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止觀之目的

以下没校稿,若有錯舛、別字,請自行腦補。
---
輪迴眾生(主要指具有意識的生命體,其中以人類為主),某些雖了知了要修行,卻不離輪迴習氣(指三毒),他們「粗糙」知道要止苦,卻迷糊、無知的掉入「以樂止苦」的輪迴中。

佛云:「有求必苦,無苦乃樂」

苦與樂是一體二面,如同一隻手總是有手心與手背,是無法獨存一面,所以「有求必苦」!

若能「具智」,了知上述之弊,那就應該把功夫用在「無欲的心念上」!須先「立志無欲以為體」,但由於無法一立志就頓破無明,就必須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之中加行「無所住以為用」。用,它目的在斷無明(註一),所以在用功之時,就要求專注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註二)。

若有緣見聞者無法使用「頓修法」,那就就須認真行持「漸修法」,那就是本主題所要討論的「止觀之目的」。

◆ 止
止,要達到它目的之前,要先了解為何要止?殺害眾生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行淫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概要來說,從使世俗一切善惡身口意行為,不能達到止之目的嗎?

我說:
  大修行人可視行惡如同行善,但上中下根器者(指一般眾生。
  全球70多億人,估計大修行人恐怕不會超過70人)不適合!
  所應行的是採偏善之頓修法或漸修法,而不應在行惡中達到
  行善之目的。例如學禪宗六祖惠能未出世度化眾生前棲息於
  獵人隊中。

止,初時是在止歇貪欲愛習,中者在止歇痴習,後者在破無明!

所以,一般人以為的「坐忘」之類的腦袋空空才是「止」之要義,這是錯誤知見。

真正的「止」,是「圓覺奢摩他」的頓修無為法,是在達到「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叫「隨順覺性」。這指隨順佛知見,而不是無生、寂滅。

這個「隨順覺性」是指有作用的、動的,如佛菩薩的願力。它不是不再作用,不是靜的,所以它也不排斥二乘根器者用此法,其所欲達到的「不受後有」之目的,因為「刀無善惡,善惡在持用者之心」!

使用「止」依人根器有不同之目的,而修行除非決定要走二乘的路來達到「不受後有」,那麼,就應依佛知見來用功。佛知見雖然是「無生」,卻是時時觀緣,依緣之成熟度,來決定如何度眾生?!

例如某次文殊菩薩在路上走,看到一個非常醜惡的眾生,卻說「易度化」之類語,還為異常醜陋者有自卑心,有求美之心,只要循循善誘就能度化。之後文殊菩薩就化身為一更醜陋的人來與那個醜陋眾生接近,而因此逐漸的加以度化而證阿羅漢果。

我在此主題中,主要訴求是在依佛知見,來說「止觀」的用功方式。

止,它的用功方式就是《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也是以下《楞嚴經》中之止歇方式: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
  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止,若能達到「心源」,這個止就能破無明!若不能達到則這個止就是「有為法」,之後須再「轉進」!

止,就是在達到上述《楞嚴經》經文之內容,其實它的義理並不難,就是不要再生出三種相續!也同樣是上述《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功方式,重點全擺在前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此二句能達到,後六句就不必去管它了。但若此二句不能達到時(未斷貪嗔二毒肯定達不到),則後六句的方式才能產生作用,其作用是要在「養成不妄覺的淨習」。

用世俗話說,就是「養成無覺淨習」,對智不達的修行人來說,他們會「心驚膽跳」於「不覺」...,者已不覺,那麼豈不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都不能了知了嗎?

其實,上述說的不覺,是要達到相當程度(以破貪嗔二毒為起點)來說,没達到之前,還必須繼續「妄覺」!

功夫之目的,是在達到最終的「不再妄覺」,所以要「養成隨順覺性」之淨習。這個隨順覺性,也不是明覺,而是「不覺」!有明覺就會有妄覺,此亦二相,要入不二,就是要在經過無量「切磋琢磨」功夫之後,把明覺、妄覺都拋棄,入無所入假名入不二!

何以故?《楞嚴經》早已開示:
 「性覺必膽,妄為明覺」

也就是本來無事,偏要自以為「明」了,卻不了知此明之時,正入了二相,妄也隨之而生!

如同永嘉玄覺大師之證道歌所云:「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 觀
觀,是梵文「毗婆舍那」的譯文,它是觀察之意。精細的理解,是指「觀察生滅無常」!若再更精細的的理解,它在「觀察生滅而不住」之意思。

若要使用功於「觀」來達到破三毒乃至破無明,那麼,它的要旨要先見道(破見惑)!

也就是不走二乘「不受後有」路線,而依於佛知見,那麼所謂的「觀」,其用法基本如同《圓覺經》中的「禪那法」或「三摩缽提」法。

上述二法都不離「以觀為主」的用法。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所以,用觀也如同用止,都要先「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來用功,若有緣人對此二義尚不了解,又願走菩薩乘路線,那麼,本人建議您先把所有佛經放下,先探究、領悟此二義理!

◆ 悟淨圓覺
《楞嚴經》經文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
  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諾!領悟上述義理就是悟淨圓覺!!

◆ 持淨覺心
依所領悟的破無明功夫在《圓覺經》中分成三種淨觀,廣為二十五定輪。其中的「奢摩他」法,與以下《楞嚴經》開示的方法相同: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若已領悟淨圓覺,修行用功就是於每一當下而不失所領悟時之意境、現象、狀況,這就是持淨覺心!

◆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即便使用「無為之頓修法」・「修行仍然有歷程(次第)」,這個「歷程」是依所選用方法而異。但這個歷程是心境、證境歷程,如菩薩諸地,並不是用功方法變動的漸修法狀況。

以《圓覺經》禪那法為例,此法又名「念數門」。也就是要對每一心念產生時,皆能了知,了知之後而不住,這是七地菩薩「常覺不住」的方法,詳見《圓覺經》。

即便使用「奢摩他法」,一切者用功在頓歇之上(止),初期用功也必然會「發覺」是否處於「無欲」的狀況(觀),而發現心念已墮入三毒的現象,並依所了知而調整心態,這也是何以之前我有如下說法之原因:
 「菩薩乘之止、觀使用,其實彼此是互涉,
  於止中有觀,於觀中有止,差別是以誰為主而已。」

◆ 物質科學來源
現代科學從十八世紀就已「走偏」了,偏向於「物質科學」,於是所有的發展,都是物質的科技!

而所以有這現象,這跟魔波旬之類眾生有關。

「不知何故」,破無明時(這指入佛地),會出現震破魔波旬宮殿的現象,這如同地球大地震,想想,芮氏10級的大地震,把所有房屋都震倒,當事人一遇到這天搖地震時,心中是否很恐慌?!

不止地球眾生會心覺恐慌,魔波旬世界(位在欲界與色界的中間,比大自在天更上層)的眾生未斷除貪嗔,也一樣會恐慌,這也是何以魔波旬下來人間阻撓佛法弘佈之主因。

想想,地球各國若有科技,能阻止大地震發生在該國,試問能不發揮該科技來阻止嗎?

上述說法是比較客觀的說法,但為何獨獨魔波旬宮殿毀損,而未聞其它天界有毀損(但有大震動)?這是很稀奇的事!實際上,其它天界宮殿是否有毀損,我並不了知,但没看到佛經有記載,所以「愚痴的以為没有」!實際上也許欲界都有「宮殿破損」,只是各天界之主並没有波旬惱恨的惡習罷了,反之是欣喜天人師(佛)出世...,罷了!因為不知實際發生現象,所以我上述用「不知何故」來形容!

總之,魔波旬討厭導致其宮殿破損的行為,所以下來人道惱亂佛法弘佈!

吾人了知,二軍戰爭不會只有一個人在打架,那必然有非常多眾生參與,於是就有魔子孫及魔兵團參與。

現在的問題是,魔波旬在印度遇到禪宗西天某位祖師時被降服,已承諾不再來惱害佛法弘佈,但那些魔子孫及魔兵團眾生,卻已廣泛散佈於本銀河系中。

不只如此,各銀河系也有各自的魔子孫等。而問題又發生在,佛不是只有一位,而是不斷的有佛出世,魔主也有生滅,也不斷有新魔主出現,那麼,這就變成有無量的魔子孫,在各銀河系阻撓佛法弘佈了。

以上,這就是為何地球科學與科技,從十八世紀開始「被誤導」至物質科技之原因!

◆ 靈性科學之止觀
物質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若該世界没有毀於核子戰中,那麼就極可能會進階發展出靈性科學的技術。

◇止
實際上,「止」的真正意義在於「不相續」之上,而不是「不發生」之上。這二個意思非常接近,但有微細差別。

不發生就是斷滅,這是外道不實虛妄法(所主張是錯誤知見,它並不會發生),或是二乘法(不受後有之主張)。

不相續則是基本上不發生,但也不阻止發生,並於發生時不執著!(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觀
這與一相義理有關,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有緣人曾閱過《楞嚴經》鄰虛塵的經文,就能了知色空關係。

又若已閱過該經的「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並了知該經義,就同時了知所有一切的發生,皆起於「妄覺」!

妄覺的產生,在新時代的用語就是「原生異常」,依此演化的一切,全都是異常,差別是異常嚴重層級罷了!六道眾生嚴重,三惡道眾生更嚴重!

觀,它的用意是在基於「已見道(已破見惑)」之後,在觀察一切的生滅都不離所悟(所見)的現象,這個見重依根器而不同,主要分為二乘所見,及菩薩乘所見。

二乘人之觀,一切是生滅無常!

菩薩乘人之觀,於一切皆是無常之後,還見到這個生滅起因是「妄」!也就是當下之「心動」。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靈性科學,它也是在研究所有的生滅現象,但不限於物質科學的「自囿」,對於能源之作用有更精細的理解。所謂的「維度」並不是目前物質科技現今所被誤導的理論,而是出於生滅的震動現象。

所謂平行世界,眾生已有不少人具有錯誤見解:
  以為有另一個像地球一模一樣的「自我」存在,而每個人心念一動,
  就會分支出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這樣現象。

又如前一陣子有所謂的「地平說」之主張。人的愚痴一發作,就失去理性,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某些現象是既合理也很難從現有知識中找出破綻的現象。例如20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

這個進化論本身是類似九真一假的方式來迷惑人類,因為當時科技不夠發達,所以看不出假是什麼,再加上「負面生命體之組織」從中搗亂,把跨越時代的出眾科技「掩蓋」,於是使得人類不了知其弊。目前這種弊處,已經大致所被揭露,但現今各國的生物學,卻仍「拘泥」在達爾文的進化論,而以為地球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註三)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結語:
  止與觀,都訴求在生滅時而能自在,只是入手方法不同罷了。
  止所訴求是,既然了知一切生滅為妄、無常,就不必去觀了,
  直接終止這個妄再產生,這就是《圓覺經》奢摩他法的用意。

  《圓覺經》禪那法與三摩缽提法則從「觀(毗婆舍那)」用功,
  來達到與「奢摩他」同樣之目的。

--------------------------------------------------------------------------------------
2020-03-17 補說

補說上述文章含義,原文:
  觀,是在觀察所有生滅之結構、現象,而不執著它,這功法所觀,
  不違現今科學與科技所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精細,佛之觀察精細
  到了知心念生滅剎那其及原因,而能觀察到第八識之存在及其作用。
  這都是科學的!佛法,其實是科學的方法!

補說:
  對於「觀(毗婆舍那)」之理解,要閱《楞嚴經》關鍵字「鄰虛塵」
  七分之後只餘空,及《諸法無行經》之一相義理。


  當觀察到所有生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後,了知「一相」。即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且理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由了知一相而再深入體證「以湛性成」的類似合湛狀態,所合的是「
  妄覺」而入不二,亦證得「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5.html
  」

  想像一下,當下自覺(如同眼見諸色)剎那生滅不停,而這生滅現象
  就是「自覺本身」,如同電腦能作用來自電力,即便軟件被設計出可
  偵測電力的功能,其所察知的也是提供這個軟件能作用之所依,一旦
  電力消失,則軟件也不會再產生作用,這是二俱空,也就是入不二!
  
  又如持刀斷首,未斷之前有持刀人(能),有所斷之首(所),一旦
  自斷其首,則不再有持刀人,亦無可斷之首(能所雙泯)。

  所以,當自覺生滅剎那不停時,生滅就是「能覺本身」,一旦再深入
  後,生滅既滅,能所雙泯,謂之不二,這就是「寂滅現前」!


********************************************************************
註一
**************
頓覺法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58.html

********************************************************************
註二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24.html

********************************************************************
註三
**************
【經文典故】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https://fatsiba.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