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為何修行?解脫的階級有哪些?

 >人為何要修道?是投胎人間的真正目的嗎?
>若是真正目的,但為何修道者甚少?
復:
  投胎至人間,通常有二類人,一類是隨業報來,是不由自主。一類是乘願再來的佛菩薩,是自主。


  隨業報來投胎者,幾乎都無法回憶過去世的事情,所以,對這類人而言,沒有所謂之「目的」存在,他的人生,是在財、色、名、食、睡之中飄蕩,在輪迴中打滾。


  比較好些的人,由於過去世有修行過,所以這個習氣會延續到今生,於是就會接觸到佛法或斷輪迴的環境、知識、方法等等,於是今生會再次的繼續修行!


  那些自主乘願再來的菩薩,有些是已解脫輪迴,有些只是登地(進入初地以上)但未入聖(未解脫輪迴),對這類菩薩而言,來人世間之「目的」,也仍是在修行以斷除妄習,以累積成佛的資糧。


  這類登地以上卻未成佛的菩薩,與未登地菩薩的差別,在於以服務眾生方式,來達到斷除妄習之目的。須知,服務他人也是一種可以斷除自己習氣的方式。


  至於佛所化現,那就不是投胎,而是直接化生。但還是有時會以投胎的方式再來,所來目的是在度化有緣人。



>是否最終,眾生都只有修佛才可脫離輪迴?
復:
  解脫輪迴並不需要成佛,只要達到三毒(貪嗔痴)斷除就能解脫。輪迴來自於「貪慾愛習」,能斷貪愛雖未立即解脫輪迴,但已決定遲早必然能解脫輪迴!


  在佛法中,把輪迴的狀況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過此三界的境界,分成聲聞、緣覺(獨覺)、菩薩三大類。菩薩中又有不同的層次。從未解脫輪迴的初地、二、三、四、五地,到解脫輪迴的六、七、八、九、十及等覺位。至於佛相等的妙覺菩薩。


  聲聞的意義,是指聽聞佛所說法,領悟四諦而解脫輪迴者。它的境界相當於菩薩六地。


  緣覺的意義,是指聽聞佛所說法,領悟十二因緣而解脫輪迴者。它的境界相當於菩薩七地。


  獨覺的意義,也是領悟十二因緣而解脫輪迴者,但卻是在無佛出世時獨自領悟者。這類人很多在過去世都是跟其他佛學習,但沒有解脫輪迴。


  聲聞、緣覺、獨覺、菩薩都稱作阿羅漢,但若沒有特別指明,則阿羅漢通常是指前三者,菩薩獨自用菩薩的稱呼。


  達到阿羅漢有八階,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四果聖人又稱為阿羅漢。


  已斷貪愛嗔恨者,稱為三果聖人,或五地菩薩!


  菩薩的境界,全部有五十六階,共分成五忍:信忍、伏忍、順忍、無生法忍、寂滅忍。


  前四十階是信忍,分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間有「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後十二階是「初地至十地,等覺菩薩、佛」。初地至三地是伏忍;四地至六地是順忍;七地至九地是無生法忍;十地、等覺菩薩、佛是寂滅忍。佛是菩薩乘的最後階位。


  有些經典對於菩薩乘階位,不計入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以及等覺菩薩位。那菩薩乘就成了五十一階。加入四加行,菩薩乘就成了五十五階。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在正式理解該四句偈之前,應該先具有佛法的中心思想,這樣才能理解此四句偈的真正意義!


  佛法的主要中心思想在於指出,十方宇宙的一切現象是「因緣和合」所產生,而導致有因緣產生的原因,則是因為妄!


  大樹乃由因緣所和合而成,而和合成大樹的因與緣,又是從另外的因緣所和合,例如種子因,它也是由前一顆樹吸收陽光、泥土、水等助緣之後所和合結出的果實所產生。而各助緣如陽光、泥土、水等,也又是由其它因緣所和合產生。


  如是往前追溯所有的因與緣,至無限時,吾人經由楞嚴經的開示了知,最後的源頭是「妄」!而所謂的妄,就是一種錯覺。如同眼有病,而看到空中有花。又如看到快速旋轉的火團,把它看成是一個火輪,等到停止後才發現,之前的見解只是錯覺而已。


  佛開示,妄之產生原因,是因為「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同夢的產生,是因為吾人正在夢中,若吾人不在夢中,則吾人無夢!


  有人會問,是什麼原因會入夢呢?難道夢是突然產生的嗎?


  在目前物質的現象上,會作夢當然不是沒有前因,但在妄而言,卻是沒有前因,有前因就不叫做妄,而有其它名稱。所以妄的前因,就是妄本身。至妄已斷除後,那就無妄。這如同渴,是因為渴它本身存在,所以才有渴,至渴不存在時,就不會有渴。


  有人說這是詭辯,而說渴是因為水份不足,喝水之後就不再有渴產生。


  有如此見解者,那就應該知道以下的義理:


    「妄是因為吾人目前有生死的緣故,
     若吾人沒生死時,則就不再有妄」


  上述的說法,與佛所說「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是相同的。因為目前正在生死中,所以就有生死。生死的另一個同義異名就是「妄」。


  渴,是現象上的相,它的產生原因是「水份不足」,補充水份之後,渴就會消失。妄,也是現象上的相,它的產生原因是「吾人在生死中」,斷除生死之後,妄就會消失。


  說到這裡,又有人疑惑:「為何會有生死?」


  思惟這個問題,就跟思惟「雞與蛋」那一個先產生的問題一樣。須知,當吾人一落入「有對待的思惟中」時,此時就有生死,所以,真正應該做並不是去追究生死如何產生,而是把生死的現象消除,當不再有生死現象時,就什麼疑惑都不再產生。


  這如同飢餓,在飢餓時應該一直去研究菜色才能止飢呢,還是直接去吃飯菜?正常人都知道直接吃飽才是正確的答案。吾人對「妄」也應該是同樣的態度,不是「用妄去研究妄」,而是去消除它!想消除妄,就必須斷生死(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


******************************************************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在佛法中對「法」的定義,並不只是方法,而是泛指十方宇宙所有一切之事與物。


  自生,指自己生出自己,這如同「桌子是由桌子自己所產生」,我們很簡單的就能理解這是錯誤的見解。自生又含有永恆存在的意思。但這十方宇宙中的任何事與物,又有哪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呢?所以諸法不自生。


  他生,指從自我因素以外的因素而產生。如同大樹,它不會由石頭產生,或由水、火、金屬產生,所以稱之為不從他生。


  若大樹不會從自己生出自己,也不從其它元素產生,那和合「自生」與「他生」就更不可能產生,所以稱之為不共生。


  我們了知,樹的產生必然是有種子為因,若無種子,純只有陽光、泥土、水、養份等助緣,也長不出來,所以稱之為不無因。此句偈實際上也同時指出「不無緣」的概念。


  「是故知無生」,這句偈指法的產生,實際並沒有產生,所以稱之為無生。字義上可以如此理解,但吾人會問:「為何是無生?」


  在這裡吾人要先理解「無生」二字的意義!


  無,有二個意義。一是代表沒有、不存在。二是它又含有「並非真的」「沒有或不存在」,只是吾人六根感應不到它的存在而已。例如虛空,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感應不到,它就不存在了嗎?當然不是!


  生,亦有二個意義,一是代表有、存在,如同嬰兒是被生出,因為可以被感觸其肉體,所以生就等同存在。二是它又含有非實在、虛有之意思。如同電影,它能被看到而被以為是存在,說其存在卻又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現象,而且又不是每一個感官都能感應,手就摸不到,所以它又是非實在、虛有。


  「無生」二字合在一起解釋,就有「現況不斷的變化,其根本並不存在」!


  您所提問的四句偈,除了「法」是現象(相)之外,其它文字是就本體在說明。而最後的結論是「諸法無生」。


  如同電影內容很精采,畫面也很精采,但其根本就不是事實,是不存在的,若把它當真,那就是「錯覺」。又如眼有病,因而看見空中有花,這也是錯覺。又如看到旋火輪,其實只是一個火團,所以這也是錯覺。


  因為錯覺,所以有生死、妄,若能真正的正等正覺,那就不再有生死。所看到的電影就是一格一格的快放影片而已;所看到的空中花,也能了知是眼有病的錯覺;所看到的旋火輪,也不被其迷惑,了知只是一個火團快速旋轉而已。


  因為理智清晰(如實知),所以就不會因妄而有貪愛,無貪愛就不再增益輪迴習氣,最終就能解脫輪迴,再進而解脫變易生死而成佛。例如看到電影內容無論是多麼的感人,也將不再落淚,因為吾人的智慧已告知那並不是真實,其本質是無生!

止觀

************************************************************

*******

  一般人對「止念」的見解,是說「念不生」,這其實是錯誤的見解!它的念義更廣。止念有以下幾個含意:


1、雜念不生

  雜念不生,這並不是說正念不生。雜念是指,若目前念佛,卻又想東想西,不能專心在念佛之上。正念是指,專心在念佛之上,所以佛號一直產生。若人無念,又怎能念佛呢?



2、心依於念

  一心、專心,才能產生心依於正念而無雜念,如此依於正念,由於「妄想習氣本身構造」的緣故,就會產生入定的現象。

  所謂入定,如同專心在做某事,卻沒聽到他人的叫喚。所以,「入定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此時在專心之下,自己的自言自語還是可以聽得到,也有心念產生,只是「暫時遺忘」聽其他聲音的功用而已。

  念佛一定要專心、一心,不要有其他雜念,否則無法入念佛三昧!

  心依於念之「念」,並不一定須是動態,所謂動態是指十八界。如念佛是依耳識功能。也有人觀想佛像,這是依眼識功能。也有人觀察冷暖者是誰,這是依於身識功能。如是等等,使「心繫於所依之處」,這就是「心依於念」之意思,也是最通常的「止念」含意。它是說,「心依止於正念,而不生雜念」之意思。

  一般吾人常說「止觀」之止,就是「心依止於正念,而不生雜念」之意思。



3、心念完全不生

  這類的作用有二種:

  A.是外道無想定

   就是「坐忘」,把自己的意識暫時伏住。這也是入定的一種,只是
   意識不再作用。入此定是走錯路,仍然還要輪迴!


  B.是阿羅漢所入「滅受想定」,也被稱為「涅槃」

   入此定之後,若之前沒有發出成佛誓願,就從此永謝三界,不再輪
   回,當然也不再度眾生。諸佛菩薩也能入涅槃,但由於有「成佛誓
   願」之故,所以還會再出涅槃。


************************************************************

*****

  「觀」就是旁觀、觀察、思惟、覺悟,它有二個意思:


1、純粹的旁觀心念生滅

    就只是純粹看著自己心念生滅,而不加任何作用。用這個方法之前
  ,要先開悟,悟佛法的中心思想,那就能在打坐中斷惑證聖。若之前沒
  有先開悟,那就很困難了,須再使用第2項的方式。


  不止:觀察到心念發生,而不生念去阻止它,使它不再發生


  不作:「觀察到心念產生之後,也不去接續它」。例如忽生一念,明日
     上班要開會,於是就接續的思惟,要準備什麼開會的東西,這就
     是「接續」。

     「當心念不生時,也不去產生新念,但此時須有自覺」。此時不
     能一無所覺,若有自覺「我在觀察」則是正確方式,若一無所覺
     ,失去自覺或意識(自覺不一定需有意識,初修人有意識有自覺
     ,久修人有自覺,不一定有意識),就落入坐忘的無想定之中。


  不任:心念發生時,不能不知它已發生


  不滅:「當心念不生,又不產生新念時,也不住在此不生的習氣之中」。

     輪迴中人,都是有習氣,或重或輕之別而已。

     例如沒修行的世俗人,會有這個好吃,於是就多吃的習氣。同樣
     的,修行人也會有「法門習氣」。這指已習慣一種方法,而依賴
     它、不想改變它。

     於是,當心念不生時,就貪戀此不生的境界,而不肯出離,於是
     漸漸的,意識就模糊,而不能自覺,最後落入無想定之中。

     這如同吾人睡覺,睡著之前意識漸漸的模糊,有時在最後會生個
     念頭:「我快睡著了」,最後就是「一無所覺」,然後於隔日醒
     後才發覺「我睡著了」。

     當修行人落入無想定中,自己就不能控制,必然是已出定之後,
     才知自己落入了無想定。這很可怕,若臨死前是入此定,當出定
     之後,就墮入輪迴,辛苦的修行都白費了。更糟的是,由於心念
     不生的習氣,出定墮入輪迴時,常是墮入畜牲道。

     阿羅漢雖亦能不生心念,但卻不是無所覺,而是一直住在覺性中
     。二者看來相似,但實際是不同的。

     當阿羅漢「決定」在此滅受想定中,不再出定,那就是涅槃。


    止、作、任、滅是成佛的四大障礙,想要成佛,就不能有此四病,
  其它說明請參閱圓覺經。



2、主動的觀察

    旁觀心念生滅之前,若沒有開悟佛法的中心思想,則在能入禪定之
  後(通常是指能達到四禪之後),須使用此項方式,於禪定中使用五種
  神通,去思惟、觀察自己習氣,及尋求不斷輪迴的原因,及為何仍不能
  斷貪嗔痴三毒習氣的原因?如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