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2a
復次大慧。諸佛說法離於四句。謂離一異俱不俱及有無等建立誹謗。
大慧。諸佛說法以諦緣起滅。道解脫而為其首。非與勝性.自在.宿作.自然.時.微塵等而共相應。
大慧。諸佛說法為淨惑智二種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眾人。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何等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真如禪。諸如來禪。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
相。如是觀察堅著不捨。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禪。
云何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
觀察義禪。
云何攀緣真如禪。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禪。
云何諸如來禪。謂入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相禪
攀緣真如禪 如來清淨禪
修行者在定 觀見日月形
波頭摩深險 虛空火及畫
如是種種相 墮於外道法
亦墮於聲聞 辟支佛境界
捨離此一切 住於無所緣
是則能隨入 如如真實相
十方諸國土 所有無量佛
悉引光明手 而摩是人頂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行方式略釋
觀世音菩薩的用功方式,是由聞、思、修而入,這偏向於圓覺經中的三摩缽提法。
眾生於因地用功,都稱為「有功用行」,都必須作意!這個功夫要一直用到八地菩薩位「能所俱泯」時才會捨離。
有功用行,必須「作意」,例如六根觸六塵,必須作意才知所觸是什麼,若不作意,則是圓覺經上所說的「任病」,任六塵生滅而不自知,於無了知中,心不綿密,於是出現心念滲漏,這就叫「有漏」。一念不能覺,就有生死,所以是有漏。這如同有破洞的盛器,水注入必然會漏失。
當功夫至七地菩薩時,作意已養成淨習,而能於念念生起皆察知,知後而無所住,名之曰:「覺」,稱為念念覺,使念念能入寂滅而不住寂滅,這就純是「無漏」。
六地菩薩與諸二乘阿羅漢,若欲入無漏,則必需入涅槃,否則不能無漏,以念念不能覺之故。
至八地時,作意習氣已斷,此時無能作,亦無所作者,是謂能所俱泯。類似「俱泯」的意境,可從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說經文而看出,它一直顯示遠離能所的狀況。
經文「初於聞中」,就是作意。若作意能達專心一志,而遺失六根對六塵的反應時,就是「亡所」。在這過程中,是逐步的亡所,但不是真正的亡所。至所入既寂時,才真正的亡所。
如此作意用功久久,則作意功夫將會更深入妄的底蘊,如同入初禪後再入二禪、三禪、四禪等,一層層的深入,這就是「作意用功久久」會達到的不同境界,但能達到的前提須「能捨」。
當「遠離」入流的階段時,會產生「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現象,這動靜二相就是「所」。耳聞到聲音是動相,耳聞不到聲音靜相,二相不生時,是心一境,指心專注於目標,而遺失六根與六塵相觸所產生之識的作用。
如同某甲被人拍肩說:「叫你三次,怎都沒反應」。此時某甲就是太專注於所做事之上,而遺失耳根聞聲之識知功能。實際上,某甲的心念是非常活躍,而不是死寂。吾人入定時的心念也相似,雖然不活躍,但也不死寂。
同時,某甲的耳根聞聲功能也「很可能存在」,只是具有選擇性聞聲。若某人在旁喊「著火了」,也許某甲就會反應。沒有反應,是聲音之關鍵字眼,並未達到被關注的臨界點,所以被心中執著於工作的專注力摒除,以致沒反應。
例如,某些已入定的人,聞不到外界聲音,但鐘磬在耳旁三敲,還是能聽的到。這又跟作夢相似,出現的不是平常介意的六塵緣影就不會產生作用,反之就能產生影響之作用,而使夢中人醒轉。
又,耳根聞聲功能本就有生滅,所以某甲該時也很有可能已暫時喪失聞聲功能,所以是真的沒有聞到聲音,是與不是要看狀況而定。
從上述說明的作意用功,若精進不輟於捨離所住境界,就能一階階的斷執著,其過程如下(參考註一,註二經文):
=> 初於聞中 (在色蘊中作意用功)
=> 入流亡所 (專心一志,入於「心一境」)
=>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捨色邊際,入受蘊)
=> 聞所聞盡 (捨受邊際,入想蘊)
=> 盡聞不住 (捨想邊際,入行蘊)
=> 覺所覺空 (捨行邊際,湛入識蘊)
=> 空覺極圓 (合湛,住於識蘊中)
=>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5) T19, p0128b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5a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釋:「湛」,空明、圓潤、盈滿,如同清徹、透明、無雜的大海水。若入於此,則是合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