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識的遷移作用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09) T11, p0610a

爾時世尊讚長者言。善哉善哉。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問。汝今至心諦聽諦受。我當為汝說神識去來移滅。

跋陀羅波梨。猶如風大雖無形色不可睹見。然由因緣而現形色。現形色者其義云何。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崖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手足目等亦復如是不可得見。於諸色上增益勝處。或黑或白。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而現色。此識界亦復然。當須知云何於彼處此識界。得名受觸法界耶。

復云何此識界。捨此身已後受愛觸等。譬如風界能移香氣。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然後可知有識。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香根勝故有勝香。復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

二事勝者所謂色觸。其風多故花香亦多。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識亦大。識大故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惡也。譬如畫師既善成就板。隨欲出向作即能為。善意解故隨色能作。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而汝問此識云何捨此身至於彼世者。

跋陀羅波梨。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此業及命盡時。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內住。

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捨身及以諸大。捨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捨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何等為二。一者正念。二者觸。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一身受二念受。死後念有觸。

復次汝問識者何義。然有子能生牙。從智生識即名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然後還受於觸。苦樂智知故名為識。後復受善惡。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復次跋陀羅波梨。汝又問言。此識云何捨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鏡中照現身形。又如泥團模內鑄出身形。又復如日出時能滅諸暗。其日沒已還復生暗。然而彼暗無有常定。非無常定之處。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其人不見此識。然識受此身。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為男為女。或黑或白。或諸根具以不具。或手足正等。以不然。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昔所造諸業故。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諸有所生得色身內住識。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於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跋陀羅波梨。諸有及識六根境界。是六界處。有四大處。有五陰處。跋陀羅波梨。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跋陀羅波梨。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走跳現種種諸伎。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我無智能答。佛復言跋陀羅波梨。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而彼巧業無有色。以智所生。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此識造身故生。而此識無有可盡。猶法界修熏故。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尸。亦不為其所染。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又在豬狗等腹內受胎。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復次跋陀羅波梨。此識捨身已。隨善惡所行。此義何也。

此識捨此身體即受彼罪福。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因觸故受微妙香。至臭穢之處。或至諸尸臭處。

跋陀羅波梨。彼風隨至多處。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將彼香氣過。而彼風界無有色。及彼香亦無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身已將善惡而移。如是次第而去。彼識欲移。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有身不移本處。

如是如是。有福亦生。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然此識不從咽喉出。亦不從諸孔出。其識出時亦復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或雞卵鵝卵在[穀-禾+卵]內。其[穀-禾+卵]無孔云何知識別而[穀-禾+卵]不破。其識云何移徙。

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善熟然後壓取油。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彼香不著烏麻。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然後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因彼二故其香移徙。

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穀-禾+卵]。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復如是。汝當如是知。

復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應如是見。

復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而彼種子擲置地內。生牙莖葉花果子。或白或赤或黑。各有自味力成熟。而彼地界是一水火風大亦然。

如是如是。此識有一法界。一切諸有中成就身然後生。或黑或白或赤等色。或本性剛強。或本性調柔。

復次跋陀羅波梨。命終之時此神識捨身已。成後身種子因。欲作手足等體。而當時未有身分。而彼捨地分取法界分。而彼諸界共念和合。然彼念以信敬力故。法界念和合。取識不離識。而法界可見。亦不離法界識有因。然彼識風為助。自餘法界皆為微妙。所謂念界受界法界色界。

爾時跋陀羅白佛言。世尊。彼識云何有色。

佛告跋陀羅波梨。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跋陀羅波梨。譬如生盲之人夜睡眠中。夢見種種天妙諸色最勝最上。而彼人見已生最勝喜樂。睡眠覺已便即不見。及至天曉而向他說。諸人輩聽我昨夜眠中夢也。我見最妙最上端正婦女之形。復見丈夫百千數眾。復見園林。此中彼處我皆夢見。或有人身體柔軟。手足端嚴臂膊傭長。身體纖細腰跨正等。而彼生盲夢中所見諸人。身體形容及莊嚴瓔珞皆悉具說。爾時彼生盲人。如是所說形體生識不見。於汝意云何。彼生盲之人。睡眠所夢云何得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為我解說。此事云何得見。

佛告跋陀羅波梨。跛陀羅波梨汝當知。以內眼因智力。彼生盲人。在夢中見非實眼見。

跋陀羅波梨。如夢中人見色少時正念其死。人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跋陀羅波梨。更為汝解。其死人神識如種子移。譬如種子散於地上受取四大。如是此識受正念已。受受已受善及不善。已捨身已然後移。

跋陀羅波梨復問世尊。云何此識受善及不善識然後移。

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蓮花色摩尼寶隨色影變。若置黑影形即變黑。若置白中即變為白。隨其影形所在之處。彼摩尼寶即同其色。所安置處隨其地分色即隨變。如是此識受善及惡。而即移去亦復如是。

爾時跋陀羅波梨。復問佛言。世尊。此神識何體而現。

佛告跋陀羅波梨。此神識無形。無聚處。無積貯處。畢竟不可得。不可得言。此神識有生有滅有惱亦不可言。

跋陀羅波梨。譬如從子生牙。亦不可得爛子生牙。亦非壞子生牙。而彼好子乃生牙成就。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子牙住何處。或在莖或在葉或在根。為彼子在樹枝。

/* 受胎原因 */
如是如是。此識於身體無處倚住。不在眼不在耳不在鼻。乃至亦不在意。猶如從子生牙。所生子牙者。以取受為本。彼處取故。即便受胎。受胎已即有觸。如生牙已依時即有枝葉花。有枝葉花即有子。

如是如是。此識先成就身體。身體成就已。其神識無處可住。亦不離神識有身。如彼種子從樹熟已然後有子。非生果有子。

如是如是。此身命終之時。從身體中此神識顯現。以受和合。以愛相縛以念相執。善攀緣和合。或非善攀緣和合。以風界相持。智熏逐業緣。父母和合。然後此識顯現。

跋陀羅波梨。譬如善成就好明鏡見面形。非無其面得見面形。亦非無明鏡可有面形。如明鏡及面兩緣和合得有面形。而其面形無有色。亦無受亦無有識。但隨身轉動。其鏡內形亦轉動如身。言語移徙轉動申縮俯仰。隨所作者。其鏡內面形。亦作如是事相顯現。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其面形因何事故。而現形鏡中。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因人身體故現彼鏡中。如是形隨其身色。面亦有如是色。彼形亦如是色。或諸根具足。或不具足。彼面形於明鏡中。亦復如是現其形相。

跋陀羅波梨。如彼明鏡成就面形。以有身故。彼明鏡中現形。如是此身。因識有受有取有識有諸行。成就身體。言彼明鏡者。彼緣父母和合。當知如身滅已。無有識形。如彼明鏡現面形已。又清水中更見面形。如此識捨此身形已。至於彼復受餘諸陰。譬如尼拘陀樹子。或優曇婆羅等諸樹子。雖復細小。而能生極大樹枝。生大樹枝已。捨彼形復更餘處生。而彼子界捨樹形已。隨時乾枯無復本味。其本味滅已。彼樹便即乾枯萎悴。如是此識。微細無定色形。生諸身已更復捨。更成就前別體。猶如大麥小麥烏麻小粒大粒等子。隨所地方散處。於彼地方即便著根。

如是如是。此識所有眾生身內。移於彼處。即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從此世移至彼世。猶如蜜蜂見其味。於花內取其味香。而捨其花更移別花。或捨惡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已樂著彼花取彼香味。

如是如是。此神識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惡果故。或復受地獄畜生餓鬼等身。受已復受別身。

而此神識云何須觀。譬如鬱金香子。或紅藍花子。或分陀利花子。其體本隨分色不定。而彼子內不可見牙亦無定色。而彼子入地得水潤澤即便生牙。有牙已然後生花。而彼色不可以子得見。亦不離子有牙及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此身已欲成彼身。彼肉團內未有諸根。何況諸入。既無諸根及入。豈可有天眼天耳及香味觸。體得有知理豈可知。我於彼時作如是諸業。我過去如是身體。但因識而受。譬如蠶虫以自身口出於絲縷作繭。纏繞其身於中即死。

如是如是。此識自生身已還自造業。猶如蠶虫出絲纏繞。即自滅身移向於彼。譬如蓮花生於水中。即有妙色香味。而彼花內無水正體而可得見。彼花滅已。所有地方置子於中。則有色香所住。

如是如是。此識所移之處。諸根境界無共移者。受亦無移。其所移者唯有法界。譬如如意珠隨所至之處。有須之物即隨念得。猶如日天光明自隨逐日而行。日所至處光亦至彼。

如是如是。此神識所移至處。受想法界等相隨不離。

復次此識捨身已取一切諸有。聚集取已。無肉無骨來就後身。彼取色身有及諸觸等事。以天眼觀見善惡受取。譬如小棗千年棗。菴摩羅果。迦毘陀等果成就時。各有一味。或苦或酢。或甘或鹹等諸六味。而彼諸果熟已。在所地方其味在內。子移彼處各自有味。

如是如是。此識子所移之處。彼自有觸隨福及無福。以有及念自隨而移

復次此識。捨身時作如是念。如我今捨此身故。名此念識。為識知善業不善業。知此業隨我而行。知我隨此業而行。如是等知故名為識。

復次此身知造一切諸業故名為識。猶如風界或時冷或時熱。或時隨臭有氣。或時因香有氣故知為風。如是此識體無有色。以取因色故。或欲取因故。或見取因故。或持戒求報取因故。乃至有受受因故受身體色成就故言為識。

爾時彼眾中有一長者童子。名曰蘇摩浮坻(音多尼反。隋言真月)從座而起。合十指掌。而白佛言。

世尊。其色云何須觀取。云何須觀欲取。云何須觀見取。云何須觀戒取。云何須觀。

佛告真月。凡有智者。欲知汝所問。當如是知。真月若有善色。若有非善色。從肉團時。須觀筋血。脈及氣脈。髑髏縫腦。大腸小腸。肺心肝腎脾膽諸藏。脂[月*冊]髓血。痰陰涕唾。不淨臭穢非常可畏。毛髮髭鬢皮膚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諸色皆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蘇摩坻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革*更]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軟者。彼名為水大。所有煖成熟者。彼名為火大。所有搖動屈伸者。彼名為風大。所有知者。彼名聲香味觸等界。所念知者故名為識。 

/* 識移 */
爾時蘇摩浮坻。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死時捨彼色界。云何彼識從彼身出。云何彼身捨已。作如是知。此是我身。

佛報真月言。真月。受此身正住之時。身業既盡捨於諸大。譬如以乳和水以火煎煮。以得熱氣乳水各別。而彼乳所有脂膩味彼無有色。

真月。如是如是。死人身別諸大亦有別。神識亦有別。然彼識取諸大。及取法界。已以法界熏念。取善及惡至於來世。譬如摩訶迦良那藥蘇(隋言大真樂蘇)。取種種藥味力煎。其內或有辛或有苦。或有醋或有鹹。或有淡或有甜。取諸味已入體成熟。色香等味取已。彼蘇體捨移而成藥味。此識亦復如是。捨身已取善及惡。及取法界。此識移去。言彼蘇味體者。即以喻身。言彼諸藥和合聚集者。喻彼諸根。言諸藥色香味觸者。喻識移去故言識。諸味將去者。即是識移。

應當如是觀。言人色別異者。或善色或惡色。或入體大真藥蘇熟消。即是喻善業。當如是觀。若言因彼大真蘇食已出痿黃色。即是喻不善業。當如是觀。如大摩訶迦良那藥蘇寶者。如是此識。應當觀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諸藥色味。取已成大真藥蘇。而彼蘇無有手足及諸根。但取彼味。如是如是。此誠捨身已及捨諸界。唯取法界。取受已取善及惡而去。

真月。彼人捨身已。於來世得正念得天念。或見六欲諸天。或見十六大地獄。或見身體諸根具足。彼於爾時作如是知。此是我身也。彼人命終之時。彼念見種種相。或見微妙輦輿。或見微妙園林。其園林內有種種樹木。新生蓊鬱可愛。或有妙池。或見種種成就諸事。彼見如是等諸相。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安隱如法取命終。而彼人神識。猶如乘馬。應當如是觀。言乘馬者。譬如有人在戰場內。身著好牢鎧甲。善持馬控轡速疾騙騎。如是此識。著攀緣鎧甲善果報。速疾乘出入息。捨諸界諸入等。捨已取後生諸梵天。乃至阿迦膩吒等天微妙之處。

妄的產生原因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中略)...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中略)...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中略)...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參考本人的見解「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22.html 

佛性是什麼?

  佛於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個感慨就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故,不得見如來』

  何謂佛性,無生是也。佛性是法身、真如、如來、自性......無量種名相,隨不同世界就有不同用辭。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時,第一個感慨就已道盡佛性的真義。那就是「眾生都具有正等正覺的能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實現」。

  美食固然美矣,饑餓人不食,終究不能止饑。所以,眾生只具有成佛的功能性而已,而這個「可正等正覺之能力」,就是眾生的佛性。

  上述是一種比較接近實際的說法,至今又已知另外又有「四種無生說法」,相信在其他世界可能有無量種說法,但皆歸於「一事」而消滅。

  五種無生說法:

     畢竟空、勝義有、因緣和合、佛性無生妄有生滅、
     佛性是能覺 (佛性不是境界,是能正等正覺的功用
           。眾生有佛性,指眾生具有『能』正
           等正覺的功用)


  一事入無生:無欲。當無欲時,什麼都不必說,說必有欲。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