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巴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是 大寶積經 別譯本
----------
No. 35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卷1) T12, p0221c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9) T11, p0676c
世尊。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
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之藏。不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疑惑。
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說二聖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
何等名為二聖諦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
作聖諦者。是不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為無為及於涅槃。
世尊。無作諦者。是說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
如是所說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說。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
云何如來。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何以故。言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性清淨。出煩惱[穀-禾+卵]。
/--- 以下對法身的說法,與一般所熟知 「法身無生」 定義不同,請特別注意 ---/
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
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
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
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
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T08, p0911b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
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
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
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
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
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 末那計為我 <= 我執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 境界由識之心所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 賴耶即妄薰習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 妄識所熏習 <= 賴耶不被妄薰習時之本性是清淨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 轉識成智,就名為 大圓鏡智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 客塵無自性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鬥 <= 真妄互相薰(真妄皆是妄)
弱者去無迴 妄盡無來去 <=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 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 佛三身,體(法身)、相(報身)、用(化身)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 涅槃等同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
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
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
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
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
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 末那計為我 <= 我執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 境界由識之心所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 賴耶即妄薰習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 妄識所熏習 <= 賴耶不被妄薰習時之本性是清淨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 轉識成智,就名為 大圓鏡智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 客塵無自性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鬥 <= 真妄互相薰(真妄皆是妄)
弱者去無迴 妄盡無來去 <=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 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 佛三身,體(法身)、相(報身)、用(化身)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 涅槃等同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破見惑方式及其驗證法
破見惑的定義,就是沒有下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其中疑結最難破,因為它是習氣,而不純只是見解而已。
所以,破見惑的方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相信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而無疑心;或相信 一實相印(一切無生)而無疑心。
純相信三法印而不相信一實相印者,是二乘根器;二者都相信者,是菩薩乘根器。
相信就會有信心。當信心深到某程度,就具有類似定力的效果,稱為信力。力被產生之後,就能抗拒某些行為,而令其不發生(無欲),或發生後不再相續它(無所住,註一)。
當信力產生後,就能不再對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有疑心,這個無疑習氣可以帶到未來世,所以佛才授記,凡是已證二乘初果者,可以七次往返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菩薩乘根器者,應可證六地或七地位)。
驗證已破見惑的方式:
(1)、由已證果善知識來印可,以已證俱解脫六地菩薩為基準
(2)、若無已證果善知識印可時,就自行驗證
A、觀察自己三年內是否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有產生疑心?
B、已破見惑者,不必人教自己會自動守戒,觀察自己是否有守戒行為?
身口意的守戒行為,是二果或菩薩二地的標準行為,凡已進入此階層的二乘或菩薩乘行者,都會自動守戒。
什麼是戒呢?就是會令吾人墮入輪迴(人我執)、墮入無明(法我執)的身口意行為,都須戒除!
*************************************************************
註一
**********
無所住有二種現象,一是等同於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根塵相觸時,不生起三毒習氣,因此稱為無所住。
二是根塵相觸時發生三毒習氣,但察知已發生之後,就無所住,於是不再相續生習。
例如打坐時,忽然起一念,想起某人欠我xx元未還的金額,此時就要無所住而不相續它。但定力不足者,就會相續的去想:xx日再去向他要回。
打坐時還可以察知前念、後念的區別。但於其他生活裡就不一定能有這麼精細的察知,因為在動態中之故。
所以,可能前一有欲習的行為(不是心念)做完或沒做完,下一個有欲習行為又接續了。這還只是身口行為,更別說心念是何等的快速而難以被察知。
所以,用功於無欲,須養成淨習。變成自己不必思考的習慣。如同武功大師,不必起心觀察,但有飛鏢射來,就能自然的被動察知而避開。
不會修行的人,才以為要起心觀心;已破見惑(未破就不說了)而用無欲功夫不精進未養成淨習的人,才會發生輪迴(三毒) 現象而不能斷除,乃至於相續發生輪迴(三毒)現象。
所以,破見惑的方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相信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而無疑心;或相信 一實相印(一切無生)而無疑心。
純相信三法印而不相信一實相印者,是二乘根器;二者都相信者,是菩薩乘根器。
相信就會有信心。當信心深到某程度,就具有類似定力的效果,稱為信力。力被產生之後,就能抗拒某些行為,而令其不發生(無欲),或發生後不再相續它(無所住,註一)。
當信力產生後,就能不再對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有疑心,這個無疑習氣可以帶到未來世,所以佛才授記,凡是已證二乘初果者,可以七次往返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菩薩乘根器者,應可證六地或七地位)。
驗證已破見惑的方式:
(1)、由已證果善知識來印可,以已證俱解脫六地菩薩為基準
(2)、若無已證果善知識印可時,就自行驗證
A、觀察自己三年內是否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有產生疑心?
B、已破見惑者,不必人教自己會自動守戒,觀察自己是否有守戒行為?
身口意的守戒行為,是二果或菩薩二地的標準行為,凡已進入此階層的二乘或菩薩乘行者,都會自動守戒。
什麼是戒呢?就是會令吾人墮入輪迴(人我執)、墮入無明(法我執)的身口意行為,都須戒除!
*************************************************************
註一
**********
無所住有二種現象,一是等同於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根塵相觸時,不生起三毒習氣,因此稱為無所住。
二是根塵相觸時發生三毒習氣,但察知已發生之後,就無所住,於是不再相續生習。
例如打坐時,忽然起一念,想起某人欠我xx元未還的金額,此時就要無所住而不相續它。但定力不足者,就會相續的去想:xx日再去向他要回。
打坐時還可以察知前念、後念的區別。但於其他生活裡就不一定能有這麼精細的察知,因為在動態中之故。
所以,可能前一有欲習的行為(不是心念)做完或沒做完,下一個有欲習行為又接續了。這還只是身口行為,更別說心念是何等的快速而難以被察知。
所以,用功於無欲,須養成淨習。變成自己不必思考的習慣。如同武功大師,不必起心觀察,但有飛鏢射來,就能自然的被動察知而避開。
不會修行的人,才以為要起心觀心;已破見惑(未破就不說了)而用無欲功夫不精進未養成淨習的人,才會發生輪迴(三毒) 現象而不能斷除,乃至於相續發生輪迴(三毒)現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