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立地成佛,與即慧之時定在慧

  定、奢摩他、止:心緣一境而不掉舉、不昏沈。
  慧、毗婆舍那、觀:觀察所緣而不住。

  要解用功的狀況,與定慧關係,就須先了知何以有世界、何以有
  眾生、何以有業果輪迴之原因,而這在《楞嚴經》中依開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因為妄,所以有上述三種相續,而妄並沒發生,如空花、水月,
  但於無生中妄計生滅,才稱為輪迴眾生。眾生,就是妄的表相,
  所以,眾生亦無生。若無眾生亦無心、亦無佛,悉皆無生,所以
  心、佛、眾生、妄不二!

  雖然本來無生,但這領悟仍不能立刻令悟者立地成佛,所以佛
  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但既然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又怎必須因次第盡呢?
  所以,佛又開示: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而六祖慧能也說: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這種似乎可以立地成佛,又不能立地成佛的現象,就如
  同《大般涅槃經》對定業的開示:
     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
     亦非不得。(註一)

  這是說,一切都有可能!而至於是否令可能發生,變成必定發
  生,完全要看當事人的行為而定!!

  對真如本體來說,結果可如上述的現象。但若從相用來說,妄
  本質就是無生,雖相上幻化成輪迴現象,若能不受幻化影響,
  那麼,用止定、用慧觀皆是能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的方法,
  這也是何以《圓覺經》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出現。

  話題說回!

  當用慧而無所住時,此時無所住效果就等同於心緣一境而不
  移,所以即慧之時定在慧!

***************************************************************
註一
**********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

對眾生來說,一切皆由妄所演化而現,首先演化出第八識,接續又有
現識、分別事識出現。以下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

第八識:由未斷無明者之妄所化成,通稱彼為眾生,而實不只眾生能化
    它的性質有三個功能:執藏、能藏、所藏。
    ● 執藏:如倉庫本身(自證分)
    ● 能藏:如倉庫搬運工(見分)
    ● 所藏:如貨物(相分)


第七識:簡說由第八識之見分所化成
    它的性質有二個功能:
      外搬六塵進倉,內搬貨物出倉


第六識:簡說由搬運工,再加上貨物所化成
    它的性質:分別


上三識的關係,都是妄的化現,老八最細,老七其次,老六最大條。

無分別智

佛光大辭典

名相:無分別智

釋文:
梵語 nir-vikalpa-jna。又作無分別心。

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

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
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

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
無分別。

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

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種之別:
(一)尋思之慧,稱為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證之慧,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
乃道之「體」。

(三)出觀起用之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
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
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為自性,即:
(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
(二)離二禪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
(三)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
(四)離色
(五)於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

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
可相續任運。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
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乘阿
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