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無欲修行:先悟淨圓覺,後持淨覺心


>②請教師兄心念生起時,若是染,是如是觀還是直接讓其回來、消失?
>③此念頭是各種妄想,就是②中解釋的心念的起落。
復:
  用什麼方式是不一定的。可二乘對治法(不淨觀、白骨觀、數息觀
  、空觀...);可 直接了知而不相續;可接續起心思惟,分辨它為何
   產生...等等。

 
  《圓覺經》開示有三種淨觀,排列組合後有二十五種定輪,每一個
  方法都是可以成佛的方式,至於用哪一個,要依個人習氣、根器而
  定,法無定法!
 
 
  三種基本的方式是:奢摩他、禪那、三摩缽提。
 
 
  要使用這三種方式之前,須先 「悟淨圓覺」,於使用時須 「持淨
  覺心」。
 
 
  奢摩他方法是取靜(圓止),也就是一向不生貪欲愛取之心(實際
  無法立刻做到),是先存心無欲所致。這個奢摩他與一般止定不同
  ,因為行者已先悟淨圓覺,而且每次用功都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
  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三摩钵提方法是以幻止幻(圓觀),它不取靜,反而常生心念,方
  法與奢摩他可以說完全相反,但也是先悟淨圓覺,而且每次用功都
  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禪那法是念念覺,指心念生起時須了知。也是先悟淨圓覺,而且每
  次用功都是持淨覺心(主動式是無欲心,被動式是無所住心)來用。
 
 
  心念生起不一定是過錯,過錯是自己無法控制它。於是,它可能是
  七情六欲的心念。若以斷三毒標準來說,不可控的串習都是錯誤。
 
 
  如何對治心念生起,要看是修哪一種成佛方法(須先悟淨圓覺,並
  且持淨覺心用功)。即便所用不是成佛方式,而是一般二乘的方法
  ,那麼也有很多種因應方式。


  但,無論用哪一種,都要處於控制下的預期反應,不能是不可控制
  下的輪迴習氣反應,這會墮入輪迴,例如生出貪欲、瞋怒,或無所
  措而任它自由生滅(圓覺經中所說的任病)。
 
 
>④觀心念的起落以及中間無念的狀態,或定在中間狀態在於末法時代
>可行麼?這屬於觀五蘊麼?
復:
  心念可以簡分三大類:
 
 
  1、粗糙分別念

    例如心中或說出口,分別告知自己這是紅色蘋果,那個是綠
    色番石榴等。


  2、微細了知念

    例如心中不生分別念,但眼前左方擺了紅色蘋果,及右邊擺
    了綠色番石榴,要求拿起紅色蘋果時,不會自我生分別念(
    實際有產生,但微細而不容易自我察知)如同三四歲小孩一
    般,說這是紅色的,所以我就拿紅色,而是直接了知左邊就
    是紅色蘋果就拿了。


    這個狀況是摻合了第一種及第三種心念現象而產生。也就是
    之前看到蘋果及番石榴時,就 「已存念於心」,不必臨時
    再去分辨。這是由無量劫來的習氣所養成的分辨能力,所以
    不必再如小孩一般特別去分別,而能直接就銘記在心。


  3、直覺心念

    例如大武術家,臨時飛來暗器都不經大腦思惟就直接閃開,
    他的反應已變成了習氣,如同殺手的直接反應。


    設若他所愛的妻子在暗地突然持刀快速刺殺他,即便他在理
    智控制之下絕不可能殺她,但在不經思惟的直接反應之下,
    卻會把刺殺者殺了,之後才痛苦分辨被殺者是自己愛妻。


  修行方法採用禪那法時,要對心念種類、如何反應都須有較深入
  的知識。

-- 
  所謂「觀心念起落」,只能適用在坐臥住之狀態,它並不是圓滿
  的修行方式,因為行走時用不上。若走路都在觀心,估計不久恐
  被車撞死!


  若所用功是奢摩他,初修在行走時是用不上觀心這方法;若是禪
  那,也不必觀心;若是三摩缽提,也不重視須觀心,因為此方法
  是聞思修,心念不生起反而是過錯。


  假設「觀心念起落」是所用的方法,它則偏向禪那之念數門(念
  念覺),那麼,我說「觀心念起落」就是錯誤方式,因為行走、
  做事時很難用這方式。


-- 
  修行用功時機,有很多面向。例如初修與老參用功方式就不一定
  相同。例如四威儀中用功方式就不一定相同,在做事時也算是行
  走的一種現象,而且心念都跑到所處理的事情上,更難以照顧到
  功夫的使用。


  無論用什麼方法,弊病及善終都起於心態!真要修行就要以入佛
  知見為終極目標,也就是 「初發心就與佛之果地覺相同」,這
  是《楞嚴經》所開示(註一),也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開示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它們都指向與《圓覺經》相同義,須先悟淨圓覺(識本心、悟佛
  知見、相同佛之果地覺),淨圓覺就是 「無生」!(修禪定若
  只為了獲取五神通,那就不要問我了)


  以上述標準來用功,無論哪一種成佛法,則要以無欲為本,何以
  故?本來無生,又哪裡有什麼可欲的?(不能無欲,就要立志無
  欲)


  若了知當下您一直處於無欲的狀態,那麼就已斷貪瞋。在這狀態
  下,平常是不起心動念,除了有緣來,緣來時,就了知而依最佳
  結果去處理它。若不知什麼是最佳結果,那就依目前已認知到的
  可能最佳結果去處理它。


  處理時之起心動念時而無欲(無七情六欲反應),這就是佛菩薩
  的妙觀察智。所以,吾人要轉識成智,於初理解來緣時須無欲(
  無七情六欲),於處理時亦須無欲,於處理完結束時,無論好壞
  結果也都無欲!


  在事件之過去、現在、未來的各時間的當下時,於心念生起時之
  處置就是了知,然後就看是否有需要進一步處理之來緣事,若沒
  事卻又忽然莫名奇妙串習生念,於察知心念之後就不要相續它。
  若有在處理事情,就不要管心念是否生起,只要管好自己沒有貪
  欲愛習(七情六欲)就行了。


  一個修行人,只要已斷貪欲愛習(七情六欲;即是貪瞋),或假
  設一直處在無貪瞋之下,他的證境都會一直增上。二乘人會自動
  進步到斷痴習;菩薩乘人則會自動的進步到斷無明而成佛。


  所以,無論是哪一乘,哪一種根器,修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基於
  「無欲」!


  心無欲時,無論遇到哪一種塵境都會無所住,這叫做無為法,於
  此狀態,哪裡還要去觀心呢?!


  以了義的、究竟的佛境界來說,都是不用觀心,因為無欲時,心
  念自動不生起,須知,起心觀妄,起是妄!不起反而究竟。

  
  所以,修行重點是令心念不自動妄起,也就是不依輪迴習氣而串
  習生念,它的最好方式,就是當下無欲!所以修行初步要立志無
  欲!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和尚,只差有頭髮而已。
  
  
  佛法修行人不捨七情六欲,是準備要去輪迴嗎?若是不捨七情六
  欲的這種心態,又何必修行佛法,不如直接念阿彌陀佛,求死後
  往生彼淨土,也可以不墮入輪迴,算是釋迦牟尼佛大慈悲,特別
  開這種不必無欲的法門給眾生!
  

  又,無欲人真的不生心念嗎?答案是:要看無欲人的境界而定。


  已斷貪瞋者,證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位,此時仍有心念生滅,
  由於無欲是捨法,所以只需要繼續無欲下去,日久功深,過往沒
  注意或注意不來的小細節之痴習,則會自動消失,因為早已斷見
  惑,早已明知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一定能斷痴習證
  阿羅漢果,無論是慧解脫或俱解脫,或證六地、七地菩薩位。如
  此功夫繼續前進,就能逐級證果,最後能斷無明證佛地。


  上述這種專斷習氣的修行方式,是走慧解脫路,但無欲本身就是
  一個定境,即便本來沒有修行禪定,於證慧解脫阿羅漢果時,修
  禪定也只在須臾之間,請看註二佛經開示。


  若有人不同意我上述所說,那只能表明您我根器不同,那麼,您
  就要另找適合您根器的善知識,為您開示另一種適合您的修行方
  法。


--
  有緣人可以參考禪宗五祖對牛頭山法融禪師的了義開示(境緣無
  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請參考以下
  帖子指月錄內容: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觀心而不斷三毒,乃外道默照禪,如以下連結的帖子 (明明了了
  不是入涅槃所必須,斷除三毒習氣才是必須。詳見註三):

     http://tieba.baidu.com/p/4223272750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
註二
********
【經文典故】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5071.html


*******************************************************
註三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復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