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禪定重點:作意繫緣,心一境性

開示者 :南懷瑾菩薩 (摘抄自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座錄音)
引用來源:http://tieba.baidu.com/p/3001065519
修飾旁註:法迄巴
重點提要:

  三摩地又名三昧、定、禪定。三摩地與禪定此二者不完全相等。


  真正的三摩地是指大阿羅漢或六地菩薩開始及以上之聖人所具有的
  定力,或說智。而定、禪定,專指色介(界)與無色介內的境界。

  
  入禪定的方式,乃來自意識所緣,專一心志緣於目標上,長久緣彼
  ,使心不散亂、不昏沈,達到心一境性時就能進入禪定。

  
  什麼是心一境性呢? 例如有人拍您肩膀說:「我都叫你三次了,怎
  沒反應?」這是世俗性的心一境性,來自於專心工作而致耳根作用
  遲鈍乃至遺忘外在的存在。打坐入禪定時,功夫也是相彷,使意識
  緣於用功目標,例如落日之日輪觀。當專心一志而無旁騖時,五識
  就能不作用(意識還在作用),就能逐漸的入禪定。

  
  乃至於,意識忽不能作用,那就有二個下場,一個是入於外道的無
  想定,一是入了滅盡定,一般通識見解,能入滅盡定就相等於入了
  涅槃,但我本人無法確定!只知,入涅槃者還能出定(註一),所以
  若不能斷三毒習氣,即便入了滅盡定,我恐怕這人還是會再出定墮
  入輪迴。

  
  至於「審正觀察」則反而是斷三毒輪迴的功夫,與般若有關,與禪
  定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須知,沒有禪定力者也能證阿羅漢果,
  稱為慧解脫阿羅漢。這緣於他能「審正觀察」之故,所謂止觀之觀
  ,就是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審正觀察」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於無漏方便中。
  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 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
  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
  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謂即於此方 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
  脫俱時有故。


開示:
  這一段你們千萬要抄下來,既然學佛出家,這是正修行之路。不
  管你是修淨土、密宗、顯教、禪宗——無有此說皆為魔說,皆是
  魔言,有此道者是為佛說。我沉重地告訴你,這叫做法王法。這
  句話有業障的人都聽不進去,馬上就聽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
  要。

  
  什麼叫得定呢?「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

  
  我講累了,你們哪一位代我講講看?講錯了沒有關係,當學生的
  誰不錯啊?到了無學地 才可以說是少錯。你們連有學地還談不
  上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還是有學地啊
  ,到了大阿羅漢得滅盡定者才是無學地啊(註:四果阿羅漢已是
  無學,但對菩薩乘修行者而言,則須至等覺菩薩才真正無學)。
  所以你們儘管講這兩句話,同時也是考你們呢。
  
  ...(略)

  不要講下去,全錯了。你們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訴你
  們注意教理,修止觀、參禪、參話頭也好,唸佛也好,數那股氣
  做會計師也好,學唸佛機,密宗的觀想也好,修定必須以所緣的
  境界來修,緣於境界。唸佛一定,這一句佛號就是你修定的所緣
  ;觀想白骨觀,比如從趾頭開始這個白點,這一點就是所緣;修
  准提法,觀准提菩薩的一隻手或者一隻眼,這就是所緣。所謂修
  定,意識境界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境而修,緣影而修。

  
  《楞嚴經》上說:六塵緣影都不是,那是講本體,講做功夫必須
  要意識起所緣。所以你們基本上是一路(都)錯了,有些人,比
  如從智師(即首愚法師)、張尚德,有一部分對, 有一部分不對
  ,邏輯不清楚,因明不清楚,就是說要定在所緣上。你們講不出
  來的就更要注意,本來就胡塗,修什麼啊?


  所以,唸佛一心就是意識所緣在佛號上。
  
  觀想的時候,意識就起在觀想上。
  
  看光的時候是眼根,意識就起在光上。
  
  
  這個所緣境「審正觀察」,這個時候我是作意修, 修本來是不作
  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觀阿彌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或者觀眉間白毫光相,或者觀胸前萬字輪相,就觀這一點,正思
  維,「所緣」「審正」。
  
  
  觀萬字輪的時候:「我等一下,這個我不適合啊,我還是看這
  個好了。。。哎呀,這個頭上恐怕血壓高啊,我還是看佛的手
  指頭好了。」這已經不是「審正所緣」了。
  
  
  比如,你們有些沒有受灌頂,有些受過灌頂的,修准提法,叫你
  觀心月輪中的「嗡」字,就是所緣境,行住坐臥都是這個所緣上
  ,不能斷,要清明自在,要「審正觀察」,此心專一在這個境界
  上。
  
  
  你們講的「所緣」,佛學都對:「所緣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觀
  察。」那是行為,觀空所緣,唸唸觀空,那麼,觀空,空也是一
  緣,坐下時萬念放下,就是觀空,永遠住在空上,就是所緣在空。
  
  
  我萬念不起,這個所緣就是空。身體丟掉了,所緣在無相,也是
  所緣。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所緣緣
  到什麼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亂,「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心一境性」於所緣,心住一緣,專一了,「心一境性」,
  這就是得定。
  
  
  你們得定了嗎?打起坐來在那裡幹什麼?你們打起坐來是緣散亂
  ,對不對?緣散亂心而修, 有沒有功德?有功德,好一點的,他
  生來世人中再來,不然變猴子啊變那些愛跳的種種,因為是依散
  亂心而修,很精靈,而有業果,是惡果,所謂種善因而得惡果者
  的修行人。
  
  
  所以,要正思維修,很嚴重地告訴你們,包括了顯教密宗的正法
  修行之路,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即魔說,你們注意。
  
  
  (有問:。。。)那是緣空啊。
  
  
  什麼叫(坦然)?緣空而已。你有所不懂,以為自己懂,「謂於
  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論文:『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
  
  一切佛經,教我們修行之路,釋迦摩尼佛教我們出家在家的人先
  要修到無漏果,就是大阿羅漢。修無漏果的方法裡頭,必須先要
  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學佛。
  


>>>>>>>>>>>>>>>>>>>>>>>>>>>>>>>>>>>>>>>>>>>>>>>>>>>>>>>>>
  論文:『後說解脫。』
  
  得了定以後,再談解脫。定都不能得,你解脫個什麼?身心粗重
  ,煩惱重重,你解脫個什麼?懂了吧?這一段你們要抄下來啊,
  不是貼在牆上,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真學佛了。


>>>>>>>>>>>>>>>>>>>>>>>>>>>>>>>>>>>>>>>>>>>>>>>>>>>>>>>>>
  論文:『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
  
  佛教我們修行之路,沒有那種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後
  才能真解脫。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 因為煩惱不起
  ,妄心不起,既不行惡,也不做善,是名至「善」,無善無惡。
  就是六祖告訴我們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善」成就了,圓「
  滿」了,這個定的力量對於一切「煩惱」不起,此心永遠得解脫
  。
  
  
>>>>>>>>>>>>>>>>>>>>>>>>>>>>>>>>>>>>>>>>>>>>>>>>>>>>>>>>>
  論文:『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
  
  所以佛說法,在這個欲界世間裡,告訴我們世間人,我們都是有
  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當中,「先說解脫」,方
  便變了,有時候佛是先告訴我們「解脫」,這個解脫是方便,先
  看透,解脫了世間。
  
  
  但是,解脫了幹什麼?解脫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脫不修定,他生
  來世的果報是外道。或者是哲學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藝
  術家、畫家、詩人,文字好的,蘇東坡的境界,「人生蹤跡似如
  何,應是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跡,鴻飛哪復計東西。」非
  常解脫,(但)沒有真功夫,不得定。
  
  
  所以,有那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與佛印師兩個的。他自己認為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師看後提:放屁!......給人送回去。
  
  他就來了:「我這個境界,你怎麼說我放屁啊?」
  
  (佛印禪師回答)「既然你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屁過江來。」
  
  
  有解脫,不得定,有什麼用?理解上解脫了,以為自己對了,不
  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時候「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
  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為什麼有時候先說解脫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脫以後要你開始修
  ,悟到這個理後修。因為「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曉得我
  們起觀,心緣一境的修法還是方便方法裡頭的過河的一隻船,過
  了河這個方法要丟,但是你沒有過去時不要丟,你根本沒有過去
  。方便究竟,所以起心動念「作意」修, 不是不作意修。
  
  
  比如,淨土法門的唸佛,為什麼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西方
  極樂世界呢?「作意」修!轉意識業力,轉成那個境界,故唯識
  講轉識。慢慢作意成就,世間「煩惱斷」,世間煩惱斷了以後,
  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清淨,理論上知道,
  有解脫知見,沒有解脫功夫,沒有得定——你不清淨。所以一般
  學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談空,步步是有。都講空,脾氣
  一來:「格老子的!」你看有沒有? 你們空了個屁?「屁」(也)
  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脫了,為什麼?沒有定境。那有什麼
  用?所以佛說法有幾種方便,重點還是要你修止定境。


>>>>>>>>>>>>>>>>>>>>>>>>>>>>>>>>>>>>>>>>>>>>>>>>>>>>>>>>>
  論文:『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有時候佛經教育我們的方法是同時說定的境界以及解脫的方法。
  
  
>>>>>>>>>>>>>>>>>>>>>>>>>>>>>>>>>>>>>>>>>>>>>>>>>>>>>>>>>
  論文:『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
  
  總而言之,佛是告訴我們: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麼
  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
  
  
  當你沒有聽過淨土時,你不曉得修淨土,修了淨土,念南無阿彌
  陀佛不過是作意在淨土境界,是意識造作出來的,天堂、地獄、
  人間都是意之作意。


>>>>>>>>>>>>>>>>>>>>>>>>>>>>>>>>>>>>>>>>>>>>>>>>>>>>>>>>>
  論文:『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無間道」即沒有間斷性,行住坐臥,坐時醒時隨時在定中,在
  解脫中,這叫「無間道」(註:亦名一行三昧)。入定的時候得
  到解脫,解脫了煩惱;不入定的時候,煩惱又來了,這不是 「無
  間道」。要晝夜六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無間道」,沒
  有間斷性。
  
  
  在這個「無間道」的定境界裡,由於這個三摩地定,一切煩惱當
  然解脫。「與彼解脫俱時有故」同時存在,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
  之路,懂了沒有?
  
  
  這段要抄下來啊,說不定我哪天就考你們,至少你們背下來這一
  段,就答一百分。若做到了,明天就可 以下樓了,就可以畢業了
  ,就不要在這裡再讀了;做不到啊,你在這裡修一萬年也修不成
  功。這裡的教育目的是這個,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這個。不
  是這個目的,老實講,我遷就你們一個學期,做不到的,我不干
  了,不干就關門大吉。今天是世界上沒有第二人幹,我可以吹這
  個牛。
  
  
  千萬注意啊,此生出家所謂何(來)?為得。。。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已經講過了,今天到這
  裡為止吧?這一段那麼重要的東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樣
  反芻,先吞下,再吐出來慢慢嚼、嚼爛。一切修行之路皆是這個。
  
  
  所以,你們上座靜坐,於所緣境「審正觀察」,達到「心一境性
  」就是止觀雙運。「審正觀察」是觀;「所緣作意,無間不斷」
  是止。一切佛法,禪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離止觀,乃至成佛
  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觀而已,千萬注意啊。




****************************************************
註一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
【法迄巴補述】


>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
論:
  這八萬四千法都是「有為法」,觀空也是有為法。
  於無為法中,並不觀空,只是無慾不生妄念而已,
  妄已不生,空有對待同時無生,同時也不制止產生
  正念。

  
  妄念是指不能自主的串習;正念是指報身應對前因
  今緣之和合,而必須生起的心念,它不帶七情六慾
  。乃至,即便帶七情六慾也能察知後而不住輪迴習
  氣。
  
  
  有正念,才能夠轉識成智,否則,若正妄念皆不生
  ,那就稱為阿羅漢入涅槃!是謂寂滅、斷滅,而不
  是學佛者,學佛者不入涅槃。


>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略)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略)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略)
論:
  要真正瞭解這三段話,要詳閱《圓覺經》,於該經
  中有可比類的經文。

  
  我所理解此三說,不同於南懷瑾菩薩,而只是定慧
  中那一個先修,那一個後修,或同時俱修之差別而
  已,端視聽法人之根器來決定說那一個佛法。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這類
  人可能先證慧解脫阿羅漢果,之後再修三昧。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這類人是定慧等
  持,名為俱解脫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