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簡說:第八識及其化衍,與修行斷惑

一、第八識

  第八識有三個功能:含藏(執藏)、能藏、所藏。

  含藏:就是倉庫本身,具有藏物功能。

  能藏:就是倉庫搬運工,一直盲目執著要把貨物搬入、搬出,被稱為見分。

  所藏:就是倉庫中的貨物,被稱為相分。  



二、化衍:世界、眾生、業果(註一)

  妄產生之後,它的驅力就是不斷生滅的現象,而生滅亦可理解是旋轉、震動、流動
  、融化固化...等過程。於是它不斷地產生了排列組合效應(註二)。於是靜為虛
  空,起為世界。如是又不斷的動,於是眾生產生了,眾生的因果業報也跟著產生了
  。以上就是目前我們所觀察到十方宇宙的變化及現狀。


  妄,是一個驅力,於三界中來說被稱為業力。這個業力就是第八識的能藏(見分)功能。

  (1)造業因

     妄(業力)它沒有愛憎,功能如同電腦的電力,只是盲目的搬運資料至記憶體
     (緩存),於是把六根所觸及的六塵搬入(註三)第八識,以造新業因。這個
     業因有不同作用,有些如同拼圖中的某一塊,它產生了一個缺口,必須有另一
     塊拼入來彌合,這就是因果法則。有些就只鈌純粹的記錄而已,沒有特別作用
     。所以新時代(New Age)人又稱這些有作用、無作用的各類記錄的場所為阿卡
     夏記錄大廳。


  (2)產生世界

     妄(業力)不止造新業因種子,也把已造業因種子搬出第八識,以顯化成十方
     宇宙現狀。


  (3)產生眾生

     妄(業力)不止顯化世界,還產生了各世界中的眾生所依的身體(胎身、卵身
     、濕身、化身)。


  (4)產生業果

     妄(業力)不止造出各世界眾生身體,還依因緣果報法則產生了眾生的善惡無
     記果報。惡報例如,走路被車撞死的這個現象。當這果報發生後,拼圖缺口被
     彌合,於是了結一段因果作用(所以菩薩畏因)。



三、修行斷惑

  修行之目的,就是在化解眾生的執著。行於菩薩乘者,就是在把第八識執著的搬運工
  變成有智慧的搬運工;行於二乘者,就是要開除第八識執著搬運工,讓它永遠罷工。


  修行方法依不同乘而有不同方法,但所有的重點都必須先具有正見才行,之後才是袪
  除執著搬運工的工作,或把它變聰明。《楞嚴經》這樣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
  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這四句偈意義是說:

      正見的道理要領悟,但習氣無法純用領悟就能消除,
      必須逐漸用功才可能斷除。所以要在領悟之後把各乘
      及所悟內容都一起忘卻,並把所悟內容集合化成一個
      動力成為一心(入心一境性),而專注在斷惑之上。


  因為眾生的習氣、根器不同,所以佛就開示了非常多的修行方式,但所有方式都不離
  自己的心意意識,所以方法就分成頓漸;所以用心就分成了義與不了義。其中,禪宗
  是了義的頓修法,《圓覺經》中所開示「淨圓覺」是了義,所以吾人要去悟淨圓覺,
  但所開示的三種淨觀修行法卻有頓漸。


  其實,利根的人會觀察到,所有一切不離心、意、意識的作用,這在三藏十二部中經
  常看到,而《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分別爾炎識(不
  同譯本用辭不同)就是意識,當意識斷滅不再生起,它就是二乘的涅槃狀況。


  所以,入涅槃所用的方法,都被稱為無為法,因為,意識若有生滅則被稱作「有為」
  ,斷除意識的方法則被稱作 「無為法」。這也是為何《金剛經》這樣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有解脫乘(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人都是以無為法為基本修行方法,依用功所
  達到程度,再依方法之頓漸來調適對治方式。以頓修法來說,是不必調適,從初修至
  成佛都是同一方式;以漸修法就必須調適。例如南傳佛法,通常是先用止禪至已入四
  禪定時,再改用觀禪以斷惑。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要去討論,那就是:什麼才是無為?什麼才是無為法?


  (1)什麼才是無為?

     無為是一個狀態,首先吾人要了知三界輪迴是分別我執(見惑)及俱生我執
     (思惑)之執著所導致。


     A、分別我執(見惑)

       這是見解上的迷惑,只需具正見,並且對此正見不再產生疑結(有種習氣
       ,令人不由自主就是會生出懷疑的心念,這就被稱為疑結),它就能破除
       分別我執(見惑),被稱為法眼淨,於二乘證得初果須陀洹,於菩薩乘證
       得初地歡喜地。


     B、俱生我執(思惑)

       所謂貪、瞋、痴的習氣,就稱為俱生我執(思惑)。此處的思,不是思惟
       、妄想,而是恒執!


       習氣是由思惟、妄想之後的反復行為所產生,無法一次就由思惟、妄想而
       產生。例如抽煙成癮,這個癮不是妄想生出想抽煙,而於抽一次煙就養成
       ,而是屢次生出妄想抽煙又去執行抽煙行為之後,所產生的下意識行為,
       也被稱為習氣。


       同樣的,要斷除習氣(癮),也不會由思惟、妄想一次及其行為而斷除,
       而是要由屢次察知/思惟到自己錯誤行為發生時(身口意的行為,例如貪
       瞋習氣導致當下的心起貪瞋欲念,或衝口就說出惡語,或身體直接衝動的
       動作),於察知之當下違此惡業而不去做,經由這樣的「違其現業」行為
       ,而稱為修行。經由屢次反復不去做,於是戒除了三毒(貪瞋痴)的習氣
       ,最後就真正斷除了。


       這種察知而不去做,如同已有煙癮,在每次煙癮發作而察知時,就堅持不
       去抽煙,經過數次或數日、數星期、數月,因為不再去抽煙,於是抽煙習
       氣就斷除了,而不再有抽煙的想法或衝動心念。


       因為已斷除了三毒習氣,於二乘根器者就證阿羅漢果(聲聞或緣覺),於
       菩薩乘就證六地或七地菩薩位。


     C、什麼才是正見?

       於二乘就是認同且不懷疑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涅槃),於
       菩薩乘就是認同且不懷疑一實相印(無生)。


       不懷疑上述A、B項說法,就是正見!


     D、無為是什麼狀態?

       無欲,它是無為的狀態!(註四)


       無欲,就是沒有貪瞋的習氣。真正達到無欲的境界,於二乘證三果阿那含
       ,於菩薩乘證五地位。



   (2)什麼才是無為法?

      執行無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六根與六塵相觸時,了知,但都沒有貪欲愛習
      的反應!


      若人無貪愛,就不會產生瞋恨,它們如手掌是一體二面的現象。


      為何在六根與六塵相觸時要了知呢?若不了知,就稱為無明。如同射箭,靶
      子在上下、八方與遠近都不知道,要怎麼一個射法,若能射中才真是不可思
      議!


      修行人若於根塵相觸而不了知,這叫做「痴」,是三毒中的痴習,它又被稱
      為無明!


      要斷除貪瞋痴解脫輪迴拘束,必須根塵相觸而了知,但卻沒有貪瞋反應,這
      就是無為法!由這個方法,依不同根器所證的境界就不同。


      二乘根器者,他們的正見只及三法印,以斷苦為目標,了知因緣和合其性空
      ,所以認為有涅槃可入。


      菩薩乘根器者,他們正見是無生,雖然亦斷苦,亦了知因緣和合其性空,但
      卻了知所謂性空,並非先生後滅,而是本來無生而說性空。先生後滅,這是
      寂滅,是二乘者所見,它不是無生。無生是本來就已不生,又名如來。


      無生譬如虛空,虛空不生浮雲,而浮雲自生於虛空,浮雲自滅於虛空。虛空
      本身不隨浮雲之生而生,亦不隨浮雲之滅而滅,是以虛空無生!


      二乘人與菩薩乘人根器不同,所見亦不同,因此在修行用功上就證不同境界
      ,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 聲聞阿羅漢及六地菩薩,雖然還不能斷除心念自動地生起,但卻能分辨         心念善惡,而不行善惡,而能入寂滅。


      ● 七地菩薩,依然不能斷除心念自動地生起,但卻能令每一個生起的心念
        都無善惡,每個生起的念都不墮入三毒習氣之中,於念念能入寂滅而
        不證(不入涅槃)。緣覺阿羅漢的心境還沒看到佛經開示,但了知比
        六地高明,而略劣於七地菩薩。

      ● 八地菩薩特別與眾不同,祂已斷除心念的自動生起,心念之所以會自動
        生起,它是一個習氣,雖然令它生起的驅力已不是三界輪迴的業力,
        但卻是另一種惑業,被稱為塵沙惑,它也是妄之驅力的一種。


      妄的驅力分成二大類,三界輪迴內的稱為業力,又稱為思惑,所經歷是分
      段生死;解脫三界後的驅力被稱為塵沙惑,又被稱為無明,所經歷是變易
      生死。


      一般所謂的業力,只能影響二乘三果或菩薩五地的境界,高於這境界的,
      業力都不力量能驅動。因此,六地菩薩的第八識就必須被改稱為異熟識,
      因為不再有能藏的習氣之故。


      某些大師以為「不動地前纔捨藏」,這個藏是指第八識的能藏,這是錯誤
      知見!實際在六地菩薩就已捨藏。在《華嚴經》及《楞伽經》中都有談到
      菩薩第六地就有能力入寂滅,具有這能力的聖人,又怎會有三毒習氣去造
      業呢,既然不造新業因,阿賴耶(能藏)的名稱就被去除,於是開始轉識
      成智。


      識分成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是能藏、阿陀那
      是含藏,心是所藏),六地菩薩所轉識,是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及
      轉意識成初階的妙觀察智(終階在佛地轉。轉智的佛經很少被開示,應該
      不是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弘法的主要內容所致。在某些無三惡道的一乘
      世界中的佛,一定會特別的去開示識轉智的內容)。



四、結論

  修行要旨,就是無欲!


  用功時,要能察知自己當下心念的反應,但不必起心去觀照,只要養成淨習,在根
  塵相觸時皆能了知(不了知是無明,是痴的習氣),而不產生貪瞋反應就行了。


  有些人說修行必須觀照/觀心,這是他的根器所執,不能說是絕對錯誤,但這用心
  不了義,方法也是漸法,若已知此事則無咎,自己依不同境界去調整,若不知必墮
  輪迴,即便有五神通,能飛天遁地,也只成為外道默照禪,與佛法開示目的無干。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略)...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略)...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略)...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
註二
*******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23.html


**************************************************************
註三
*******
說搬入、搬出是方便說法,是依循目前的一般人所理解方式而說。


實際上沒有搬入、搬出第八識現象,而是所有一切都在第八識中,因此直接在第八識中作用。


所謂搬入時,只是在第八識形成一個執著種子;搬出時,則在第八識中直顯化出現給眾生感受(心受及身受,隸屬於受蘊)。


若其他眾生也能同時感受到時,則稱此類眾生有共業。


**************************************************************
註四
*******
佛乘頓修法:無欲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