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菩薩法修行方式

我又開始思惟了......


我自思惟,要斷無明(不只是斷思惑以解脫輪迴而已)必然有修行上
的順序。


1、已看透輪迴本質

  首先,修行人須能看透輪迴本質,也就是要「悟因緣和合其性空」
  的道理(註一)。這指,所有的業報,都是因緣和合所造成。


2、只剩念佛

  其次,於已看透輪迴本質之後,就是要在行為上(口、身)去篤行
  解脫輪回的行為。

  
  能夠解脫輪迴,雖已登聖,稱為阿羅漢,但這卻又不究竟,因為有
  佛的存在,所以能判斷即便成為阿羅漢聖人,也不是究竟的果地。

  
  於是,智者了知,只有斷無明(斷妄)才是真正的行為。
  
  
  那麼,剩下來的修行,就只剩念佛,這指「無相念佛」,而不是
  「持名念佛」。
  
  
3、無相念佛

  無相念佛,是真正念佛的行為,但如何能達到呢?
  
 
  感恩戴德佛之慈悲說法,開示了如何達到「念佛之一行三昧」方
  式之一(註二)。
  
  
4、不受,不是究竟境界

  吾人理解了念佛而達到一行三昧的境界,但又如何去「理解」它的
  原理,如何去「感受」它的境界呢?


  「吾所以有大患,惟吾有身」,對眾生而言,這的確是最大的困擾
   。但對於志求成佛者,卻不是唯一的原因。
  
  
  要免除輪迴,只有入涅槃,那就須「受」(身受及心受)能化空無,
  也只有意識滅才能達到這境界(註三)。
  
  
  但吾人思惟看看,佛沒身受與心受嗎? 若佛沒有,又如何說法,於
  說法中如何用眾生之身受與心受事件來譬喻呢?(這一點很重要。若
  佛不能領受此世界中的一切,就無法依眾生根器,而舉出切合眾生
  根器的譬喻來渙散、開釋眾生的執著)
  
  
  而實際上,佛的確能領受眾生世界之身受與心受事件,而用之來譬
  喻,以弘佛法!這代表佛並不是無思、無想,只是思想不能障礙佛
  之自在,而不受六塵所擾。
  
  
  再來,吾人要思惟,如何才是含六地以上果地菩薩,於「身受與心
  受」不化為空亡,卻能不造新業因的行為呢?


5、含六地以上的菩薩,有二大類

  含六地以上的果地菩薩,略分有二大類:
  
  
  A、未能深入業報形成的「物理根源」
  
    這類聖人,依華嚴經十地品經文來判斷,大約是六地、七地二
    階。其已能避免造新業因,所以不再受新業報。不過仍受舊業
    因與今緣和合而成熟的舊業報 (不再俱解脫,即便慧解脫阿羅
    漢也能達到此境界)。
    
    
  B、已能深入業報形成的「物理根源」

    這類聖人,已有能力改變物質變化,例如點石成金。同時也能
    決定是否要受報。本人在佛經中曾看過,凡十地菩薩就具有此
    能力,但我個人猜測含八地開始的菩薩就應有這能力。
    
    
    這類的能力,例如觀世音菩薩能消眾生的五逆惡業。若觀世音
    菩薩不能消眾生業力,使其不異熟,或於其異熟時不能消除,
    那麼佛經中的開示就有欺驗眾生的嫌疑。之所以只說「嫌疑」
    而不是「肯定」,因為有可能是翻譯時譯錯,而原始梵文經典
    中並無此類能消眾生業報的說法。


  物理根源,這是業報中的世界才具有。
  

  當吾人了知含六地以上菩薩的分類,那就能了知,阿羅漢入涅槃的
  不受,並不是成佛的正確行為,反之,佛的行為是受(身受及心受
  )卻能自在,這才是正確的行為。
  
  
  要如此受而能自在,那麼就必須走向俱解脫路,必須能深達業報世
  界中的「物理根源」。這指,能點石成金、能化糞成食。
  
  
  我在「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一書中,看到作者年輕時,去拜訪一位
  外道梵志,彼梵志具有一能力,於念咒之後,可把人的屍體化為蛋
  糕。雖然不真切知道彼梵志是如何做到,但基本可以理解,這須具
  有深達物理根源的能力才能成辦。果地菩薩,所要達到的也是這類
  的能力!
  
  
  當果地菩薩達到深入物理根源之能力,那麼,就具有能轉化身受與
  心受的能力,而不是如阿羅漢之不受而入涅槃。即此轉化能力,就
  不再困於「吾之所以有大患,惟吾有身」這個現象。
  
  
  即便某人,能夠化空不再有身受,卻殊不知,即便如此能入禪定,
  於禪定中仍有心受的拘束,這是到無色介(界)的非有想非無想定
  還不能解脫的拘束,因此彼依然仍受業力所拘,依然須輪迴。所以
  ,吾人了知,拒絕身受與心受,不是菩薩乘應走的路。只有受(身
  受與心受)時卻能自在,也就是轉識成智,這才是正確的路途!
  

6、怎麼做?

  怎麼做才是真正的篤行菩薩乘乃至佛乘的行為呢?
  
  
  佛為了說明三種淨觀二十五定輪,就講了一部篇幅雖扼要卻了義圓
  滿的圓覺經,這部經對一般人而言,也算文句不少。所以,我不認
  為凡夫如我之輩,能把話說的與佛相等,乃至於能三言兩語就說出
  圓滿的話語。
  
  
  所以,以下所說,只是個人的見解而已,有緣又能契機者,才能得
  法利,有緣卻不契機者,應多尋閱了義佛經中的開示。


  不少修行人一直困擾於心念生滅的擾動而不自在,於是,有一類人
  希望永遠不生心念,這類人打算要斷滅心念入於空亡嗎? 阿羅漢
  入涅槃是斷想者,但無想定者,一入定也同時是斷想者,如何能確
  定自己無想時,不入無想定之錯誤窠臼中呢?......這真是很困難的事
  ,只有具智之當事人才能分辨。
  
  
  真正具智者,走的是成佛之路,而不是阿羅漢道,他從不期望自己
  無想,只是把所想轉化為智而已,於不捨念之下,而能自在。如同
  六祖壇經中的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能不斷想,而又能長菩提,我只知惟有「斷欲」而已!
  
  
  所謂「斷欲」,指的是斷貪慾愛習,若能斷的徹底,痴習亦能盡。
  
  
  斷欲者,並不是一無所知!例如,非常飢餓者,即便見著路邊石頭
  ,亦能知彼為石,卻不生食慾。無食慾,是斷貪瞋;知彼為石頭,
  是斷痴,是謂智。
  
  
  若吾人見色而有色慾,見食物而有食慾,那就是被欲所轉。若能見
  美色橫陳於前,如同嚼蠟,那就是轉欲。無慾,並不等同無知(無識
  ),知而能無慾,這就被稱為智。
  
  
  因為菩薩乘的修行是著重於無慾,所以莫求無知、無識,而應求知
  而無慾,才是正途!
  
  
  而那些煩惱於心念老是生滅者,正因為不能舍欲之故,所以有煩惱
  產生,而不能得定。是以,修行要把功夫用至正確的地方。從另一
  觀點來說,真正能無慾或少欲者,也不會一直有念產生,以無慾致
  心寂靜之故。
  
  
  無慾之人,名為入禪定,常住在禪定中,所以心一境,而不生念,
  這就是菩薩定(不是阿羅漢定)。但菩薩也不捨念,這就稱為轉識
  成智。果地菩薩不應六根前塵時,恆與定俱,所以不生念。
  
  
  若吾人功夫用的正確,即便是先行慧解脫路,於須臾間,也能發出
  神通力(註四)。或能肉眼能見十方世界(註五)。這是不修而修
  了,這指不必打坐也仍在修行模式中、仍在禪定中。
  
  
  無論行慧解脫路,或走俱解脫道,菩薩乘的路途,都必須具有禪定
  力,能深入「報身世界」的「物理根源」中,這樣才能創造新世界
  (如華嚴經中所說世界產生之原因有十種),或轉化世界現有狀況
  (如維摩詰所說經中,文殊菩薩把二個世界重疊),或消弭眾生的
  業障(如觀世音菩薩的願力)。
  

  心念不斷生滅不是過錯,錯在於執著於心念,錯在被心念所轉而不
  能自在!
  
  
  話雖如此說,但這說法似乎又與楞嚴經義相左,楞嚴經開示: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其實,它們並不相左,這是二種修行方式與境界。前者我所說的是
  「禪那法」,楞嚴經所說是「奢摩他法」(此二法差別,見圓覺經
  開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能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法無
  定法」,契機者就是最適合的方法。
  
  
  本段心得: 不懼念生,惟恐不覺


  名辭解釋: 
  
    覺 - 從迷惑至清醒;從無明至覺明;從輪迴至自在,這就是覺。


7、確實篤行佛法

  當什麼都知道,而又被煩惱所困,或不能解脫輪迴,那麼,若不是
  已執行了佛法而功夫沒到家;就是沒恆心毅力去執行斷無明的行為
  ,乃至於完全都沒去執行佛法。
  
  
  吾人到底是哪一種現象,捫心自問就有答案!
  
  
  我現前的感受只有一種:「執行斷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所有的困苦與煩惱,皆來自己未斷貪慾愛習。當已能捨欲,如三果
  阿那含或五地菩薩,那麼就不會再有「切膚之痛」的煩惱。
  
  
  只有真正領略「貪慾愛習」(貪瞋)與「痛苦」的等價關係者,才
  能了知我所說的話(所以佛說富貴學道難)。


***********************************************************************
註一
***********
【經文典故】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8597.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念佛之一行三昧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7714.html


***********************************************************************
註三
***********
【名相】涅槃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3060.html


***********************************************************************
註四
***********
【經文典故】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 及 須臾得神足通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2/blog-post.html


***********************************************************************
註五
***********
【經文典故】三漸次證佛位 (禁戒成就,肉眼能見十方世界)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