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立志無慾」及「根塵相觸而無住」

發現自己發文,很多都是重複的現象,其實這種狀況也是正常,畢竟知識、修行到一定程度或瓶頸時都會有這類狀況。如同不會騎自行車之前,要學會就要反覆練習,而反覆的意思就是把同樣動作不斷地一遍遍的重複之意思。在佛法修行上也是如此!


我此篇心得,在於說明自己於日常生活中,修改錯誤身口意行的經驗而產生。


人,在修行時,由於無量劫來的習氣,於是逆如來流而順輪迴流去動作,因此,一切所行充滿了三毒之七情六慾的反應,這樣又如何能解脫輪迴呢?


所以(以下說法請參考《圓覺經》開示的修行方式),

(1)除了初修時要「立志無慾」(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修行)之外,

(2)於篤行前要先挑選自己認為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

(3)若挑選的是「禪那法」,那就在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心行,使心行符合如來心,即淨圓覺。


佛地境界並不從修而得,而是在初修時就等同佛心,這在《楞嚴經》《圓覺經》之類的了義佛經中 都有開示,所以,吾人在修行時,當下心都等同佛地之心(法身境界,即是無生。無慾時就無生),若說有差別,只是報化身之妙用,例如要變出一堆黃金而變不出 來。而這類變不出來的能力,就是菩薩修行過程所要逐漸證得之能力,但以究竟的「無餘涅槃」來說,卻不是在學這些功用。所以,阿羅漢所證涅槃與佛所證相同,相異在於報化身功用而已。


吾人學佛或要學斷惑,首先就是在斷除人我執,即是三毒習氣,斷除之後若有大乘心,之後才是學習這些報化身功用的能力。


但,吾人如何能先斷人我執呢? 說到這裡又回到老議題:無慾!


是什麼令吾人輪迴呢? 三毒是!所謂三毒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七情六慾」,若不立志無慾,又怎能斷除這些七情六慾呢?


我現今回想過去自己理解到要斷除七情六慾才能解脫輪迴時,那時當下的心情,此時回想起來,我當時的反應是「不可能」!我無法理解,一個人又怎能斷除七情六慾呢? 但在今日的程度來看,這卻不是問題,且是可以被理解,且是可能。


過 去彼時之不可能的見解,是因為沒有經驗而無法理解,而無法認同,不過,一旦吾人有了某些經驗後,就能理解過去不認同的,現今已能成為事實。如同過去很多科 幻小說幻想的技術,那時無法理解如何成被實現,但現今卻很多被實現了。又如同向幾千年前的古人說明飛機之飛行,那些古人又怎能相信我們這些現代人能認同的 現象呢?


很多的知識、認同,都是要經過自己經歷過才能產生,但......,這個要經過自己經歷之後才產生的現象,卻是眾生的悲 哀。吾人若要免除自己是這類的悲哀,那麼就要學習「會學習的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那些自己沒經歷過的某些事件,是可以相信的、可以認同的。而要學 會這個「用智慧判斷而產生認同的能力」,是非常困難的。這方面諸葛亮的表現就很突出了,從他的很多發明及對敵計策,我們今人因此稱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只可 惜用錯地方,若用在解脫輪迴的修行上,他大約會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大師。


禪那修行法,主要是在當下的用心,所以,這類人要注意的 是「根塵相觸」之當下的反應!例如《金剛經》開示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無所住」就是修行的方式,以無所住之故,所以無三毒反應(修行人實 際的反應,即便外顯表現上沒有三毒反應,但心中底層還是不能解離,否則當下就證阿羅漢果或六地以上的境界),依此無三毒輪迴習氣,而能產生「真心」,這個真心其實是指佛智之意思。而眾生之心是「妄心」(識),佛菩薩之心是「真心」(智)。


囉嗦了一堆,能不能來簡單點修行方式之提要呢? 當然可以!


一、首先,就是「立志無慾」

若 連剛開始都無法下定決心要解脫輪迴,就算有一億年的壽命去修行,也只能成為輪迴中的老妖精,也無法變成斷惑的聖人!因為,輪迴即是三毒的相續,三毒就是七 情六慾,若不立志無慾,又怎能斷欲呢? 這如同住在廣州的人,「不下決定」去北京,他又怎能去乘各類交通工具,使其本人在北京出現呢?(請不要學愚痴人一般的說他被綁架給送到北京去)


二、其次,是「根塵相觸而無住」

當修行人已「立志無慾」之後,再來修行就簡單多了,使自己六根在「根塵相觸」時,都要求沒有七情六慾的反應(三毒反應),就這樣!(在這裡若頓悟的話,那就是得法眼淨)


修行從初修時無法適應 => 經過反覆練習 => 於是逐漸的就漸漸能勝任 => 最終斷惑


如同不會騎自行車的,經過反覆不斷地練習,終於就學會了。而所有的開始,都起於「立志無慾」之上。如同禪宗五祖對慧能大師所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注一)。


不 識本心的意思,就是要理解無明(妄)產生之原因,它是來自於當下不自在的習氣,而這些習氣則從無始劫來所養成的執著(人我執及法我執)所導致,所以「生因 識有,滅從色除」,要永遠斷除無明(妄),剛開始就是「立志無慾」才行!有這樣的認知,就已識本心(本心分聖凡,在凡是指「意識+習氣」,在聖是指「智+ 般若」)


所以,本篇所要講的重點有二:一是「立志無慾。二是「根塵相觸而無住」。


********************************************************************
注一
********
建議有緣人觀看以下連結文章,是宣化上人開示《六祖壇經》。
http://www.drbataipei.org/wisdom/266/wisdom266_3.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