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2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為何覺性本空?
(19:56:19)*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但用此心」此人還不「死心蹋地」斷煙癮還用掛礙,被物所轉,談何觀自在呢?
(19:56:3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觉在心 心是幻 幻归空
(19:57:31)[*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修行是一步步在進行,不是符合吾等標準才是修行。我已斷見惑,您未斷,我是否可以說您連見惑都未斷,簡直不能算是修行人嗎?
(19:57:4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若不覺,又與輪迴眾生何異?
(19:58:36)[*桃園法迄巴]与弘法说:這裡沒管理員,也許算是好事
(19:58:47)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也对
(19:59:0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那又該如何用功不落入二邊呢?
(19:59:33)*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我謙虛一些你說我末已斷見惑,也沒絲毫影晌到情緖,如如不動之「心」
(20:00:21)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但能观空
(20:00:29)[*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有沒有斷見惑是有一個客觀標準,就算不以客觀來說,自己也會知道是否已斷!
(20:00:32)溪沙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叫断见惑?
(20:00:39)[*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不觀空可以嗎?
(20:00:49)[*桃園法迄巴]与溪沙说:請先查辭典
(20:01:39)溪沙与[*桃園法迄巴]说:字典有时言不达意的,不如您来说一下.
(20:01:46)*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是的自己也會知道是否已斷!
(20:01:57)[*桃園法迄巴]与溪沙说:去查丁福保的
(20:02:57)[*桃園法迄巴]与溪沙说:斷見惑者,已斷三結具十六行。去查三結及十六行。
(20:03:4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可以
(20:04:0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不觀空時,那又要如何做才可以斷惑?
(20:04:24)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无住
(20:07:48)[*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如何一個無住法? 例如,有眾生來打您時,以前您要觀空,現在要無住。但要如何無住才能斷惑呢?
(20:08:07)*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所親近的凈空比丘,永惺上人,聖一老和尚,以及本焕老法师他們都是言行一致的人,包括斷貪慾等等
(20:09:26)[*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不談這些葛藤,可以談佛法疑問!
(20:09:3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让他打吧
(20:11:49)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本来空空你断什么
(20:11:51)[*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如何因應? 被打時思想消失? 生瞋? 還是什麼?
(20:12:21)[*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若本來空,您無一切作為,則您就是本來佛了。佛有三明六通,您來說我右手持什麼物?
(20:13:17)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是佛
(20:13:55)*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本空空與他何干? )
(20:15:55)[*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所以,眾生來打您時,您如何因應?
(20:16:07)*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本空空與他何干? 不切實際 )
(20:16:09)[*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只是被打那就有過
(20:17:11)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的有何意义
(20:19:34)*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達本』此人,整天把無智亦無得本來空空,本來是佛,這句話掛在嘴邊有用嗎, 不切實際 ?增上慢,
(20:20:17)*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達本』此人,整天把無智亦無得本來空空,本來是佛,這些話掛在嘴邊有用嗎, 不切實際 ?增上慢, 〖重复〗
(20:22:3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說的,是您在被打時,要知道如何用功。您只說本來空,但那是就法身的角度而言,眾生還得用功斷惑,才能報身圓滿。那可不是一句本來空就結束了。
(20:23:26)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是惑
(20:23:3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貪欲愛習
(20:24:13)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一场空
(20:24:55)[*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是一場空,但眾生就是空不了。口頭禪無益解脫,要有實際的修行才能斷惑。
(20:26:12)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能认识到就行了 修什么
(20:26:5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認識到了,那又如何能免輪迴?
(20:27:31)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无住就是解脱
(20:27:53)*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20:26:12)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能认识到就行了 --------那比喻佛陀吃飽了他沒修證難道只認識食物而已,又不是他本人親自吃,廢話 )
(20:28:4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用不着达
(20:33:45)[*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聽誰說「認識到就是無住,就是解脫」? 您能肯定這是正確,並敢發誓這絕對是正確,否則您願墮地獄?
(20:34:34)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从何处修
(20:34:52)[*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從無住修
(20:35:31)[*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您不要私下評語,若不認同的話,當他的面說他的過。
(20:36:38)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是谁
(20:37:59)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谁无住
(20:39:08)[*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是妄想執著,當知幻時,當下無住。
(20:39:28)[*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聽誰說「認識到就是無住,就是解脫」? 您能肯定這是正確,並敢發誓這絕對是正確,否則您願墮地獄?
(20:39:52)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没说
(20:40:11)[*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所以,您對自己所說的並沒有信心!
(20:40:20)大同云冈艺人与[*桃園法迄巴]说:师。好啊。
(20:40:43)[*桃園法迄巴]愉快地对大同云冈艺人微笑着
(20:41:48)[*桃園法迄巴]与笑轻尘说:說的好,有些不會用功的人,就是喜歡妄語 => 哈哈哈哈各人其实在修自己而矣
(20:41:57)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您
(20:42:00)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与我
(20:42:03)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离远点
(20:42:05)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
(20:42:10)大同云冈艺人与[*桃園法迄巴]说:请问师:修行中可觉过大天魔吗?
(20:42:29)[*桃園法迄巴]与笑轻尘说:您自己用功,心若遠離我,自然就不會近!
(20:42:36)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肯定
(20:42:40)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是您要接近我.哈哈
(20:42:50)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所以您再如何说
(20:42:53)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与我何干?
(20:42:56)[*桃園法迄巴]与大同云冈艺人说:大天魔是指波旬嗎?
(20:42:59)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只修我自己.哈哈哈哈
(20:43:21)大同云冈艺人与[*桃園法迄巴]说:也可以这样说。
(20:43:23)[*桃園法迄巴]与笑轻尘说:沒錯呀,既然如此,又何必說要我離您遠一點?
(20:43:33)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
(20:43:36)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有些人
(20:43:39)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当远离为妙
(20:43:45)[*桃園法迄巴]与大同云冈艺人说:濡有
(20:43:46)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哈哈哈对不?
(20:44:32)[*桃園法迄巴]与笑轻尘说:是呀,像之前的那位「開心哈哈笑」之類的人,就是此類。您可以當他的面說我是如此說他的。
(20:44:47)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与你文字接触过
(20:44:55)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您有您滴修法
(20:45:05)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只要不影响你这一生的修行便可
(20:45:08)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与我何干?
(20:45:16)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您影响到别人
(20:45:20)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早说过了
(20:45:26)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要影响我怕是一个字
(20:45:28)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难./
(20:45:32)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哈哈哈哈
(20:45:3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若有疑,可以問我!
(20:45:40)大同云冈艺人与[*桃園法迄巴]说:现在没有了,反观清净时而又要证果时,出现过。
(20:45:51)[*桃園法迄巴]与笑轻尘说:一段話,您不能一次說完嗎? 這是不良習氣。
(20:46:37)笑轻尘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您
(20:46:53)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20:47:02)[*桃園法迄巴]与大同云冈艺人说:喔,您很肯定是波旬? 要他出馬一定要有大因緣,例如佛出世、他的宮殿出現第二個主人。
(20:47:38)大同云冈艺人与[*桃園法迄巴]说:现在没有了,现在见魔如见佛。
(20:47:40)[*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眾生是依業報而來,人生沒有意義。聖人是依願力而來,意義在度眾並自度。
(20:48:12)*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47:40)*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眾生是依業報而來,--->>你我即是
(20:49:0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之前所說的修行方式並沒錯,只是您自己沒信心,可見,您並沒有真切在用功!只是理上知而已。
(20:49:06)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都不过为了解脱
(20:49:16)*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46:53)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此問在某角度而言毫無意義
(20:50:0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不自由当然痛苦
(20:50:17)[*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
(20:50:35)*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那是一個比喻,你的眼睛有問題?
(20:50:41)*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發錯
(20:51:59)[*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若當認識到,就是無住,就是解脫」,它要成立的前提必須經過常用一段時間之後,能具神通功用。若不能,這個用法就有錯!不是法門錯,是人心錯。
(20:53:0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仔細的思惟,那一個眾生被打時,不知自己被打? 如此眾生,與您所說的法門又有何異呢?
(20:53:43)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没学什么法门
(20:53:5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所以,重點是「知幻即離」之「即離」,被打時要能離恐懼心、瞋怒心等之貪瞋習氣。
(20:54:22)[*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同時也相信您不只是沒學法門,也不是修行人。
(20:55:23)[*桃園法迄巴]与弟子妙修说:您妙修什麼?
(20:55:27)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学过佛 在修 不过不是出家人
(20:55:5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若言有修,怎會沒學過法門呢?可見您在妄語!
(20:57:02)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有为法都是幻
(20:57:2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無為法也是法。
(20:58:0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法是空
(20:58:3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眾生也是空,但又怎會輪迴呢?
(20:59:0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呢
(20:59:1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所以,了知雖然性空,但以妄想執著故,眾生妄受輪迴。法亦如此,雖其性空,以眾生妄想執著故,所以要用法!
(20:59:45)[*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若修行人不能了知此理,是謂愚痴人!
(21:00:16)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是出家人
(21:00:2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心出家
(21:01:11)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修了多长时间
(21:01:1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重頌重點: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要知幻也要「即離」。了解修行方法了吧?
(21:01:22)[*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很久了
(21:02:0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們來談論,如何達到「離」的目的? 您來說說!
(21:02:17)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的是出自圆觉经的
(21:02:38)[*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沒錯,難道您還認識有它經是如此說的嗎?
(21:03:2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只关心如何解脱
(21:03:5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那就來談談如何達到「離」之目的。之後再來談如何「即離」
(21:04:26)[*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問:如何能離?
(21:04:5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离什么
(21:05:08)[*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您不知離什麼嗎?
(21:05:3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以为你不知
(21:05:47)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
(21:05:57)[*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我已斷見惑,怎會不知? 倒是您知不知?若知就請直說!
(21:05:59)如如不动与[*桃園法迄巴]说:什么是心?
(21:06:1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如何离
(21:06:21)[*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離妄習,計有二: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21:06:4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心不生貪愛即是離
(21:07:26)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离了后呢
(21:07:46)[*桃園法迄巴]与如如不动说:心,亦名第八識,是積集滋長之意。
(21:08:0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離了之後就無話可說
(21:09:26)[*桃園法迄巴]与玄冰说:您要學那一種密?
(21:09:35)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就解脱了吗
(21:10:49)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我再问你 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21:12:42)[*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離之後就無漸次,這是慧解脫。人生的意義,我已回答。
(21:13:19)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你说没意义
(21:13:2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剛與您言「離了之後就無話可說」,我也汗毛直豎脫了一層,功夫又進入新境界。
(21:13:50)[*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對眾生而言是沒意義。
(21:14:22)[*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菩薩為何要說法? 因為利他也自利。今夜說法,我自己也得利了。
(21:14:44)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那修道干什么
(21:14:52)*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
(21:15:19)[*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在斷惑:思惑、塵沙惑
(21:15:35)*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22)*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菩薩為何要說法? 因為利他也自利。今夜說法,我自己也得利了。=======??
(21:15:40)达本与[*桃園法迄巴]说:谢谢
(21:16:20)达本看着[*桃園法迄巴],难过得要哭了。
(21:16:33)[*桃園法迄巴]与*112慧命居士说:典故內文太長,您有空去參觀我網誌,看今夜之論談集
(21:16:43)[*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
(21:16:51)达本向着[*桃園法迄巴]挥了挥手。
(21:17:01)达本走了,前路风风雨雨,各位江湖路上多珍重啊!
(21:17:14)[*桃園法迄巴]与达本说:有緣再會,合十!
(21:17:26)*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16:57)[*112慧命居士]与大同云冈艺人说:你沒斷除淫慾或意念淫慾塵不可出,你還是受業報眾生不是佛 )
(21:17:29)*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緣再會,合十! )
(21:17:37)*112慧命居士与[*桃園法迄巴]说:有空去參觀網誌 )
(21:18:33)[*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向大眾宣布:今夜前,我「用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今夜後,我將能用「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21:19:03)[*桃園法迄巴]与所有人说:又,若各位要了知阿羅漢心行,現在也可以問我,我已能肯定他們的心行是如何一個行法!
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佛三身義
No. 15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2) T03, p0298b
唯一佛寶具三種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一切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無漏一切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變現一切諸佛悉皆同事。
善男子。其自性身無始無終。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
--(編按: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遶。以無垢繒繫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名為後報利益。
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是真報身受用法樂。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為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為上首。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切諸功德法。名為如來自受用身。
--(編按:他受用身)--
諸善男子。二者如來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種他受用身。
第一佛身。坐百葉蓮華。為初菩薩說百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百佛世界。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第二佛身。坐千葉蓮華。為二地菩薩說千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千佛世界。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第三佛身。坐萬葉蓮華。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萬佛國土。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如是如來漸漸增長。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說妙寶蓮華。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諸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不可說佛微妙國土。利益安樂不可宣說不可宣說無量無邊種類眾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寶菩提樹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編按:變化身)--
諸善男子。一一華葉各各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億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諸天無不具足。一一葉上諸贍部洲。有金剛座菩提樹王。其百千萬至不可說大小化佛。各於樹下破魔軍已。一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大小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諸資糧及四善根諸菩薩等二乘凡夫。隨宜為說三乘妙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餘眾生說人天教。令得人天安樂妙果。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為佛變化身。善男子。如是二種應化身佛。雖現滅度。而此佛身相續常住。
諸善男子。如一佛寶。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樂眾生廣大恩德。以是因緣。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一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三者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四者極難值遇如優曇華。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具如是等六種功德。常能利樂一切眾生。是名佛寶不思議恩。
唯一佛寶具三種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一切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無漏一切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變現一切諸佛悉皆同事。
善男子。其自性身無始無終。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
--(編按: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遶。以無垢繒繫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名為後報利益。
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是真報身受用法樂。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為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為上首。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切諸功德法。名為如來自受用身。
--(編按:他受用身)--
諸善男子。二者如來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種他受用身。
第一佛身。坐百葉蓮華。為初菩薩說百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百佛世界。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第二佛身。坐千葉蓮華。為二地菩薩說千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千佛世界。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第三佛身。坐萬葉蓮華。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萬佛國土。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如是如來漸漸增長。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說妙寶蓮華。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諸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不可說佛微妙國土。利益安樂不可宣說不可宣說無量無邊種類眾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寶菩提樹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編按:變化身)--
諸善男子。一一華葉各各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億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諸天無不具足。一一葉上諸贍部洲。有金剛座菩提樹王。其百千萬至不可說大小化佛。各於樹下破魔軍已。一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大小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諸資糧及四善根諸菩薩等二乘凡夫。隨宜為說三乘妙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餘眾生說人天教。令得人天安樂妙果。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為佛變化身。善男子。如是二種應化身佛。雖現滅度。而此佛身相續常住。
諸善男子。如一佛寶。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樂眾生廣大恩德。以是因緣。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一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三者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四者極難值遇如優曇華。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具如是等六種功德。常能利樂一切眾生。是名佛寶不思議恩。
無生法忍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No. 6No. 680 佛說佛地經 (卷1) T16, p0723a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告妙生。
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由彼菩薩無生法中。得忍解時對治二想。
由遣自他二種想故得平等心。從此已上。彼諸菩薩自他異想不
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
隨所化緣廣宣流布。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
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
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
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
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
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
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告妙生。
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由彼菩薩無生法中。得忍解時對治二想。
由遣自他二種想故得平等心。從此已上。彼諸菩薩自他異想不
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
隨所化緣廣宣流布。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
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
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
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
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
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
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圓覺三種淨觀用法異同
‧圓覺三種淨觀用法異同
關於圓覺三淨觀的用法,可以參考圓覺經經文,這裡只是提個人所悟之重點。
此三法,只是入手不同而已,終究都是要經過四種隨順覺性的步驟。所以,雖然說奢摩他一向以取靜為行,但於因地用功,又怎能說靜就靜呢?如下偈: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前二句是奢摩他的功夫,試問那個因地修行人可以達到呢?所以,若不達到就「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那豈不是同於輪迴眾生了?
所以,圓覺三淨觀只是入手的方式,至中間過程時,還是有「覺礙為礙而不自在」的狀況,所以奢摩他在動中用功必然也有「念念覺」的狀況。而念念覺卻是禪那的功夫。
所以,本文意旨是,奢摩他法是靜功夫,若要動靜皆能用,必然不離禪那法。至於三摩缽提法的使用,那就不一定了。若一向生心來觀幻,那是可以不必用禪那的明數門。
關於圓覺三淨觀的用法,可以參考圓覺經經文,這裡只是提個人所悟之重點。
此三法,只是入手不同而已,終究都是要經過四種隨順覺性的步驟。所以,雖然說奢摩他一向以取靜為行,但於因地用功,又怎能說靜就靜呢?如下偈: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前二句是奢摩他的功夫,試問那個因地修行人可以達到呢?所以,若不達到就「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那豈不是同於輪迴眾生了?
所以,圓覺三淨觀只是入手的方式,至中間過程時,還是有「覺礙為礙而不自在」的狀況,所以奢摩他在動中用功必然也有「念念覺」的狀況。而念念覺卻是禪那的功夫。
所以,本文意旨是,奢摩他法是靜功夫,若要動靜皆能用,必然不離禪那法。至於三摩缽提法的使用,那就不一定了。若一向生心來觀幻,那是可以不必用禪那的明數門。
做事方式的智慧
‧做事方式的智慧
做事如同修行,可以一門深入次第斷惑,也有圓修頓斷沒有漸次。前者是先處理目前所知事件,而且是一件件處理。後者是同時處理所有事件。
我個人認為,做事的方式應該要分等級。處理方式,要依個人的能力而定。等級可以分危險、不危險但須立刻處理、盡快處理、暫不處理四類。危險事件要一次只處理一次。不危險但須立刻處理之事件,精進人可以同時處理二至三件,一般人可以一次一件。其它的事件,皆應同時處理。
在處理時,要「先思惟考慮」有那些與此事件相關性、具有時間線性關係、具有空間關係,然後再決定是否要把這些相關事件「一齊處理」。例如:
1)事件相關性:當要買房屋時,會有一些稅要繳,所以在買之前,就要參考稅捐多寡及誰來付
2)時間關係:當要製作文件時,須有參考資料,所以,在收集資料時,可以同時註記此資料的重點,若不做此工夫,則以後還是要再看一次資料。
3)空間關係:要去倒垃圾,此時就可以同時去買東西,不必回家後又出門一趟
同時也要考慮障礙性的問題。若此事件之未來、現在有障礙,那就要評估利弊,之後再決定如何處置。
而且,上述說考量是必須「養成習氣」,不是偶爾如此,偶不如此的行為。
本文章的重點在「養成圓融兼顧習氣」及「當下須警愓妄習」。若當下不能警愓,人常是一想什麼就衝動的去做。所以,若時時當下警愓妄習,那就可以養成圓融兼顧的習氣。
做事如同修行,可以一門深入次第斷惑,也有圓修頓斷沒有漸次。前者是先處理目前所知事件,而且是一件件處理。後者是同時處理所有事件。
我個人認為,做事的方式應該要分等級。處理方式,要依個人的能力而定。等級可以分危險、不危險但須立刻處理、盡快處理、暫不處理四類。危險事件要一次只處理一次。不危險但須立刻處理之事件,精進人可以同時處理二至三件,一般人可以一次一件。其它的事件,皆應同時處理。
在處理時,要「先思惟考慮」有那些與此事件相關性、具有時間線性關係、具有空間關係,然後再決定是否要把這些相關事件「一齊處理」。例如:
1)事件相關性:當要買房屋時,會有一些稅要繳,所以在買之前,就要參考稅捐多寡及誰來付
2)時間關係:當要製作文件時,須有參考資料,所以,在收集資料時,可以同時註記此資料的重點,若不做此工夫,則以後還是要再看一次資料。
3)空間關係:要去倒垃圾,此時就可以同時去買東西,不必回家後又出門一趟
同時也要考慮障礙性的問題。若此事件之未來、現在有障礙,那就要評估利弊,之後再決定如何處置。
而且,上述說考量是必須「養成習氣」,不是偶爾如此,偶不如此的行為。
本文章的重點在「養成圓融兼顧習氣」及「當下須警愓妄習」。若當下不能警愓,人常是一想什麼就衝動的去做。所以,若時時當下警愓妄習,那就可以養成圓融兼顧的習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