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指什麼?

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指什麼?

  佛性、真如、法性、如來、自性......等等無量的名稱,指的就是一件事:無生。

  佛性無生,並非滅了妄才無生,而是本就沒有生起。如大海起諸波浪,大海並非浪停才有,即便浪不停時大海也未消失。而大海不隨浪生而生,不隨浪滅而滅,因此形容大海無生。佛性無生也如大海一般,雖然諸妄相亂生亂滅,都不會令佛性生或滅。

  妄生時,佛性在妄中,妄滅時佛性則如如。即便妄不滅,佛性也依然如如。如如是無生滅的意思。只是在依目前已有妄的立場下,而住妄說「妄有生滅」。但修行人,是以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為依歸,所以言則不落二邊,此故,說一切悉無生。佛性無生,妄亦無生!

  雖然大海無生滅,但要在極大暴風雨中達到自在,卻也必須浪停才行,這就是要修行之目的。

  所以,法身無生,無論眾生是否在妄中,一切時都圓滿。而報化身,則須「覺遍十方」時,才能圓滿。

  由於法身無生,是絕對,不是相對,所以,『無真亦無妄』,於第一義諦中,無佛、無菩薩、無眾生、無十方世界,連此無亦無,以無生之故。若有妄則亦將有真,有妄心時就亦有真心。以法身絕對之故,所以有真妄之相對。

  眾生在妄中,所以有妄心,因此有業、識;佛在真中,所以有真心,因此有願、智。眾生無業不輪迴,佛無願不能入輪迴。眾生有識所以有妄見,佛有智所以有真見。

  而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真心,它是佛的化身智用之意思,『此心並不是指法身、佛性』,以佛性無生故,不生真心及妄心。但真心已生時,也同時圓滿報化身,被稱為佛!

  真心並不是佛性,佛性是體,真心是用,如黃金被鑄為金碗可以盛物。黃金就是體,盛物就是功用。吾人不能說盛物的功用就是黃金,但此功用也不離黃金而產生。所以,雖然波浪不離海,但不能說波浪就等同全大海。

  真心亦是佛性!佛性雖是體,而真心之用卻不離體獨立而生,所以見波浪時,就等同見到大海。以波浪即是大海的表相之故。當然,眾生的妄心、識、業,及佛的真心、願、智,也都是佛性的一個表相。

  至於真心是否為佛性,這要看是從那一角度在說事。從體、第一義諦的角度來說,本無生滅,佛性無生,真妄亦無生,所以真心無生,是以真心就是佛性。煩惱就是菩提。

  若以相用的角度來說,真妄中有生滅,而佛性無生,所以真心不是佛性。


****************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議題:某些人把不是佛的一切定義為妄,例如世諦及第一義諦,然後說,世諦是妄,第一義諦是『是真』、『是無生』。

  我要問這類人:把真當做無生,則佛之「成所作智」作用是否為妄?這是說,佛說話時,此時佛是否在妄中?若佛說話時就是妄,這就代表不能一切時都如如,這就不是佛。若佛說話時不是妄,那吾人聽得佛的聲音是有生滅,又怎能說佛使用「成所作智」時,是無妄呢?

  所以吾人應知,這中間的關鍵在於,當立妄之時也同時立了真。於是在眾生之識用是妄,此用則不變,於佛用時就轉名為智。

  因此,絕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若立為真,則第一義諦就也是世諦,如此立義,道理就自相混亂,令人迷惑不能得解。所以要把第一義諦立為「無生」,世諦立為「真及妄」。而眾生是妄、業、識;佛是真、願、智。

  若再從另一角度而言,把「第一義諦立為真」,則佛之智用就無處寄義,必須寄於妄中,這就使佛之智用是妄了,而實無論是否起用,恒與定俱,怎又是妄呢?所以,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而是立為「無生」。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