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圓覺經隨順覺性八句偈義理之分辨

此八句偈,是凡聖共用,依不同境界之用,就顯出差異,因此解譯此八句偈時,就會有不同的見解。


(1)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從心生,所謂心,不離見聞覺知計著所積集(註一),由計著,
  生諸分別了知,是謂妄念。表現於外者,是謂意識。

  在楞伽經(一起合看註二、註三、註四)佛曾開示,所謂涅槃就是就
  是意識滅。如此說法,很符合南傳佛法。

  其實,佛不妄語,南傳佛法人云小乘,但佛所開示之法,不離惟一
  佛乘而說。佛所說法,於一音中含無量義,隨聽法人根器,而顯諸
  差別。佛乘根器所聞皆頓法,菩薩根器所聞是波羅密法,緣覺人所
  聞是因緣法,聲聞人所聞是四諦法。

  所以,善觀佛經者,了知佛經常有顯密義,顯為當機者說,密為利
  根人說。這由註五的佛經可以看出,以不同根器,同觀十二因緣,
  卻顯出差異。如人觀摩尼寶珠,依業報而顯不同顏色。

  既然意識滅即是涅槃,因地修行人,應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果地菩
  薩,亦須保持一切時不起妄念。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是謂無任病。亦可視為,凡夫隨順覺性
  。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意根,以意根有了知之義理,若於此無過
  犯,則稱為平等性智。



(2)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妄念於一切時不生,如此則無一切時,早已入無餘涅槃,如阿羅
  漢。但佛法不是二乘法。雖於體不生妄,但卻不斷用,雖能入寂滅
  ,但不住寂滅。


  所以,因地修行人雖一切時不起妄念,於一切時亦皆能起用,所以
  不能斷滅妄念之源:妄心。


  果地菩薩也不能斷滅妄心,何以故? 真妄同源之故。若妄心永斷
  ,則真心亦隨斷,同於二乘人,不再能入輪迴而依願度化眾生。
  佛菩薩之願,同於眾生之業,差別在佛菩薩能自在,而眾生不能
  自在。


  由於佛法不是二乘法,所以,雖然不生妄念,但卻沒能斷滅妄心
  ,何以故? 若將妄心息滅,則入無餘涅槃,同於二乘人。佛之法
  ,轉識而不斷識,所以智與識之用相同,其差別只在是否能自在
  而已。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是謂無滅病。亦可視為,菩薩未入地者隨
  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意識,以意識有分別之義理,若於此無
  過犯,則稱為妙觀察智。



(3)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在因地中,雖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但以習氣不能自在,必然
  不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是用功在養成「隨順覺性」(註六)
  之淨習,若淨習養成,則恆與定俱(註七)。
  
  
  為了養成隨順覺性之淨習,所以不能一心二用。若於妄想境而
  加以了知、分別,則有異心,於異心中則見善惡、好壞而落於
  二見,有二見故,必不能一心。所以住妄想境,不加以了知。


  用功目標是在一切時不起妄念,所以不必顧他是否已住妄想
  境。若真已不能起妄念,則至少是菩薩八地(含)以上的聖
  人,於該境界中,欲生妄想,亦不能也。所以,功夫不用在
  是否住於妄想境。

 
  上述義理,偏向於奢摩他法。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不同於
  一般所了知的奢摩他法。於此經中的奢摩他法,須先悟淨圓
  覺,並持淨覺心而用之。如此之用,才稱為奢摩他法。此法
  是頓修法。用時,當下圓成(圓覺成就而等同於佛之果地覺
  ),而沒有次第,何以故? 圓成即等同佛之果地覺,於佛果
  地境界中,何期尚有次第出現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謂無作病。亦可視為,菩薩已
  入地者隨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前五識,以前五識由妄想境所成之
  故,若於此無過犯,則稱為成所作智。



(4)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於無了知時,則意識不生,此時還有能力分辨嗎? 所以了
  知,此二句偈有顯密義。


  於顯義,無了知時,則無分辨能力,所以不必了知,所以
  是贅語,目的只在加強前二句偈之語氣。


  於密義,菩薩八地能所雙泯,暨之上的菩薩,皆具有楞嚴
  經中摩訶迦葉(註八)之「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的能力。所以,雖然不用意識,而不加以了知,但以三
  昧神通
  之威神力,能在不起妄念中,而能了知,是謂不可思議!


  即便如此,佛亦不許,目的乃在令習氣養成和光同塵、水
  乳交融、隨順覺性,使其不生二,而終於一,而亦無一,
  於無亦無,是謂果地覺。所以,不應分辨真實與假。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謂無止病。亦可視為,如來
  隨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第八識,以第八識無覆無記,恆
  無了知之故,若於此不再執持,則稱為大圓鏡智。



歇後語:

    此八句偈,可以分成體相用來說。前二句是體,第三
  四句是用,末後四句歸於相,相就是所現境界。


    全部八句偈之功夫,用在前四句,前四句若能用的隨
  順覺性,則後四句是否存在可以不顧。如同分取一串中的
  葡萄,只要能抓住根,一提就全體相隨,而不必去一一摘
  下葡萄,何以故? 顆顆葡萄與根都有相連之故。


    又如同利根人,聞空一切法,則能頓悟,此空亦須空
  ,何以故? 既然須空一切法,空亦是法,是以亦應空。但
  於鈍根人,則不了空亦須空之理,所以尚須向他說「空空
  」,乃至更鈍人不解空空之佛法,更須說「空」「空空」
  。佛有大慈悲,亦恐因地修行人有上述鈍根人之弊,所以
  多說了幾句偈。





**************************************************************
註一
***********
心之義理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84.html


**************************************************************
註二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複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

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三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四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4) T16, p0538b

複次大慧。外道說有四種涅槃。何等為四。一者自體相涅槃。二者種種相有無涅槃。三者自覺體有無涅槃。四者諸陰自相同相斷相續體涅槃。

大慧。是名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見虛妄境界分別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說八種識耶。

佛告大慧。我說八種識。

大慧言。若世尊說八種識者。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

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

複次大慧。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

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

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   亦不捨作相
  轉滅虛妄心   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五
***********
觀十二因緣即可成佛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html


**************************************************************
註六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b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
註七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1) T08, p0729b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

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

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

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



**************************************************************
註八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c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