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楞嚴經七處徵心之心義

一、心之經例

  1、在《楞嚴經》中(註一),佛說明一切是妄的變現,而以世界相續、眾生相
    續、業果相續的把十方宇宙中的一切分類。


  2、又,在《華嚴經》的覺林菩薩又有一與心有關的了義四句偈,您應該也聽說
    過:「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3、在註二中,佛又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以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上述經例1及3,有二種解釋,一是相反意義,一是相同意義。詳見註一經文及
  本人在註一之後的說明。


二、簡述

  心,它的義理,被分派到眾生、佛之上時,它又有不同意義。以下我儘量說明之
  。


  心,它有所謂妄心、真心的分別。於眾生稱為妄心,於佛稱為真心。本人定義此
  處真心是有生滅含意。

    (另特別說明,楞嚴經中之心義經文,前後翻譯的有點亂,易令人迷
     惑,例如註一經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此經中說汝身、汝心,之後,又說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段經文中有二個心義,很明顯是不同義理。

     所以,在看楞嚴經時,要特別注意上下文義,有時心是指有生滅
     含意,有時則是指無生滅含意。)


  在眾生身上,有所謂「妄、業、識」,但分派至佛時就變成了「真、願、智」。
  其實它們是同一個功能,只是有顯密、深淺、自在不自在的分別而已。

  1、當「註一」中的妄(錯覺)產生之後,於是顯化成十方宇宙的「世界相續、
    眾生相續、業果相續」三大類。


  2、而唯識法相宗所依經典,則把此妄視為第八識之業相及轉相。第八識之真相則
    無生滅。而佛經又開示,對此第八識亦名為心(註三)。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八識(心)可以被分成「見分(能)、相分(所)」共
    二類。(有人又多加了自證分。某些無聊人士看到自證分之後,又加了證自證
    分。其實,就見分及相分二種分法,就已能完整概括所有義理,沒必要多此一
    舉搞四分法。


    我常說,上上根人聞一空字則徹悟,對上根人還得再說「空空」,對中根人又
    得說「空空空」。如是下去,對不能領悟空義者,此空義還真說不盡......,
    上述對第八識功能做三分法、四分法就是這類不會領悟者所說。)​


  簡單又重複的說: 「所有一切」 皆是心所變現! (此處心指生滅)


三、舉例:同業共感

  那麼,某人說要把您我所看到的車子,變成一堆土,行不行? 我說:有能力則
  行。若能變且變完之後,您我果然就看到車子變成一堆土,能變化的原因,是因
  為「共業」。


  那麼,某人說要把精神病者所看到的三個太陽中的二個正常人看不到的太陽,變
  成一堆土行不行? 我說:不行。因為某人與精神病者沒有共業,除非某人也跟這
  精神病者一樣,都看到三個太陽,而且還是同樣的三個才行。


四、結論

  生滅之心在哪裡?...... 只要自覺有所了知時,了知者(能)及所了知者(所)
  就是心之所在。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略)...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略)...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2) T19, p0110c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法迄巴註:
  見此經文,請勿誤解成,身及心及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所變現。它的意
  思更適合 「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這是二個意思。前者是大海喻、黃金喻,
  後者是虛空喻、空花喻。大海喻被稱為勝義有,虛空喻被稱為畢竟空。


  大海喻是指,有一個恒常存在的佛性,但它無生滅,卻會變相。如同大海不增不
  減,卻會變出浮漚、海浪、漩渦、海牆...等諸相。又如黃金塊,可以變現金碗
  、金筷、金湯匙...等諸相。雖有變現,但本質相同。


  虛空喻是指,有一個恒常存在的佛性,但它無生滅,也不會變相。所有生滅的存
  在,都只是錯覺,如空花、水月、陽燄。例如浮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
  虛空不隨其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虛空雖無生滅,但必存在,否則浮雲無虛
  空則不能顯化。如同佛性雖然無生滅但也必存在,否則十方宇宙之一切不能顯化
  。


  以上大海喻、黃金喻及虛空喻、空花喻,都有出現在佛經中,因此才變成佛教數
  千年來的二大爭執宗派。而本人,對於佛性又舉出五義一事的說法來說明,請參
    考: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註三
******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