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意識及妙觀察智於修行人之意義

‧意識及妙觀察智於修行人之意義

  初用功修行人,常有心聲思惟(內心中自我思考、對話的狀況),功夫用熟則能用直覺做事。至功夫能到菩薩第八不動地時,則能無功用道,此時已不用意識,而是直接能了知前境,這是妙觀察智。它的作用是依願力而用。

  如同眾生依意識而能分別了知,意識能作用是源於業力,因業力的驅動,於是有八個識。業力就是妄所產生的力。眾生有業力,所以眾生有意識。含八地以上的聖人,已經可以轉識成智,所以是依願力而行,依於願力之故,以菩薩所具知見,而能「自動了知」前人所欲,不經過意識作用(註一)。

關於妙觀察智的作用機轉,在目前我所看過的經文,還沒遇到有詳細說明。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c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1)修行要先有正見,正見就是「如實知」。在此處含有「知所應行」
  之意思。

2)如實知之後,而用禪那法前須先存遠離心,以具遠離心故,時時須
  (應)警愓當下妄習生滅。所謂遠離心,就是「先悟淨圓覺之後的淨
  覺心」

3)以能時時警愓之故,所以能察知妄習(含妄念)生滅

4)當察知之後,若是妄習(思惑)則即離。若是生妄念(塵沙惑)則
  思惟其意涵若非所應行時,就遠離思惟而沒有接續動作,而稱為覺
  。若是所應行時,須接續思惟如何行才能達到最佳結果,乃至能直
  覺就知如何做為就能達到最佳結果。

5)以「反復」知妄習而不住之故,非所應行之妄習就漸不生起。經由
  智慧反復「判斷妄念是否應行」的行為之故,以妄習(思惑)漸寧
  靜就會逐漸達到轉意識成妙觀察智的結果。

6)當功夫用的久且深時,於念念皆能察知也能覺時,那就是念念覺。
  若能念念皆能覺,那是七地菩薩境界,是無生法忍。

7)若念念覺用久,而能捨離時,那就是能所俱遣的無功用道(行),
  是八地菩薩境界。由此漸進,以寂滅心而起諸功用,即是菩薩第九
  善慧地。當再增進能遍知所有三昧及其功用,即入菩薩第十法雲地
  ,乃至斷了無明即能入等覺位或佛地。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1)修行要先有正見,正見就是「如實知」

2)如實知之後,而用禪那法前須先存遠離心,以具遠離心故,時時須
  (應)警愓當下妄習生滅。所謂遠離心,就是「先悟淨圓覺之後的淨
  覺心」

3)以能時時警愓之故,所以能察知妄習(含妄念)生滅

4)當察知之後,能理智思惟此妄習(思惑)應離。若是生妄念(塵沙
  惑)應再思惟,當再思惟妄念意涵非所應行時,就遠離而沒有接續
  動作,而稱為覺。若須接續作用時,則續思惟如何行才能達到最佳
  結果

5)以「反復」覺妄習而不住之故,非所應行之妄習就漸不生起。經由
  智慧反復抉擇「所應行之妄念是否應續思惟」的行為之故,就會達
  到轉意識成妙觀察智的結果。

6)當功夫用的久且深時,於念念皆能察知也能覺時,那就是念念覺。
  果能念念皆能覺,那是七地菩薩境界。

什麼是如實知?

什麼是如實知呢?

這指,當確實了知前境,也能產生適當的反應,就是如實知。

例如,前方有一大糞坑,某人確實看見,也確實繞行避開,這就是如實知。所以,當眾生了知人生無常,而產生出離心,而去認真修行斷惑,這個眾生就是如實知。 有緣人,試問您自己是否具有如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