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無欲境界的體會

1、當自己當下有欲產生時,先記住這個感受,不要遺忘。例如耳聽
  好音樂,而有不捨、貪聽的慾望產生。


2、於此感受產生時,立即思惟「因緣和合其性空」,我了知、我認

  同、我無疑,所以,我的欲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所執習氣」經
  由「耳根」觸到「音塵」,於是「和合」,而以「我想聽」、「
  我愛聽」、「我不能舍音樂」的當下心境、狀況而呈現。


  當如實知之後,反問自己:「若我此時就不想聽、不愛聽、立舍
  而離開此環境」將會是什麼狀況?


  於是,須去執行「離開此音塵環境之行動」,離開之後,漸行漸
  遠,於是愈來愈聽不到音樂。此時,邊遠行邊思惟:「我此時,
  是否比之前的貪愛心還少一些?」。若沒有,再行遠一些,然後
  再反問一次。若再沒有,再行更遠些,然後反覆問自己同樣問題。


  若從廣州走到上海,經過了數日還不能遠離之前的貪愛心境時(
  例如孔子聽妙音而餘音繞樑三日),我說,這個人應該要去看心
  理醫師診斷一下!或看內科醫師診斷肉體是否有不正常的旺盛內
  分泌。


  正常人的貪愛心,在離開事件發生地點之後,很少能被「持續性」
  維持,通常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就會消退(指某時點特別高亢、興奮
  的欲習。例如五分鐘之前在大街上圍觀美女裸奔...)。而「偶爾」
  的回憶過去某時間片段之貪愛心境,則不限時間長短,乃至無量
  劫之後,若有能力也仍能憶起。


  若修行人遠離了事件發生地點之後,不多久果然發現自己的貪愛
  心變淺,乃至消失。此時,應該再回想之前產生貪愛時的心境是
  什麼? 兩相的比較那時有貪愛與此時無貪愛的「心境差別」。
  由此比較之後,修行人就能分辨無慾時是什麼心境。


  以上的方式,須能達到「切實感受」欲是什麼,及無慾是什麼。
  並且能比較二者之差別,而得到「能離境的定力」。若不能「
  切實感受有欲與無慾」時,須反覆練習。若已能感受而但不能
  得到「能離境的定力」時,也須再反覆練習。


  若修行人對於聽音樂不容易產生貪愛的反應,可以嘗試反覆看
  A片與不淨圖片,方式是有欲時,就改看不淨圖片,如此反覆
  去體驗當下的心境。我相信再也沒有比淫慾更有效力的練習道
  具。


  當修行人已逐漸解離「貪愛」的束縛,於是他/她就愈來愈精進
  於斷惑,何以故?


  因為重縛已解,又還沒真正解脫,於是落於輕縛之中,此時心
  境仍不能自在,但已嘗到輕安自在的味道,於是又追求更自在
  。再由過去的解縛成就所產生的定力(已養成淨習)與智慧之故
  。此二項促使修行人更願意、更樂於進行解脫煩惱的行為。



3、重複一遍

  上述的練習重點,一定要能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有貪慾與
  無慾的二種心境」,只有經由比較之後,才能把握如何處置心
  行、如何放心!


  最後,一定要能經由「因緣和合其性空」的了知、認同、無疑
  ,而產生「下決定」不再落入貪愛之中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
  產生定力!


  當修行人欲很淺時,初時,他會有「很奇怪的感受」。奇怪的
  是觸同樣的六塵,現在都沒有反應,而過去卻為何會有貪愛產
  生呢? 他不能再感受過去貪愛的情境,因為現今已遠離之故。


  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這類的奇怪感受或想法,會不斷的重複
  。乃至成佛之後會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故,不得見如來!


  貪慾愛習所導致的心境、情緒,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習氣,經
  由六根觸六塵之後的和合現象。由於修行人把這偏計習氣解離
  ,於是六根觸六塵就不再會產生同樣的心境、情緒這就是後來
  不再有貪愛心時,對過去愚痴造業因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原因。

修行時如何檢擇?

修行人行事,若見喜好則有貪慾,若是排拒則有貪逸,取則錯,拒亦過,若是呆楞當下,又不能作為,到底應如何才好? 例如,欲出門時,隨意著衣則有眾生譏嫌而有惡緣,若特別著衣清淨又恐己心著淨無法破習氣。


個人認為,修行在個人,須去八風(利衰稱譏毀譽苦樂),所以須「反其道而行」。心著淨時,則著污衣出門;心貪逸時,則著淨衣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