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妄念的種類

以下是所觀察到的妄念種類,提出以供法友參考!


  妄念,也稱為心,粗糙的說它是分別思惟,細微的就說它是習氣。


  菩薩有五十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地及妙覺不能列入),若再把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算入,那就有55個層次。我猜想,相應的妄念至少也有55層。


以下是我簡單的整理,提供參考!


◆ 第一類:思惟分別

  起邏輯思惟之演算、推理想法。或心聲發起:這是紅色杯子,那是綠色杯子。

  這是比量的範疇。


◆ 第二類:直接了知

  不生思想而能身口隨心而動。 例如,拿起紅色杯子,而不必思想那一個是紅色,於眼見之下,而能直接拿起。又如騎機車回家,不必思惟要走那一條路,而於看到應轉彎的路口就直接轉彎,而不必思惟怎麼回家。


  這是現量的範疇,不起分段式的邏輯思惟,而直接的反應。


◆ 第三類:決定

  當吾人「決定」到甲地,於是會開始找到達的方式,若是火車,就會去買火車票,然後於屆時去搭火車。眾生當「已下決定」時,就會形成一個強烈執念。


◆ 第四類:下意識執念

  有一種狀況,比「下決定」還更微細,卻是修行人不能不知的。吾人每一起心動念,其實都是在下決定,都在形成一個執念。但由於沒有浮上心頭,或是已浮上卻隱晦而沒被察知、沒被感知,所以自我就不知已形成一個執念。尤其是貪愛與瞋恨二大煩惱障所導致的執念,因為此二障在無量劫來已「變成本能」,已把非法變成了合法,所謂食色性也,就是此二障所導致的結果。


  例如,入鄉應問俗,若不反對這見解時,雖沒有下決定就一定要入鄉問俗,但由於對此觀念「產生認同」,於是就產生了個人的執念而不能自知。若這個例子改成「到劇場就要盛裝」,在認同之後,遇到聽音樂會前就在選穿衣服時,會有愛憎產生。


  本項的提出,在於警示修行人,於四威儀中,要善察己心,要無所住,不要有愛憎的欲望,不要產生分別心,即便只是極細微的認同或排斥,都會產生後續的輪迴效應。這也是佛所以要制戒的原因,使沙門不需生心,只需遵守佛戒即可。


◆ 第五類:直覺

  感受到差異。例如,某日回家時「直覺」有不對勁,但一時又說不出那裡有問題,於是走來走去的思惟、感受哪裡不對勁之後,才發現是某個傢俱被移動所致。


  提出本項,是因為吾人心中對所有六根曾接觸過的六塵,皆有一個「已形成執著的定位或習氣」。例如上述,已早把某傢俱「固執在某個位置」,所以才能有莫名的直覺產生,而能感受出差異。


  微細的染習,都是因循這種「不知不覺」的「執著習慣」,而把六塵執著為我 ,這也是「遍計所執」的習氣。


◆ 第六類:率爾反應

  這是武術家的反應。例如,遇到危險不經大腦身手就直接反應,可以說是更微細的直覺感應。這狀況已脫離分別能力,但還沒完全脫離了知能力。


  這個狀況是與「遍計所執習氣」相輔相成。由養成習氣之後,於是產生了遇到什麼狀況就有什麼反應或執著,這叫「制約」或「場地心理」,由此養成的執著,再反饋並增強遍計所執的習氣,因而形成惡性循環,當然,以武術家而言他會認為那是善的循環,這就看吾人是如何利用、操縱自己的習氣。


  一般吾人根塵相應所引起的七情六欲,也是這個範疇之內。


  在這範疇之間的反應,有的會起三毒習氣,有的並不會,這要看當初對所反應的外境之養成方法及目的,例如武術家在反應時,並不一定會有愛憎,而只是「習慣性動作」而已。


◆ 第七類:知境而不能辨

  一日我早上醒來,張開眼睛四處環顧,我似乎知道看到什麼,但又不生意識,而能判讀所看到的是什麼,可以說是茫茫然。但等意識作用之後,才知我剛才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這很類似昏倒後第一次張開眼的狀況,有人稱這是「現量境」,但我認為它比較接近「無想定」的現象,差別在真正無想定是不會驅動身口心,而是意識被伏住而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