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什麼是深心?

 某法友問:

什麼是深心? 是尋根究底嗎?是深度思考嗎?

**************************************************************

本人回答如下:

我以為這要看用在何處而論!但基本上應指「深達本心」之意思。


若認同上述所說,則只要真正了解本心為何,就差不多了知「深」之意旨。


深,就文義來看,並非「等同」、「正覺」,只是非常近似。但依所用處所,也許它就有「可視為」「等同、正覺」之意味。


佛法大類只分體相用法,譬如以大海為體;它有海浪、海嘯、冰塊等諸相;若冰塊可積為雪屋則能遮風避雨,以之為用;而成為用則有各類方法,可以小塊冰積成,可深挖陷入再封頂漏孔而成等等。


真正的體義,主要在《楞嚴經》中有開示,而且很清楚,關鍵字:「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而在《圓覺經》中則有很貼義的開示,關鍵字:「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在三界輪迴中,所有一切如在夢中,於是六根就感受一切是真的、實在的,但在斷盡無明之後,始知本來無生!!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所以,吾輩修行人,要「具智並且不疑」,了知一切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不能貪嗔痴,而須「即此用,離此用」。用意識修行,而斷除意識之「極微細執著」(輪迴的無明習氣,通稱為痴毒)。


當意識的用功逐漸的「熟悉、善用」,就會「養成淨習」,它仍是個執著習氣,只是這個習氣是有益於斷除三毒,所以稱之為「淨習」。在逐漸養成淨習的過程,就也會逐漸不用粗糙的分別意識,而逐漸愈用愈微細的養成直覺,當這直覺逐漸養成時,就漸不用意識,而用意根(註一)。


聞思修是解脫修行之基礎,進階才是戒定慧。若有緣見聞者認同上述所說(包括註一),那麼就要「自生智慧」,即便不能立刻達到,也逐漸的去執行三毒習氣的斷除。


  遲早要做的事,若早點做比較無苦,那麼不如就聰明一回

  去把色早點完成吧!


待機而行之「拖延術」(指修行),不是不行,但要有大智慧,您自審,自己的世俗成就 「是否都是絕世頂流」的嗎?不是的話還是腳跟著地,一步一腳印的紮實用功吧!


以上個人修行分享,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

註一

****************

意根又云末那識,它有二個作用,內執第八識見分以為我,外執意識所攀六塵而為第八識種子。


種子基本分成二類,是一見分(執著習氣,即業果相續),一是相分(世界相續),於見分執著相分,和合和就產生三界眾生(眾生相續)。


有見分而無相分,則不能投入三界,這是阿羅漢餘習,如畢陵伽婆蹉;有相分而無見分,這是六塵。只有見相和合(因緣和合)才產生「自以為有我的覺知」,而會產生「妄執」,於是,在根本無我之無生中(性覺必明),產生了我存在之類的「妄為明覺」現象,由此排列組合之後而「過勞」,才接著產生更大規模的三種相續。


**********************************************************
2020-11-08
*************

某法友問:

每用皆破無明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此處如何用?

無明是什麼?

無明如何破?

-------------------------------------------------------

回覆如下:

依所列文,敝人之前大致已回答過。


【如何用】

在從上列數第4帖「立志無慾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之中,敝人也已說明用功方式,而仁者再次提出此問,應該是有業障而矇蔽心智而不能「鞭辟入裡」。


用的方式有無量種,隨人習氣而異,總之,用功的基礎皆要建立在「無欲」之上,依此基礎用什麼方法皆適當,只要自己覺得適合的方法皆可。


攝要而言,可分二大類:但從體來說,可用「真如實觀」;從相用法來說,可用「唯心識觀」(參閱《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


若上述「無欲」而能在一念就真正無欲,那麼您至少就「頓證空三昧」,乃至如《六祖法寶壇經》所謂「一悟即入佛地」!


【云何無明】

這問題敝人已回答過,就不贅述。


【無明如何破】

若會用功無為法,就自知如何破,上述也已說明「如何用」的方式,在此亦不贅述。


【每用皆破無明】

心念之生生滅滅時,就是每一用,生時可用,滅時亦可用,能否用的來,純粹各人的功夫純熟度。如同學習游泳,會的人入水,就能立刻游水;不會的人入水,就是喝水而難過,只能「反覆練習」同樣方式,以養成淨習了。


本人在此文「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中,在說明時時要警惕自己的心念,不能聽到他人說有裸女在街上裸奔就「隨境串習」,而生起幻想,乃至也跟著跑出門去觀看,而是在心念生起「色欲」之當下就「警惕」自己已生起輪迴貪欲。這是修行初步!


而功夫要用到「無欲」才行!這是說,隨六根觸六塵時,不隨輪迴習氣(三毒)而動,而隨智而行,這叫「轉識成智」,轉的是意識為妙觀察智,也同時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能自在而有三毒欲習,就是識;能自在而無三毒習氣生起,就是智!!


【究竟與不究竟】

當真正修行到時時皆無欲(三毒)時,當下就已證阿羅漢果,但這不是說就落入無想定之空亡中,或所謂坐忘中。坐忘,這是《莊子》書中所形容的境界,而於《六祖法寶壇經》是不鼓勵這類「不起心」的禪定,如臥輪禪師所云。


大修行人是不忌諱起心動念,而與世俗凡夫的差別在於「有欲」(三毒)與「無欲」而已。


其實,有欲也不能說必錯,若是依智而生心念,這叫自在,又名行願。不能自在的心念生滅,則歸於輪迴習氣。


歸攝上述之說,於每一用時(心念生滅),皆歸攝至無所住,而在當下能證「上聖智三相」境界時,則稱為破無明。例如一用之下(生出一念)而能達到並了知《楞嚴經》所開示之鄰虛塵七分之後歸於空,那就已差不多接近破無明。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楞嚴經》有開示世界相續之來源,在《華嚴經》中則稱最初產生的是風輪,名為「平等」,以科學來說,就是產生了「一種力場」效應。例如石子丟到空中,就掉下來,這亦是力場效應,稱為重力場。


所入空,不一定是正確的空,差別是當事人本身是否能了知所入空乃「不究竟」罷了,例如四禪道入所入無想定。於此定中死亡,則立刻投入輪迴,而入四禪無想天,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中則不生,後半劫意識又徐生。


彼無知禪者,測不出無想天眾不生心念,而誤以為已入涅槃,但若能壽五百大劫以上則能測知該無想天眾生又輪迴去了。


阿羅漢所證空三昧,是否也如無想天眾之空境耶?...這一期釋迦牟尼佛所弘佛法(被集結的佛經)只說「無記」,而不詳解,但若了知無記意旨,也等同已知阿羅漢所證空三昧是否也算「被認同 、被了知的真正本空」境。


  我個人認為,阿羅漢所入空三昧,等同佛所證空三昧。

  而二者之差異在於,對於生滅之利用能力,謂之四智。


**********************************************************
2020-11-08
*************
某法友說:
  再向源頭推進.
  就在剎那.觸後的作意.識動.境奪.顛倒?...
  知幻.不即.不離自離?...

-------------------------------------------------------

回覆如下:

所云是在心念生滅時做功夫。

當修行到「心念生滅、剎那」的階層時,這近乎快破三毒(大約是無色界第三定)境界,在未斷三毒之眾生中討論此類「所證」境界,已不很恰當(非己境界),也同時是没必要(討論了也得不到利益)。

但若不是討論「所證境界」,而是討論功夫達到、遇到「心念生滅」時的用法時,那倒是可以彼此分享,但仍不代表所知、所討論是正確(包括本人此文所論)。

我所了知,對輪迴眾生而言,一切六根觸六塵所發六識,皆不離輪迴習氣(三毒)之作動!!

當自我假設當下已是無欲時,實際仍有心念生滅,此時欲令心念不生而不能時(註一)這不再是無知,而是業障,或說力未充!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個方法,基本歸於「三摩缽提法」所攝。

於搏地凡夫,其所稀奇之處,即便已看到前方地下有污水坑,問他是否已看到且能閃避時,卻在前腳說能閃避時,而後腳又踏入污水境中......,此乃業障、或力(三昧)未充所致。

若要達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必須用頓修法,須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如此才可能用的起來,才可能於每一用時才有破無明的機會(離幻、覺)。

因為真正無欲則已破三毒,是謂阿羅漢聖者,或云菩薩六地、七地、八地聖者,但吾輩在因地絕不會是聖者,最好的境界也只是「等聖」,如等覺菩薩雖名「等覺」,而又非正覺佛之差別之謂。「等聖」也非真聖,所謂真聖,須已斷三毒。等聖,應列為菩薩五地或二乘三果的境界,是已破貪嗔二毒。

在這最高的因地中(雖然也已證果,但以斷三毒為準,則仍在因地裡),也仍不離心念生滅的現象,即便阿羅漢走路,也仍能用六根觸六塵,也仍會有心念生滅,除非入滅盡定時(已斷三毒),才無心念生滅。

--------------------
註一
--------------------
這指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這不必然是「空三昧」。

三昧,是梵語「三昧耶」之簡稱,另譯成「靜慮、禪那」。靜慮二字適用於同境界之三摩缽提法;禪那則適用於同境界之禪那法。而三昧,則適用於同境界之奢摩他法。以上三法出自《圓覺經》之三種可成佛的修行方式。廣說則為二十五定輪。

無色界有四天,或稱為四定:空處定、識處定、少識定(無所有處定)、非有想非無想定。

上述空處定,並没真正無念,只是定在自我覺知之處,而誤以為真空,跟四禪無想定差不多。

第三定仍有心念生滅,能察知仍在心念的作用中,而稱為少識定,雖然又被譯成「無所有處定」,而卻不是最恰當的譯法。

至第四「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則可理解成住在一個執著中,如某人堅持某現象、某義理時,就是住在執著裡,它可壓縮成一種境界:「俱生我執、痴毒」。這個定又稱為「因緣定」!不離因緣和合而生,則有輪迴,所以不能解脫三界。
至於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不知不行輪迴去,能悟能明解脫始

 某法友問:

  為什麼我會喜歡二次元的女生,覺得她們可愛呢?


  以前古代沒有動漫人物,都是對於人的喜歡,現在

  出現了動漫,裡面畫的女生感覺比真人都好看,這

  是為什麼?


  目前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動漫,這個比真實的人都喜

  歡,這個我不太想得明白。


*****************************************************

本人回覆如下:


貪嗔痴是以各類情況而發現!


最典型的就是六根對六塵而引起,而六塵又有更多的排列組合之「複合塵」,如電影不只有光景(色),也有音響(聲),還有情節內容(法)。


而現在的科技發達,據說就有種技術,使得看網頁時,觸摸某種設備,就能感到網頁內容的震動、粗滑,這就與「觸」塵有關。


二次元的內容令樓主感到喜悅,那當然也是不離於三毒之「排列組合」結果。乃至於,對某些人而言,純只用意根做白日夢的幻想,也會樂呵呵的。


所有一切,皆從妄而生,而妄的過程即是生滅來呈現,如是過勞,等而下之的,最後就形成了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於是有了三界(世界)、六道(眾生)與各眾生之貧賤富貴(業果)。


吾輩學佛者,應具智了知,一切的背景都一直在生滅不停,如同電腦中一直供電的電力。由此電力,於是出現人工智慧的AI軟件,可經由喇叭與您對話,但不要把它當真了!!


對人來說,電力如同業力,因為業力驅使,所以才落入輪迴,成為了類似AI軟件的人類。不只不迷惑於AI軟件可與您藉由不同設備(網頁現文、喇叭發言、麥克風收音...)而能與您對談,要真正的理解,一切的一切之背景,都是不斷的生滅!


「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釋迦牟尼佛


若生滅現象遞變緩慢,會誤導眾生,給予不變、恒長的錯覺,即便是黃金、鑽石都會有分解之時,若能理解了一切生滅不停,就能產生二乘的正見,而斷三界輪迴見惑。


若再進階,了知一切無常的生滅之本質,是如同《圓覺經》的開示:「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之後,可再去理解這個生滅之來源為何?


續上經文,佛續開示為:「


如眾 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於無生中,妄見生滅』,這是以眾生立場而言,它才是真理!是「妄」而產生一切的。


佛經中對妄的開示,就是上述圓覺經文的開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無論夢中是怎麼的得與失,對於已醒者而言,都如空中花、水中月。空花本就不曾存在過,於醒後又要求空花產生,或找尋空花消失的處所,那就不是愚或智,而又是「妄生 」了!


  非真非假、非智非愚,不在二邊,亦非中間,

  若不離生滅,它就是妄或智!


  妄是眾生,智者為佛!


  若不在二邊又已寂滅者,則名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


以上隨緣而言,普願見聞者法喜充滿!


  法迄巴 合十


P.S

以下王陽明四句教很適合以上本人所說,茲提供見聞者思惟:「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在致知,知而不迷則聰,聰則易明而具智。而真智者,必然走向解脫輪迴路,乃至自覺覺他的菩薩途!


格物,就是在了解宇宙一切所有的原理!凡見聞本文且又曾詳閱《圓覺經》、《楞嚴經》之見聞者,恭喜您已知宇宙一切所有的原理,没錯,它就是「妄」!


若您對「妄」之義理還有一點迷惑,建議再回去詳閱打開CBETA電子大藏經,找《楞嚴經》關鍵字:「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把它的上下經文詳讀,包括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