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念佛之一行三昧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1b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

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

般若波羅蜜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1a

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


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經文典故】毘婆舍那之四種慧行

須先參考:心一境性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30) T30, p0451b

云何四種毘缽舍那。


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毘缽舍那。



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云何三門毘缽舍那。


一唯隨相行毘缽舍那。二隨尋思行毘缽舍那。三隨伺察行毘缽舍那。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毘缽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毘缽舍那。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舍那。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舍那。是名三門毘缽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註:觀待道理
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註:作用道理
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註:證成道理
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註:法爾道理
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及前三門毘缽舍那。略攝一切毘缽舍那。



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毘缽舍那。


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


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


尋思義故起語義覺。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經文典故】奢摩他之九種心住

須先參考:心一境性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30) T30, p0450c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


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 六種力,成辦九種心住 */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


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即於如是九種心住。



/* 四種作意 */

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


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毘缽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毘缽舍那。故此亦是毘缽舍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