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修行知識及頓修方法

(一)修行知識﹕成佛法
   《圓覺經》及《楞嚴經》中皆有詳細開示,這裡就不添足續貂,請
   有緣見聞者,自行尋閱。

(二)修行細節
   若所用是「禪那成佛法」,它是念念覺的念數成就法,於念生即察
   知而覺!(覺﹕意指從迷至醒,從輪迴至自在的現象)

   先從濃重煩惱生起而察知,每個人生氣時都了知自己正在生氣(若
   戲語自己不了知,就關閉這主題吧),這是煩惱生起,必須察知,
   然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次從較輕微習氣生起而察知,例如輕安、愉悦、擔心、不安,察知
   之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再次,從心念生起而察知,這類心念常不帶著情緒,它的生起,偏
   向於「主動性的遍計所執習氣」,也有不少「被動性的依他起習氣
   」,是屬俱生我執乃至法執的領域,若生起是不由自主的,那麼是
   痴習,察知後不去相續它,這叫做「覺」!

   若心念生起後,卻又能自主,它稱為由識轉智。例如察知心念生起
   後,決定不相續它,當下立即坦蕩蕩無所憶(頗有一坐千萬年而不
   動搖之氣勢,實際用功階段是做不到),乃至下一念令其不生起,
   這就是自主,這就是「覺」!

   感性的情緒控制及消除,是二乘三果、菩薩五地及其以下境界都須
   用的功夫。

   理性的思惟、心念之控制,這是二乘四果、菩薩六地、七地須用的
   功夫。至能自在的令心念消失、產生,這是菩薩八地及以上菩薩的
   境界,又名無功用行!

   其中七地比較尷尬,他已證無生法忍,也是無功用行,卻又須在「
   心念生滅上」達到不控制也能如意的程度,是柔順忍至無生法忍的
   過渡階段。八地菩薩就沒七地的弊病,因為一切心、意、識不現在
   前(註一)之故。

   注意﹕禪那成佛法,並不是不生念,而是在斷煩惱,所以注重的是
      心念生起須察知,察知後須覺!也就是自主時(沒有煩惱障
      ),可任心念自生滅。

      當功夫用熟之後,於察知時就等同於覺!乃至養成淨習,不
      再再去察知,而能念念皆不生起煩惱障,而能入寂滅,但不
      證寂滅,這是菩薩七地功夫。如是漸增,乃至心念都不生(
      註二)!


雖然,眾生各個根器不同,用功方法亦異,而斷惑的快慢,卻是由會不會
用工具的效率差別現象,來呈現!

功夫的使用,是無時無刻,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無不皆在用功自覺中!

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各類人、時、地、事、物,都在用功,豈有懈怠躲懶
之時,即便生欲愚念懈怠,生死迅速,又豈從此輩之愚耶?精進行者皆如
禪宗古德所云﹕「時時猛著精采」!

又,提個重點,若想用省力的陀羅尼,不想繁複費力費時,善用以下這個
方法﹕
  無 欲

功夫用的上,則無貪、無瞋、無痴,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故知無 欲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又,成佛修行法不是只有一種,若欲學其它諸佛因地法行,請詳閱《圓覺
經》開示!

凡閱《圓覺經》者,必須達到「悟淨圓覺」,而能「持淨覺力」用功,若
此二項達不到,那叫做﹕功已搪捐!

若又行有餘力,也請詳閱《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及《楞嚴經》。

最後的四提示﹕
   ● 修行重點在「不相續」無明習氣!(違其現業)
   ● 用功而能察知,於察知時,須立覺!
   ● 無 欲至狂心自歇時,歇即菩提!
   ● 頓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
註一
**********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二
**********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
註三
**********
立志無 欲,亦能行無 欲法,乃至能無 欲,或已無 欲,是謂因地法行!

建議詳閱﹕禪宗頓教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