,亦名不動定,亦名不動智慧,於此禪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學神通則得,學變化則得,故經說佛於四禪為根本也。外道服食勤煉,遠望延年,勞形敝骨,萬舉萬敗,間有成者,自負深玄,豈知造業,爭如求禪,一切變化,無不立就,轉粗形為妙質,易短壽,為長年,特其細細者耳。從此以後,又有四定,一空虛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學者至四禪時,有視為微妙,得少為足,畫而不進者,有覺心識生滅,虛誑不實,便欲求涅槃寂靜常樂者,不遇明師指授,不知破色與斷色系縛之方,直強泯其心,斷諸思慮,久久得心無憶念,謂證涅槃。既未斷色系縛若捨命時,即生無想天中,此為大錯,故須求空處定,應深思色法之咎。若有身色,前內有饑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穢敝惡等苦,外受寒熱刀杖,刑罰譭謗等苦,從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即是種種衆苦之本。不可保愛,複思一切色法,系縛於心,不得自在,即是心之牢獄,令心受惱無可貪戀。由是求滅色之法,須滅三種色,一滅可見有對色,二滅不可見有對色,三滅不可見無對色。經言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過一切色相者,破可見有對色也。滅有對相者,破不可見有對色也。不念種種相者,破不可見無對色也。學者于四禪中,一心諦觀己身,一切毛道及九孔,身內空處,皆悉虛疏猶如羅鷇,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作是觀時,即便得見既得見已,更細心觀察,見身如蓰如甑,如蜘蛛網,漸漸微末,身分皆盡不見,於身及五根等,內身既盡,外道亦空,如是觀時,眼見色源故名過色。耳聲鼻臭舌味身觸意法,故名有對相。于二種餘色及無數色,種種不分別,故名不念種種相。一切色法既滅,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便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慎勿憂悔,勤加精進,一心念空,當度色難,于後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更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鳥之出籠,飛騰自在,此為得空處定也。從此而進,舍空緣識,學者當知,虛空是外法入定,定從外來,則不安穩,識處是內法,緣內入定,則多寧諡,親緣空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槍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欺誑不實。(此即是八聖種觀),一心系緣在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複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致,不計旬月,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因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惟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亦於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邊,悉現定中,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心識明利,為得識處定也。從此而進,又思前緣空入定,是為外定,今緣識入定,是為內定,而依內依外,皆非寂靜,若依內心,以心緣心入定者,此定已依三世心生,不為真實,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穩,於是又觀緣識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槍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虛誑不實,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內靜息,不同一切心識之法,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別如是知已,靜息其心,惟念無所有法,其時識定即謝無所有定,未發於其中間,亦有證相,學者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處定也。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從此而進,又複上求,訶責無所有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觀於識處,如瘡如箭,觀於無所有處如醉如癡皆是心病,非真寂靜,亦如前法,離而棄之,更求非有非想定,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今雙離之,即便觀,於非有非無,何法非有,謂心非有,何以故?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雲何非無,無者是,何物乎?為心是無乎?為離心是無乎?若心是無,則無覺無緣,不名為心,若心非無更無別無,何也無不自無,破有說無,無有則無無矣。故言非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一心緣中,不念余事,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無過,證之者,咸謂是中道定相。涅槃常樂我淨,愛著是法,更不修習,如蟲行至樹表,更不復進,謂樹外無高,可憫也,殊不知此定雖無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煩惱,凡夫不知,誤謂真實世間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無。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謂是真神不滅,若有明師傳授,方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自性虛誑不實,從此不受不著,即破無明,人滅受想定,獲阿羅漢果,是謂九次第定也。大抵初禪離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禪,皆色界攝四定,離色界入無色界,滅受想定則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生西方,入淨土,此為最徑之門。



◆ 調息篇

天臺禪門口訣,只言調息為修禪之要,乃諸方法,厥有多途,即以調息一門言之,一者六妙門,二者十六特勝,三者通明觀,六妙門者,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也。于中修證,又分為十二,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修相應。乃至修淨與淨相應亦如是,何謂修數,學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或數入,或數出,皆取便為之,但不得出入皆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何謂數相應?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粗,意不欲數,爾時學者,應當舍數修隨,一心依隨,息之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心既漸細,覺息長短,遍身出入,任運相依,應慮怡然凝靜,是名與隨相應,覺隨為粗,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學者,應當舍隨修止,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靜其心,是名修止,複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是名止相應,學者即念心雖寂靜,而無慧照破,不能脫離生死,應須照了,即舍止求觀,於定心中,以心眼細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皮筋骨肉臟腑血液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甚可厭惡,複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剎那不住,無可著處,複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是名修觀。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筋骨、臟腑等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衆苦逼迫,剎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是名與觀相應,觀解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即舍觀修還,既知觀從心發,若隨析境,此則不會本源,應當返觀此心,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數隨止三法中,未嘗有觀,若非觀心生,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是滅生,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從此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還本還源,是名與還相應。學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於無境智,總不離境智之縛,心隨二邊故也,爾時當舍還修淨,知道本淨,即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常清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之相,是名修淨。作是修時,忽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無心依倚,是名與淨相應。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謂似淨而實非淨也。二者真實證,則三界垢盡矣。又觀衆生空名為觀,觀實法空名為還,觀平等空名為淨,又空三昧相應,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名為淨。又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又從假入空觀名為觀,從空入假觀名為還,空假一心名為淨。此六妙門,乃三世諸佛入道之本,因此證一切法門,降伏外道,所謂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一知息入,二知息出,此對代數息也。學者既調息綿綿,專心在息,息若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息若出時,知從臍出至鼻,由此而知粗細,為風為氣,為喘則粗,為息則細,若覺粗時,即調之令細,入息氣迫常易粗,出息澀遲常易細,又知輕重,入息時輕,出息時重,入在身內則身輕,出則身無風氣故覺重。又知澀滑,入常滑而出常澀,何也?息從外來,氣利故滑,從內吹出,滓穢塞諸毛孔故澀。又知冷暖,入冷而出暖,又知因出入息,則有一切衆苦煩惱。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知驚畏,譬如閽者守門,人之從門出入者,皆知其人,兼知其善惡,善則聽之,惡則禁之。當此之時,即覺此息無常,命依於息,一息不屬,即便無命知息無常,即不生愛,知息非我,即不生見,悟無常即不生慢,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所以特勝於數息也。三知息長短者,此對欲界定,入息長,出息短,心既靜住於內,息隨心入。故入則知長,心不緣外,故出則知短,又覺息長則心細,覺息短則心粗蓋,心細則息細,息細,則入從鼻至臍,微緩而長,出息從臍至鼻亦爾。心粗則息粗,息粗則出入皆疾矣。又息短則覺心細,息長則覺心粗,何也?心既轉靜,出息從臍至胸即盡。入息從鼻至咽即盡。是心靜,而覺短也。心粗則從臍至鼻,從鼻至臍,道裏長遠,是心粗而覺長也。又短中覺長則細,長中覺短則粗,如息從鼻至胸即盡,行處雖短,而時節大,久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粗者從鼻至臍,道裏極長,而時節卻短,欻然之間,即出即鼻,此則路長而時短也。如此覺長短時,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息之長短,相貌非一得此定時,覺悟無常,更益分明,證欲界定時,猶未知息相貌,故此為特勝也。四知息遍身者,對未到地定,當彼未到地時,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爾時實有身息,但心粗眼不開,故不覺不見,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亦泯然入定,即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覺息出入,遍身毛孔,爾時亦知息長短相等,見息入無積衆,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剎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既空,則定無所依,知空亦空,於定中不著,即較前未到地為特勝也。五除諸身行者,對初禪覺觀境,身者,欲界道中,發得初禪,則色界之身,來與欲界身相依共住也。身行即觀境,此從身分生,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也。學者因覺息遍身,發得初禪,心眼開明,見身中腑髒三十六物,臭穢可厭,覺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即是除欲界身也。於欲界中,求色界之身不可得,即除初禪身也。所以者何,前言有色界造色,為從外來乎?為從內出乎?為在中間住乎?如是觀時,畢竟不可得,但以顛倒憶想,故言受色界,觸者細觀不得,即是除初禪身,身除故身行即滅,又未得初禪時,於欲界身中,起種種善惡行,今見身不淨,則不造善惡諸業。故名除身行,六受喜者,即對破初禪喜境,初禪喜境,從有垢覺觀而生,既無觀慧照了,多生煩惱,故不應受,今於淨禪觀中,生有觀行破析,連觀性空,當知從覺觀生喜亦空,即於喜中不著,無諸罪過,故說受喜,如羅漢不著一切供養,故名應供也。又真實知見,得真法喜,故名受喜,七受樂者,對初禪樂境,初禪即無觀慧,樂中多染,故不應受。今言受樂者,受無樂知樂性空,不著于樂,故說受樂,八受諸心行者,此對破初禪定心境。心行有二,故說諸,一者動行,二者不動行,有謂從初禪至三禪,猶是動行,四禪已上名不動行,今說覺觀四境,名動行,定心境名不動行,初禪入定心時,心生染著,此應不受,今知此定心,虛誑不實,定心非心,即不受著,既無罪過,即是三昧正受,故說受諸心行,九心作喜者,此對二禪內淨喜彼二禪之喜,從內淨而發,然無智慧照了,多所戀著,今觀此喜,即是虛誑,不著不受矣。不受此喜,乃為真喜,故名心作喜,十心作攝者,此對二禪定心境,彼二禪之喜,雖正,不無湧動之患。今明攝者,應返觀喜性空寂,畢竟定心不亂,不隨喜動,故雲作攝,十一心住解脫者,此對破三禪樂,彼三禪有遍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染愛,受縛不得解脫,今以觀慧破析,證遍身樂時,即知此樂,從因緣生,空無自性,虛誑不實,不染不著,心得自在,故名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者,此對破四禪不動也。四禪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定時,心生愛取,今觀此定,生滅代謝,三相所遷,知是破壞不安之相,故名觀無常。十三觀出散者,此對破空處也。出者即是出離色界,散者即是散三種色,又出散者,謂出離色,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所縛也。凡夫得此定時,謂是真定,今初入虛空處時,即知四陰和合,故有,本無自性,不可取著,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為空出散乎?為心出散乎?若心出散,則心為三相所遷,已去已謝,未來未至,現在無住,何能耶?若空是出散者,空本無知,無知之法,有何出散,既不得空定,則心無受著,是名觀出散,十四觀離欲者,此對識處。蓋一切受著外境,皆名為欲。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若認虛空為外境,而我顧受之,則此空即欲矣。今識處空,緣於內識,能離外空,即離欲,凡夫得此定,無慧照察,謂心與識法相應,認為真實,即生染著,今得此定時,即觀破析,若言以心緣識,心與識相應,得入定者,此實不然,何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乃是定法持心,名為識定,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誑不實,故名離欲也。十五觀滅者,此對無所有處。蓋此定緣無為法塵,心與無為相應,對無為法塵發少識故。凡夫得之,謂之心滅,多生愛著,今得此定時,即覺有少識,此識雖少,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誑。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可染著,是名觀滅,十六觀棄舍者,此對非想非非想,蓋非想非非想,乃是雙舍,有無具舍中之極。凡夫得此定時,認為涅槃,今知此定,系四陰十二入三界,及十種細心數等和合而成。當知此定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不應計為涅槃,生安樂想,不受不著,是名觀棄舍,棄舍有二種,一根本棄舍,二涅槃棄舍,永棄生死,故雲觀棄舍,學者深觀棄舍,即便得悟三乘涅槃,如須跋陀羅,佛令觀非想中細想,即獲阿羅漢果,今名悟道,未必定具十六,或得二三特勝,即便得悟,隨人根器,不可定也。第三通明觀,學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觀三事必須先觀息道,雲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細觀,此息,想其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涉履,雖複明覺此息出入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此觀息如也。次則觀色,學者既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即應細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生四大,造色圍空,假名為身,一心細觀頭腹四肢筋骨臟腑,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大四微,亦各非實,尚不自有,何能生此身諸物耶?無身色可得,爾時心無分別,即達色如矣。次觀心,學者當知由有心故有身色,共來動轉,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細觀此心,藉緣而生,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矣。學者若不得三性別異,名為如心,學者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者?謂三法不相離故也。觀色觀心亦爾,若不得息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何以故?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衆等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矣。學者果能如是觀察三法,悉不可得,其心任運,自住真如,泯然明淨,此名欲界定,於此定後,心依真如,泯然入定,與如相應,如法持心,心定不動,泯然不見,身色息心三法異相,一往猶如虛空,即是通明未到地也。從此而發四禪四定,最為捷速。

 

◆ 遣欲篇

周濂溪論聖學,以無欲為要,欲生於愛,寡欲之法,自斷愛始,愛與憎對,常見其可憎則愛絕矣。故釋氏有不淨觀焉,夫有生必有死,死者乃永離恩愛之處,有生之所共憎,雖知可憎,無能免者,我今現生,不久必死,過一日則近一日,蓋望死而趨也。豈可貪戀聲色名利之欲哉?真如撲燈之蛾,慕虛名而甘實禍,何其愚也。學者欲習不淨觀,當先觀人初死之時,言詞惆悵,氣味焄蒿〖焄蒿:祭祀時祭品所發出的氣味。〗,息出不反,身冷無知,四大無主妄識何往,觀想親切,可驚可畏,愛欲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從此而修,有多門焉。曰九想:一脹想,謂死屍脹如韋囊也。二壞想,謂四肢破碎,五臟惡露也。三血塗想,謂血流塗地,點汙惡穢也。四濃爛想,謂濃流肉爛,臭氣轉增也。五青瘀想,謂濃血消盡,瘀黑青臭也。六噉想,謂蟲蛆唼食,決裂殘缺也。七散想,謂筋斷骨離,頭足交橫也。八骨想,謂皮肉已盡,但見白骨也。九情想,謂焚燒死屍,骨裂煙臭也。但將吾所愛之人,以上九想觀之,乃知言笑歡娛,盡屬假合,清溫細軟,究竟歸空。即我此身,後亦當爾。有何可愛,而貪著哉?學者修九想既通,必須增想重修,令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心即隨定,想法持心,澄然不亂,破欲除貪,莫此為尚矣。曰十想:一無常想,謂有為之法,新新生滅,頃刻變遷,無暫停息也。二苦想,謂六情逼迫,萬事煎熬,有生皆苦,無有樂趣也。三無我想,謂法從緣生,本無自性,即體離體,孰為我身也。四食不淨想,謂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成糞穢也。六死想,謂一息不屬,便爾沈淪也。七不淨想,謂身中三十六物,五種不淨也。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緣涅槃,斷煩惱結使,名斷想,斷而得離,名離想,離而得盡,名盡想,九想為初學,十想為成就。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此為異耳。又有白骨觀,乃就九想中略出者,凡作九想十想等觀,皆當正身危坐,調和氣息,使心定良久,方可作想,今作白骨觀,學者先當繫念,左腳大指,細觀指半節作皰起,令極分明,然後作皰潰想。見半指節,極令白淨,如有白光,次觀一節,令肉擘去,皆有白光。次觀二節三節,乃至五節,及兩足十節白骨分明,如是系心,不令馳散,散即攝之令還,想成時,覺舉身溫軟,心下熱時,名系心住,心既住已,當複起想,足趺披肉見白骨,極令了了。次觀踝骨,次脛骨,又次髖骨,皆是骨落,見白骨如珂雪,從此觀脅骨,及脊骨肩骨,從肩至肘,從肘至腕,從腕至掌,從掌至指端,皆令肉相向披,見半身白骨,次觀頭皮,觀膜,觀腦,觀肪觀咽喉,觀肺、心、肝膽、脾胃、大小腸、腎等諸藏,有無數諸蟲咂食濃血,會見分明,又見諸蟲從咽喉出,又觀小腸肝肺脾腎,皆令流注入大腸中,從咽喉出墮於前地,此想成已,即見前地屎尿臭處,及諸蚘蟲,更相纏縛,諸蟲口中,流出濃血,不淨盈滿,此想成已,自見己身如白雪。又節節相拄,若見黃黑,更當悔過,此為第一白骨觀。第二觀者,繫念額上,定觀額中,如爪甲大,慎莫雜想,如是觀額,令心安住,不生諸想,惟想額上,然後自觀頭骨,白如玻璃色,如是漸見,舉身白骨,皎然明淨,節節相拄,此想成已。次想第二骨人,次想三骨人,乃至十骨人,見十骨人已,乃想二十骨人,三十四十骨人,見一室中,遍滿骨人,前後左右,行列相向,各舉右手,向於我身,是時學者,漸漸廣大,見一庭內,滿中骨人,行行相向,白如珂雪,漸見一鄉皆是骨人,次觀一邑一省,乃至天下皆是骨人,見此事已,身心安樂,無驚無怖,學者見此事已,出定入定,恒見骨人,山河石壁,一切世事,皆悉變化,猶如骨人,見此事已,於四方面,見四大水,其流迅?,色白如乳,見諸骨人,隨流沈沒,此想成已,複更懺悔,但純見水,湧注空中,後當起想,令水恬靜,此名凡夫心海,生死境界之想也。



◆ 廣愛篇

孔子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盡世間只有此三種人,就此三種人中,老者有二,吾之老,人之老,朋友有親者,有疏者,有始親、而終疏者,有恩與仇者,少者亦有二,吾之少,人之少,吾之老少,雖有同室,亦有等殺,人之老少,便包恩仇遠近,種種不齊矣。先從吾之老者,發願貽之以安,飲食起居,悉令得所,學者初修時,取最所親愛,若父母之類,一心緣之,倘有異念,攝之令還,使心想分明,見吾親人老者受安之相,然後及于人之老者,乃至怨仇蠻貊,無不願其安樂。朋友少者,亦皆如是,禪家謂之慈心觀,又謂之四無量心,功德最大,四無量者,慈悲喜舍也。初時慈念衆人,老者願貽之以安,朋友願貽之以信,少者願貽之以懷,心心相續,道力堅固,即於定心中,見所親愛人受快樂之相,身心悅豫,顏色和適,了了分明,見親人得樂已,次見外人,乃至怨人,亦複如是,於定心中,見一人次見十人,乃千人萬人,及普天率土之人,悉皆受樂,學者于定中,見外人受樂,而內定轉深,湛然無動,此名慈無量也。世人與衆不和,初生為瞋,瞋漸增長,思量執著,住在心中,名為恨,此恨既積,欲損於他。名為惱,敗德損德,皆源於此,惟一慈心,能除瞋恨惱三事,以是知慈心功德無量也。又釋氏之慈,有三等,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也,不利益一人,而求利益無數無邊之人。是為衆生緣慈,老者不獨思安其身,而兼思安其心,使之得受性真之樂,朋友少者皆然。此為法緣慈,若無緣慈,惟聖人有之。蓋聖人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老則願安,友則願信,少則願懷,而吾亦不知其安,不知其信,不知其懷,所謂無緣慈力赴群機也。學者于慈定中,常念欲遂衆生諸願,見衆生受諸勞苦,心生憐湣,即發願救拔,先取一親愛人受苦之相,系心緣之,慈悲無極,乃至一方四天下之人,皆見其受苦,而思濟拔,悲心轉深,湛然不動是名悲無量也。學者入悲定中,憐湣衆生,除苦與樂,爾時深觀衆生,雖受苦惱,虛妄不實,本無消除,授以清淨妙法,令獲涅槃常樂,攝心入定,即見衆生皆得受喜。亦初從親人,次遍天下,此名喜無量也。學者從喜定中,思念慈與衆生樂,悲欲拔苦,喜令歡喜,而計我能利益,不忘前事,即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曰真親,又念衆生得樂,各有因緣,不獨由我,若言我能與樂,則非不矜不伐之心,又念慈心與樂,俱是空懷,在彼衆生,實不得樂,若以為實,即是顛倒。又念衆生受苦,若有纖毫憂喜之生,即屬障礙,難得解脫。我今欲清淨善法,不應著意必固我之法,今當舍此執戀,即發淨心,毫無憎愛,先取所親之人,見其亦得定力,受不苦不樂之相,了了分明,乃至十世五道,莫不皆爾,是為舍無量也。

2007/06/15 12:31 - 18:45

(12:31:2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在不在?若在就開始了!
(12:31:5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请下一个"无生"的定义.
(12:32:1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
(12:32:2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以上譬喻能否理解?
(12:34:0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要修圓覺三觀,必須要先證無生 .用什么来"證無生"?
(12:34:58)人情疏处道情亲与[法迄巴]说:你好
(12:36:16)[法迄巴]与人情疏处道情亲说:南无阿弥陀佛
(12:36:26)无净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2:36:29)无净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2:36:33)无净与[法迄巴]说:莲花
(12:37:08)无净与[法迄巴]说:听说您是开悟的人
(12:37:3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們要論談,最好是一問一答。您是學習者,應該回答我的疑問,不然,我不知您是否了知我所要訴求的義理,若不這樣的方式,則我們可能會浪費太多時間。所以,您的問題我先放置一邊
(12:37:5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以上譬喻能理解
(12:37:55)[法迄巴]与无净说:是,目前正在說開悟什麼給「但用此心」了解,您可以同時參考!
(12:38:32)无净与[法迄巴]说:您悟到了什么
(12:39:0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人当刚睡醒时,此时外缘未入,内缘未出,正好行功,行功方法:正此时,切莫起念,正好回光返照,观照一时,"看"自心念头从何处生起,生起处即是"心源"!一认得"它"后,要牢牢护持,一直观照,
(12:39:4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此是末学我个人见解,不知大得认为如何?
(12:40:1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说"现量境"?
(12:41:0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正此时,切莫起念,正好回光返照」 <= 能回光反照已是起念的意思。所以,這裡的「念」要先定義它是屬於意識,還是末那識(意根)
(12:42:0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您這個是屬於觀心法門,若悟淨圓覺亦且淨覺心,那是可以用。若未悟未具,則是共法,曰:止。
(12:43:4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您已悟無生,應知圓鏡如無生,當下就是如如,物來即照、即應,物去我彈回如如狀態。依此原則,您再體驗一下它是「怎樣的一個狀態」?然後,再與您之前所說的方式來比較一下,之後請告訴我您的心得、或結論!
(12:44:0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亦且淨覺心 => 亦具淨覺心
(12:45:01)[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2:45:1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物去我彈回如如狀態 => 物去「又」彈回如如狀態
(12:54:45)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深信)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勤精进)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上根利器)四者常与善师从事。(亲近善知识,请教上师大德)
(12:55:2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深信,也有对有错啊!错,就成执迷不悟.
(12:57:3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深信,也有对有错啊!错,就成执迷不悟. 深信,用什么来辨别正邪?
(12:58:3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不知所云...
(12:58:5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在問此:若您已悟無生,應知圓鏡如無生,當下就是如如,物來即照、即應,物去我彈回如如狀態。依此原則,您再體驗一下它是「怎樣的一個狀態」?然後,再與您之前所說的方式來比較一下,之後請告訴我您的心得。
(13:00:3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所说"无生",只能等似于"色空不二".
(13:03:5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然不是如此,若您心中不動念時,當下是什麼?
(13:04:5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若心中不動念時,當下是共法,曰:止。
(13:04:58)[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test
(13:05:42)00与[法迄巴]说:一切都是清净的,没有我在给境加任何概念 )
(13:05:5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它的前提是未悟淨圓覺,未具淨覺心之狀態,才能說是共法。
(13:05:59)看海去!与[法迄巴]说:
(13:06:2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沒有講,由理論上的了解,一直到您證入淨覺心,這中間,怎么修?
(13:06:5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在問您:若當下不動念時,那時是什麼?若不能體會這個狀態,您可以閉眼坐著,令心念不動,之後,再來告訴我,此時是否會有「色空不二」的念頭出現?
(13:07:38)[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學習步驟是一個一個來,不要跳著問。否則,我只是在回答您的問題,而不能確實了知您是否已知我要告訴您什麼。
(13:09:20)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若當下不動念時,那時是"无我相".
(13:10:0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当学人修行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通过渐次去觉悟 在觉悟的一刹那后是
(13:10:55)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当学人修行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通过渐次去觉悟 在觉悟的一刹那 是不需要渐次了 所以不做方便
(13:12:40)挂与[法迄巴]说:您好,你现在都不用睡觉了,是吗
(13:12:4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我发菩提心,进而入菩提心,才能到"无我相".
(13:12:5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您不能當下就體會「不動念」的境界,說再多也是說食不飽。若是能體會,那就是境界,也是修行方式。基本上我要告訴您的事就已告一段落。若還要再談的,將是圓覺經三種成佛法門的差別,以及修行
(13:13:1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細節:對習氣類別的認知,以及如何遠離方式。
(13:14:2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問您,是否會於不動念的境界可以體會嗎?
(13:14:3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请说说"淨覺心"的境界.
(13:14:3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問您,是否對於不動念的境界可以體會嗎?
(13:15:1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對於不動念的境界末学难以體會
(13:15:1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您先回答這個問題:對於不動念的境界是否可以體會
(13:15:5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不能體會,我現在要請您閉眼靜坐一分鐘,而令心無念。現在就去試,試完後再來與我談。
(13:16:29)挂与[法迄巴]说:您好,你现在都不用睡觉了,是吗 〖重复〗
(13:16:55)[法迄巴]与挂说:今日天晴,浮雲卻不少
(13:17:48)挂与[法迄巴]说:哦
(13:18:06)挂与[法迄巴]说:烦恼还不少是吗
(13:18:33)[法迄巴]与挂说:白紙上有筆跡多處
(13:19:27)挂与[法迄巴]说:哦悟迹没除?
(13:20:04)[法迄巴]与挂说:現在時間13:20
(13:20:40)挂与[法迄巴]说:哦,事事无碍了
(13:20:57)[法迄巴]与挂说:現在時間13:22
(13:21:3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心無念时,此身无寄,如宿空亭,这我有体会.
(13:22:02)挂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挂 专送】
(13:22:07)[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才身無寄而已嗎?
(13:22:35)[法迄巴]对着挂笑了笑
(13:22:58)挂与[法迄巴]说:我可不是来试探你啊,我是来请你说法啊 )
(13:24:01)[法迄巴]与挂说:學法之前要先問我要不要睡覺嗎?
(13:24:1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我只能体会到"此身无寄".另外,感觉到有两个"我".
(13:24:4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目前能聽聞外面的聲音否?
(13:24:59)挂与[法迄巴]说:那你自己说你每天晚上坐到天亮
(13:25:18)[法迄巴]与挂说:您從那裡看到我這樣說?
(13:25:27)挂与[法迄巴]说:几天前啊
(13:25:43)挂与[法迄巴]说:你叫那个人,去坐上七只香再和你说啊 )
(13:26:02)[法迄巴]与挂说:我沒說這種話,不然您把我說過的話及時間貼出來看看!
(13:26:15)挂与[法迄巴]说:那我就不清楚了 )
(13:26:30)挂与[法迄巴]说:上次看到,我哪有复制啊 )
(13:26:41)[法迄巴]与挂说:最近有人冒充我的暱稱說法,若不是您遇到此人,那就是您在妄語!
(13:27:0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第一个"我"可知道第二个"我"在聽聞外面的聲音.耳是传声筒,入于心才是"聞">
(13:27:02)挂与[法迄巴]说:我需要这么做吗,我又跟你没仇 )
(13:27:12)挂与[法迄巴]说:嘿,别吓我,我才20出头 )
(13:28:07)666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666 专送】
(13:28:10)33333与[法迄巴]说:你学什么课系的
(13:28:4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聽到聲音,就是聽到聲音。知聲音,是意識的分別能力。聲音=意識+耳根+聲塵+...(略)
(13:29:05)[法迄巴]与挂说:不公開說,我是不回覆
(13:29:4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师兄,我很多次把眼一定,似乎就可融入外物中.----类似于"忘身",但又不是真正的"忘".这怎么解释?
(13:30:0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我自已想,这可能是我听说了"人无我"以后,在心中时时思维,渐渐得力.
(13:30:4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有人说;"当你认真的干一件事,不吃不喝,那就是无我吧".
(13:31:1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您一直有「雜思」,而無法專注在目前討論的議題上,請自己控制一下。先把疑問記在紙上,等目前議題告一段落之後,再來提問!
(13:31:2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好
(13:32:4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我所说,并没离题,
(13:33:38)[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統說察知聲音是有能聽聞的功能,加上所聽聞的聲塵,所以稱為「能所」。當知道自己察知「我聽到聲音時」,是以後一個能聞,感知前一個「能聞+所聞」
(13:34:17)[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以上,是回覆您之前這個說法 => 一个"我"可知道第二个"我"在聽聞外面的聲音.耳是传声筒,入于心才是"聞">
(13:34:31)[法迄巴]与666说:南无阿弥陀佛
(13:35:47)[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此時,前一個能聞+所聞,已經成為自己第八識的相分,所以前一個能聞+所聞,就變成了目前這一個能聞所緣的聲塵
(13:36:56)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目前能聽聞外面的聲音. 现在明明白白知道它是虚幻.象隔岸观火,较遥远.
(13:37:1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您靜坐無念時,若有能聞心感知聲塵,那就是妄動!
(13:38:0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靜坐時,若外面聲塵謝落之後,新的聲音未產生時,此時是什麼狀態?
(13:38:3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目前能聽聞外面的聲音. 现在明明白白知道它是虚幻.象隔岸观火,较遥远.请继续下面的議題.
(13:39:0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靜坐時,若外面聲塵謝落之後,新的聲音未產生時,此時是什麼狀態?
(13:39:08)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當靜坐時,若外面聲塵謝落之後,新的聲音未產生時,此時是什麼狀態?------以逸待劳
(13:39:2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靜坐時,若外面聲塵謝落之後,新的聲音未產生時,此時心在何處?
(13:41:4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當靜坐時,若外面聲塵謝落之後,新的聲音未產生時,此時心在何處? -----如电脑屏幕,等待信号的输入. 等而不等,这是我的体会.
(13:44:39)[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這就是無生
(13:44:5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來說明妄習、心的狀態
(13:45:1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如陕北挖窑洞,清出了土,方有房子来用.
(13:46:2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修行人未入寂滅忍之前,心的狀態是「晃動中」,也就是說,所謂的定是相對於較粗糙的晃動而論。定,並不是沒有、靜止的意思,它是一個比較辭
(13:46:58)[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所以,初禪定是晃動,但較欲界未到地定晃動的輕微些。二禪定又更輕微
(13:48:4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如是一直上推至入八地菩薩之無功用道之前,一直是晃動的狀況,凡夫的晃動是染習,修行人的晃動是淨習,稱為「察知而不執」或「覺」
(13:49:20)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明白
(13:49:4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當入了八地境界之後,初步的能所就已「銷融」,但也沒完全銷融,只有至佛地斷了無明、塵沙惑之後才是真正的銷融。
(13:50:00)高与[法迄巴]说:你是出家人吗
(13:50:5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那八地是什麼境界呢?就是觀世音菩薩圓通章中所說的:
(13:51:2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之中的「覺所覺空,空覺極圓」之狀況
(13:53:17)[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所以,當下靜坐時令心不動,就是在保持這個「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的狀態。如此保持「無所住」(無念而不住此無念狀態)下去,就能至佛地的寂滅忍。這是所以佛在楞嚴經說此段經文的緣故:
(13:53:3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b
(13:53:47)[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13:54:0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以上說完。您現在可以提疑!
(13:55:32)[法迄巴]与高说:不是
(14:00:1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明白
(14:01:21)学讲与[法迄巴]说: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这里的发心,和大乘的发心有分别吗?
(14:02:0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已能夠體會無生的境界否?
(14:02:54)学讲毕恭毕敬的向[法迄巴]弯腰鞠躬
(14:03:17)[法迄巴]与学讲说:有分別,經文意思是要求當下住於無生境界,這就是無為法(無生法)。大乘的發心,只是指要達到某個目的之立志、宣言。
(14:03:20)666与[法迄巴]说:什么是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14:04:25)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还算不得"無生".只是"空".
(14:04:33)学讲与[法迄巴]说:能体会无生的境界了,又如何尼?
(14:04:43)666与[法迄巴]说:因地發心?
(14:05:5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那您認為怎樣才是無生?
(14:06:28)[法迄巴]与666说:就是因地中修行時之當下的心態
(14:06:3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心華發明,照十方界
(14:07:12)666与[法迄巴]说:哦,谢谢
(14:07:3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您還真是不懂無生。先問您:我之前所譬喻的圓鏡喻,您認不認同?若您不認同,我就直接貼經文給您看!
(14:09:26)666与[法迄巴]说:因地 是不是就是当下的意思
(14:10:32)学讲与[法迄巴]说:您怎不答我啊?大德啊 )
(14:13:05)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認同
(14:13:47)[法迄巴]与学讲说:能體會之後,用此體會修行能至佛地(斷塵沙惑)
(14:14:1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認同,則心如圓鏡,有隨妄影而生滅嗎?
(14:15:09)[法迄巴]与666说:因地是與果地相對。指的是未斷思惑(煩惱、三毒)之意思
(14:16:20)666与[法迄巴]说:哦 明白 果地就是已斷思惑啦
(14:16:53)[法迄巴]与666说:果地有多種分別:聲聞、緣覺、六地以上諸菩薩、佛
(14:17:11)[法迄巴]与666说:果地有多種分別:聲聞、緣覺、含六地以上諸菩薩、佛
(14:17:56)学讲与[法迄巴]说:通过手术对神经系统进行改造,可以得什么果吗? )
(14:17:5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也有哈哈变形鏡啊.
(14:18:1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您的雜思真的不少!
(14:18:32)666与[法迄巴]说:这些名词概念 是哪部经里有说?
(14:18:3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心如圓鏡,有隨妄影而生滅嗎?
(14:19:39)[法迄巴]与666说:散見諸經,您可以從阿含部諸經一直查到各部的經文。大部份的經文不是說聲聞、緣覺,就是在說菩薩、佛
(14:20:13)666与[法迄巴]说:嗯 谢谢
(14:20:18)[法迄巴]与学讲说:公開談,以利益他人,不公開談我不回復
(14:21:27)44与[法迄巴]说:那个法迄巴-435  是您吗
(14:23:04)44与[法迄巴]说:那个法迄巴-435  是您吗
(14:23:30)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把凡夫如何到達這個境界的修持,給跳過了
(14:25:0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不要有雜思,不然您很難得益。隨我的指示問答,漸漸的您就能了知一切
(14:25:1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心如圓鏡,有隨妄影而生滅嗎?
(14:25:29)[法迄巴]与44说:不是!
(14:25:33)[法迄巴]与44说:不是! 〖重复〗
(14:25:4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心如圓鏡,不隨妄影而生滅
(14:27:4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此時,可以說此圓鏡是空而存在,或是不存在嗎,或說它是有而存在嗎?
(14:29:15)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圓鏡要想入影度生,怎么入?
(14:30:2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看吧,您又產生雜思。之前我已說過,非目前議題的疑問先記下,等告一段落後再提。有些疑問,在議題的論議中都能不解而自解,我根本不必特別去說明、回答。
(14:30:3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此時,可以說此圓鏡是空而存在,或是不存在嗎,或說它是有而存在嗎?
(14:33:3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空而不断,有而无常.
(14:39:44)[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所謂無生,指的是不生妄生滅的一種狀態。當下心中無念也不令意識滅時,這就是無生。若空也如此,空也是無生。若非如此,此空只是妄習中暫現的緣影,例如
(14:40:2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阿羅漢所住的境界,即是住於識蘊中的空。吾人眼睛所看的虛空,也是這種狀況。
(14:40:4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指的是不生妄生滅的一種狀態。 => 指的是不「隨」妄生滅的一種狀態。
(14:41:40)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圓鏡无生机.佛法活泼泼
(14:42:34)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佛是随生入生 随灭入灭 而超越生灭的!
(14:43:19)[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佛有三身義,法身如黃金(真體),妄(妄體)於此體上展轉相因,而能鑄出金碗、金筷(相,報身),金碗能盛物、金筷能挾物(用,化身)。
(14:44:2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無生本無生滅,所以,不見有眾生可度,亦無佛可證。於無生中而用無緣大慈悲,度虛幻眾生。
(14:45:39)[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圓鏡非有生機,亦非無生機,無生是離二,所以說無生(中道)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常不斷
(14:46:33)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圓鏡非有生機,亦非無生機,無生是離二,-------同意
(14:47:0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無生是法身義,修行是化身義,修行所證是報身義。至報身等同無生時,此時曰:不可思議。更不說一身二身三身,連無也不說。
(14:47:30)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若是非立概念名词不可 用"有生"二字亦无妨 假名而已! -------可否?
(14:47:3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歐以了知您這句話是錯 => 圓鏡无生机.佛法活泼泼
(14:47:5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不可
(14:48:1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为何不可?
(14:48:5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那是眾生所常用生滅法,所以不可
(14:50:03)[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無生離二,則當下心念不生亦不滅意識時,此時怎可以說是空?如我所說,空等同無生時才是真空,除此之外的空,皆是不了義。
(14:50:1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至此,您已悟無生之意義否?
(14:51:1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無生怎可用"圓鏡"作境界?为何不用水作境界?
(14:53:02)[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只是譬喻而已,智者以喻知義。要用水也是可以,無生(法身,佛性,淨圓覺),譬如大海,妄如諸波相,波生波滅大海不隨其生滅。
(14:53:35)[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至此,您已悟無生之意義否?
(14:56:2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無生(法身,佛性,淨圓覺),譬如大海不对!無生譬如水性还差不多!
(14:57:59)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大德,無生(法身,佛性,淨圓覺),譬如大海不对!無生譬如水性还差不多!
(15:00:26)[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唉...智者知喻,您很魯執呀~
(15:02:1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十方法界,惟有佛入無生。其餘的皆沒入,所以,凡有所言必是生滅法,是生滅法者必不能詮無生。所以知者,於指標月時,應知月義不應視指。
(15:02:3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鑄出金碗、金筷(相,報身),金碗能盛物、金筷能挾物(用,化身)。 ------铁碗也能用啊.关键是金性殊胜
(15:02:40)[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所以知者 => 所以智者
(15:03:19)[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若您還不知「知月不視指」的意思,今日就談到此,改日有緣我們再續談!
(15:04:3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您着于"金",我认为是"金性".这是根本分歧!
(15:05:11)[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我們改日再談吧!合十!
(15:05:31)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合十!
(15:05:37)[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其他人若有疑,現在可以問了!
(15:06:57)*--雪梦--与[法迄巴]说:`大·家·好~
(15:08:16)*--雪梦--与[法迄巴]说:男女性 交之时 那种快意是怎么来的? 快意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千万不要讲无生啊!
(15:08:26)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當下心中無念也不令意識滅時,這就是無生。------但我昨天听到您说要灭掉意識!
(15:09:21)[法迄巴]与*--雪梦--说:此事在楞嚴經中有說明
(15:09:30)*--雪梦--与[法迄巴]说:我需要你来解答!
(15:10:28)[法迄巴]与但用此心说:對您而言不需要滅意識,對那位當機人而言,可以滅掉意識。
(15:11:09)简单与[法迄巴]说:你好,请教,什么是明心见性
(15:11:17)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對昨天那位當機人而言,可以滅掉意識?
(15:11:40)[法迄巴]与*--雪梦--说:能解答者必然是果地中的聖人,我所說也只是引經義而言。您要問的看這裡:
(15:11:51)[法迄巴]与*--雪梦--说: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8) T19, p0143b
(15:12:13)*--雪梦--与[法迄巴]说:这个楞严经 我都可以翻译过来!
(15:12:21)*--雪梦--与[法迄巴]说:这部
(15:12:36)[法迄巴]与*--雪梦--说: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15:12:42)[法迄巴]与*--雪梦--说:心憶前人或鄰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15:13:15)[法迄巴]与*--雪梦--说: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15:13:19)[法迄巴]与*--雪梦--说:此名外分
(15:13:31)*--雪梦--与[法迄巴]说:^_^---不要引用了 那种快意的成分 经里并没有指出 所以才问你!
(15:13:33)[法迄巴]与*--雪梦--说:若您真可以翻譯,就不應問我這個問題!
(15:13:40)*--雪梦--与[法迄巴]说:^_^---不要引用了 那种快意的成分 经里并没有指出 所以才问你! 〖重复〗
(15:14:22)但用此心与[法迄巴]说:若空也如此,空也是無生。若非如此,此空只是妄習中暫現的緣影---------同意
(15:15:21)[法迄巴]与*--雪梦--说:佛法是斷妄的方法,連此方法亦是妄,若您不能了知即此用離此用的義理,也不去行它。說一些報身莊嚴,乃至科學論據,皆是不拔所中毒箭而議論中箭原因之類人
(15:16:30)*--雪梦--与[法迄巴]说:不要讲那些 因为你讲的 对一个需要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是没用的!
(15:18:47)[法迄巴]与简单说:心是六塵積集以滋長再攀緣之習氣。若您了知即是明心。佛性如大海,妄如諸波相,此諸波相雖非大海,但不離大海而現,所以,若見煩惱、若見桌子,能明此理即是見性,不明此理也是見性。
(15:20:52)[法迄巴]与*--雪梦--说:需要追求美好生活之人,若只是坐而言,又真能追求的到嗎?您起了一個好奇心,所以來問我。但這種報身境界本來就是妄,我說了它的原因您又能如何?不過是滿足了一個貪毒上的好奇心罷了。何況,我也沒神通可以
(15:21:17)[法迄巴]与*--雪梦--说:觀察它是如何的變化。
(15:22:39)*--雪梦--与[法迄巴]说:无生二字 并不能概况一切 你还丢掉你那个执著吧!
(15:22:46)*--雪梦--与[法迄巴]说:还是
(15:24:17)[法迄巴]与*--雪梦--说:功夫的使用本來就是如此,還要您出言來說嗎?凡有言說皆是妄,本來就是要一切遠離,遠離一切亦遠離,遠離亦遠離,乃至離無所離。
(15:25:30)[法迄巴]与*--雪梦--说:若妄幻不能離,建議先養成「直心」的淨習。心直容易入道之故。何謂直心?即是當下承當。有即言有,無即言無,不以默然示尊貴而遠離八風習氣。
(15:43:19)[法迄巴]与寂灭说:那一日您早離了,有疑現在可以問
(15:44:16)寂灭与[法迄巴]说:呵呵。如何知道自己的应身、化身? )
(15:44:43)寂灭与[法迄巴]说:莲花 )
(15:44:51)[法迄巴]与寂灭说:公開談以利益他人,除了私密事我是不回悄語
(15:44:58)出家人与[法迄巴]说:你在哪个庙子
(15:45:15)寂灭与[法迄巴]说:呵呵。如何知道自己的应身、化身? )
(15:45:23)寂灭与[法迄巴]说:呵呵。如何知道自己的应身、化身? 〖重复〗
(15:45:24)[法迄巴]与寂灭说:另,目前的所有言行,在談論後都會如實記錄於敝人的網誌上,所以也不適合悄語
(15:46:52)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真巴好
(15:46:59)[法迄巴]与寂灭说:身通未滿足前,不能入意生身,所以您這一問並沒有意義
(15:47:17)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问问 真巴 为什么不叫人实修
(15:47:18)[法迄巴]对着我回来了笑了笑
(15:47:25)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问问 真巴 为什么不叫人实修 〖重复〗
(15:47:32)[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我可沒叫人不實修
(15:48:09)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哦 那您讲讲 如何叫人实修
(15:49:23)[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這要看您的根器而定。以我而言就是「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15:49:26)寂灭与[法迄巴]说:哦,能“入意生身”呢? 〖重复〗
(15:49:45)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15:49:02)*--雪梦--与[我回来了]说:如果只讲无生 什么无生? 道理都不懂 怎么修? 这是梦说的 你怎么认为 
(15:49:46)[法迄巴]与寂灭说:能入您自己就知道了,也不用問他人
(15:50:22)寂灭与[法迄巴]说:有时看不到,呵呵。惭愧
(15:50:57)[法迄巴]与寂灭说:您若能化身,那您功夫用的比我好多了,我比較慚愧吧!=.="
(15:51:22)寂灭与[法迄巴]说:阿弥陀佛!
(15:51:35)[法迄巴]对着寂灭笑了笑
(15:51:59)出家人与[法迄巴]说:你成佛了吗
(15:52:33)[法迄巴]与出家人说:依您的問話是指報身佛,我沒有!
(15:52:56)出家人与[法迄巴]说:如你是佛那我是什么。。
(15:53:16)[法迄巴]与出家人说:等我是佛時,我再告訴您吧!
(15:53:19)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们这个聊天室里 对你的法有成见 说你在理论是行 而不在实修上论 说你的法是邪法 你有什么说法吗  )
(15:53:24)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们这个聊天室里 对你的法有成见 说你在理论是行 而不在实修上论 说你的法是邪法 你有什么说法吗  〖重复〗
(15:53:25)寂灭与[法迄巴]说:有精怪欲近一修行人而感到有光刺眼,为何?
(15:53:30)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们这个聊天室里 对你的法有成见 说你在理论是行 而不在实修上论 说你的法是邪法 你有什么说法吗  〖重复〗 〖重复〗
(15:53:38)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我们这个聊天室里 对你的法有成见 说你在理论是行 而不在实修上论 说你的法是邪法 你有什么说法吗  〖重复〗 〖重复〗 〖重复〗
(15:54:10)出家人与[法迄巴]说:你不知道要去学啊去悟
(15:54:36)[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哦.......我若入耳順,那我將沒有意見。我今未入,我只能說:這類人見解有誤
(15:54:42)出家人与[法迄巴]说:我来这是要为你成道
(15:55:06)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 哦 误在何处
(15:55:10)[法迄巴]与出家人说:我知道,所以我今現在用行。
(15:55:27)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如果你认为是实修的话 你知道你如何进入吗 ?自己去思维
(15:55:40)[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誤在妄語我所說是不必修行
(15:55:59)出家人与[法迄巴]说:好。。。我为你说法
(15:56:03)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不修行是什么意思
(15:56:21)[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這一句請再次整理後再問一次 => 如果你认为是实修的话 你知道你如何进入吗 ?自己去思维
(15:57:11)[法迄巴]对出家人微微一笑:我是妄想習氣所成,此妄無自性,您要為我說什麼法?
(15:58:15)[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誤在他們認為我所說的法門是不必修行 => (15:56:03)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不修行是什么意思
(15:58:47)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你说是从心和身上去修吗
(15:58:56)出家人与[法迄巴]说:那你 成不了佛。。。你的觉悟是你妄想習氣所成。。。
(15:59:46)[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從何處去用功,要看人的根器而定,法無定法
(16:00:43)[法迄巴]与出家人说:仁者沒看圓覺經說: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16:01:26)出家人与[法迄巴]说:你说这有什么用。。要去做/‘’
(16:02:53)[法迄巴]与出家人说:您怎知我沒去做?您自己也做了否?
(16:02:58)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你错了无论什么根器都得去修自己的身与心 否则那是修别人 他不是修自己 )
(16:03:01)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你错了无论什么根器都得去修自己的身与心 否则那是修别人 他不是修自己 ) 〖重复〗
(16:03:03)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你错了无论什么根器都得去修自己的身与心 否则那是修别人 他不是修自己 ) 〖重复〗 〖重复〗
(16:03:13)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你说对吗
(16:03:26)出家人与[法迄巴]说:我现在在做。你
(16:03:42)[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您若是要來洗畫面,我可會把您屏蔽。有疑問可以問一次即可!
(16:04:24)[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您細想我的回答,但知您無此習氣,我在此只此重複一次,若下次您不能善思,我將不再回答。
(16:04:26)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解脱痛苦是自己的事 不是别人的事 离开了自己就是修别人 痛苦与烦恼来自于自身 不在自身上用功在什么上用功呢 总不能因根器的不同而到别人身上用功吧 这就是他为什么非要讲法的原因 )
(16:04:33)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解脱痛苦是自己的事 不是别人的事 离开了自己就是修别人 痛苦与烦恼来自于自身 不在自身上用功在什么上用功呢 总不能因根器的不同而到别人身上用功吧 这就是他为什么非要讲法的原因 〖重复〗
(16:04:36)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解脱痛苦是自己的事 不是别人的事 离开了自己就是修别人 痛苦与烦恼来自于自身 不在自身上用功在什么上用功呢 总不能因根器的不同而到别人身上用功吧 这就是他为什么非要讲法的原因 〖重复〗 〖重复〗
(16:06:11)[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要用什麼修行法門,是依各人的習氣而定。用此法門目的在斷妄想習氣。那身口意是否是妄想習氣呢?我說不是。何以故?妄無自性故,譬如交蘆似有,但其實空。
(16:07:14)[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無智人見身口意不能如己心,而說有習氣,我見身口意皆是三毒所驅,所以不說身口意有習氣。而三毒卻是源於妄,所以修行應該直接斷妄。
(16:07:39)[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於此了知之後,應該先悟佛知見,以所悟而行了義佛法。
(16:07:41)[法迄巴]与我回来了说:說完!
(16:09:33)[法迄巴]与慈云说:仁者言趣甚善,我們來聊聊吧!
(16:09:46)[法迄巴]与所有人说:test
(16:10:14)321与[法迄巴]说:观音菩萨
(16:10:27)慈云与[法迄巴]说:心能被业缚 心能解业结.自观自觉在,一切本如如. 〖重复〗
(16:11:09)[法迄巴]与慈云说:然也,仁者善說!
(16:11:30)[法迄巴]与慈云说:請說: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何以仍被生死所流轉?
(16:12:11)慈云与[法迄巴]说:问自己的心
(16:12:24)慈云与[法迄巴]说:真吗
(16:12:25)[法迄巴]与慈云说:何以故?
(16:12:50)[法迄巴]与慈云说:何以故? => 问自己的心
(16:13:00)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他的法讲的都没有错 错的是他说完理论 应教如何实施方法 具体的方法 而不是理论的思维
(16:13:54)慈云与[法迄巴]说:知道生是不生,即进不二法门.自己的心当真认肯吗,直下有没有去行去做
(16:14:12)慈云与[法迄巴]说:心还动否
(16:14:37)慈云与[法迄巴]说:还有相对的幻妄习气否
(16:14:40)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他的法讲的都没有错 错的是他说完理论 应教如何实施方法 具体的方法 而不是理论的思维 〖重复〗  你是否丢了这个教实施的方法这个程序 如果是的话 请您补上 我们这里一样也欢迎你 
(16:14:56)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他的法讲的都没有错 错的是他说完理论 应教如何实施方法 具体的方法 而不是理论的思维 〖重复〗  你是否丢了这个教实施的方法这个程序 如果是的话 请您补上 我们这里一样也欢迎你  〖重复〗
(16:14:59)我回来了与[法迄巴]说:他的法讲的都没有错 错的是他说完理论 应教如何实施方法 具体的方法 而不是理论的思维 〖重复〗  你是否丢了这个教实施的方法这个程序 如果是的话 请您补上 我们这里一样也欢迎你  〖重复〗 〖重复〗
系统:我回来了 成功被您屏蔽!
(16:15:10)[法迄巴]与慈云说:結論是?
(16:15:33)慈云与[法迄巴]说:结论是还是不明白,糊涂一个
(16:16:05)[法迄巴]与慈云说:看來您是不知原因了!
(16:16:36)慈云与[法迄巴]说:真正的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您自己的生命,您认肯他就行,不是口有心无,光说不练.
(16:16:49)慈云与[法迄巴]说:我本来就不明白什么,也不懂得什么
(16:17:15)慈云与[法迄巴]说:好了,先生珍重!口舌之快无用的,南无阿弥陀佛!
(16:17:23)[法迄巴]与慈云说: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
(16:17:40)[法迄巴]与慈云说: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16:17:53)[法迄巴]与慈云说:出處:No. 580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卷1) T14, p0964a
(16:18:20)[法迄巴]与慈云说:知道了吧?是其力未充。也知此力的意旨吧?
(16:19:12)慈云与[法迄巴]说:但有所知皆是魔知,只能受用勿用当真,真智无得.
(16:19:21)慈云与[法迄巴]说:再见
(16:19:21)[法迄巴]与慈云说:請問仁者平常如何用功?
(16:19:51)[法迄巴]与慈云说:我看您說的義正辭嚴,所以問問,敢說嗎?
(16:19:55)[法迄巴]与慈云说:==> 真正的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您自己的生命,您认肯他就行,不是口有心无,光说不练.
(16:22:20)[法迄巴]与大乘佛法手札说:體就是性的意思,不必別立
(16:25:08)[法迄巴]与所有人说:我是法迄巴,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欲問成佛方式,欲問修行次第,可以問疑於我!又,目前的所有言行,都會如實記錄於敝人的網誌上,所以給我悄語前請先思量。
(16:26:23)321与[法迄巴]说: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 是什么意思?
(16:26:33)321与[法迄巴]说:已悟佛知見,亦已斷見惑 是什么意思?
(16:26:54)321与[法迄巴]说:何以为证?能测试一下么?
(16:27:34)321与[法迄巴]说:没有不敬之意,只想证实一下,可以吗?
(16:28:33)321与[法迄巴]说:我心中想有一字,试问是何字?请说说看
(16:29:35)[法迄巴]与321说:已悟佛知見,就是已悟了佛的知見,這指無生。已斷見惑,這指已斷三結具十六行。這也沒有一定會有神通的意思。
(16:31:35)[法迄巴]与苦修说:苦修什麼?
(16:31:50)321与[法迄巴]说:我听说好象一定要有这个才能算吧?而且真正的悟者也不避这种方式的,我见过的
(16:32:36)[法迄巴]与321说:有些悟者具有神通,有些未悟者也具有神通,另有些悟者沒有神通。
(16:32:52)321与[法迄巴]说:能说出我心中的字么?
(16:33:15)[法迄巴]与321说:之前已回答您的疑問
(16:33:54)321与[法迄巴]说:直接说吧
(16:35:35)321毕恭毕敬的向[法迄巴]弯腰鞠躬
(16:35:51)[法迄巴]对寂灭微微一笑:無話是因為已寂滅了嗎?
(16:35:55)[法迄巴]对321微微一笑:南无阿弥陀佛
(16:36:51)寂灭与[法迄巴]说:师兄误会了,这会有点事。
(16:37:52)[法迄巴]与寂灭说:諾,大家的事永遠做不完,怎麼辦才能入寂滅呢?
(16:38:04)寂灭与[法迄巴]说:刚才的问题还没开释呢。为何精怪接近修行人时感觉有光刺眼,痛得难以近身
(16:38:33)[法迄巴]与寂灭说:精怪?
(16:39:20)寂灭与[法迄巴]说:是
(16:39:36)寂灭与[法迄巴]说:是 〖重复〗
(16:39:43)[法迄巴]与寂灭说:哦,您能眼視中午太陽嗎?
(16:40:03)寂灭与[法迄巴]说:能
(16:40:20)[法迄巴]对寂灭微微一笑:那肯定您不是精怪!
(16:41:11)[法迄巴]与寂灭说:精怪性陰,有道修行人性陽,陰陽不相合,所以不能近身
(16:42:19)无聊与[法迄巴]说:你是台湾师傅吗
(16:42:29)[法迄巴]与寂灭说:這個疑問與寂滅無關
(16:42:46)[法迄巴]与无聊说:白衣而已,報身在台灣
(16:43:05)无聊与[法迄巴]说:你两个啊
(16:43:39)无聊与[法迄巴]说:你看有个带星的
(16:43:40)zz与[法迄巴]说:眼视中午的太阳 对眼有伤害作用啊
(16:43:51)[法迄巴]与无聊说:另一個不是我
(16:44:13)无聊与[法迄巴]说:哦,
(16:44:15)[法迄巴]与无聊说:另二個也不是我
(16:44:28)*法迄巴与[法迄巴]说:你也不是我
(16:44:39)无聊与[法迄巴]说:你是明星,一看就知道我想找的
(16:44:41)[法迄巴]与zz说:所以,他可以我很欽佩!
(16:44:54)[法迄巴]与*法迄巴说:不,您是我
(16:45:07)*法迄巴与[法迄巴]说:你是我
(16:45:18)*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我就是你
(16:45:24)*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我是你的影子
(16:45:50)[法迄巴]对无聊微微一笑:不知這顆明星是否可以賣錢?
(16:46:12)无聊与[法迄巴]说:法身无价,可卖的都是报身
(16:46:26)[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我」是虛偽妄想,不知出,以不知出之故,輪迴三界。
(16:46:28)zz与[法迄巴]说:有人说凡是叫什么巴的 都很了不起 您的修为一定很高吧
(16:46:54)[法迄巴]与无聊说:說的好,但化身也可以賣!
(16:47:15)无聊与[法迄巴]说:说的当然好,可惜行为都不好
(16:47:15)[法迄巴]与zz说:...
(16:47:42)[法迄巴]与无聊说:不好的就都賣掉
(16:48:06)*法迄巴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法迄巴 专送】
(16:48:22)无聊与[法迄巴]说:能卖的都是假,不能卖的都是真的,自找自受,卖掉的也是虚
(16:48:30)zz与[法迄巴]说:比如说 密勒日巴 帝诺巴
(16:48:37)[法迄巴]对着*法迄巴笑了笑
(16:48:51)[法迄巴]与zz说:他們是聖人,我不能相比
(16:49:04)321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6:49:18)[法迄巴]与无聊说:連這個也一起賣 => 能卖的都是假,不能卖的都是真的,自找自受,卖掉的也是虚
(16:49:27)[法迄巴]与321说:南无阿弥陀佛
(16:49:40)zz与[法迄巴]说:您也一定是成就者吧
(16:49:50)无聊与[法迄巴]说:空手无还
(16:50:10)[法迄巴]与zz说:那洛巴 > 帝諾巴 > 馬爾巴 > 密勒日巴 
(16:50:33)[法迄巴]与zz说:阿里巴巴 > 法迄巴
(16:50:48)[法迄巴]与zz说:我沒有成就 
(16:51:09)[法迄巴]与无聊说:賣就賣了,不必去記掛
(16:51:4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筷子師傅 专送】
(16:51:4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筷子師傅 专送】
(16:52:05)[法迄巴]对着*筷子師傅笑了笑
(16:52:25)无聊与[法迄巴]说:若是全卖,谁谈修与不修呢 )
(16:52:30)无聊与[法迄巴]说:若是全卖,谁谈修与不修呢 〖重复〗
(16:52:47)[法迄巴]与无聊说:若已全賣,還談什麼修與不修
(16:53:03)zz与[法迄巴]说:您能说说一个平常人 要想修行 平时应该做些什么吗?
(16:53:27)无聊与[法迄巴]说:恩,妙啊妙啊
(16:53:31)[法迄巴]与zz说:令心柔軟善法義,令身篤身善法行
(16:54:06)[法迄巴]与无聊说:現今賣不賣無聊?
(16:54:14)无聊与[法迄巴]说:不卖
(16:54:19)无聊与[法迄巴]说:无聊是悟处
(16:54:37)[法迄巴]与无聊说:能賣是入處
(16:55:04)无聊与[法迄巴]说:你已经入无我,我在外面看你就好
(16:55:12)zz与[法迄巴]说:篤这个字我不认识 能简化着写吗?
(16:55:16)44与[法迄巴]说:如果你说的法是真的法 我给你订立 如果你说的法是邪的 我坚决要铲除
(16:55:2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打招呼
(16:55:30)44与[法迄巴]说:如果你说的法是真的法 我给你顶礼 如果你说的法是邪的 我坚决要铲除 〖重复〗
(16:55:37)44与[法迄巴]说:如果你说的法是真的法 我给你顶礼 如果你说的法是邪的 我坚决要铲除 〖重复〗 〖重复〗
(16:55:50)[法迄巴]与无聊说:您是千萬年不洗澡的嗎?該洗時就去洗吧,不必蹉跎
(16:56:0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Hi~
(16:56:27)无聊与[法迄巴]说:哦,听你的
(16:56:59)[法迄巴]与44说:您又無法眼能分真假,隨人撥弄一二句就生疑,還談什麼鏟除。
(16:57:0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你好
(16:57:1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南无阿弥陀佛
(16:57:14)*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你好 〖重复〗
(16:57:16)44与[法迄巴]说:我没时间了 以后再聊 
(16:57:29)*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他們挑撥你
(16:57:31)*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他們挑撥你 〖重复〗
(16:57:31)[法迄巴]与无聊说:善,佛光加被您!合十!
(16:57:42)44与[法迄巴]说:你也早点休息吧 别气坏了 我也挺可怜你的 
(16:57:44)无聊与[法迄巴]说:哦,阿弥陀佛
(16:57:46)[法迄巴]与44说:有緣再會,合十!
(16:57:4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有一事相問
(16:57:5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有一事相問 〖重复〗
(16:57:52)44与[法迄巴]说:好吧 
(16:57:54)[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請說!
(16:57:5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悄悄
(16:58:29)[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只有被網管所禁之狀況外,我不談悄悄話
(16:58:46)321与[法迄巴]说:顶礼
(16:58:53)[法迄巴]与321说:南无阿弥陀佛
(16:58:5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汝斷淫了不 能回答嗎?
(16:59:02)[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未斷
(16:59:2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未斷 怎麼入佛知見?
(16:59:25)321与[法迄巴]说:您有一颗慈悲的心,赞叹您
(16:59:26)[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我也未入
(16:59:44)*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汝悟佛知見不?
(16:59:55)[法迄巴]与321说:我本無心,依願說法,不見善惡,但平常行
(17:00:14)[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已悟
(17:00:1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悟佛知見跟入佛知見差距否
(17:00:22)[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有
(17:00:26)321与[法迄巴]说:
(17:00:4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悟佛知見等于登地了?
(17:00:49)[法迄巴]与321说:這微笑圖形如何產生?
(17:01:03)[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不一定,因人而異
(17:01:09)无聊与[法迄巴]说:你有开语音吗,聊天室有人讲经啊
(17:01:20)321与[法迄巴]说:心有故出
(17:01:21)666与[法迄巴]说:16:47:13)*法迄巴与无聊说:我让他注册都注册不了 我先注册 然后明天早点来 用没有注册的名字进来 让他进不来 我在把系统的字也换成繁体的 让所有的人都晕
(17:01:29)[法迄巴]与无聊说:我這邊語音不能用,手談亦甚善
(17:01:41)*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你假偽的人 我才是筷子师傅的
(17:02:1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發錯
(17:02:34)无聊与[法迄巴]说:我是想让你听下,嘿嘿
(17:02:4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悟佛知見未解脫呢!
(17:02:49)*--雪洁--与[法迄巴]说:是由圆形 眼睛 嘴巴 组成的
(17:02:59)[法迄巴]与666说:謝謝,遇到這種事修行人(學佛人)應該心作此念: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17:03:18)[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是
(17:03:5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是理,事上要做實點
(17:04:19)[法迄巴]对321微微一笑:了解
(17:04:41)666与[法迄巴]说:还是平和地讨论一下 对大家都有好处的 这不仅仅是为你自己 也是对大家有好处的 你说呢?
(17:04:43)*--雪洁--与[法迄巴]说:不对 是由圆形 两点 和弧形组成的
(17:04:55)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只做,不解
(17:05:03)[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所說甚善!今日前,我們曾談過嗎?
(17:05:3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一悟便到佛地,禪家的頓悟成佛也是理
(17:06:04)*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他胡说
(17:06:05)[法迄巴]与666说:若不洗我畫面,亦能理智一問一答,沒有不能談的。
(17:06:09)*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今日前,我們未曾談過
(17:06:3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筷子师傅,但是開佛知見
(17:06:4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
(17:06:56)[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那是六祖壇經之語。但也的確有一類人可以一悟即至佛地。否則,何以有聽佛說法證十地的狀況呢?
(17:07:11)*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真的筷子师傅 我已知佛见
(17:07:13)666与[法迄巴]说:嗯 那天好好的探讨一下 我想他也是愿意的 毕竟都是学佛之人
(17:07:35)[法迄巴]与321说:...=.="
(17:07:4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但也的確有一類人可以一悟即至佛地。是你嗎?
(17:07:58)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08:02)*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你别吹牛了
(17:08:06)[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我恰好不是這一類!^_^
(17:08:1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是燃燈大居士而矣
(17:08:23)*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17:08:24)*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燃燈大居士而矣
(17:08:32)[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了解,我們有談過
(17:08:33)*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17:08:4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呵呵
(17:08:40)*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重复〗
(17:08:42)*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重复〗 〖重复〗
(17:08:43)*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重复〗 〖重复〗 〖重复〗
(17:08:45)*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重复〗 〖重复〗 〖重复〗 〖重复〗
(17:08:47)*筷子师傅与[法迄巴]说:我是假的筷子师傅, 〖重复〗 〖重复〗 〖重复〗 〖重复〗 〖重复〗
系统:*筷子师傅 成功被您屏蔽!
(17:09:21)[法迄巴]与321说:......
(17:09:3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眾生明白了自性本來可以成佛,這就是悟,還離佛地遠呢
(17:09:45)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09:46)*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悟後如法修持呢
(17:09:54)*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才能進入佛的知見之門呢
(17:10:02)[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依無為法而行
(17:10:1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入佛知見,是在登了初地呢
(17:10:2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唉
(17:10:36)[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眾生明白了自性本來可以成佛」<= 這一句還在「解」,不能算是悟
(17:10:59)[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只有佛才入佛知見!
(17:11:33)*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這一句還在「解」,與悟 還有一段距離..正確
(17:11:38)[法迄巴]与321说:只做不解,也不能做鬼臉,您能做佛臉嗎?
(17:11:49)miaoyin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7:11:55)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11:55)[法迄巴]与miaoyin说:南无阿弥陀佛
(17:12:0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正確
(17:12:28)[法迄巴]与321说:只做不解,仁者放下吧!
(17:12:41)*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所說入佛的知見真不容易
(17:12:59)miaoyin与[法迄巴]说:仁者见真心本性了吗
(17:13:03)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拿起不正是放下么?
(17:13:24)[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嗯,若一剎那可以算的話,那倒是有很多修行人入佛知見
(17:13:30)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还分拿起与放下?
(17:13:43)[法迄巴]与miaoyin说:以前見了,目前不見
(17:13:53)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14:06)[法迄巴]与321说:若是一,您正在做什麼知不知?
(17:14:33)miaoyin与[法迄巴]说:何时迷的
(17:14:37)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您知就够了,别问我
(17:14:43)[法迄巴]与miaoyin说:不見也不是迷的意思
(17:14:4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呵呵,一分一分地斷無明啊!我們無量劫的習氣啊!凡人能自主嗎?呵呵
(17:14:59)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
(17:15:14)miaoyin与[法迄巴]说:那你是见还是不见呀
(17:15:17)[法迄巴]与321说:我吃飯您又不能飽,所以您自己知不知?
(17:15:33)[法迄巴]与miaoyin说:不見之見
(17:16:15)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你吃你的,我饱与不饱不劳您费神
(17:16:1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唉!!!一分一分地斷無明啊!我們無量劫的習氣啊!凡人能自主嗎?呵呵
(17:16:35)[法迄巴]与321说:你吃你的,我饱与不饱不劳您费神做鬼臉!
(17:16:41)miaoyin与[法迄巴]说:你在狂惑人
(17:17:10)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不是死的
(17:17:16)[法迄巴]与miaoyin说:非也,仁者不知、未悟、未入「不見之見」罷了
(17:17:36)[法迄巴]与321说:我又何嘗是死的?所以,了知您之前在胡言亂語!
(17:17:57)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我没活过
(17:18:23)[法迄巴]与321说:沒活過的話,是誰在做鬼臉? 妄語要墮地獄!
(17:18:39)321对[法迄巴]微微一笑:你
(17:19:05)miaoyin与[法迄巴]说:你就说不见不就得了
(17:19:07)[法迄巴]与321说:......=.="
系统:321 成功被您屏蔽!
(17:20:14)[法迄巴]与miaoyin说:若有欲食是耽味,若無欲食是不耽味,於無欲食時,可以說是「有欲食」否?
系统:321 被您成功解除屏蔽!
系统: 已被屏蔽的人员列表:
我回来了
*筷子师傅
(17:21:11)mm与[法迄巴]说:老实念佛
(17:21:11)miaoyin与[法迄巴]说:佛法在证,不在知。
(17:21:27)[法迄巴]与miaoyin说:然也
(17:21:4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開佛知見:開啟眾生的心智,令得領會佛的知識和見解而已,是吧?
(17:22:03)*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入佛知見令眾生登堂入室
(17:22:45)[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化身說法即是在開佛知見
(17:22:47)miaoyin与[法迄巴]说:你证什么了
(17:23:06)*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怎麼理解化身說法即是在開佛知見
(17:23:30)[法迄巴]与miaoyin说: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生不滅
(17:24:08)miaoyin与[法迄巴]说:你惭愧不
(17:24:27)[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您入一室只有一出口,有出口入而遇牆壁時,能續前行嗎?
(17:24:54)[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您入一室只有一出口,由出口進入而遇牆壁時,能續前行嗎?
(17:25:24)[法迄巴]与miaoyin说:時時慚愧
(17:25:43)miaoyin与[法迄巴]说:为何
(17:26:00)[法迄巴]与miaoyin说:不慚愧無以自省斷惑
(17:26:38)[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上云化身,指的是釋迦牟尼佛
(17:26:5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不能續前行,要放下 )
(17:27:00)miaoyin与[法迄巴]说:魔鬼与你有何不同
(17:27:0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
(17:27:17)[法迄巴]与miaoyin说:要看是什麼魔而定了
(17:27:4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能放的下就是入佛知見
(17:28:34)*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真能放的下,人世間少之又少,
(17:28:4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呵呵
(17:28:45)miaoyin与[法迄巴]说:还有分别,离道甚远
(17:28:4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17:28:21)666与[*筷子師傅]说:证声闻果的 是不是斷淫了? )
(17:29:10)[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我不密談
(17:29:21)[法迄巴]与miaoyin说:您已分別了嗎?
(17:29:32)[法迄巴]与miaoyin说:您已無分別了嗎?
(17:30:19)*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17:28:21)666与[*筷子師傅]说:证声闻果的 是不是斷淫了?
(17:30:2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不密談
(17:30:32)miaoyin与[法迄巴]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7:31:20)*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能回答嗎?
(17:31:27)[法迄巴]与miaoyin说:既然平等無高下,又有什麼離道遠近的差別!仁者自言矛盾
(17:31:42)[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三果就能斷淫
(17:31:5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你先忙
(17:32:0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三果是什么?
(17:32:16)[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一個果位
(17:32:3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能吃吗
(17:33:06)*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斗法好玩吗
(17:34:14)miaoyin与[法迄巴]说:如果你那一个毛巾问佛:这是什么,他会告诉你:这是毛巾
(17:34:34)miaoyin与[法迄巴]说:佛有分别吗
(17:34:52)[法迄巴]与miaoyin说:等我成佛時,我再回答您這問題!
(17:35:26)miaoyin冲着[法迄巴]哈哈大笑...
(17:35:52)miaoyin与[法迄巴]说:仁者要努力修学
(17:36:06)[法迄巴]与miaoyin说:同語回贈!
(17:36:17)[法迄巴]与miaoyin说:該我提問了! 仁者向來如何用功?
(17:36:53)miaoyin与[法迄巴]说:一心念佛,别无它念
(17:37:08)[法迄巴]与miaoyin说:與我對話是什麼念?
(17:38:35)miaoyin与[法迄巴]说:难道你不懂自受用,与他受用吗
(17:38:52)[法迄巴]与miaoyin说:我懂,但您懂嗎?
(17:39:16)*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你不跟他们斗法了吗
(17:39:27)[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
(17:40:25)miaoyin与[法迄巴]说:随你的分别而分别
(17:44:24)[法迄巴]与miaoyin说:說的好,是随你的分别而分别!
(17:44:34)[法迄巴]与miaoyin说:您如何念佛?
(17:44:54)miaoyin与[法迄巴]说:对自己 无智亦无得
(17:45:14)miaoyin与[法迄巴]说:老实念佛
(17:46:05)[法迄巴]与miaoyin说:如何老實念佛?
(17:46:23)[法迄巴]与miaoyin说:我問的是步驟
(17:46:40)miaoyin与[法迄巴]说:除了一句佛号,其他的法让别人去悟吧
(17:46:59)miaoyin与[法迄巴]说:不怀疑 不夹杂
(17:47:42)666与[法迄巴]说:有二筷子师父 你要分辫
(17:47:48)miaoyin与[法迄巴]说:具足信愿行
(17:47:51)[法迄巴]与miaoyin说:這個說法是浮光掠影,是功夫未入心呢,還是說不出?
(17:48:2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大德在说法?
(17:48:43)[法迄巴]与666说:時間也差不多了,要我分辨什麼?正脾是眾生,冒牌也是眾生,只要是有緣我皆說法。
(17:48:57)[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有人說我在說法,有時我也認為我在說法
(17:48:59)666与[法迄巴]说:哈哈 )
系统: 已被屏蔽的人员列表:
我回来了
*筷子师傅
(17:49:20)*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你是僧人?修什么的?
(17:49:36)miaoyin与[法迄巴]说:佛号从心里升起来,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听进去
(17:49:42)[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17:49:48)666与[法迄巴]说:与真的好好交流 对大家有好处
(17:50:00)*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哪三种自性?
(17:50:15)[法迄巴]与666说:對大家都有好處?意旨是...?
(17:50:3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如何为清净?
(17:50:36)[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17:50:55)miaoyin与[法迄巴]说:这样功夫容易得力
(17:50:5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隨順覺性是清淨
(17:50:5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都是一体的,为何说是三种呢
(17:51:14)[法迄巴]与miaoyin说:了解
(17:51:2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如何为清净?
(17:51:2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眾生虛妄所以有三種
(17:51:4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哦,有道理
(17:51:47)miaoyin与[法迄巴]说:也可用计数的方法
(17:51:5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如何为清净?
(17:52:00)[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隨順覺性是清淨 => 如何为清净?
(17:52:08)666与[法迄巴]说:这里的人现在很困惑 到底你哪个说的是对的 他说你没教人实修 你说教了 所以辩论一下 大家好明白
(17:52:2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觉性又是指什么?
(17:52:31)[法迄巴]与666说:是誰在這樣煩惱?
系统:解除 筷子師傅 的屏蔽失败!
(17:53:00)miaoyin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7:53:00)云与[法迄巴]说:是谁在这里说法?
(17:53:03)[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指佛性
(17:53:10)[法迄巴]与miaoyin说:南无阿弥陀佛
(17:53:1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OK,很好
(17:53:27)[法迄巴]与云说:與問我者同
(17:53:44)[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
(17:53:5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还说些什么好呢,你说说看,让我听听?
(17:53:58)大与[法迄巴]说:一打做就没有定性.欠缺的是什么呢?
(17:54:00)666与[法迄巴]说:看的人有不少有的 你来了批评你的人就是相信那个说法才批评你 所以你说明白也是好的
(17:54:08)[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您問我就說
(17:54:16)云与[法迄巴]说:呵呵,有生无生同。
(17:54:27)[法迄巴]与大说:不是業障,就是心未定
(17:54:3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不知问什么,你自问自答,我来听好吗
(17:54:47)[法迄巴]与云说:是有生問無生
(17:54:54)大与[法迄巴]说:怎么能定呢
(17:55:23)[法迄巴]与666说:請有疑的人來問吧!
(17:55:23)*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圆指什么?圆什么?
(17:55:41)云与[法迄巴]说:又不同了,还说什么问我者同。
(17:55:51)大与[法迄巴]说:怎么能定呢 〖重复〗
(17:55:51)[法迄巴]与大说:如實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生不滅
(17:56:07)miaoyin与[法迄巴]说:十方佛都劝众生念佛,连佛都念佛
(17:56:0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圓就是本具
(17:56:2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禪宗行人在未參話頭前,應先開佛知見,明白自己本具如來智慧吧
(17:56:3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哦,不须要修?
(17:56:53)大与[法迄巴]说:都知到三法印.但怎么做到呢
(17:56:59)云与[法迄巴]说:无生靠有生显,无生算个什么东东?
(17:57:00)[法迄巴]与云说:您有生,所以次次見不同。我若不讓您見不同,如何令您知無生?
(17:57:08)[法迄巴]与miaoyin说:然也
(17:57:16)miaoyin与[法迄巴]说:末法时期,除念佛法门 必不能度
(17:57:26)[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這樣是比較好的狀態
(17:57:46)[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佛非修而得,不離修成就
(17:57:5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十信位,雖然能伏煩惱,但未斷惑吧
(17:58:07)666与[法迄巴]说:^_^
(17:58:08)*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你厉害哦,打字快,反应快,一脚踏几船
(17:58:19)[法迄巴]与大说:反復練習,反復認同。路前面有糞水坑您會跳入嗎?
(17:58:3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你要修吗
(17:58:32)云与[法迄巴]说:你无生,所以每每见不一,我让你见相同,这样大家知无生。
(17:58:39)[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菩薩初地才斷見惑
(17:58:41)*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十住位初伏無明即是怎麼才算初伏無明
(17:58:46)miaoyin与[法迄巴]说:希望你不要空此一生
(17:58:4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
(17:58:50)[法迄巴]对着666笑了笑
(17:59:29)[法迄巴]与云说:我若無生,即不說一異,其餘是廢話!
(17:59:35)*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十住位初伏無明即是怎麼才算初伏無明
(18:00:0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語出何典?
(18:00:14)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你就瞎说吧
(18:00:34)[法迄巴]对miaoyin微微一笑:感謝善叮?
(18:00:35)云与[法迄巴]说:我若无生,也说有异,法法有用。
(18:00:49)*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怎麼才一念心開
(18:00:52)[法迄巴]与miaoyin说:感謝善語!
(18:01:0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18:00:0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語出何典?----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18:01:08)[法迄巴]与云说:仁者不知無生義,才出此語
(18:01:09)miaoyin与[法迄巴]说:知道得再多也没用,多知为败
(18:01:13)一游客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一游客 专送】
(18:01:37)云与[法迄巴]说:无生化万生,师兄。
(18:02:25)[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十住在某些經中代表是十地菩薩的意思。您給我此經的關鍵字,我要看一下它的上下文的意思,之後才能回答。至於已瞎者,多說也同沒說。
(18:02:43)[法迄巴]与miaoyin说:多不為礙,心不自在才是礙
(18:02:52)[法迄巴]与一游客说:南无阿弥陀佛
(18:03:07)一游客与[法迄巴]说:莲花
(18:03:20)[法迄巴]与云说:無生也不化萬生,妄自來去而已。
(18:03:4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听见您说话了111
(18:03:53)*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听见您说话了
(18:04:05)[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
(18:04:35)云与[法迄巴]说:无生也是化,来去一说而。 〖重复〗
(18:05:06)[法迄巴]与云说:仁者未悟無生義
(18:05:11)miaoyin与[法迄巴]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18:05:2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教是依佛理漸修,比喻是坐火車,一站一站地到達目的地。禪是
(18:05:29)[法迄巴]与miaoyin说:??
(18:05:31)miaoyin与[法迄巴]说:你做到了吗
(18:05:3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坐光子火箭,一閃間到達目的地(頓悟),所以強調直指本心
(18:05:52)*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同意不
(18:06:05)云与[法迄巴]说:呵呵,无生如有义,仁者自束中。
(18:06:1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教有多門,別、圓、頓、漸、密,全部都有
(18:06:13)miaoyin与[法迄巴]说:这都不懂
(18:06:45)[法迄巴]与云说:無生無義,悟者有義。至者未悟無生義。
(18:06:46)*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什麼意思?
(18:07:09)*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
(18:07:10)[法迄巴]与miaoyin说:您若懂,為何還念佛?
(18:07:34)云与[法迄巴]说:有义也无义,方便一说矣
(18:07:44)miaoyin与[法迄巴]说:念佛就做到了
(18:07:51)[法迄巴]与*筷子師傅说:閉嘴、閉心可以近道
(18:08:16)[法迄巴]与云说:我看是胡亂說吧? ^_^
(18:08:46)云与[法迄巴]说:见佛是佛,见魔是魔,呵呵。
(18:09:18)[法迄巴]与miaoyin说:無生無義,悟者有義。至者未悟無生義。 => 無生無義,悟者有義。「仁」者未悟無生義。
(18:09:27)[法迄巴]与云说:無生無義,悟者有義。至者未悟無生義。 => 無生無義,悟者有義。「仁」者未悟無生義。
(18:09:32)[法迄巴]与miaoyin说:發錯
(18:09:50)miaoyin与[法迄巴]说:不要自以为是
(18:09:56)miaoyin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10:15)[法迄巴]与miaoyin说:同語回贈!合十!
(18:10:35)[法迄巴]与云说: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18:10:59)[法迄巴]与云说: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
(18:11:06)云与[法迄巴]说:悟者有义,此义无住,如住此义,无生不一。
(18:11:20)[法迄巴]与云说: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18:11:5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修持佛法很久了?对三藏十二部经都很熟哦?
(18:12:17)[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不熟也可以當剪刀手!^_^
(18:12:48)*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哈哈厉害,佛法是用来研究的吗?
(18:12:54)[法迄巴]与所有人说:那位還問了義佛法?若不問我立刻離此,或問錯我亦不回覆
(18:13:07)*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問了義佛法
(18:13:13)*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我問
(18:13:31)云与[法迄巴]说:无减无染,无生何来义。方便说而,以此为是,难见无生。
(18:13:33)[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佛法要拿來做什麼皆無法,重點是結果能否對前人有益?
(18:13:58)*筷子師傅与[法迄巴]说:出世間是理想,實際是,至多只能由里巷遷到山林而已
(18:14:00)未详与[法迄巴]说:
(18:14:10)[法迄巴]与云说:我都已貼了大寶積經,您還有疑嗎?
(18:14:4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18:13:33)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佛法要拿來做什麼皆無法,重點是結果能否對前人有益? 我不同意这看法,佛法是我们要依照来悟的,你认为呢
(18:14:56)未详与[法迄巴]说:什么是四种清净明诲?
(18:15:12)云与[法迄巴]说:呵呵,师兄啊,无义何来疑,师兄自入义。 〖重复〗
(18:15:22)[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佛法要拿來做什麼皆無法 => 佛法要拿來做什麼皆無「妨」
(18:15:2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我不同意这看法,佛法是我们要依照来悟的,你认为呢
(18:15:54)[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若您能悟那就是被利益的前人。
(18:15:55)未详与[法迄巴]说:什么是四种清净明诲? 〖重复〗
(18:16:00)-尔时-与[法迄巴]说:出世間是理想,實際是,至多只能由里巷遷到山林而已
(18:16:04)-尔时-与[法迄巴]说:唉
(18:16:12)[法迄巴]与未详说:戒殺、盜、淫、妄
(18:16:23)未详与[法迄巴]说:什么是妄?
(18:16:2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又是错了,莫非你依的不是正法?你对经文那么熟会有这般看法的?
(18:16:47)未详与[法迄巴]说:什么是妄? 〖重复〗
(18:16:52)[法迄巴]与未详说:六根所及,若不能斷塵沙惑皆是妄
(18:17:0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后句有点味了,有道理
(18:17:14)未详与[法迄巴]说:似乎不是四种清净明诲中所说的妄。。。
(18:17:49)爱_548与[法迄巴]说:没有尘沙惑,修啥呢?
(18:18:3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请问你何时能成佛
(18:18:36)[法迄巴]与未详说:楞嚴經顯義所說的是:妄語、綺語、無義語、惡語。密義就是我所說的意思
(18:18:39)爱_548与[法迄巴]说:何为尘沙惑呢
(18:19:04)[法迄巴]与爱_548说:您這疑問就是塵沙惑的一種表相 => 痴性
(18:19:31)未详与[法迄巴]说: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18:19:35)[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我永遠不能示現成佛,跟地藏菩薩一樣
(18:19:50)爱_548与[法迄巴]说:您的说法,是尘沙吗?
(18:19:51)未详与[法迄巴]说:谓此妄
(18:20:03)[法迄巴]与爱_548说:也是
(18:20:13)未详与[法迄巴]说: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18:20:15)-尔时-与[法迄巴]说:地藏菩薩已成了?慈航倒駕而已
(18:20:20)*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又是错了,当下一念万缘放下,便成佛也
(18:20:26)-尔时-与[法迄巴]说:地藏菩薩已成了佛?慈航倒駕而已 〖重复〗
(18:20:48)爱_548与[法迄巴]说:也就是说尘沙是永远存在的
(18:20:51)[法迄巴]与-尔时-说:他的佛號是什麼?
(18:20:57)未详与[法迄巴]说:现在一般无惭愧之人,居然自认自己是活佛真菩萨,和楞严经完全相反。不错!人人都是佛,但要经修行证果,不修怎可乱说自己是佛!
(18:21:04)[法迄巴]与爱_548说:未成佛前都不離
(18:21:2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地狱不空便不成佛!你又想发这大愿?
(18:21:2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您的佛很容易達到呀!我說的是不能「示現成佛」
(18:21:29)爱_548与[法迄巴]说:所以怎断呢
(18:21:32)云与[法迄巴]说:成佛也不离
(18:21:51)-尔时-与[法迄巴]说:釋迦佛在五濁惡世成佛,所以地藏菩薩是釋迦佛入滅後的真正承繼人,釋迦佛把我們交給地藏菩薩
(18:21:52)[法迄巴]与未详说:仁者與我說這些的意旨是?
(18:21:52)未详与[法迄巴]说: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
(18:21:5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呵呵,很好,我也略解一二的
(18:22:11)-尔时-与[法迄巴]说:地藏菩薩名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 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
(18:22:13)爱_548与[法迄巴]说:您的慈悲,是尘沙吗 ?
(18:22:15)[法迄巴]与-尔时-说:無憑據的話就不要說了吧!
(18:22:25)-尔时-与[法迄巴]说: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 手持寶珠及錫杖
(18:22:50)-尔时-与[法迄巴]说:觀世音成了佛了
(18:23:26)[法迄巴]与爱_548说:是的,斷的方式就是從「不攀緣六塵」而入
(18:23:34)爱_548与[法迄巴]说:您好,仁者辛苦了,谢谢,供养鲜花给您!【爱_548 专送】
(18:24:04)[法迄巴]与-尔时-说:若您沒有地藏菩薩已成佛的佛號,及經典出處,請勿再重覆發文給我。
(18:24:16)[法迄巴]与爱_548说:南无阿弥陀佛
(18:24:2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心即佛,若来若去,不来不去,不能示现?佛陀不是可以示现吗?
(18:24:46)-尔时-与[法迄巴]说:地藏菩薩已解脫了不?
(18:24:53)*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佛陀在世时,示现,呵呵
(18:24:57)[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您有看過地藏菩薩示現成佛的經文嗎?
(18:24:59)-尔时-与[法迄巴]说:地藏菩薩無礙了不?
(18:25:15)*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请开示
(18:25:19)未详与[法迄巴]说:怀璧被诛,死得其所。无璧言有,死之冤矣。
(18:25:28)[法迄巴]与-尔时-说:若您沒有地藏菩薩已成佛的佛號,及經典出處,請勿再重覆發文給我。不然我會屏蔽您。
(18:25:45)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26:00)-尔时-与[法迄巴]说:那我先屏蔽您
(18:26:05)-尔时-与[法迄巴]说:系统:法迄巴 成功被您屏蔽!
(18:26:09)-尔时-与[法迄巴]说:呵呵
(18:26:18)[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我沒看過,所以我認為地獄永遠不空,所以地藏菩薩永世不能示現成佛
(18:27:03)[法迄巴]与未详说:南无阿弥陀佛
(18:27:38)云与[法迄巴]说:心之一书,万经皆有。
(18:27:43)*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18:26:18)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我沒看過,所以我認為地獄永遠不空,所以地藏菩薩永世不能示現成佛 ___又是错了,你还没开悟,不是这样理解的
(18:28:0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是嗎?願聞您說!
(18:28:40)*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哈哈,我专门这样,看你功夫的,
(18:28:54)[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不知所云
(18:29:30)[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若您不能說,就不要戲語。做浪費時間的事,我看不出有何利益。
(18:29:3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还是有功底的哈哈
(18:30:08)*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是吗那么你真的是一个实修的人了,顶礼
(18:30:2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顶礼
(18:31:20)未详与[法迄巴]说:似乎欠了些修行,与他人言语之间(不谈说佛法时),与您所知之佛理相去甚远。
(18:32:12)云与[法迄巴]说:十方三世处处佛是不是,如是,地狱也是。
(18:32:20)[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合十即可!
(18:32:40)[法迄巴]与未详说:不知所云...
(18:32:54)*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顶礼都怕受不了?呵呵
(18:33:08)未详与[法迄巴]说:理是知了,但知晓佛理,那不可能成佛果的。只有修证,才能有成就。有成就,就不会说一些与佛不相应的话。就算是有修行(没有得道),也不会说出一些与佛言行相背的话。
(18:33:24)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33:39)[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我不貢高。若您堅持要頂禮,在下也沒意見
(18:34:02)*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依法不依人,正法正知正见,真修实修的大德就值得尊敬的呢
(18:34:12)[法迄巴]与未详说:所以?
(18:34:48)*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哈哈,你愿意收就行了哦,贡高什么的,平等
(18:35:06)[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然也。但您一直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那是不必要的。說說您如何用功?
(18:35:16)未详与[法迄巴]说:我昨晚和您说过话的,也注意到您和别人的谈话。您的话语,显示出您没有什么修行。
(18:35:33)*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我听慧律法师的讲座,
(18:35:40)未详与[法迄巴]说:修行也话都谈不上,修养都是不够的。
(18:35:41)*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我抄经,
(18:35:43)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35:48)梦幻的甜蜜与[法迄巴]说:五净居天是色界哪几天?
(18:35:50)[法迄巴]与未详说:多謝指教!請問您有修行嗎?
(18:36:1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我亲近善知识,还有一个好师兄,是这网上遇上的一个僧人,
(18:36:26)未详与[法迄巴]说:我在修行,但我的修行很差。不象某些人,没有修行,却以佛自居。
(18:36:41)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36:47)[法迄巴]与梦幻的甜蜜说:您沒有佛學辭典嗎?
(18:36:49)*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我依正法,每时每刻训练心念,放下
(18:36:56)梦幻的甜蜜与[法迄巴]说:是的
(18:37:26)[法迄巴]与未详说:既然您的修行很差,那我不訝異您對我的評語!
(18:37:44)[法迄巴]与梦幻的甜蜜说:我的網誌上有連結,您可以去看看
(18:37:56)梦幻的甜蜜与[法迄巴]说:哪里?
(18:37:57)[法迄巴]与梦幻的甜蜜说:法迄巴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18:38:04)未详与[法迄巴]说:不是我对你的评语。是你自己的表现。
(18:38:06)[法迄巴]与梦幻的甜蜜说:若住在大陸不能進入,請改用這個:http://66.249.91.104/translate_c?hl=zh-CN&u=http://fatsiba.blogspot.com
(18:38:22)未详与[法迄巴]说:您应该惊讶于您自己的表现。
(18:38:38)[法迄巴]与未详说:您的話已說的很清楚了,要談就談佛法。世俗八風的事可以不用說了!
(18:38:53)[法迄巴]与未详说:否則,我只好把您屏蔽!
(18:39:20)梦幻的甜蜜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39:21)云与[法迄巴]说:师兄是如何修行的呢
(18:39:32)未详与[法迄巴]说:说法时头头是道,引经据典,似乎是那么一回事。但修养太差了,把我屏蔽,本身就是您的修行不够,听不得批评,那里有修养呢?
(18:39:39)[法迄巴]与云说: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18:39:43)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40:07)*佛在汝心头与[法迄巴]说:法不离世间的,处处是法,时时刻刻都是在修行呢
(18:40:19)梦幻的甜蜜与[法迄巴]说:请您直接告诉我吧
(18:40:21)云与[法迄巴]说:自性有三种吗,如何随顺呢
(18:40:50)[法迄巴]与未详说:屏蔽您就沒修行,不屏蔽您就有修行?難道您連尊重他人的這點修養都沒有嗎?我不想畫面上一直出現無義語的文字,以令畫面變花
(18:41:14)[法迄巴]与*佛在汝心头说:然也
(18:41:42)未详与[法迄巴]说:听不得批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是有没有意义。
(18:41:50)[法迄巴]与云说:您大概沒有看過圓覺經吧?
(18:42:00)未详与[法迄巴]说:回去好好读读楞来经吧。
(18:42:12)未详与[法迄巴]说:我要走了。祝您吉祥。
(18:42:23)[法迄巴]与未详说:南无阿弥陀佛
(18:42:40)未详与[法迄巴]说:楞严经,打错字了。对不起。
(18:42:53)未详与[法迄巴]说:
(18:42:57)[法迄巴]与未详说:人必自重,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
(18:43:00)云与[法迄巴]说:我看金刚经,一切因无为法而有差别。
(18:43:20)[法迄巴]与云说:是的
(18:43:34)未详与[法迄巴]说:似乎不是这样。人重我轻我,我都要重人。这才符合佛法。
(18:43:40)未详与[法迄巴]说:南无阿弥陀佛
(18:44:02)[法迄巴]与未详说:您若在意被人屏蔽,就要小心心行、口行
(18:44:26)云与[法迄巴]说:如来无二,自性无三,因缘幻化,圆修一切。
(18:44:33)未详与[法迄巴]说:我不在意您屏蔽我,也不在意谁屏蔽我。
(18:44:54)[法迄巴]与未详说:要走的人就不必多說了。善自珍重!
(18:45:01)未详与[法迄巴]说:还在这个“在意”,枉自称“修行”/
(18:45:14)未详与[法迄巴]说:
(18:45:15)[法迄巴]与云说:建議您去把圓覺經仔細看一遍
系统:未详 成功被您屏蔽!
(18:45:48)[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各位若無疑,在下要先告辭了!

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

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

蔣維喬


第一章 緒言

寫這書的本意,是有鑒於我國上古一直傳到如今的醫療預防法極有價值,不過遺下來的書籍,滿紙是陰陽五行、坎離鉛汞等代名詞,叫學者沒有方法去瞭解,理論又涉於神秘,所以不能廣泛流傳。我本想寫一冊明白曉暢的書,公諸當世,然沒有功夫,擱置多年。到一九一四年(我那時四十二歲)看見日本流行的《岡田式靜坐法》,他說這是他發明的,我乃不能再自遲回,於是寫了一冊《因是子靜坐法》公世。

靜坐兩字,我國人老早用過,宋朝理學家,多用靜坐功夫;明朝袁了凡有《靜坐要訣》一書行於世,實在與“禪定”的意味相同。不過靜坐這兩個字很為響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這個名詞。人們本有四種威儀叫行、住、坐、臥,惟有坐的時候,全身安定,最容易下手,所以不論道家、佛家,都採用趺坐的方法;平臥時候,也可作這功夫。功夫到極其純熟,走路時,停住時,也能夠動中取靜,心不外馳,那是不容易的。

我的原書出版以後,銷路極廣,大約到一九一八年(我那時四十六歲),我又採取佛教天臺宗的止觀法,撰成《靜坐法續編》公世。兩書不脛而馳,重版數十次,到如今又經過三十六年(我現年八十二歲)積了不少經驗,證實了“奇經八脈”的通路,可以供醫療預防的參考。這書從原理、方法、經驗三方面加以說明,但比前兩書豐富得多。





第二章 靜坐的原理

2.1 靜字的意義

地球一刻不息在那裏轉動,我們人類在地球上面,比螞蟻還小得多,跟著地球去動,自己一點不知道;但自己無時無刻也在自由行動,即使睡眠時,心臟的跳動,也絕不能停止。這樣說來,宇宙間都是一種動力,哪里有靜的時候,所以靜與動,不過相對的名稱。我們自己身心有動作,與地球的動力相反,這就叫作動;我們自己沒有動作,與地球的動力適應,這就叫作靜。

人們在勞動以後,必須加以休息。譬如廠中勞動的工人,勞動多少時間,必有休息時間;在學校勞動腦力的教師,教學五十分鐘,也必休息十分鐘,這休息就是靜。不過這種的靜,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時身體雖然休息,心中恰在胡思亂想,所以不能收到靜字的真正效驗。



2.2 身心的矛盾

人們有身與心兩方面,不去返省,也就罷了,若一返省,那麼身與心,沒有一刻不在矛盾中間。例如作一件壞事,不論是好人、是壞人,在沒有作的時候,他們的良心第一念,總知道這事是不應該作的;然身體不服從,良心為欲望所逼迫,就去作了,作後追侮,也來不及了,這就是身心的矛盾。古人說“天理與人欲交戰”。若是比較好的人,在沒有作的時候,把良心去制止人欲,就是良心戰勝人欲,也就是矛盾的調和。這矛盾究竟從哪兒來的呢?因為宇宙的事事物物,沒有一件不是相對的,既然相對,就必定相反,舉眼望空間,就有東西、南北、大小、高低、長短、方圓等等,再看時間,就有古今、去來、晝夜、寒暑等等,再看人事,就有苦樂、喜怒、愛憎、是非、善惡、邪正等等。可見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是相對的,也就沒有一件不是矛盾的;矛盾既是對待而有,也就能相反而成。所以素有修養的人,身心清靜,沒有一點私意夾在裏面,碰到矛盾,就能夠憑良心的指導,去把它調和,這是靜坐最初步的效驗。


 


第三章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3.1 神經

靜坐能影響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內而五臟六腑,殆沒有一處沒有關係;然這裏不是講生理學,未便一一列舉,只可就極有關係的神經、血液、呼吸、新陳代謝四種來說說。

向來我們總是把身與心看作兩樣的東西。自從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發明大腦皮層統轄全身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平衡而起種種反射作用,因外在環境的改變,刺激了感受器,又能影響大腦皮層的活動,因此人類精神與肉體更不是兩樣的,而是一個有秩序的現象,是統一的、不能分離的。

反射有、無條件反射及條件反射兩種方式:“無條件反射”是先天性的,不學而能的,比較簡單的。例如物體接近眼睛的時候,眼瞼一定作急閉的反應,鼻孔受刺激引起打噴嚏,喉頭受刺激要咳嗽或嘔吐,手碰到熱湯一定要回縮,這都是無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決不夠應付生活上千變萬化的環境,但積聚許多無條件反射,由大腦皮層作用,就能前後聯繫起來成為“條件反射”。例如梅子味酸,吃了口中流涎,是無條件反射;後來看見梅子,不必入口,就能望梅止渴,這是“條件反射”。這樣我們對內外一切事物的反應範圍,就十分擴大了。

我們的思想日益發展,又有語言文字的第二信號,去代替實際事物的第一信號的刺激,這樣條件反射就可達到沒有止境的廣大範圍了。反射具有兩種作用就是“抑制”或“興奮”作用,神經受刺激,大腦命令全身或局部發生興奮,興奮到相當程度,又能發生抑制作用。

那麼靜坐與神經有什麼關係呢?大腦反射,在我們習慣上說起來,就是妄念,妄念一生一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容易擾亂,非但叫心裏不能安靜,並且影響到身體。例如作一件秘密事體,偶然為人揭穿,必然面紅耳赤,又如碰到意外驚恐,顏面必現青白色,這就是情緒影響到血管,蓋慚愧時動脈管必舒張,驚恐時動脈管必舒張的緣故。又如愉快時則食欲容易增進,悲哀時雖見食物也吃不進,這是情緒影響胃腸機能的緣故。這種例子很多,所以我們必須叫精神寧靜,反射作用正常,使植物性神經系統兩種功能對抗的平衡,庶幾身心容易達到一致。然妄念實是最難控制的,惟有從靜坐下手,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可以統一全體,聽我指揮。古人說:“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就是此意,可見靜坐與神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3.2 血液

血液是人們生活的根源,迴圈全身,沒有一刻停止。這個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與血管兩大部份:心臟是中心機關,身體各部份的紅色血液(動脈血)都從心臟輸出,同時各部分紫色血液(靜脈血)也都回歸到心臟。血管是輸送血液的管道,輸送血液到身體各部分的叫動脈管,輸送血液回歸心臟的叫靜脈管。這血液迴圈的工作,在保持全體血流的均衡,叫各部分的活動配合總體的要求而發展,所以迴圈的工作也隨時跟著全體活動而變異。當身體某一部分活動特別強烈時,這一部份血液迴圈特別旺盛,以集中多量血液,如飽食時胃部血液比較的集中,運動後則四肢充血;反之,在活動較少部分,則血液的容積也就較少。這樣在一健康身體的各部分,於一定時間內所得到的血量,既不缺乏,也不過多,方能保持正常的迴圈工作。

血液所以能夠周流全身,繼續不停,固然是靠心臟與血管有舒張及收縮性,但必在一個總的領導之下,方能沒有偏頗的弊病;擔負這個領導的就是中樞神經,尤其是大腦皮層。巴甫洛夫說:“從腦脊髓傳至心臟與血管的神經,一為興奮性,一為抑制性,前者令心動加速,血管口徑縮小;後者令心動變弱變慢,血管口徑弛張,這兩種作用維持著一定的交互關係,使迴圈的活動能夠得到調節。”

血液迴圈一有停滯就會生病,所以不論中西醫生診病時,必先指按脈搏。血液停滯,有內在的原因及外來的原因。

內在的原因:㈠內臟雖統轄於中樞神經,受脊髓神經及植物性神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支配,與大腦是間接的,疾病潛伏時期,引起異常反射,血行也不正常;㈡常人全身血量,大半儲於腹部,腹部筋肉柔軟無力,有時不能把血儘量逼出去,以致多所鬱積,使其他各部失調;㈢內臟器官,我們不能隨意直接指揮它,血液如有遲滯,非但不知不覺,就是知道了,也只有到疾病發作時請教醫生,自己別無辦法;㈣心臟跳動,對於動脈管的發血,接近而有力,至於靜脈管的血,從頭部四肢回入心臟時候,距離心臟跳動較遠,力量較弱,比較容易停留在腹部。

外在的原因,是寒暑、感冒、外傷等物理的和化學的刺激,使血液迴圈失調,更為顯而易見。

靜坐的功夫,把全身重心安定在小腹。練習日久,小腹筋肉富有彈力,就能逼出局部鬱血,返歸心臟,並且內臟的感覺漸漸靈敏,偶有失調,可以預先知道,因此血液迴圈十分優良,自然不易生病。這種醫療預防法,比較在疾病發生後再去求治,其功效是不可以比擬的。



3.3 呼吸

呼吸對於人們的生活機能,關係十分重要。人們都知道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就要饑渴以至死亡;殊不知呼吸比飲食更加重要,人們若斷食,可挨到七天尚不至死,倘一旦閉塞口鼻,斷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時就要死的,這是呼吸比飲食重要的證據。人們要得飲食,必須金錢,要得金錢,必須靠勞動,至於呼吸,可在大氣中隨時取得,不費一些勞力及金錢,所以常人只知飲食的重要,不知呼吸的重要,原因就在這裏。

人骨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與熱量,主要來源是食物的氧化,胃髒好比機器的鍋爐,食物消化好比鍋爐的燃燒。物理學的公例,燃燒必須氧氣,燃燒以後必產生二氣化碳(舊稱炭酸氣),氧化過程所需要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是來自大氣中,回到空氣中的。這種身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過程,總稱為呼吸。氧氣吸入時係先到肺部,由肺部轉到心臟,使靜脈血變為動脈血,依動脈管的輸運而分佈於身體各部,然後脫離血管而入於組織,以供細胞的利用;細胞所產生的是二氧化碳,這氣有毒,必須排除,就循相反的路徑,由靜脈管的輸運回到心臟,由肺達口鼻,向外呼出。氣體出入肺臟,主要依靠胸部肌肉及膈肌(橫隔膜)的運動,總稱為呼吸運動。這運動日夜不停,終生沒有休息(剋實說來,心臟一跳一停,呼吸的一出一入,中間也有極短的休息),所以能夠作到這一點,全由於中樞神經的指揮,而達到氣體出入的平衡。

呼吸運動:當吸氣時,空氣從鼻孔經咽喉而至氣管,然後由支氣管及小支氣管而入肺部;當呼氣時,肺泡中的氣仍由原路而出。肺分左右兩部,左肺兩葉,右肺三葉,生理學者估計人肺全部的肺泡數目,為七.五萬萬,其總面積在七○平方米左右,約有五五平方米的面積具有呼吸功能。這一面積,比起人們身體表面的總積來,約大三十餘倍,想不到一個小小胸腔內,竟能容納那麼廣大的面積,可見肺的結構之精巧了。

呼吸時氣的出入,雖然也有氮氣及水蒸氣夾雜在內,但無關緊要,主要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使靜脈管中的紫血變成紅血,再輸入動脈管,所以血液迴圈,全靠呼吸運動來幫助。這種迴圈,約二十四秒鐘全身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人們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餘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算,它所澄清的血液,有一萬五千餘斤。這種偉大的工作人們通常竟不能覺知,真是奇妙。

一呼一吸叫“一息”,人們生命寄託在此,一口氣不來,便要死亡;靜坐功夫,正對這生命本源下手。古往今來,無論衛生家、宗教家,均要練習呼吸,初步入門是這個,練到成功,也離不了這個。



3.4 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是一切有生命的物體所共有的特性,乃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也是生物與非生物最重要區別的所在,進化到了人類,新陳代謝更是最基本的生理活動。只是人類的身體結構,已變得極端複雜,新陳代謝所需要的養料與氧氣,都必需經過一套極複雜的過程,方才到達於組織;而組織中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也必須經過極複雜的過程,方能輸出於體外。人體排泄的廢物,也不外乎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固體、液體,從大小便及皮膚汗孔排出,氣體則由肺部及口鼻排出,而以氣體尤為重要。上文所舉的血液迴圈及呼吸,就是完成新陳代謝的輔助活動,而中樞神經系統更是保證新陳代謝作用在各種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所必需。

新陳代謝過程分為兩方面:一是組織代謝,包括身體組織的建設與修補及能量原料的儲藏,未成年的人發育沒有完全、建設方面多,已成年的人發育完全,則修補方面多。二是分解代謝,包括組織的分解及能量原料的分解,無論哪一種分解,都要產生動能,熱能;熱能產生後,一部分用來維持體溫,多餘的就迅速放散於體外。這樣說來,新陳代謝的過程,它包括兩種相連續而不可分的步驟:一是組織或養料的合成與分解,二是能量的產生與利用及放散。這新陳代謝,使我們全身的細胞,舊的時時刻刻在分解,新的時時刻刻在產生。據生理學者估計,一個人的細胞,不斷的在那裏更換,經歷七個年頭,實際上已經另換了一個身體。我們只要對鏡看看自己的面孔,青年與幼年不一樣,中年與青年又不一樣,至老年更不一樣,就可證明新陳代謝暗中在更換我們的身體,我們卻一點不知道,真太呆了。

靜坐能使中樞神經寧靜,完全它的指揮功能,使血液迴圈優良,呼吸調整,幫助新陳代謝作用,這效力是極大的。

 

 

第四章 靜坐的方法

靜坐前後的調和功夫


4.1 調飲食

人身譬如機器,機器轉動必須加油加煤,人身運動就必須飲食。飲食先經過口腔的咀嚼,與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變為糜粥狀,轉入小腸,所有各種食物,必須在小腸裏消化完畢,方變成乳狀的養分,入於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係。然吃的東西若過多,胃腸不能儘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於體外,叫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致氣急身滿,靜坐不得安寧;又吃的東西若太少,就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顧慮,也于靜坐不相宜,所以飲食必需調勻。我們的習慣,總喜歡多吃,最不相宜;應該在進食以後,略有飽感,就即停止。古人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這句話極有意味。又食物不宜過於厚味,能夠蔬食更好。凡在吃飽的時候,不宜靜坐,通常要在食後經過兩小時,方可入坐;早晨起來,盥洗以後,但飲開水,空腹入坐,也最適宜。


4.2 調睡眠

人們勞力、勞心以後,必須有休息的時間,以回復其體力,睡眠乃是最長久的休息。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就叫精神困昧,於靜坐極不相宜;過少則體力沒有完全恢復,心境虛恍,也於靜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須有定時,有節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後,起身入坐;入坐後,如覺得睡眠還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總之,睡眠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方為合理。


4.3 調身

端正身體的姿勢,叫作調身。調身於坐前、坐時、坐後,都要注意。身體的動作,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修靜的人,平常行住進退,必須極其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舉動若粗,則氣也隨之而粗,心意輕浮,必定難於入靜,所以在坐前,應預先把它調和,這是坐前調身的方法。到入坐時,或在床上,或在特製的坐凳上,須要解衣寬帶,從容入坐,先安置兩腳,若用趺坐(雙盤),就把左腳小腿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腳掌略與右股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曲加于左股,使兩腳底向上,這時兩股交叉呈三角形,兩膝蓋必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好像張弓,不致前後左右欹斜,乃是最正確的姿勢。然年齡稍長的人恐學不來,則可改用半趺(單盤),單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腳小腿牽加于左股上面;更有並單盤也不能作到,可把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的下面也可。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疊在左掌上面,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然後把身體左右搖動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不低不昂;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把舌頭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三次至七次,多寡聽人的便,於是閉口,唇齒相著,舌仍舊抵上齶,再輕閉兩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動,坐久若微覺身體或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這是坐時調身的方法。坐畢以後,應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的搖動身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熱以後,擦兩眼皮,然後開眼,再擦鼻頭兩側,再以兩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時血脈流通,身熱發汗,應等待汗幹以後,方可隨意動作,這是坐後調身的方法。


4.4 調息

鼻中氣體出入,入名為吸,出名為呼,一呼一吸為一息。靜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調息。呼吸有四種相:㈠喉頭呼吸:普通的人,不知衛生,呼吸短而且淺,僅僅在喉頭出入,不能盡肺葉張縮的量,因此達不到徹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迴圈不能優良。㈡胸式呼吸:這比較前面稍好,氣體出入能夠達到胸部,充滿肺葉,體操時的呼吸運動,就作到這地步。然以上兩種仍不能算作調息。㈢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氣體能夠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氣時,腹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儘量外散,這方是靜坐的調息。學者應該注意,呼吸時絲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極輕極細,漸漸深長,自然到達腹部連自己耳朵也不聞鼻息出入的聲音,方是調相。㈣體呼吸:靜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細,一出一入,自己不覺不知,好像入於無呼吸的狀態,雖然有呼吸器官,若無所用之,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地步,乃達到調息的極功。學者在平常時候,應該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淺,宜從喉胸而漸達腹部,是為坐前調息的方法。在入坐時,息不調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然後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就再從第一息數起;反覆練習,久久純熟,自然息息調和,這是坐時調息的方法。因調息的緣故,血液流通,周身溫熱,在坐畢時,應該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回復平常狀態後,方可隨意動作,這是坐後調息的方法。

 
4.5 調心

人們自有生以來,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滅不停,所謂意馬心猿,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調伏妄心。人們在四項威儀中,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就是行與住,應該先對這兩項威儀常常檢點,一言一動,總須把心意放在腔子裏,勿令馳散,久久自然容易調伏,這是坐前調心的方法。至於入坐時,每有兩種心象:一是心中散亂,支援不定,二是心中昏沈,容易瞌睡。大凡初學坐的人,每患散亂,練習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沈,這是用功人的通病。治散亂的病,應當一切放下,看我的軀體也是外物,不去睬它,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沈的毛病,可把這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大抵晚間靜坐,因白天勞倦,易入昏沈,早晨入坐就可避免。又可用前面數息方法,從一到十,數得不亂,久久習熟,心與息相依,則散亂昏沈兩病,都可避免,這是坐時調心的方法。坐畢以後,也要隨時留意,勿再胡思亂想,這是坐後調心的方法。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係同時並用,為文字記述便利起見,乃分作三節,讀者應該善於領會,切勿逐節分割去作。





第五章 止觀法門

靜坐時候,身體四肢,安放妥當,呼吸調勻,只是這個心,最難調伏。人們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來,放在腔子裏,真不是容易的事體,這時應該耐心練習“止觀”法門。學者對前面的調和功夫,作得有點成效以後,應進一步學習止觀;就是調和功夫沒有得到成效,一直學習止觀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們的妄心停止下來。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樣下手呢?我們要猿猴停止活動,只有把它繫縛在木樁上面,它就不能亂跳了。修止的第一步,叫“繫緣止”。妄心的活動,必定有個物件,不是想一件事體,就是想一樣東西,這依附的事物,叫做緣;妄心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丁等等,叫做攀緣。我們把這個心念繫在一處,此如把鎖繫住猿猴,所以叫做繫緣止。這個止法有好幾種:今就通常適用的舉出兩種:㈠繫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拋開,專心注視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見它從哪里來,出不見它從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來。㈡繫心臍下:人們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繫在這個地方,最為穩妥;這時應該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條垂直的線,從鼻孔喉管逼直通至小腹;久後不但妄心漸停,並且可以幫助調息功夫。

學習繫緣止,稍微有點純熟;就可進修“制心止”。什麼是制心止呢?前說的繫緣止是就心的物件方面下手,今制心止直從心的本體上下手,就是看清我們心中念頭起處,隨時制止它,斷除它的攀緣。這比繫緣止為細密,是由粗入細、由淺入深的功夫。

再進一步,要修“體真止”,更比較制心止為高。前面兩法,還是修止的預備工作,這法乃是真正的修止。什麼叫作體真止呢?體是體會,真是真實,仔細體會心中所想的事物,倏忽即已過去,都是虛妄,了無實在,心中不去取著,洞然虛空,所有妄想顛倒,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止息。沒有虛妄,就是真實,心止於此,故叫它體真止。至於修體真止的方法,應該靜坐時候,閉目返觀我的身體,自幼而壯、而老、而死,細胞的新陳代謝,刻刻變遷,剎那不停,完全虛假,並沒有實在的我可以把握得住;又返觀我的心念,念念遷流,過去的念已謝,現在的念不停,未來的念沒到,究竟可以把住哪一個念為我們的心呢?可見妄心一生一滅,都是虛妄不實,久久純熟,妄心自然會停止,妄心停止,那就是真實境界。

學靜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亂,把持不住,這叫作散亂,散亂是心向上浮,治散亂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漸漸收束,不知不覺,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這叫昏沈,治昏沈的方法,就要用觀。觀不是向外觀,是閉目返觀自心,也有三種:一叫空觀,觀宇宙中間一切一切的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我的身心,都刻刻在那裏變化,沒有絲毫實在,都是空的,提起這心,觀這空相,叫作“空觀”。空觀練習稍久,入坐後再看這心,念頭起處,每一念頭必有一種物件,物件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間的事物,都是內因外緣湊合而成,今姑舉一例:譬如五穀種子能夠生芽,是內因,水土能夠養育種子,是外緣,若把種子藍在倉裏,不去播種,就永不能夠生芽,因為只有內因,缺乏外緣,因緣不湊合之故。又如有田土,有水利,你若不去下種,也永不能夠生芽,因為只有外緣,缺乏內因,因緣也不湊合之故。凡世間的事物,都是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我們心中念頭的起落,也是這等假像,絲毫不可執著,如此觀察,叫作“假觀”。從相對方面看來,空觀是屬於無的一邊,假觀是屬於有的一邊,功夫到此地步,還不算完全,應該再為精進,觀空時不去執著空,觀假不去執著假,離開空假兩邊,心中無依無著,洞然光明,這叫作“中觀”。

上述止觀法門,表面好像有些區別,實則不過在修持時候,心的運用方向,或有時偏於止,或有時偏於觀罷了。剋實說來:就是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止時決不能離開了觀,觀時也決不能離開了止。學者切勿拘泥文字,應該隨時活用為要。
因是子靜坐法目錄





第六章 六妙法門

上文第四章所講的調和功夫,雖然把調身、調息、調心三者並說,仍偏重在身的方面;第五章所講止觀法門,則偏重在心的方面;這章“六妙”法門,則著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氣不來,那時身體便是一個死物,神經不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了,生命就此完結;惟有依靠這個息,把身心兩者聯結起來,方能維持這個生命。鼻孔氣體的出入,就依靠這個息,我們肉眼雖然看不見氣體,而氣體確是有形質的,有形質就是物,既是物,那就屬於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息有出入,能夠知道的就是心,它屬於精神的一部分;可見這息所以能夠聯結身心,就因為它的本身也是身心一部分的緣故。

六妙法門專教人在這個息上用功,是靜坐徹始徹終的方法。學者修習止觀以後,進修這法固然可以,就是沒有修習止觀,一直學這法門,當然也可以的。

六妙門有六個名稱: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什麼叫數呢?就是數息。數有兩種:(甲)修數:學者入坐後,應先調和氣息,不澀不滑,極其安詳,徐徐而數,從一數至十,或數入息,或數出息,聽各人的便,但不應出入都數。心注在數,勿令馳散,若數不到十,心忽他想,應該趕速收回,從一重新數起,這叫“修數”。(乙)證數:數息日久,漸漸純熟,從一到十,自然不亂,出息入息,極其輕微,這時覺得用不著數,這叫“證數”。

此後應該舍數修隨,隨也有兩種:(甲)修隨:舍掉前面數法,一心跟隨息的出入,心隨於息,息也隨於心,心息相依,綿綿密密,這叫“修隨”。(乙)證隨:心既漸細,覺息的長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靜,這叫“證隨”。久而久之,又覺得隨息還是嫌粗,應該舍隨修止。

止也有兩種:(甲)修止:不去隨息,把一個心,若有意,若無意,止於鼻端,這叫作“修止”。修止以後,忽然覺得身心好像沒有,泯然入定,這叫“證止”。用功到這地步,學者應知定境雖好,必須用心光返照,令它明瞭,不著呆於止,這時應該修觀。

觀也有兩種:(甲)修觀:這時於定心中細細審視,微細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風,了無實在,這叫“修觀”。如是觀久,心眼開明,徹見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這叫“證觀”。此處止、觀兩法,雖然與上章的止觀名字相同,而意義略異;因為上面所說止觀是從心下手的,這裏的止觀是從息下手的。修觀既久,應該修還。

還也有兩種:(甲)修還:我們既然用心來觀照這息,就有能觀的心智,所觀的息境。境與智對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應該還歸於心的本源,這叫“修還”。這能觀的心智是從心生,既從心生,應隨心滅,一生一滅,本是幻妄,不是實在。須知心的生滅,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見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滅,一如波浪,不是真心,應觀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無觀心也就沒有觀境,境智雙亡,這叫“證還”。既證已,尚存一還相,應當舍還修淨。

修淨也有兩種:(甲)修淨:一心清淨,不起分別,這叫作“修淨”。(乙)證淨:心如止水,妄想全無,真心顯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個真心,要知返妄就是真,猶如波平就是水一樣,這叫“證淨”。

以上六妙門,數與隨為前修行,止與觀為正修行,還與淨為修行的結果。因此六門中間,以止為主,觀只是幫助這個止,叫它了了明明,然後能夠得到還與淨的結果。





第七章 我的經驗

7.1 少年時代

我自幼多病,身體消瘦骨立;夢遺、頭暈、腰酸、目眩、耳鳴、夜間盜汗,種種徵象,不一而足。偶然出門,走不到半裏路,就腳軟乏力,不能舉步。到十五六歲時候病象更多,怔忡、心悸、潮熱往來;記得十七歲的春天,每天午後身體發熱,到明天早晨熱退,綿延到十八歲的夏天方愈。當疾病厲害時,也常常請醫生診治服藥,然一點效驗也沒有。家中有一部中醫書叫“醫方集解”的,它的末了一卷,說及癆病不是方藥所能治,必須自己靜養,可慢慢的轉弱為強。書中引用有道家的“小周天”方法,教人下手修養,我乃照樣學習,果然有效。然疾病發作時,學習就比較認真,一到病好,又複拋棄,沒有恒心去作。到十九歲後,諸病雖然沒有離身,比較以前已略顯轉弱為強的功效。年二十二歲娶妻以後,自以為身體較健,把靜坐功夫完全拋卻;又不曾實行節欲,於是舊病復發,加以飲食不節,漸成胃擴張病;食管發炎,胃中嘈雜,常常想吃,食物到口,又吃不進去。到二十七歲的春天,仲兄因患肺疾而死,我也被傳染;二十八歲時,得了咳嗽的病,不久就吐血,經過三個月,病勢日日增加。於是下最大決心,屏除一切藥物,隔絕妻孥,獨自一人,別居靜室,謝絕世事,繼續行持靜坐功夫,規定每天子、午、卯、酉四次,每次一小時至二小時。如是將近三個月,每入坐後,小腹漸漸發熱,熱力一次一次的增加,在小腹中動蕩有似沸湯;至五月二十九之夕,小腹中突然震動,這一股熱力衝開脊骨末端的尾閭,沿夾脊交感神經而上(中國醫經稱為督脈)達於後腦,這樣連夕震動六次,慢慢停止。計算從三月初五日繼續靜坐,到這時候為止,不過八十五天,以後每次入坐,熱力依此熟路上達於頂,不再震動。我經過這一次震動,身體好像另換了一個,非但種種毛病一朝全愈,而且步履輕健,一舉足能走數十裏,也不覺疲乏。

從此以後,靜坐功夫不再間斷,二十九歲時,為生計問題,受聘去當教讀先生,才改為每天早晚二次。是年三月二十八日早晨,小腹熱力複震動,沿夾脊上升,衝擊後腦,連震三天,後腦骨好像豁然而開,這股熱力乃盤旋於頭頂,以後每次入坐都如是,遵循熟路,也不復震。至是年十月初五日半夜,小腹複震蕩,旋於頭頂的熱力,卻由相反方向直從顏面而下(避開口鼻),分為兩路,至喉嚨複合為一,沿迷走神經循胸部而下入小腹(醫經稱為任脈)。此後每次入坐,這股熱力就從尾閭循背後夾脊上升至頂,再由顏面下降至胸腹,督任迴圈不已,循行熟路,也不復震。以後,除偶患外症須醫療外,往往終年可不生病。這是預防治療的實驗。

 

7.2 中年時代

三十一歲到上海後,研究哲學、生理、心理、衛生諸書,和我的靜坐功夫細細印證,頗多領悟,乃以科學方法,說明靜坐的原理,掃除歷來陰陽五行、鉛汞坎離等說,出版因是子靜坐法(一九一四年),這時我年四十二歲。

四十三歲第二次到北京,這時我已研究佛學,京中的道友都說,我的靜坐法是外道,必須改正。這時正逢諦閑大師在北京講圓覺經,我乃從師問止觀法門,改修天臺宗的止觀,友人又慫恿我另外寫一本靜坐法,我乃依據童蒙止觀及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而出版因是子靜坐法續編。從這以後,我一直修止觀法。



7.3 修習東密

到五十四歲時候,上海道友有十數人,要從持松阿闍黎修東密十八道。其時我對於密宗還沒有十分信仰,因為友人一定拉我加入,以便知悉密教究竟的內容,我就以好奇的心理前去參加,結果因為儀軌繁重,而且正在光華大學教書,功課又多,不能兼顧,使我不得不暫時放棄。但是我修習止觀法,卻並沒有中止。



7.4 生理上的大變化

蒙童止觀中說:修定時善根發相。有八種觸:輕、暖、冷、重是體,動、癢、澀、滑是用。在我的實驗看來,這八種並不是同時齊發,只不過先後發生幾種。當我在二十八九歲時所發的是輕、暖、動三種:坐久以後,覺全身輕若鴻毛,這是最先的感覺,後來小腹發熱,就發生動力,自脊髓神經上通大腦,又從面部而由迷走神經下達於小腹,迴圈運行,這是動力打通任督兩脈。醫經說有奇經八脈,除任督兩脈外,尚有沖脈、帶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六脈。我用止觀功夫十多年,向來是把心意集中於小腹的;此時則改守中宮,不及數日,身體起極大變動,就打通了陽蹻、陰蹻、陽維、陰維、沖、帶六脈,這裏分說在下面:

我改守中宮以後,夜半起坐,胸間突突跳動,口津特多;一連幾夕,跳動更甚,動力直上兩眉中間,自覺發出紅光,後直達於頂,盤旋久之,即似電線繞行周身,穿過兩手兩足,曆一分鐘,突然在眉間停止。

後來每夕都是這樣,中宮好像有一機關在那裏旋轉,漸漸上升至頭頂,頭頂就隨之轉動,動極之後,突然停於兩眉中間;繼而中宮又動,從左肩到左腿,好像電線,繞半身作一斜圈而轉,床帳也為之震動,動極突然而停;又從後腦震動,動力自脊背而下,突停於尾閭;又從右肩到右腿,也像電線,繞半身作一斜圈而轉,動極突停。這樣從左右腿繞半身作斜圈,就是打通陰陽蹻、陰陽維四脈,因此我初步體會了奇經八脈與神經機能的一致性,決不是玄虛的假設。

每次動力都起于中宮而有變化,有一夕,動力從面部左右兩耳間,好像橫畫一條直線,這線左右擺動多次,突然停於眉間;又從頭至下頷,畫一直線,恰與橫線成十字形,上下移動多次,也突然停於眉間;又從頭頂胸腹而下至龜頭,畫成一弧形線,把龜頭挺起,動力自頂至龜頭,上下多次,按這弧形線,是由任脈兼打通沖脈的證據。

某夕,中宮熱力轉動,全身或俯或仰,或左或右,依序擺動,它的擺動次數,前後左右,一點不亂;繼而動及兩手,旋轉迅速如機輪,向內向外,次數也相等。後動至兩足,左足屈則右足伸,右足屈則左足伸,這等動作,完全出乎生理的自然,絕不能用意識去加以指揮。四肢動作方罷,忽覺頭部擴大,上半身也隨之而大,高及丈餘(佛經上說此境為現高大身);頭忽後仰,胸部也擴大,如太虛空,忽又前俯,背部也擴大如虛空,這時的我,覺得只有下半身而沒有上半身,身心都空,非常愉快。

某夕,中宮動力在背部繞脊骨左右旋轉,次數相等;複在背的皮層,自左至右繞一大圈,轉數十次,自右至左繞圈而轉,也是一樣;又在腹中環繞任脈左右旋轉,繼在腰部,自左至右,繞一大圈,旋轉數十次,自右至左,也是這樣按腰部繞圈,是打通帶脈;又動力如螺旋線形,循督脈自後頂下夾脊,趨於尾閭,旋轉數十次,又由小腹,循任脈上頭頂,自後腦夾脊,下至尾閭,也旋轉數十次。向者我初通任督兩脈,是從後面尾閭夾脊上頭頂,再從頭頂顏面下至胸腹,如今反其道而行,大概脈絡貫通,路徑純熟,可前可後的緣故。這時沖脈、帶脈也完全打通了。

某夕,動力在中宮(胸腹交界)皮層畫平面螺旋形圈,直徑約二寸,從中心畫向外周,先左旋,次右旋,旋轉次數均是三十六;於是移至小腹皮層,照樣左右畫圈,旋轉次數也是三十六;又上移至胸間,左右畫圈次數也是三十六,中下上三個圈,似作有秩序的安排。複升至頭頂,這螺旋線繞脊骨而下,停於尾閭,複自尾閭繞脊骨而上,達於頭頂,往復兩次;複由左下腹繞左沖脈而上至頭頂,自頂仍繞而下,再由右下腹繞右沖脈而上至頭頂,自頂仍繞而下,後自頭部繞任脈而下至小腹,複繞而上至於頂。有時在頭部左右旋繞,而停止於額,或繞左肩,或繞右肩,它的次數都相等;忽然動力達於兩手指尖,指尖不覺隨之搖動,搖動捷速如舞而極有秩序,忽複由頭頂直達兩足,兩足自然挺直,趾尖轉動之速,也像手指一樣。

某夕,動力先在背部中央皮膚畫平面螺旋形圈,從中心向外周,先左轉,次右轉,次數各三十六次;在背的兩腰間皮膚照樣左右畫圈,旋轉次數也是三十六,複在背的上部兩肩胛間皮層照樣左右畫圈,旋轉次數也各三十六,也似有秩序的安排。前次是從中宮而下至小腹,上至胸,各左右旋畫三個圈,今則自背部中央下至腰間,上至而胛間,各左右旋轉畫三個圈,前後三圈,地位恰恰相對,生理上天然動作竟如此奇妙,真是不可思議。又動力自頂直達於兩手指尖,兩足趾尖,手指足趾,張開飛舞,兩腿忽伸忽屈,上下兩頤也自然左右相摩,又忽一伸一縮,動作甚捷;忽及于鼻,兩孔忽放忽收,複及兩眼,眼皮忽開忽閉,眼珠隨之旋轉;後及兩耳,耳輪亦稍稍轉動,這樣動作都很天然,它的左右轉動,次數也總是相等。

某夕,中宮動力作一有系統的旋動,起初在兩腰間,橫繞帶脈,左轉右轉各三十六次;上至胸部,也橫繞一圈,左轉右轉各三十六次;下至腹部,也橫繞一圈,左轉右轉各三十六次;這樣中下上的動作,連續三次。複在胸的左側,上下豎轉作一大圈,又在右側豎轉作一大圈,左右交互數次;上升頭部,自後下降於背,從背的左側,豎轉作一大圈,在背的右側,也是這樣,左右交互數次。又複動及兩手兩足,兩手放開,向左右各畫一大圈而疾轉,次及兩足,屈伸開合,或足尖相並,足跟向左右分開;或足跟相並,足尖向左右分開;兩膝忽開忽合,又忽橋起,臀部淩空;左右擺動。手足這樣動作,先後有三次,其餘動及兩頤、唇、鼻、眼、耳等,與以前相同,而比較劇烈。

某夕,中宮左右轉,畫成螺旋形圈,上至胸部,下至腹部,與以前一樣,惟旋轉的次數,中上下各六十,不是三十六;忽而中宮的圈放大,覺它的裏面洞然而空;上至胸部,下至腹部,圈形放大,洞然而空,也是一樣;中上下的圈形放大,計有六次,每次停頓的時間有五六分鐘。於是動力由中宮上至頭部而旋轉,先下至左臀及左半身,似作一橢圓圈,上下旋繞三十六次;再升至頭部,又下至右臀及右半身,作橢圓圈上下旋繞也是三十六次;再升至頭部,由後腦循脊骨下至尾閭,旋轉左腿,再及右腿,也各三十六次。

某夕,除中宮、腹部、胸部三處轉動外,動力上升頭部,在腦殼內,左右旋轉各三十次;遂由腦後沿脊骨下降至尾閭,兩足因之屈伸開合;複由腹中上升,動及兩肩兩手,複上升至頂,從顏面而下,至左右肩旋轉,並及兩手;複動及兩足,兩足除屈伸開合外,忽屈作三角形,使身仰臥,兩小腿站起,兩肩支撐,使身體懸空,臀部乃左右轉側,並轉及兩腰,使身體左右斜動;既而平臥,兩足掌自然相合而摩擦,又左足掌擦右腿,右足掌擦左腿,交互而擦,次數相等。由是動及兩肩、兩手,兩手掌相摩,或向上,或向下,忽而撫摩頸部,直達面部,向前向後,交互摩擦;複擦及後腦、兩眼、兩鼻側、兩耳,再左右互擦兩肩、兩臂,又由下腹上擦至胸及肩,再後擦背部及腰;複下擦兩股、兩腿、足背、足趾、至足心而止;動力又忽上升,反屈兩臂,握拳在兩肩拍擊,旋上擊頸部以及頭部,並及面部,在眼圈,鼻的兩側耳輪間,迴旋擊拍,至太陽穴而止;又忽兩手在兩肩胛徐徐緊捏,左右交互;旋捏兩臂,再捏及頸與頭面;複撫摩胸腹、背腰、兩股、兩腿、兩足背、至兩足心而止。此乃生理上天然之按摩,秩序次數卻一點不亂,絕不能以意思去指揮它,真是奇妙之至。

以上的動作,起初每夕都有,或一種動作連續數十天,或一夕之中有幾種動作,將及半年,漸漸減少,以至停止,就不復動。大概全身脈絡貫通以後,就不感到再有什麼衝動了。

這裏不過採取它的動作不重復的記錄出來。大概可分四類:一是手足舞蹈;一是擊拍;一是按摩;一是緊捏。





第八章 晚年時代

8.1 修學藏密開頂法

這是西藏密教往生淨土法門,向來沒有傳入中國。其理由以往生淨土的人,臨終時,他的神識必由頂門出,故依此設教,令學者持咒,先開頂門,常常學習,到臨終時候,有熟路可循。我在一九三三年(六十一歲)也曾從諾那上師學習此法,但只教以法門,叫我歸來自習,未有成效。到一九三七年(六十五歲)的春天,聽見聖露上師在南京傳授這法,已傳過四期,都能夠剋期開頂,第五期又將開始,自念不可錯過這機會,乃趕往南京,即日到毗盧寺頗哇(譯音,意即開頂)法會報名。

四月一日到毗盧寺,受灌頂禮。比昔時諾那上師所授的繁密得多,上師教我們持亥母金剛咒,為前方便;這咒雖不長,而觀想方法極繁複,須要先誦滿十萬遍,但時日短促,勢所不能,只在傳法前數日中,儘量念誦而已。

從二日起,就在寓中閉門不出,專誦此咒;直至九日上午,僅誦滿六萬二千遍,下午即移居毗盧寺。同學者共到三十九人,據云:此期人數為最多。上師為餘等剃去頭頂之發,作小圓形,蓋為後日便於察看頂門的能開與否?可預備插入吉祥草的。

十日,開始在寺中閉關,大講堂中設壇,極其莊嚴,上師領導進壇修法。每日四座,每座兩小時,第一座七時至九時;第二座十時至十二時;第三座三時至五時;第四座七時至九時。這法門是想頭頂上有無量壽佛,垂足而坐,我身中自頂至會陰,有一脈管,外藍中紅;丹田內有一明珠,移至於心,用力重喊“黑”字,想明珠隨聲直上,沖頂門而出,至無量壽佛心中;再輕呼“嘎”字一聲,明珠即從佛心還入頂門,下至原處。每座,各人叫喚都力竭聲嘶,大汗一身,濕透裏衣(此時尚冷,均著薄棉)。上師看各人疲乏,則唱一梵歌,令人隨唱,以資休息,兩小時中,大概休息四、五次。

我因素有靜坐功夫,本來自會陰到頂門,一根中脈,早已貫通,所以在十一日即有奇效。第一座頭頂放紅光,現高大身;第四座頂門如錐鑿上鑽,明珠向上連打不已,臥時頭部放白光。

十二日,與昨日同樣修法,至第二座時,覺頭骨脹裂,兩顴好像分開;第三座時,頭部豎脹,層層向上若裂。

十三日,第一座時,覺腦部層層如錐刺,初則覺頭殼甚厚,漸鑽漸薄;第三座時,上身忽覺全空,頭部光明放大。

十四日,第一、二兩座時,明珠上射頂上佛腳,自覺線路通利,較昨日的脹裂不同,蓋昨日線路尚沒有通暢的緣故;第四座時,覺頸部裂開如圓柱形,直通胃腸,此乃中脈開張,先則想像,今則顯現了。

十五日,第一座時,覺頂門有孔;第二座時,上師移坐窗外日光明亮處,依次傳喚各人前去開頂,插吉祥草為記。凡頂已開的,草自然吸入,而頭皮不破,我也在其列。今日第一次開著二十八人,餘十一人,草插不入,尚須再修幾座。我等已開頂的,午後就不必修法。但入壇用觀想力,加持未開的人,助他們可以從速開頂。

十六日,我等已開頂的,仍入壇助力。第一座時,開頂者複有九人,最後一比丘,一女居士,尚不得開。這比丘已在日本修過密法,功候頗深,然開頂倒反不容易,蓋學法不可有自恃心,自以為有功夫,往往不能虛受,反致誤事。至彼女居士,是年老資質遲鈍。上師將這二人移至自己座前,親自加持,再修一座,並由已開的人全體幫助,始勉強開成。

我以後用功,仍以止觀為主,兼修頗哇;至五月二十四日,入靜後,胸中放光,漸漸擴大,包含全身,成大圓光。昔者只頭部透明,胸中放光尚是初次,且尚未全身透明,猶覺有一個我在那裏。

二十六日,入靜後,背部亦放光,全身籠罩於光中,殊為愉快;然尚覺有身,未入真空。

二十七日,入靜後,放光甚高,若入雲霄,神亦出去,後漸漸自頭頂收入。

三十一日,入靜後,上身放光,與昨日同。覺小腹內熱如沸湯,也豁然放光,下半身亦空。這是以前沒有的景象。

六月十日,入靜後,全身放光甚明,自覺好像沒有頭部,只是透明的光。

十四日,入靜後,全身放光,上下通明。

十七日,入靜後,全身放光,自覺照耀心目,甚為白亮,且上下左右,周遍皆光,成一大圓形。

十八日,入靜後,全身放光,更為白亮,上下四圍,徹底通明,猶如探海燈之四射,神識遊行空中;收入小腹後,加以鍛煉,即通入兩足、兩手、後入頭部。



8.2 修習藏密的大手印

一九四七年(七十五歲),從貢噶上師學大手印法。顯教中最流行的是淨土與禪宗。淨土重在帶業往生,禪宗重在由定生慧,即身成佛,藏密中的開頂法就是往生淨土,大手印就是禪定。惟它的禪淨兩法,都比較切實可行,我從那時候到現在,一直就照這法修持。或有人問:你學佛的法門,忽而顯教,忽而密教,違反一門深入的途徑,不是太夾雜了嗎?哪里能得到成就呢?我說不然,我雖學種種方法,始終不離“定功”,目的無非要它幫助我的定功深進。學頗哇往生有把握,學大手印,定功就由淺入深,人家看我好像有些複雜,實則我仍是一線到底的。

按以上所述頗哇和大手印兩法,不過是編者自述修習的經過。這兩法在康藏很通行,但須喇嘛親自傳授,不是人人可以自修的。請讀者注意。 編者補志





第九章 結語

這一小冊子中,原理部分是理論,方法部分是實踐,實驗談就是說效果的。理論與實踐兩相結合,效果就產生了。我們研究學問,或者從事修養,往往都喜歡在理論方面追求而忽略實踐,這是錯誤的;任憑你理論研究得十分精深,若不去實踐,這等理論也像建築在沙灘上,基礎並不牢固,這叫“說食不飽”。你對人說什麼東西味道最美、最好吃,但實際上並沒有吃進你自己的肚子,怎麼會飽呢!也有一類人,恐怕理論太深,太難明瞭,就拋卻理論,專去實踐,實踐不得其法,單是盲修瞎練,非但得不到益處,反而得到害處,這又是脫離理論的毛病。所以理論與實踐,正像車的輪和軸,缺少一件就不能行。

中國醫學,近來已得到世界上的重視,發展甚速,頗有多年的慢性病,由中醫治療而得愈的。古代流傳的針灸法,如今也推廣復興,而按摩、推拿,雖似趕不上針炙,然應用原理相近,社會上仍見流傳,當然這都是疾病發作以後的治療法。惟有靜坐養生是預防醫學,自古以來流傳不絕,雖然不大引人注意,近年已有人提及,乃是好消息。這方法在培養本元,令人能夠掌握自己的身心,防病未然,豈不是人人應該學習的嗎?但這法看似容易,學習起來,如果沒有耐心、恒心、堅決心,便不能夠收效。現在把我幾十年來的經驗,擇要寫出,以供學人的參考。至於進一步的解釋,仍然有待今後生理學家、醫學家努力研究和發掘,使這祖國遺產更發揚光大,放出異彩,以照耀於全世界,那是可以預期的。

甲午年(一九五四)十月脫稿





 
另附錄 : 一年又半的靜坐經驗

盧懷道 著 (不是蔣維喬 著)

㈠ 緣起

余於一九五三年暑期中患了高血壓,當時的血壓是180/120。然不嚴重,除早晨起床後頭中略有不舒服外,尚無其他苦痛。所以我也漠不關心,未予重視。秋後開學,用腦較多,病就加劇了。除血壓升到200/130外,頭腦經常感到不舒服。且時時失眠,有時通宵不寐,初服中藥,未久又改服西藥,同時兼用金針治療,均無顯著效驗。有人說靜坐可以治百病,勸我試試靜坐。當時聽了疑信參半。但在休養之中,既無工作,又不能看書,未免無聊。因想,無論靜坐能否治病,藉此消遣,也足以解悶,樂得試試。遂造訪蔣維喬先生,登門拜師,求他指教。蔣先生一見如故,並再三啟示說:血壓的病,靜坐一定可以把它治癒,只要有恒心去坐,必會生效驗的。他就當面指示靜坐的方法,又把他的“因是子靜坐法”介紹給我看,讓我詳細學習。我與蔣先生是初次見面,承他這樣毫無保留的指示一切,當時心中實有說不出來的感激。那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事。我就從那天夜晚,開始靜坐。

㈡ 經驗

開始靜坐的時期中,每天只坐兩次。一在早晨起床之後,一在晚間睡覺之前。每次大約坐二十多分鐘,然一無感覺,僅是枯坐而已。

到了十二月廿一日那天晚上(距開始坐功日期才九天),我在坐時,感到腳與小腿皆已發暖,那是一個冬天夜晚,天氣很冷。我的身體本很衰弱怕冷的,在冬天夜晚,我的腳與腿經常是冷的,所以必需要烤火。冬天夜晚,腿與腳如不感到冷,已是難得了,從沒有感到暖的。可是那天夜晚靜坐時我的腿和腳,均感到暖和舒服。上床之後兩腿與腳的那種暖氣,一直保持到翌晨未散。起床之後,兩隻腳異常爽快。好像春天天氣暖了脫了棉褲換上單褲似的,靜坐之效驗來得那樣快,真是出我意料之外。從此之後,我增加了靜坐的次數,每天由兩次改為四次或五次,上午坐兩次,下午或坐兩次或坐三次。次日二十二日下午的那次經驗更奇怪了,在靜坐的時候,我的大腿與丹田這一個區域內全部發生了暖氣。我的感覺,好像我的大腿上放著一個熱水袋。坐畢以後,暖氣還在,曆二小時才慢慢地散去。記得我是在下午三四時之間坐的,坐了功我就寫信,約在四時後開始寫的,寫到五時後才完,而大腿小腹間的那股暖氣,依然還在。我高興極了,就去向蔣老師請教。他一聽也極高興,他說效驗這樣快,真是難得。大概三個月你的氣脈可通了。“通了”這個名詞,我才初次聽到,並不瞭解他的意義。可是也不敢追問,怕他老人家嫌囉嗦。

腳與小腿的發暖,僅有十二月廿一日的夜晚一次,其後從未感到過。大腿與丹田的暖氣曾連續不斷地發生若干次,但不久也停了。其後的感覺時有變動,有時腰腹等部不感到暖而反感到涼爽,有時感到有氣在臟腑間流動著,有時臟腑之間的那種氣,一直沖到頭腦,有時額與手發微汗,有時又發大汗,有時身體發生微微的搖動。搖動又有三種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前後搖動,有的是左右擺動,有的是打圈式的轉動。無論哪種動搖,都是自發的,而不是由於我的主動。這樣的情形,經過三個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中旬至五四年三月中旬)到了一九五四年三月中旬,發生了新的感覺。就是在入坐不久之後,吸氣時有一股氣從背脊骨上升,再由頸後直到頭頂。呼氣時複由頭頂沿兩頰下降,合而為一,降入喉嚨,再降入丹田。如呼吸不已,那股氣也上下前後地迴圈著不停歇。余仍再至蔣師處請教,他聽了更是歡喜,說是氣脈通了。在前次談話中蔣師所說的氣脈通了,今始瞭解。距開始靜坐之期適為三個月,蔣師之預料準確如此,哪能不使我驚歎欽佩。

我的氣脈這樣的上下前後的迴圈不息,約有兩個月的時間。到了一九五四年五月中旬氣脈的行動又起了變化。不再是上下前後的迴圈,而是在丹田與大腦之間,作螺旋式的盤旋往復。吸氣時氣由丹田盤旋而上直達大腦,呼氣時氣由大腦盤旋而下複回歸丹田。呼吸不已,氣的盤旋上下也是往復不停。當他盤旋行動的時候,力量很大,氣行到身體哪里,那裏的部份,就被它推動而作左右前後的螺旋式的旋轉。氣脈既不停的上下盤旋,所以我的頭頸、肩、手、腰腹各部也就左右前後的搖動不已。因為氣脈的力量大,所以我所坐的那張床也就振動作聲。必須說明的是我身體各部的動蕩,雖是如此的劇烈,但全是被動,我並無絲毫意念要他搖動,我所能自主的只是輕微的呼吸。我不瞭解為什麼那種輕微呼吸會造成這種力量很大的氣,以致推動我的身體,搖動我的坐床,這未免難以瞭解了。

當氣脈在行動的時候,我的身體一面在作左右前後的盤旋運動,一面在出大汗。額上汗珠滴滴流下,淋漓滿面。身上的汗浸透襯衫。腿腳上的汗點點浸濕床上墊褥。坐畢起身一起,凡腿腳靠被的部分,都有大塊汗斑把被褥濕透。

這樣的搖動出汗經歷三個月。到了一九五四年八月中旬,搖動逐漸停止,汗也不出了,坐時也安靜了,全身各部皆安定了,兩手也平靜地放在小腹前。不知為什麼緣故,我的氣就在兩手上走來走去。那時我的感覺,好像兩手不是兩隻,而合成一隻了。而且合得很堅固,非用力不能分開。在這樣情形下,氣就由丹田而腦而兩手行動不已。不過在此階段中,氣的行動局限於上半身,氣並不向腳上走。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四月氣才開始走到腳上。在現在階段中,入坐不久我的氣自然流轉於全身。

㈢ 靜坐與健康

我本是瘦子,一九四六年我年四十九歲。那年夏天我的肚子慢慢地大起來,從此不再是瘦子了。當時的體重是六十五公斤,腰圍二尺八寸五分。肚皮寬大,當然不是好事,所以七年之後到了一九五三年我年五十六歲時,發生了高血壓病。這時身體更進於衰弱。不意靜坐三個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到一九五四年三月)肚子小了。腰圍縮到二尺四寸五,減了四寸。到了今年(一九五五年)三月(續坐一年)腰圍又減到二尺二寸五,又減了二寸,一年半的靜坐把我的便便大腹削平,腰圍減去六寸,而體重依然是六十五公斤。這不能不說是奇迹。這是健康恢復的一個標誌。我自幼體弱,到了冬天異常怕冷。三十歲以後,奔走衣食,向在南方天氣較暖的地區,其中最暖的地方是廣西南寧。那裏的氣溫,很少低到四十度。此外如廈門、桂林、福州、浦城、建陽、杭州、上海等地,亦曾住過。上述各地的冬天氣溫,雖未必如南寧那樣高,可是也都是相當暖的。但無論到哪里,一到冬天,我都不能離火爐,人到哪里火爐生到哪里,就是在南寧也未能離過火爐。但自一九五三年靜坐入門之後,我與火爐絕緣了。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兩個冬天我在上海,都未生過火爐。不止火爐未生,過冬的衣服較之往年也少著了一件。

五十歲以後體質日益孱弱,稍一不慎就要患傷風,一年四季常在傷風中過渡生活,而尤以夏秋之交為甚。有時天氣很熱而風倒很冷,無意中為寒風一襲,就傷風了。有時家人傷風我也馬上傳染,他們早已痊愈了,而我還在繼續不斷地咳嗽中。有時偶爾操勞,身體尚未感到疲勞,而傷風的魔掌早已緊緊地握住我的肺腑,為所欲為了。記得一九五二年冬季大掃除,我因年老體弱派到抹擦桌椅的輕易工作,時間不過一二小時,以當時的精神體力來看,當然能夠勝任,但工作未畢,咳嗽已來,體溫旋即上升已成了嚴重的傷風病人了。經兩個月醫治休息,始告痊愈。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自靜坐以來一年半中尚未發生過傷風。較之未靜坐前的動輒傷風,不可同日而語了。健康水平的提高,這些都是實在的證據。

㈣ 靜坐與疾病

我的頭腦是自幼孱弱的。記得十幾歲時,我在蘇北,有一次清晨去上學,途中受了寒,到了學校後,就暈倒了。二十四歲時因用腦過度,生了頭風病。每當寒流南下氣候起了變化時,我的頭就應時而痛。無法倖免,也無藥可醫。痛到一定的時候,不醫而自愈。在年青時,僅不過在冬天發發。一年之中,發病的次數並不多。後來年齡老了,身體衰了,頭痛的病也就不時侵襲了。碰到天氣發生了變化頭要痛,挨了餓頭要痛,疲倦了頭要痛,到了空氣不好的地方頭要痛。苦痛得很,中西醫皆無法醫治。金針還能制止,但也不能根治。乃靜坐一年以後,我的頭痛已不治而愈了。

我靜坐的目的在治血壓。血壓好了沒有?這要從幾方面來看:

㈠我的精神已恢復,現在的精神,不比病前差。

㈡血壓的痛苦頭暈、耳鳴、失眠等現象已經消除。

㈢中醫說我的脈搏已正常,無血壓的症象,朋友們總說我的氣色好了。

從上述三點來看,可以肯定,我的血壓已十愈八九。不過要補充說明:血壓表上所量的度數還有150-160/100。這是不是說明我的血壓還未痊愈呢?可能靜坐的功夫未到完滿的程度,所以血壓還有點尾巴。要等功夫圓滿了這個尾巴才去得了。這一點只好等待將來才能證明。或許150-160就是我的正常的血壓,若然,我現在是無病了。

還有一點要補充說明:在實行靜坐的同時,我未曾離過醫藥。最主要的是杜仲,我陸續不斷地一直吃到現在,是不是杜仲治癒了我的病呢?單就血壓而論,杜仲確有治療的功能。但是大肚減削,火爐絕緣,冬天少著,頭痛痊愈,傷風免除等等皆與杜仲無涉。應該是靜坐已恢復了我的健康,而杜仲也從中幫助一些,所以才有今天的結果。靜坐的功用是無可否認的了。

清單 - 因是子靜坐法目錄

因是子 靜坐法

蔣維喬 著

目 錄

因是子靜坐法正篇


生命與呼吸

疾病的來源

疾病的預防

靜坐的方法

 甲 身體的姿勢

 乙 精神的集中

 丙 呼吸的練習

 丁 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原理篇

 人類之根本

 全身之重心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靜字之真義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方法篇

 甲 姿勢

 乙 呼吸

 丙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經驗篇

 動與靜應兼修

結尾語



因是子靜坐法續篇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第一節 調飲食

第二節 調睡眠

第三節 調伏三毒

第四節 調 身

第五節 調 息

第六節 調 心

第二章 正修止觀工夫

第一節 修 止

第二節 修 觀

第三節 止觀雙修

第四節 隨時對境修止觀

第五節 念佛止觀

第三章 善根發現

第一節 息道善根發現

第二節 不淨觀善根發現

第三節 慈悲觀善根發現

第四節 因緣觀善根發現

第五節 念佛善根發現

第四章 覺知魔事

第五章 治 病

第六章 證 果

附 錄 佛學大要


 

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靜坐的原理

第一節 靜字的意義

第二節 身心的矛盾

第三章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第一節 神經

第二節 血液

第三節 呼吸

第四節 新陳代謝

第四章 靜坐的方法

第一節 靜坐前後的調和功夫

第五章 止觀法門

第六章 六妙法門

第七章 我的經驗

第一節 少年時代

第二節 中年時代

第三節 修習東密

第四節 生理上的大變化

第八章 晚年時代

第一節 修學藏密開頂法

第二節 修習藏密的大手印

第九章 結語

附 錄 一年又半的靜坐經驗

㈠ 緣起

㈡ 經驗

㈢ 靜坐與健康

㈣ 靜坐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