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2002/05/13 佛法論議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請佛住世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常隨佛學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恆順眾生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普皆迴向
瞎子對法迄巴說:你睜眼,光明在哪兒?
故人來說:t
芭樂對瞎子說:楞嚴咒很好
法迄巴說:我即是光明
瞎子對法迄巴說:為何你不是黑暗?
法迄巴說:我也是黑暗
瞎子對法迄巴說:又為何要我睜眼?
sba說: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大方廣佛華嚴經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妙法蓮華經
sba說: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
為不取.........
法迄巴對瞎子說:汝是瞎子
瞎子對法迄巴說:少打蟬語
法迄巴對瞎子說:汝自不會。
芭樂對瞎子說:禮敬楞嚴經
故人來說:tt
瞎子對法迄巴說:即是光明又何必一定要睜眼?
sam進入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大方廣佛楞嚴神咒
小寶進入
小寶說:安唷~~我是小寶
故人來說:ttt
法迄巴對瞎子說:不睜眼不知光明!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文殊菩薩[未來普見佛]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諸大德安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回來了
芭樂對瞎子說:禮敬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迄巴說:不佛不魔仁者如意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大方廣佛華嚴經
瞎子對法迄巴說:光明用眼知?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妙法蓮華經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楞嚴經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大方廣佛楞嚴神咒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禮敬諸佛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這應該有很多大德想跟大德你論一論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稱讚如來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廣修供養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懺悔業障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你的儀式做完沒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隨喜功德
瞎子對法迄巴說:不睜眼不知光明?外道言論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請轉法輪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請佛住世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常隨佛學
法迄巴對瞎子說:光明用眼知: 然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恆順眾生
法迄巴對瞎子說:對此芭樂默擯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普皆迴向
法迄巴說:不是對瞎子說。(不善用此室功能)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普賢十大願很殊勝喔
瞎子對法迄巴說:瞎子不知光明?你去問問瞎子們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喔 我知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芭樂殊不殊聖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我現在修菩賢十大願,楞嚴咒,唸佛...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我怎麼知道我殊不殊勝,沒有感覺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喔 原來 那芭樂無願大願 你修了沒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唸佛一直唸下去就是了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那你只對普賢菩薩有感覺阿
故人來說:t
故人來說:tt
不佛不魔對故人來說:別t了來論吧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都沒有ㄟ
故人來說:ttt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你剛剛不是說很殊勝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但我都會很禮敬每一個人,如妙法蓮華經所說
的....
小寶進入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殊勝要一直唸佛唸而無唸,一直唸下去,所以沒
有感覺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原來是經典說的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不是啦,要去實行喔
相容進入
相容說:晚安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沒在行嗎 曾經停過?
不懂.進入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沒感覺耶,唸佛唸下去就是了...
不懂.說:安唷~~我是不懂.
小寶離開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原來念佛是當石頭?
法迄巴說:相容仁者晚安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五蘊皆空是沒感覺嗎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我覺得普賢十大願,楞嚴咒很好
不懂.對法迄巴說:您好啊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這是分別 有你說的沒感覺之意嗎 有阿大家都
看到你的感覺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錯了,心知肚明,但唸佛一直唸就對了,唸到沒感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那你停過嗎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從一開始初發心到現在 你停過嗎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每個人都有靈靈覺覺的佛性,所以我尊重大家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如果沒停過 何必強調要念
法迄巴說:不懂仁者晚安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慚愧啦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唸佛是要把心定下來啦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你心不定 還是覺得不定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安頓煩惱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煩惱到處亂竄?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菩提呢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煩惱和菩提都在一起的,所以要一直唸佛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念佛就不跟煩惱何菩提在一起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自成一格?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所以要念來在一起
站票進入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不念會分開?
不佛不魔對站票說:安
不佛不魔對站票說:我是收費的
站票說:安唷~~我是站票
瞎子離開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不對啦,簡單的說:如果把煩惱和菩提分開,就會
形成你所說的石頭
站票對不佛不魔說:安安
不佛不魔對站票說:本次門票收入加捐贈法界一切眾生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喔 怎麼說
不懂.對法迄巴說:請問師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一般我們該如
何奉行呢?惡是怎麼緣生的呢?然,善惡每個人的認定不同,有何依憑
嗎?
站票對不佛不魔說:^___^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石頭就不是菩提阿
不懂.對站票說:安唷~~我是不懂.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所以要實行普賢十大願啦
法迄巴說:不見惡作,不見善行即是眾善奉行。
站票對不懂.說:^____@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原來你是被四相改弄暈了
法迄巴說:見惡作,見善行,即是生。
法迄巴說:善惡之見,以是否能自在者所說為依憑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那麼念金剛經吧 先正正念跟知見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嗯....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所以也是念佛喔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唸佛即是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多看看 你才不會害怕變石頭
不懂.對法迄巴說:那佛弟子,是否直接就自淨其意下手?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如果把煩惱和菩提分開,才會變石頭
法迄巴說:善。但非究竟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所以你也別怕囉 因為無始以來沒分過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唸佛要唸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
我還是有我喔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不是怕不怕的問題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我認為願力很重要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既無我相 那我的存在 還是空相
不懂.對法迄巴說:究竟何謂?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對啊,但是去執著明明知道是"空"的東西做什麼
山離開
法迄巴對不懂.說:不隨不止。
法迄巴對不懂.說:會不會?
不懂.對法迄巴說:不懂
法迄巴對不懂.說:無所住。懂嗎?
不懂.對法迄巴說:不知道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本來的自性造成的習氣
不懂.對法迄巴說:常聽說,就是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我有很大的習氣
阿呆進入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習氣誰沒有
阿呆說:安唷~~我是阿呆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如去你來拉
法迄巴對不懂.說:不懂,我有一主題,汝去提撕提撕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來收費喔
法迄巴對不懂.說:明心見性解脫行釋疑廣論
站票對阿呆說:安喔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有人對習氣適用對峙 但是對峙也會造成令一個
方向的習氣
不懂.對法迄巴說:提撕是什麼意思?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有人對習氣適用對峙 但是對峙也會造成另一個
方向的習氣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所以除了唸佛外,把煩惱和菩提每天管好後,發
大乘心,發大菩提心,我認為普賢十大願,楞嚴咒很重要
不懂.對法迄巴說:我多是發問,少答別人,我不懂佛法啊
法迄巴對不懂.說:不懂就好。就怕是假不懂。若真不懂,就從基礎
佛學學起。
站票進入
不佛不魔對芭樂說:好拉 重要很重要把重要收好阿
阿呆對法迄巴說:說句不客氣話 你真懂 大家來談談吧
芭樂對不佛不魔說: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法迄巴對不懂.說:不戲語即論法
法迄巴說:不戲語即論法
法迄巴說:不戲語即論法。
阿呆對法迄巴說:先說好 ,是要論理,還是打禪語
不懂.對法迄巴說:怎有許多英文字母跑出,看不懂你所說的
法迄巴說:嗯。看不懂就放下!
阿呆對法迄巴說:你如果要打禪語 呆就和你打禪語,到時可莫說呆
戲語
法迄巴對阿呆說:再說。汝向來以什麼為宗!
不懂.對法迄巴說:謝謝說法,我旁觀囉
阿呆對法迄巴說:懂嗎?已經說了,再不懂,以佛唯宗
ooo進入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你們有密談嗎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共享一下喔
阿呆對不佛不魔說:沒有
不懂.對ooo說:安唷~~我是不懂.
法迄巴對阿呆說:佛是什麼?
阿呆對法迄巴說:什麼不是佛
法迄巴對阿呆說:我不是佛。汝道我是什麼?
阿呆對法迄巴說:哈哈 [你]當然不是佛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妄想]即非佛
阿呆對法迄巴說:我是你 你是我嗎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卻也非非佛
安進入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法迄巴仁者如何知自己破見惑呢?
法迄巴對阿呆說:汝不應機。連我是誰皆不知,還說什麼你是我?
法迄巴對阿呆說:等一下...
阿呆對法迄巴說:汝見呆而言,以不知如實義,還說些什麼呢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破見惑人不會墮三惡道,發墮阿鼻願不是空願

222進入
閑雲天水對阿呆說:阿呆兄也來啦,幸會
法迄巴對阿呆說:那是約15年前所發
不懂.對閑雲天水說:見惑是指法執嗎?
法迄巴對阿呆說:我是之後才斷的。
法迄巴對阿呆說:說錯人!
法迄巴說:說錯人
阿呆對閑雲天水說:安安
閑雲天水對不懂.說:不,見惑指身見等錯誤知見
法迄巴對阿呆說:無話可說,甚佳!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修何法門斷呢?如何自知?
222離開
法迄巴說:修無所住法。
法迄巴說:如人飲水!
故人來說:請各位認真談論,我會把今次法談貼在討論室!
法迄巴說:要說道理,就是於佛法無礙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思惑破多少品了呢
法迄巴說:言果證恐招謗。不論此
站票進入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無所住法,如何有修呢?有所修即有所住
4444進入
法迄巴說:未入前言修,既入後無所住。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言果證恐招謗。不論此===兄早論多時啦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向來以何法為宗?
阿呆進入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呵呵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心倒細。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喔,豈有粗細?仁者以何為宗?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不在粗細內亦不在外。仁者道是什麼?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不道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不道亦有道乎?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不道道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仁者以何為宗?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我亦不道道,汝謂我是誰?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思量即不中用
閑雲天水對法迄巴說:不識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思亦非不中用。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不識甚佳。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往後向什麼去?
閑雲天水說:仁者自宗尚不知?談什去處?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知吾宗是何?
故人來說:test
默然進入
閑雲天水說:願聞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一棒
默然說:大家法安。阿彌陀佛
站票說: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還聞否?
閑雲天水說:呵呵還真痛
不懂.對默然說:安唷~~我是不懂.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痛者誰?
阿呆進入
閑雲天水說:破壞和合有汝一份
閑雲天水說:痛是痛者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和合即非一合相。
默然對不懂.說:^^
閑雲天水說:佛言慈悲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善
閑雲天水說:喔,一合相是什麼相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再道一次
閑雲天水說:好語不說二次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還有話說嗎?
閑雲天水說:動了也
道希進入
閑雲天水說:如何是末後句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動即不動。汝動什麼?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吾道不得!
閑雲天水說:又動了也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汝又動什麼?
閑雲天水說:吾卻道得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得什麼?
相容對法迄巴說:仁者晚安,886
閑雲天水離開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相容晚安! 
相容離開
法迄巴說:相容晚安! 
法迄巴說:相容晚安
夏蟲進入
夏蟲說:安安各位
法迄巴說:這個閒雲天水 有些子
法迄巴說:不佛不魔,汝謂如何?
不懂.對夏蟲說:安唷~~我是不懂.
法迄巴說:夏蟲晚安
夏蟲對不懂.說:您好
不佛不魔說:酸味
道希說:安唷~~我是道希,我為聞法而來,各位法安,阿彌陀佛!
夏蟲對法迄巴說:晚安大德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何處酸在?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道希晚安!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賣弄文辭的文人酸
不懂.對道希說:安唷~~我是不懂.
不佛不魔說:後到者一起安
法迄巴說:閒雲在不在
站票進入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摔了
不懂.對不佛不魔說:hihi~~
不佛不魔對不懂.說:如何
法迄巴說:我看還吊著
不懂.對不佛不魔說:問安啦
故人來說:請各位認真談論,我會把今次法談貼在討論室!
不佛不魔對不懂.說:喔安
法迄巴對閑雲天水說:不打汝棒,有人說汝酸。汝去應答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賺得口舌 不見相契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他不在 摔了
法力無邊進入
不佛不魔對法力無邊說:嗨安
法迄巴說:他不在,但還吊著
不懂.對法迄巴說:他不在線上名單了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哦
不佛不魔對阿呆說:如去 你怎麼看
法迄巴說:了解
法力無邊說:大家好
默然對法迄巴說:嘻嘻,是網路故障
法迄巴說:晚安!法力無邊
法迄巴說:默然是誰?
法力無邊說:晚安
不懂.對法力無邊說:安唷~~我是不懂.
默然對法力無邊說:法迄巴是誰
法力無邊說:我也不太懂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還有話說嗎?
法力無邊說:一位行者
不懂.說: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想走嗎
999進入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看大眾是否有疑問。
不懂.說:我下線去,大家881~~~
阿呆對不佛不魔說:只看到禪真是纏啊,還真難纏,沒辦法,心饞又
纏,只好畫禪充飢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不懂再會。懂了再來
默然對阿呆說:呆如來今日怎麼沉默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如要去 下次再來阿 我們談個題目
夏蟲說:有事得先走了,886各位
法迄巴說:不懂再會。懂了再來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對禪機 不相契 多談無異
夏蟲離開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什麼題目?
阿呆對默然說:話不投機半句多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想東你答西 你想東 我不答東
故人來說:大家要說的差不多了!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這談禪語無異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無意義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觀點見地可以多研究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 什麼題目??
法力無邊說:大家有緣再見,拜拜!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再會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云何呼生山河大地
默然對法迄巴說:嗨,大師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還不熟悉此處風光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下次在會
阿呆對默然說:比賽[腦筋急轉彎],卻仍是拖著意識空瓶,轉啊轉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無所謂拉
默然對法迄巴說:您是哪裡人?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多來幾次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我說錯人了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如射箭一般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呵呵呵呵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要說什麼題目?
默然對阿呆說:^^
法迄巴說:默:我不是人
阿呆說:寧可執有莫滯空
默然對阿呆說:是哪裡佛?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聽聽兄的高見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要我如何說?
阿呆說:空不見空卻生見見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別貼經文依閣下見地而說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互相問難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放下即是! 此外無多語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呵呵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如剛來所云
故人來說:有人可以說三法印嗎?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都還提不起 要放何阿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真提不起嗎?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如果提的起 世界則增減拉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還在空中飛翔。
阿呆說:真了達者,必見空,且知從空起幻的諸次第,且知由幻返真的
諸方便,而非食空不化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識見未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識見仍未透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要不你的肉身可以讓你提多久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我不提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呵呵 那放下呢
阿呆說:本來無礙,何須放,漸法方便當成如實義,難啊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不]跟[要]還是兄的分別了知
故人來說:原來這裡沒人懂三法印,諸位再見!
阿呆說:緣起是性空,若執此化為實,則又非了
不佛不魔對故人來說:正表現給你看了
法迄巴對阿呆說:汝道什麼?
不佛不魔對故人來說:881
法迄巴對阿呆說:打錯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道什麼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不能道啥的剩下都是我所道
法迄巴說:故人,這兒有一實相印。汝欲知否? 
阿呆說:有沒有,說不說,都不離三法印,還要找什麼名相的三法印來
自縛呢?
108對故人來說:嗯 再見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我在問這句:我[不]跟[要]還是兄的分別了知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嗯 那如何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不解汝意是要還是不要。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再問一次您的問題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嗯 不解跟解 也是些分別了知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兄想交涉哪阿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現今是提什麼問?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你的不提 是兄的分別見所致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你的不解 亦是兄的分別見所致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分別亦是正見。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本體該提什麼解什麼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若戲語我即不共論。是問法還是問禪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您是在問功了!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當說這句話是閣下的分別正在跟非正見對比所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若打禪,我即無語。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非要戲論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汝道無語是何意?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是問這個嗎=> 本體該提什麼解什麼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好阿可阿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本體無可提。解亦免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延伸兄的不與無明交涉呢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有些人的戲語可以直接過澸不用理會)
不佛不魔說:?
道希說:道希向不佛不魔仁者頂禮!只你一句:不提,不解是分別見所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不好意思 剛剛關掉視窗了
法奇巴進入
不佛不魔說:剛剛網路故障
法迄巴進入
不佛不魔說:???
不佛不魔說: 有人在嗎
默然私下對故人來說:hi
道希離開
不佛不魔說:1234
法迄巴說:在
不佛不魔說:3234
不佛不魔說:網路怪怪的
默然對不佛不魔說:剛才網路故障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我剛所說。汝知意否?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哪句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還有事嗎?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下次再來吧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881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有空來談
法迄巴對不佛不魔說:沒事就再會。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81
法迄巴說:其它人還有問題嗎?
法迄巴說:故人不是要問三法印嗎?
默然對法迄巴說:謝謝大師啊
唯識進入
法迄巴說:我不是大師。您可叫錯了。默然
默然對法迄巴說:交涉什麼丫?
默然對法迄巴說:大師不對嗎
法迄巴說:沒事!
故人來對法迄巴說:願聞
默然對法迄巴說:^^
法迄巴對故人來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是三法印
109.對法迄巴說:請問{法迄巴}這名稱是什麼意思呢?!^^
法迄巴對故人來說:汝向來學什麼法?
法迄巴對故人來說:109: 那只是音譯名。 fa`tsiba
法迄巴對故人來說:說錯人。
法迄巴對109.說:只是音譯名。 fa`tsiba
109.對法迄巴說:喔>^^
故人來對法迄巴說:佛法
法迄巴說:故人須直心。學什麼法?若是佛法我即無話可說
默然對法迄巴說:嗨,您的誓願是隨便說問法您都誓盡您的方便解說
的。怎麼說無話可說?
默然對法迄巴說:隨便誰問法
法迄巴對默然說:因為佛法不可思議。我無話可說
默然對法迄巴說:如此您在說什麼
法迄巴對默然說:我什麼也沒說
默然對法迄巴說:喔這也是佛法
法迄巴說:不然,汝以為什麼是佛法?
默然對法迄巴說:不可思議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我先走ㄌ
默然對不佛不魔說:881,魔兄
法迄巴對默然說:有緣再會
不佛不魔對法迄巴說:慢聊各位
天外飛客進入
不佛不魔離開
默然對法迄巴說:88^^
法迄巴說: :)
法迄巴說:說錯人
法迄巴說:若大眾沒問題。倒真要道別
默然對法迄巴說:是問題多到無法問
法迄巴對默然說:哦。放下即得。
默然說:壁上菩薩快快請法啦
默然對法迄巴說:剛才的魔兄說,沒有提起,怎麼放下?
默然對法迄巴說:本無可提的有何要放的?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是您的問題嗎?
小明說:安唷~~我是小明
默然對法迄巴說:是我不解
默然對法迄巴說:所以請您開示
法迄巴說:小明晚安
法迄巴對默然說:哦!不解那一句?不佛不魔的問還是我的答?
默然對法迄巴說:就是剛才我問的問題丫
默然對法迄巴說:放下就是捨,但是一切都是自性,怎麼捨得掉?
法迄巴對默然說:本無可提是著空。識見仍未透
barya進入
法迄巴對默然說:行者捨妄不捨真
法迄巴對默然說:頓修行者一律捨
默然對法迄巴說:那笨本無可提也非不提。捨也非捨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句說得對
默然對法迄巴說:那大師一直說捨,是否不圓滿?
法迄巴對默然說: 但汝知入手功夫嗎?
默然對法迄巴說:我沒有入
法迄巴對默然說:汝之沒入是眾生見還是佛見?
默然對法迄巴說:行者捨妄不捨真--不是妄即是真嗎?捨的掉妄呢
法迄巴對默然說:我所說圓滿。但要看前人是誰而定。
默然對法迄巴說:嗎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個行者是漸修行者。以妄止妄的功夫。
默然對法迄巴說:但是不是說空華生於空,浪花來自大海,怎捨得掉
浪花和空華?
道離開
法迄巴對默然說:頓修行者是不捨妄也不取正
法迄巴對默然說:汝說沒有錯誤。理則頓悟。事非頓除。
法迄巴對默然說:還是須自在,汝說的才算數。不自在的話,說了也
是戲語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樣了解了嗎?
默然對法迄巴說:什麼是自在?
法迄巴對默然說:不被內外境轉。
默然對法迄巴說:那大師說說頓修的法
法迄巴對默然說:我貼過的文章您看過了嗎?
默然對法迄巴說:怎麼不妄不正
胡說進入
默然對法迄巴說:看過一些。
胡說說:安唷~~我是胡說
法迄巴對默然說:妄正同二妄,不隨不止,功夫用久即無所住。
法迄巴對默然說:無所住即入一行三昧。能入以後您自知光景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是真正悟入人的下手處。其他的皆是我方便說
法迄巴說:胡說晚安。會胡說嗎?
胡說說:唉!!生命實在脆弱
默然對法迄巴說:如何不隨不止
法迄巴對胡說說:哦。然後呢?
胡說說:劉海若
法迄巴對默然說:念起即覺
胡說說:植物人
胡說說:這些名字太可怕
默然對法迄巴說:念念相繼,怎覺
法迄巴對胡說說:胡說再說就默擯
法迄巴對默然說:汝覺否?若不覺怎知念念相繼不能覺?
胡說說:有朋友今晚突然入醫院
法迄巴對默然說:即汝現今所說話即是念,汝覺念起否?
默然對法迄巴說:大師和默然說法不懂念頭嗎?一字一念不念念相
繼?
默然對法迄巴說:動
胡說說:最近發生太多出乎意料的事
法迄巴對默然說:動什麼?
默然對法迄巴說:此時怎麼覺?說話的時候
默然對法迄巴說:動念頭丫
法迄巴對默然說:「此時怎麼覺」=
不就覺了嗎?不然怎說出口的?
默然對法迄巴說:嗨~~我說對每一個念頭都去覺一下,費勁不?
法迄巴對默然說:功夫用久,妄念不起了。
默然對法迄巴說:比如您打個字想個字都覺一下?
法迄巴對默然說:這是因為您有「欲求」的關係。若無欲求,還會來
問我嗎?那念頭不就安靜了?
默然對法迄巴說:不是不覺即覺嗎?
法迄巴對默然說:但這樣,你仍能聽看。佛性本能並不因念頭未起而
消失
默然對法迄巴說:覺即不覺
法迄巴對默然說:那是功夫已打成一片時的光景。汝今連「覺」也用
不上,談什麼覺即不覺。
默然對法迄巴說:喔,佛性本能的自動作用?
唯識說:ㄣ
法迄巴對默然說:性自性
唯識說:在無念時也有
參考離開
唯識說:即是圓成實性
默然對法迄巴說:嘻嘻,大師說的是,小的想學習道理
法迄巴對唯識說:你倒說得不錯!
唯識說:一念未生時
唯識說:有種子識的流注
法迄巴對默然說:道理懂了嗎?
默然對法迄巴說:讓大師一棒子打昏頭,不懂
法迄巴對默然說:那再問吧!
唯識說:動中定力不夠
唯識說:乃無法分辦心行
默然對法迄巴說:您意思是工夫不成片就不需要先學習道理?
法迄巴對默然說:不是
flow說:各位安安
法迄巴對默然說:晚安 flow
flow對法迄巴說:法仁者安
唯識說:正確的知見還是很重要的
默然對flow說:三佛安
唯識說:符合空性的叫正見
法迄巴對默然說:道理您知道了吧?(我剛已說)
唯識說:反正則叫邪見
flow對默然說:默您也安
默然對法迄巴說:了解了,謝謝
法迄巴對唯識說:汝叫什麼是空性?
道進入
法迄巴對默然說:背四個字「不隨不制」
唯識說:法:我修的是幻化觀
唯識說:遣除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法迄巴說:這個觀是實是幻?
唯識說:任何法都是幻
唯識說:都是空性心生
唯識說:在空性心中實無一法可得
法迄巴對唯識說:那你的法也是幻,又何必修?
唯識說:借假修真ㄚ~
默然對法迄巴說:說說什麼意思,白話的說
唯識說:若定力不足
法迄巴對唯識說:真是什麼?
唯識說:無法見道
唯識說:真如
法迄巴對默然說:說什麼?
唯識說:真如不在十八界內
唯識說:確有實際的作用
法迄巴對唯識說:簡單點講。您說什麼是真?
默然對法迄巴說:「不隨不制」--凡夫知道不隨不止,但是仍然隨
仍然止
808進入
法迄巴對默然說:狗咬您,踢不踢牠?
唯識說:法。空性心
默然對法迄巴說:當然踢他
唯識說:在踢他之前呢
法迄巴對唯識說:空性心又是什麼? 不要轉來轉去
默然對法迄巴說:我一般是逃走
唯識說:在生出踢這個法之前呢
法迄巴對默然說:您既看得見狗。念頭來了還能看得見嗎?
道對法迄巴說:[不隨不制]!中道義?
808離開
唯識說:當然 斯由分別起
默然對法迄巴說:是看得見念頭還是看得見狗?
法迄巴對唯識說:不分別意是什麼?
唯識說:一切意皆有分別
法迄巴對道說:是。汝知如何「用」中道義?
法迄巴對默然說:念頭來了還能看得見嗎?
道對法迄巴說:願聞仁者說!
法迄巴對唯識說:是誰在分別?
默然對法迄巴說:看見狗後就是害怕的念頭,然後是躲開,然後是它
咬我怎麼辦
法迄巴對道說:先看我與默然的對話
唯識說:法:是假我分別
法迄巴對默然說:先回答我問題,念頭來了看得到嗎?
唯識說:反正一睡起
唯識說:意識生起
默然對法迄巴說:沒有有意注意念頭的事情
唯識說:一切皆在分別中
道對法迄巴說:唯
flow對法迄巴說:法仁者,所有的方法也是因染習而存在,有法則如
以染換染,凡人不明法是無常,末那染解自然,法亦不存在了,不隨
不制之契入方法,般若亦自然調節為“又隨又制”,再者隨若不隨,
制若無制,無其隨制,故經曰諸法無我,為非我所控左右的,而三苦
之經是不可避免的,才能煩惱成為菩提矣
唯識說:第六識的本質本是審而不恆
法迄巴對唯識說:汝現今一切皆放下莫思維。 當下即是佛性
flow對法迄巴說:(若在忙先不必回)
默然對法迄巴說:那時應該是專注輿狗,
法迄巴對唯識說:我老實一句話講完吧!
唯識說:莫思維即是佛性..這點跟唯識不同
唯識說:即使一念不生
唯識說:仍是意識
法迄巴對flow說:OK,等一下再說。
法迄巴對唯識說:叫您一切放下莫思維,汝還打念頭說「即使一念不
生仍是意識」
法迄巴對唯識說:放下就是放下! 這多念頭還稱放下嗎?
唯識說:法:那我就得問您 吃飯這個法是怎麼生的
阿妹進入
唯識說:睡覺這個法是怎麼生的
法迄巴對默然說:您連念頭都不知道,我看暫時不談修行法門
默然對法迄巴說:哈哈
默然對法迄巴說:那師兄指教~~
阿妹說:大哥大姐好
默然對法迄巴說:大師告訴我怎麼修行
默然對法迄巴說:我是零點~
flow對阿妹說:您也好
法迄巴對唯識說:去靜坐幾分鐘後先把心放下,再來談什麼是什麼?
渡渡進入
法迄巴對默然說:您在笑就念頭知不知道?你知道自己在笑就是
「覺」
默然對法迄巴說:什麼都不知道怎麼修?
flow對渡渡說:渡渡安喔
渡渡說:大家晚安~~
渡渡對flow說:flow晚安~~
法迄巴對默然說:笑一聲「哈」,已覺在笑,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氣,
就不要再相隨。就這樣了
法迄巴對默然說:由粗而細,而到無所住,而入一行三昧。就這樣

The End
道對法迄巴說:覺
默然對法迄巴說:喔^_^.謝謝大師
唯識說:法:好 您說無所住
唯識說:那您為什麼會出定
法迄巴對默然說:上面那是「不隨」的方式。我再說「不止」的方式
唯識說:是誰知道無所住
默然對法迄巴說:請~~
法迄巴對默然說:笑一聲「哈」,已覺在笑,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氣,
就不要再「起心」止住它,這就是不止。知道後也「不隨」,這就不
止也不隨
flow對唯識說:無所住是全然鬆脫未有以意聚焦
法迄巴對默然說:剛少說了一半法門。在上面打個叉叉 :)
法迄巴對默然說:The End
唯識說:那知道放鬆的人是誰
默然對法迄巴說:^_^,謝謝
flow對唯識說:後來的自己
法迄巴對唯識說:打成一片就無您我之分了。
四念處進入
唯識說:意識永遠有你我之分
妙天進入
唯識說:不然在定中之人
唯識說:為何知出定
法迄巴對唯識說:分別也不稱為「意識」那個叫做「妙觀察智」。汝
真是懂唯識嗎?
唯識說:並不是需要修它
羽書進入
唯識說:法:除非你證悟明心
flow對唯識說:端看是末那或唯賴耶
妙天說:安唷~~我是妙天
四念處說:大家吉祥
唯識說:轉識成智
法迄巴說:放下!放不下就給你一棒!起意識分別永遠也別想入無所

默然對四念處說:新進來的師兄安安
四念處對默然說:默然 吉祥
法迄巴說:flow,您可以發言了
唯識說:法:除非您告訴我吃飯這個法是怎麼生的
唯識說:不然我實在對我所學有衝突
妙天對唯識說:我是雨天阿
法迄巴對唯識說:吃飯就專心吃飯你要問什麼法?
flow對唯識說:flow對法迄巴說:法仁者,所有的方法也是因染習而
存在,有法則如以染換染,凡人不明法是無常,末那染解自然,法亦
不存在了,不隨不制之契入方法,般若亦自然調節為“又隨又制”,
再者隨若不隨,制若無制,無其隨制,故經曰諸法無我,為非我所控
左右的,而三苦之經是不可避免的,才能煩惱成為菩提矣
唯識說:法:如果說您隱藏密意我能了解
小頑皮進入
唯識說: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四念處對默然說:為什麼有些字變成亂碼
小頑皮說:大家好 頑皮來囉
唯識說:但如果不知道吃飯、睡覺是怎麼來的
唯識說:我實在不知道您的說法正不正確
flow對小頑皮說:報日安喔
flow對barya說:安,了解
108對羽書說:安喔
flow對四念處說:使用軟體的問題
四念處對flow說:不了ㄝ
四念處對flow說:還是亂碼
法迄巴對唯識說:吃飯睡覺是「妄執」而來。不要去想世界怎麼來的
問題。佛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想只是煩惱增多而已。
小頑皮對flow說:頑皮不報日 只抱尾巴啊
妙天離開
唯識說:法:如果不知道怎麼來..
四念處說:我忙一下
法迄巴對flow說:我看完了。有些地方須要深究。把您的問題提來一
個一個不要一次一堆
默然對四念處說:亂碼?一般不會。您重新輸入
唯識說:那我很難相信你真得親悟真如
礽進入
法迄巴對唯識說:我有不用您相信。但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即
可。信不過,就不用再談了
小頑皮對flow說:哇 尾巴大師在釋疑啊 真疑問呦
默然對四念處說:用big 5 code.大五碼輸入
唯識說:法:我也是依法不
唯識說:人
小頑皮說:只許人信你啊 完了 無藥可救啦
法迄巴說:(將小頑皮默擯)
唯識說:這裡也不適合討論第一義
法迄巴對唯識說:去討論區貼問題吧
flow對法迄巴說:我意思是,四念處是提住而入,聚焦於局部單向
上,而禪坐是放入,打散任何焦點,但仍然是殊途回歸,主要是深層
的般若在主控以道律動,(不是指般若只是深層)
唯識說:法:如果您知道密義 也請您不要公開明說
小頑皮進入
道離開
flow對小頑皮說:頭尾一致啦^^
法迄巴對唯識說:我的「密」是說了,您們也不信
小頑皮說:自家大疑 放著不解 如何解別人呢 真是的  
aubrey進入
flow對小頑皮說:不要抱佛腳就好
法迄巴對flow說:然後呢?重點在問般若在控制一切嗎?
zip進入
小頑皮說:呵呵 只抱雞腳啃啊
默然對mymy說:安安喔
flow對法迄巴說:事實如此,不是學而問,是觀而見
mymy說:阿彌陀佛, 大家安安
默然對mymy說:爸爸怎樣?
flow對mymy說:安喔,還好嗎?
barya對mymy說:心滿晚安
mymy對默然說:爸爸精神回復了。。很好
默然對mymy說:阿彌陀佛^_^
mymy對默然說:需要時間休息。。謝謝
flow對mymy說:那就好
mymy對barya說:??。。 安安
mymy對flow說:謝謝, 安安啊
barya對mymy說:vv啦
mymy對barya說:又換名了?、
zip離開
barya對mymy說:^^
小頑皮離開
上網進入
mymy對法迄巴說:嗨嗨
法迄巴對flow說:汝目前如何用功?
flow對法迄巴說:已觀十六年,不用功了,功它自己在“用”
108對mymy說:姊姊 晚安喔
參考進入
mymy對108說:哇, 那樣有禮貌
法迄巴對flow說:見到什麼?
flow對法迄巴說:行解表層已派不上用場的意思
參考離開
108對mymy說:小弟本來就是禮貌國ㄉ
法迄巴對flow說:派不上用場底下是什麼?
上網離開
flow對法迄巴說:末那核心生死關已見“過”,難以言表
flow對法迄巴說:作意不作已不是能遮掩方式
mymy對108說:小弟乖乖^^
法迄巴對flow說:難以言表,亦得表。
flow對法迄巴說:沒有共同語言文字,如何表?在下菩提眼法,也叫
Phil
法迄巴對flow說:我無名字,汝道是什麼?
flow對法迄巴說:討論室名,世法有名耶
flow對法迄巴說:“汝道”是指什麼?
法迄巴對flow說:隨緣方便設名
法迄巴對flow說:是汝道。是我名
flow對法迄巴說:當然啦,名字是一時方便使用而已
法迄巴對flow說:若道不出就是功夫用錯矣
flow對法迄巴說:抱歉,在下國學學淺,麻煩兄請盡量用白話了
法迄巴對flow說:說不出就是功夫用錯了
法迄巴對flow說:就算讓您定力深厚入非想非非想仍是輪迴眾生。
法迄巴對flow說:您問我好了
flow對法迄巴說:知道而已,但本沒有言語,而需用許多文字才能表
達其由
法迄巴對flow說:若說不出,何來佛法?
法迄巴對flow說:何來三藏十二部經?
flow對法迄巴說:不用問,您要我問什麼?
法迄巴對flow說:您問我吧
法迄巴對flow說:若是無疑即別過!
flow對法迄巴說:那歷史不干我
法迄巴說:誰還有疑問要問的?
阿呆對法迄巴說:只跟你說句,不究竟啦,莫再執啦
flow對法迄巴說:佛法是佛性般若,不是文字的作意思維,在生活互
動中已有
法迄巴說:阿呆除外,還有誰有疑?
法迄巴對flow說:如何?
阿修羅進入
flow對法迄巴說:拿一堆權威文字幫自己佐證,是自己仍未解盡及明
白而已
123進入
法迄巴對flow說:汝莫望我有無,但自放下即知究竟。心外求法與

相乖
法迄巴對flow說:既云修了十六年,應知修行方便。
flow對阿修羅說:農夫安喔,久見了
flow對法迄巴說:我沒說您“有”“無”,我在說凡人心識習性而

flow對法迄巴說:凡人只相信“佛陀”卻不識“佛陀”,才是矛盾
處,在下了解導人契入包裝不可少
法迄巴說:還有人有疑嗎?沒有要告辭了
flow對唯識說:您也好,在下半緣覺,實際是全緣覺,而每人也都

阿修羅對法迄巴說:您來解疑ㄛ~~~哈哈
阿修羅對法迄巴說:請問這名子有啥好玩的說法
flow對唯識說:您想了解什麼?向內守戒皆門
flow對唯識說:沒有密,密是仍未覺見而知而已,一步一步走吧
flow對唯識說:清淨時您會知植物也有賴耶,但它不是密
flow對唯識說:給了答案您會以末那串聯到其他,給也沒有作用
法迄巴說:沒事我要告辭了
法迄巴說:大眾有緣再會。合十

法迄巴大德請進

以下 法奇巴 、法老巴 是二個故意使用相似本人網名來擾亂者。
**************************************************************

法迄巴大德請進


以下是敝人的一些淺見,敬請參考.

看大德的留言,應是已把握到般若波羅蜜的一些要旨,但是:
"明心見性,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敝人認為並
不對.
敝人認為,明心在初地,應能見佛的境界,否則如何可受報身
佛的教導?見性在八地,應能清楚的明見時間空間的虛妄,此
乃一真如心的意思.
總之,就敝人所知,明心見性有明心見性的境界,並不只是認
同一切皆是無常而已.當然,一切皆是無常是基本的佛法見地.

大名:jlou0215^_^於2002/05/10(18:49)發表


大名:jlo…於2002/05/10(20:31)發表

幾地跟明心見性基本上是沒啥關係
幾地意思是代表定力
明心見性是代表掌握實相
如果一真法界代表的全頻
定力代表是你能接觸的頻道
明心見性就好像你知道哪一個頻道在演什麼戲

大名:路人於2002/05/10(20:31)回應

時司理求頌

淨磨心鑑絕游塵
本際靈明自照神
箇裏機回圓歷歷
化分百億大千身

大名:999於2002/05/10(20:32)回應

>幾地跟明心見性基本上是沒啥關係

沒錯!路人之見不關己,總是比較客觀一點。

是否有「禪定力」,並不會影響您明心見性的能力。這是理入者。
若有禪定力,一悟之下能超的境界則更多。這是行入者。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0:43)回應

法 迄 巴 您 介 紹 自 已 好 [巴]?
吾 也 想 聽 聽 ,[如 何 証 得 六 神 通]?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0(22:22)回應

種種方便他家事
幾地豈非墮諸數
不坐兩頭明暗路
默然不二般若宗
大名:999於2002/05/10(23:53)回應

法化身仁者:

無話可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3:55)回應

子日;「禮失求諸野」
我註;「野必多路人」
大名:55j於2002/05/11(00:14)回應

六神通只有一通 :心通

世人皆想知神通
神通高妙亂心中
六種神通相不同
心通就有六神通

想要有神通,先作老實人再說,強練無益,放下可得
大名:法力無邊於2002/05/11(06:56)回應

法 力 無 邊 大 德 呀 ? [心 通 ]是 否 [他 心 通] 呢 ?
吾 是想 聽 聽,如 何 証 得 [六 神 通 ] ,不 要 多 ,不 要
少 ? 以 您 大 德 所 言 ,好 像 自 欺 欺 人 嗎 ? 莫 扮 強
明 ,無 益 ......[妄 ]名 也 在 汝 中 而 生 啊 ?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1(08:32)回應

神通是與我執及無我有關
那麼如果直接破除我執
能夠[無我]則可具足六神通
眼識破我執而無我則稱眼通
眼根色塵沒有自他之別
一切色因而無礙皆入眼識
其他通亦然先能無我
而且n神通也只是概括略述
時間無我稱宿命通
身無我稱天足通等等
所以你能怎樣無我就具怎樣神通

所以別在那光想神通
有通無通已分別自他
這通你還怎麼通
他不過就是你破除我執後的副產品罷了

大名:路人於2002/05/11(09:23)回應

若是真心為求法來,欲知如何証六神通義。

應該一切俱捨。捨之又捨,至捨無可捨處
時,當下即是慧斷三毒,若同時定力亦能
入於識蘊空性中而不退,即能發漏盡通。
其它五通在這修行過程中自然可得。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09:28)回應

法大德
我缺錢吃飯你捨你的錢給我
我缺老婆傳宗接代捨你的老婆給我
我缺智慧成佛捨你的智慧給我

因為你要捨 所以我在這接收囉
反正我缺
大名:乞士於2002/05/11(09:34)回應

乞士:
你真缺錢嗎?我不信!
你真缺老婆嗎?我不信!
你真缺智慧嗎?嗯!只有這一點可信!

大名:過路人於2002/05/11(10:07)回應

天阿
那給我智慧也好吧
我很缺啥都缺 給一個我也能滿足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0:16)回應

啟事:
我乃樓上署名《過路人》者,此乃第一次在本討論室發言。
因於發言後,在《人身人生的啟示》主題內,發現有一與我同名者,
為避免網友混淆,故從此刻起,改名為《過路人乙》。

大名:過路人乙於2002/05/11(10:27)回應

看來過路人心腸有差
還有人家又不是你
你不給我找大德要
又不是要你的
你不捨不是人家不捨
不要亂叫好不好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0:40)回應

剛巧練得一身好本領,神通只是些微不足道,難登堂入室之三腳貓功
夫.佛說無證亦無得,不知那位沙門有如此高法力,比世尊還利害o
大名:鐵拐Lee於2002/05/11(10:55)回應

法 奇 巴 大 德 您 好 , [無 話 可 說 ]的 友 人 好
我 也 想 聽 聽 其 他[ 五 神 通] 從 何 修 行 到 入處
勞 煩 一 一 分 別
希 望 大 德 指 喴
也 可 共 十 方 綱 友 互 相 學 習
阿 彌 陀 佛 供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佛! 謝 謝 !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1(11:04)回應

哎呀 又一個來充內行的
所謂無證無得是本來任何都是無證無得
不是把有證到沒有 啥都沒了叫無證
大名:poem於2002/05/11(11:05)回應

所謂無證無得是本來任何都是無證無得
不是把有證到沒有 啥都沒了叫無證
唉吧嬤 也來充內行
所謂無證無得即是無證無得 啥都沒有具體意思


大名:錯了擦掉於2002/05/11(11:32)回應

你看啥具體意思都沒有
還能發表你看怪不怪
如同金剛經也一字都沒有
這樣也能說你看好不好玩
大名:poem於2002/05/11(12:36)回應

法化身仁者:

五通是幻化事,言之無益。

不悟法旨,不如念阿彌陀佛。能夠相應,還愁五通不來?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16:14)回應

「談到你的」仁者:

放下~
放下後是誰在睡覺?道來一句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17:29)回應

法巴膏膏
什麼是睡覺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1(17:47)回應

法大德
我要我要我要
快給我快給我快給我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8:21)回應

汝等二人做這戲語,還能期盼
從論議中得益嗎?

唉~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18:43)回應

一切萬事萬物,皆從生活中驗証而回.
離生活什麼也談不上.議論並不存在任何問題,
覺得有問題的原因,也許自己有執於某一觀點.
用它來作對比.分別亦因此而生.
佛說轉識成智.眾生轉識成執.
既是自取,這又有何言.....
大名:法老巴於2002/05/11(19:00)回應

大家來評評理喔
說要捨!捨到不能再捨!
那你捨我要不行嗎
當乞士就是缺嘛
你有種說沒種給
光說不練阿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9:03)回應

法巴膏膏
頑皮在"戲論"啊???????
哈哈哈
原來你這叫做開悟啊
哈哈哈
好好說你的開悟法
不要勘驗學人啊
膏膏~~~~~~~~~~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1(19:17)回應

頑皮弟弟
對阿!我等好久囉
她跟我戲論光說捨
又不知道在那裡珍惜啥
不給的才是戲論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9:21)回應

身 是 千 百
億 化 身 佛
今 夜 早 睡
又 問 佛 子
巴 何 顯 耶
阿 彌 陀 佛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1(22:10)回應

文殊師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26)回應

回法迄巴......真的寶珠在己,什麼[文殊師利],還不是鏡上生花...
吾也想聽聽[文殊師利]跟(您)跟(吾)又有甚麼分別呢?上兩回答便,
很多[善法子]心照啦?提醒您平常一喴好吧!不行只會倒行逆施 ;日
增枷縛?好自為知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2(00:42)回應

法化身仁者:

汝話這多,何不休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2:39)回應

吾[身 語 意 ] 以 是 一 大 因緣 出 現 於中 士 .
.........你這個[法迄巴]說吾[汝話這多,何不休去]首先你回看自已
這幾天在綱上,你汝多還是吾汝呢?你這些行為[修行]個甚麼?你已
到外道?不知所為?還有一次又一次毀人稱直?無明之果自負?妄大
邪見以偏計之所執,內顯貪外顯忌.....以偽亂真,常行紛爭,訐人之
私,逞志作威,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是等罪,隨其輕重,回頭是岸
啊..........前章護法以消其位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2(05:49)回應

終日攬鏡,不現佛面
搭著煙塵,急須拂拭

喝~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53)回應

嘿嘿
只許汝是 頑皮尚不許汝
猶在我慢
好個法魔 渣渣渣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2:37)回應

頑皮加油!
大名:poem於2002/05/12(13:01)回應

頑皮不頑皮
法語不戲語
若知論議式
即與汝言論。

欲論至「明心見性解脫行釋疑廣論」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02)回應

解脫有法能礙而不能談嗎?
解脫有戲論正論之別而不能談嗎?
解脫本來如如無礙於一切法
若解脫者應該礙於戲論
正論戲論標準何在?
該如何定?
大名:poem於2002/05/12(14:15)回應

請法迄巴大德參禪

請 法迄巴 大德 參禪

1.法迄巴 大德之公案;
汽車無油,汝說換方向盤好還是換輪胎好?

2. 末學如法複製一下 法迄巴之參話頭
[有個路人, 非常饑餓, 汝說,換 心 好,還是 換胃好?]
請參?

大名:易修於2002/05/16(13:10)發表

末學不才...
不管他..繼續往前走......
僅供參考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6(13:32)回應

參話頭和參公案也不懂分辨,
還在這裡勘察他人?
老兄還是搞清楚話頭是什麼?
看看自己是誰?
這樣較為實際喔!
大名:一棒於2002/05/16(13:38)回應

醉奇雲兄說:
「不管他..繼續往前走...... 」
倒有點禪和子的氣節!
猶勝法迄巴兄的一把火,哈哈!
大名:一棒於2002/05/16(13:43)回應

末學不才...罪過.罪過...
莫起分別.....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6(13:47)回應


牛車停下來不走,應該打牛,還是打車,才會走?

修行沒有進步,應該修心,還是修身,才會進步?

死人也有大腦,也有六根,為何不能修行?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3:57)回應

跟這盜法賊子易修說這麼多作啥?
慈悲用錯地方啦!
大名:念佛吧於2002/05/16(14:10)回應

蓮霧仁者善問。
不知蓮霧熟了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4:27)回應

易修仁者:

佛法八萬四,放心易修得,
凡情百零八,斷非易修可。

煩惱本無語,菩提增擾意,
曷見一不一,莫住心非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5:31)回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蓮霧未熟,那又如何?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5:44)回應

蓮霧仁者:

未熟被我食!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14)回應

諸位大德:

請說說蓮霧,這是個什麼意?

又,蓮霧蓮霧,出自哪裡? 從哪裡來?


大名:yuanm於2002/05/16(16:16)回應
首頁:http://www.buddhismwisdom.idv.tw


巴桑心中還著個蓮霧相嗎?

此乃以攀緣心為自性也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6:17)回應

蓮霧仁者:

汝不知禪機,不會蓮霧意!

相非相,相即相。放下即無語!
善自珍重!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19)回應


知之言知之,不知言不知,是知也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6:21)回應

>諸位大德:
>請說說蓮霧,這是個什麼意?
>又,蓮霧蓮霧,出自哪裡? 從哪裡來?

yuanm,我在叫您!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21)回應

蓮霧是實語者,是實行者。甚善!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22)回應

大德

我是yuanm

大名:yuanm於2002/05/16(16:30)回應
首頁:http://www.buddhismwisdom.idv.tw

法迄巴 仁者:
您說
{佛法八萬四,放心易修得,
凡情百零八,斷非易修可。 }
{煩惱本無語,菩提增擾意,
曷見一不一,莫住心非心。}

易修回答: 1.請您一一介紹 "佛法八萬四" 何處有這麼多法?
請您先介紹 您所知 100種法門?
2.若您找不到 超過100 種法門, 就不要誤解
{佛法八萬四}之原意. 道聽塗說.


大名:易修於2002/05/16(16:36)回應


巴哥:

勸你不要再造口業了,汝起何心?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6:48)回應

法大德
您那想像力的禪機,出自您讀經而解而染的末那識塵,也只有您自己
知道在胡想而亂語什麼,在你看來所有人皆要挨棒了,其實是您顛倒
以色鏡見於外者,而不是世界無正人皆顛倒。末法依宗僵化的頭腦及
文言文是您牢固的業習,請您自觀而思之。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6(16:53)回應

>>>諸位大德:
>>>請說說蓮霧,這是個什麼意?
>>>又,蓮霧蓮霧,出自哪裡? 從哪裡來?

>>yuanm,我在叫您!

>我是yuanm

諾! 蓮霧就從這裡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58)回應

>>蓮霧是實語者,是實行者。甚善!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22)回應

>勸你不要再造口業了,汝起何心?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6:48)回應

吾起「慈無量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7:00)回應


巴哥:

三界六道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生死苦惱,痛切難忍
請您發發慈悲,不要反增眾生的苦惱
停止您的狂禪大妄語吧




大名:蓮霧於2002/05/16(17:01)回應

易修仁者:

諾!

八萬四千法說畢!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7:06)回應

一隻僵蠶自認禪,作繭自縛難解脫。
尚請大伙發慈心,助臂斷其妄絲佛。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6(17:07)回應

蓮霧仁者:

>>蓮霧是實語者,是實行者。甚善!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22)回應

原來我上句說錯了?汝既不許,我自收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7:08)回應


呵,您那蠶絲真有彈性,蠶絲被加被他人,又可收回。在搞什麼??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6(17:14)回應

評語:

縮腳在伸腳裡。

若參不過這一關者,小心開口,明哲保身,以免禍事臨身。
珍重!
大名:yuanm於2002/05/16(17:33)回應
首頁:http://www.buddhismwisdom.idv.tw

yuanm仁者:

汝說誰人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7:46)回應

yuanm兄
因伸而縮,因縮而伸,已是輪迴,伸之則伸,縮之則縮,無有矛盾,
是心在作,作不為過,末那投射,牽過於作,知之自解,非斷念言,
百想不斷,菩提亦長。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6(18:01)回應

各人伸腳個人了.
諸位把腳伸伸看, 會不會? \
若不會則辜負了法迄巴的供養了.

大德:
阿彌陀佛
大名:yuanm於2002/05/16(18:08)回應

在思而言小心者,過在汝七識之過不在六識,六未到動其七,七卻引
疚於六,自觀知之則未澄自澄。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6(18:12)回應

yuanm仁者:

汝倒善知菩薩意。
向來往來何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8:14)回應

法迄巴
請你一邊涼快去
少在在裡丟人現眼了
會說幾句機鋒禪語就很了不起了嗎
一無用處
佛法解脫依你方法能得成就 一無是處
大名:未必於2002/05/16(19:50)回應

嘿!我的沒用,不然,汝來開示究竟法吧!
不要只是叫囂一點貨都沒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9:55)回應

哈哈
處處皆涼快.何必一邊去?
大名:蓮華於2002/05/16(19:59)回應

>>>向來往來何寺?
不曾住寺!
大名:迷途知返於2002/05/16(20:05)回應

汝道! 你的貨哪一句有用...................
大名:未必於2002/05/16(20:17)回應

沒一句有用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21:48)回應

就這個寺.

又有幾人懂?
慚愧,落草了.
大名:yuanm於2002/05/16(21:57)回應
首頁:http://www.buddhismwisdom.idv.tw

參禪本應是好,悟在心頭,奈何學古人語,拾人牙慧.倒不如實際在日
常觀察自心每一念.參禪重在自心的實際體驗而非鬥寫文字高深吧?
給你勝了又如何,還是要關機睡覺,第二天起床便要吃然後就拉.何不
當下作些功夫,省事給人家愚弄後作解釋是不是更勝一籌?

參禪應該是向自己師父作小參的,不宜太公開.否則,只是賣弄自己的
文字禪了得.

參禪不應落入任何意識形態的知見,沒有解釋,沒有智識,沒有過去,
現在和未來,更加不是用來賣弄自己的禪修氣質.這是完全失去參禪
的意義,完全沒有意思.經過學派和學術的加工和詮釋完全是粉碎了
禪修的整體.因為真理是沒有門戶,這就是參禪的目的.

我言語多了,或詞意重了請見諒.
大名:^_^於2002/05/16(22:38)回應

請一邊涼快沒用去........
大名:未必於2002/05/16(23:14)回應

換掉腦袋.即可
大名:林覺於2002/05/17(04:55)回應

法迄巴你跟那個到處罵人的正覺精舍阿牛倒是蠻投緣的 , yuanm 你
這隻笨牛別再假仙了
大名:明眼於2002/05/17(14:44)回應

我跟明眼人也很投緣!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14:55)回應

頑皮和尾巴膏 很來電唷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7(15:31)回應

吾非大牛,
然大牛,諸位,我
倒也非一非異.
大名:yuanm於2002/05/28(22:51)回應
首頁:http://www.buddhismwisdom.idv.tw

二六時中頓修入手方式釋疑

二六時中頓修入手方式釋疑

大眾

前「明行見性解脫行釋疑廣論」,有緣的,這兩天大概也
說畢。此是偏理而論。

再來論如何在二六時中之「入手方式」。此是偏事而論。
入後風光一律放下不用理睬,也不用問我,我的回答也是
「放下」二字而已。

須知,我此最上乘第一義法中無漸次可言。但亦不離漸次
。換話句說,心無住故,無漸次見,亦無漸次住。

汝等今若有疑,可儘提問!

但若有以下五種情形即「默擯」不回答。但若真為問法而
來我亦可通融解說。

1)試問
2)無疑問
3)不為悔所犯問
4)詰問
5)不受語問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10)發表

再貼以下論義一次予有緣人見。若有疑,可以提出。但勿效六群白衣來
在十方場所鬧場,自招罪業難以細數!

耑此,祝法喜充滿!
=========================================================
自問:
思惟、尋、伺、覺、捨、無所住、定 之分別在哪裡?下手時
應如何用?

答:

●名詞解釋

1)思惟:屬意識所轄。能分別好與壞。對治法用此來斷習氣。慧解
脫阿羅漢也用此來斷習氣。

2)尋:譬如在作日觀。初修時,日輪影像老是跑掉,要「一直回想」
。這就是尋。

3)存心:放一個未安的種子在心中。好似一件未完的事一般的牽掛著。

4)伺:就是「存心等待」。心中很清明而不動念的期待,雖不動念
但並不昏沈。這個是用「意根」的功夫。古人說這像貓在注視老鼠。

5)覺:知念起就是覺。行者初用此時,初與「伺」類同。但「用久」,

與「念」俱。只要起念就覺,無論該念是「惑」(欲)或「智」(無欲),

能同時生起。(以下另談「念」「惑」「智」關係)

6)捨:無欲心的一種「念」或「行為」。屬於主動。

7)無所住:無欲心的一種「念」。屬於被動。

8)定:一種與目標不相應的狀況。

===========================================================

●下手時的用法

頓修行者須依「無為法」。無為法有如走在筆直的大道上。雖然只
在頭端,但已能看到尾端的風光。名無為乃針對有為而論,但非「
究竟無為」。

有為下手方式是「以妄止妄」。無為則是「不隨不止」。究竟無為則
是「打成一片」。

‧有為法
目的要以妄止妄,終再捨此妄。因仍得再捨棄。所以有為法不究竟。
而且,修習法門已習慣了,要再捨棄也不容易。

‧無為法
不隨不止,當下念起明明了了而已。此明明了了代表「未隨流轉」。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若明了而欲止妄,這止則是「起妄心」,亦落入有為法之中。
若明了又隨著妄跑,那就是流轉眾生了。

所以,只要「明明了了」所有的念皆會自謝。沒有不自謝之念,
無論是正念或妄念。

但要「存捨心」(微懲其心),若不如此三毒之欲無法斷。(這種功夫
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三門皆能達到)


‧究竟無為
打成一片,即是與念俱生的無功用道。由行「無為法」日久而養成
之習。習成即能打成一片。此時,更無「有為」「無為」之分別。

以上,從無為法至究竟無為,功夫的進境乃「由粗而細而成片」。
下手方式,初修行者應觀己之習氣,決定要由下列那一段下手比較
「契機」。

1)思惟 -> 捨 【此路用久就應直接改用「伺」或「覺」】
2)伺(捨俱) 【此路用久就應入「覺」】
3)覺(捨俱) 【此路用久就應打成一片入「無所住」】
4)無所住(捨無可捨) 【此路用應該證無生法忍,乃至佛位】


‧分析用功狀況
當用功以「覺」,若念起時,覺即俱生。當覺時,捨亦俱生。若捨不
俱生,則惑業不能斷。汝就只能看念頭來來去去,外道也能到此地步。
這只說定力堅強而已。與解脫不相干。

又功夫如何一個用法令念、覺、捨俱生?這須「久習」。功夫用久養
成習。習成,即是念與無所住心俱生。此即入一行三昧,已證無生法
忍無功用道也。再下去自知功夫用法。

習,分染淨,養成染習即是三毒、無明。養成淨習即是捨心成就、無
所住。


‧另論心相

當念起時,是念即是覺即是捨即是心。此心亦同時是惑或是智。此心
是「粗心」,於一心中含多「能」。所以,功夫要做到一片時,仍得
下苦功夫,若知善巧將習養成即省力利根。

如何養習?功夫常用即能養,養久習即成。沒有特別的方法了。
這根世俗的習慣養法是一樣的。所以,世俗法即是佛法。

============================================================

●再解釋「「念」「惑」「智」關係」

當念起時,此時,念分正妄。(不談無記)

‧正念
即是無三毒、無無明之念。就六地菩薩以上來說,無三毒即是正念。

欲無「無明」之念,其惟佛而已。

這個念,若是會增長無明,六、七地菩薩即稱塵沙惑,等覺菩薩稱無
明惑。

這個念,若是不會增長無明就稱為智。惟有佛恒有智。其它菩薩有時
智,有時惑。

‧妄念
即是有三毒、無明之念。這個念,就是惑。與貪欲有關的即是思惑,
與三界內之知見有關的即是見惑。與法執有關的即是初地至五地菩薩
的塵沙惑。

以上,可以觀察的出,正念中亦有惑業。忘念中有惑業,卻沒有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43)回應

大眾

若為初修行人,應該照文殊菩薩的教示每日思惟而產生對此三界的出離心
,以下為該文,請每日細思。
==========================================================
文殊師利菩薩對宗喀巴大師說:

若不努力去思維和比較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
及解脫的種種利益,也不平心靜氣打開心眼來
觀察不圓滿的人生、解脫的功德及生命的意義
,這樣,永遠也無法對出離心生起勝解。

這時,若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釋1),亦無法得到解脫。

真為生死求解脫者,得先放下高妙的口訣,而
專心致力於內省思擇,以培養出離心。若想進
入大乘,每日應專注思惟,思惟自利和利他兩
者之間的各種過患與利益,然後不斷地串習使
成習慣。且一切處都不離開這正念,如此,自
然能與大乘法門相應。

僅為自利,則所為一切善業,只是二乘之因,
不能使你成佛。正如同未努力修習出離心,終
不能免於生死輪迴一樣。

因此,你必須先對出離心及菩提心,生起堅固
的勝解,然後才可修習高層次的顯密大法。
若能逐漸淨化自我,所修善業將引導你到解脫
及成佛。

如果有人以為以上所說的,不值得加以思惟,
即表示他對修行心要全然無知。
----------------------------------------
釋1:六波羅蜜若缺「般若波羅蜜」,即使圓
滿前五波羅蜜也無法成佛(以上為顯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45)回應

大眾

若修行解脫是有方法的。方法用對了,就很快能出離,以下「文殊師利所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即有教法,即「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
久習故箭發皆中」。所以,修行也是有習氣,要善用「習」的方式扭轉
染習為淨習,屆時就真是「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祝 如意!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0a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
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
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
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
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
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
^^^^^^^^^^^^^^^^^^^^^^^^^^^^^^^^^^^^^^^^^^^^^^^^^^^^^^^^^^
如是。 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
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
有寂滅定乎。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
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
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
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
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
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
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
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
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
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
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
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
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
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
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
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
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
無等等無相無貌。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
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
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
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

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
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
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信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
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49)回應

大眾

修行有時會走錯路。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入頑空」。由於此「頑空」與
阿羅漢滅盡定後的空性(識蘊)很類似,所以不是過來人常有分辨錯誤的狀
況產生。敝人在此茲依所見分析此中的差異。

若有疑可以提問。

========================================================= 
捨,不是「厭」。

厭是有心而遠離,捨是無心而斷絕。

遠離,並不是斷絕,只是進入另一層更深、更難以察覺的境界。它
會讓人以為已經斷絕了彼此的連繫,其實是因為太細微了,所以無
法容易被察覺。很多修行人常會走錯這一步。

當厭心成就時,想蘊盡,進入行蘊中,若此時入滅即墮入無想天。
墮入不是因為入行蘊的關係,而是「厭心成就」之故。此時心念前
半劫滅後半劫生,經五百劫後還是要輪迴(註一)

會進入無想天皆是用「厭」的關係。因為「厭有」,所以就「住滅」
。由於有所住,所住即不滅。所云住滅也只是誤解而已。只是耽於不
起粗重妄念的境界而已。只是「心灰慮凝」而已,由於這個境界很
微細,微細到自己沒有察覺到,於是,很多人以為已証阿羅漢果了
,因此成大妄語而墮入輪迴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用捨不用厭」。
用捨,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但卻不住滅!
有無俱捨時即不生,所以也無滅。已離生滅的境界,所以不可言有亦
不可言無,亦不可言亦有亦無,亦不可言非有非無。此時無言可說。
有所說者,皆是生滅法。如上所述:住滅,該滅即不滅。不住滅,該
滅即與我無關,此時不可說。

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所以,此境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說意會,也只是方便譬喻而已,智
者了義。

如是,不在有無之間,而稱之是捨之自在!

又,應特別注意,「厭心」是有相中之第一。已沒有什麼比「厭心」
更微細的相了。這個相是既不是有也不是空,而只是昏住而已。就像
睡覺一樣,一睡就醒,醒後還是在輪迴中。進入這個境界,只是在浪
費寶貴的「修行機緣」而已,實在可惜!


耑此,普願見者得法味!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6b

阿難次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
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
類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
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
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53)回應

大眾

以下為「證無生法忍分辨」論說。請了解一下無生法忍是大概如何證得。

=========================================================

離心、意、意識分別相,即證無生法忍(註一)

意識,即想蘊攝。離此之禪定位在無色界空處定。

意,即是末那識,由行蘊攝。離此之禪定位在無色界無所有處定
(若留一分微細末那識即在識處定)。

心,此指「思惑」。即煩惱障及一部份智障(所知障)。此在識蘊攝。
離此之禪定位為俱解脫漏盡阿羅漢。

所以,證無生法忍,除須有「大乘心」之外,尚須斷三毒。


************************************************************
註一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7) T16, p0555a

復次大慧。聲聞辟支佛。於第八菩薩地中。樂著寂滅三昧樂門醉故。
不能善知唯自心見。墮自相同相熏習障礙故。墮人無我法無我見過故
。以分別心名為涅槃。而不能知諸法寂靜。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以見寂靜三昧樂門。憶念本願大慈悲心度諸眾
生。知十無盡如實行智。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遠離虛妄分別之心。遠離能取可取境界。名
入涅槃。以如實智知一切諸法唯是自心。是故不生分別之心。是故菩
薩不取心意意識。不著外法實有之相。而非不為佛法修行。依根本智
展轉修行。為於自身求佛如來證地智故。

(以下比喻非常重要,編者注)
大慧。如人睡夢度大海水。起大方便欲度自身。未度中間忽然便寤。
作是思惟。此為是實為是虛妄。彼復思惟。如是之相非實非虛。唯是
我本虛妄分別不實境界。熏習因故見種種色。形相顛倒不離有無。意
識熏習於夢中見。

大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八地中見分別心。初地七地諸法同相
。如夢如幻平等無差。離諸功用可取能取分別之心。見心心數法。為
於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令得故。菩薩摩訶薩修行勝法。名為涅槃。非
滅諸法名為涅槃。菩薩摩訶薩。遠離心意意識分別相故。得無生法忍。

大慧。第一義中亦無次第。無次第行。諸法寂靜亦如虛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8:59)回應

頓修行者:

汝除非心已決斷世欲,否則了解唯識學仍是必要的佛法知識。以下,就
五蘊相狀論議。

● 論五陰相狀
‧初論色受蘊義

五蘊之色蘊及受蘊有諸說。
一說色蘊分有質無質。有質是欲界事,無質是色界事。
一說受蘊分身受心受。身受是欲界色界事,心受是三界事。

我亦許上述二說。上述二說究竟而言其義仍未圓,何以故?

三界分九地,曰五趣雜居地、四色界地、四無色界地。如是阿羅漢經
於九次第定方得滅盡思惑。

須知,玄奘所作八識規矩頌言鼻舌識初禪地即不用。耳身識二禪地即
不用。眼識三禪地即不用。

所以得知若色蘊分有質無質之說,知眼識三禪(含)以上即不用,若說
是色界事即錯。(色界含蓋三禪、四禪之故)

所以,若論受蘊有心受之說,則菩薩十地証得首楞嚴三昧,是心受不
受?心若受者說心受是三界事即錯。心若不受者,誰得首楞嚴三昧?若作
心外有物可受者,斯即邪見。

此故,我方便言色蘊指欲界之有質礙。


‧二論色受蘊義

依實際事証而論,玄奘大師所云:「眼耳身三二地居」之言與事實並
不相符。色界三、四禪諸天亦有色,若眼識至二禪,則三、四禪諸天如何
以色相見?

再者,三禪有遍樂持身法起,依上玄奘大師之言,身識只到初禪,所
言不相符實際。(很懷疑八識規矩頌是否玄奘大師所作)

所以,若嚴謹言之,色蘊若分有質無質之說,色蘊須至空處定方能
斷。受蘊若分身受心受,則三界受蘊須斷思惑証阿羅漢果才能斷。

色蘊:現今,我衡量原始佛法經義,了知色指有質礙之色非指無質礙
之色。所以我論色蘊入初禪即斷。

受蘊:衡量究竟了義佛法,了知除非成佛否則心受難斷。是以我論入
四禪不苦不樂已捨身受,所以言受蘊入四禪即斷。

‧三論色受蘊義暨分別五蘊特質。

本論依「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之五十陰魔經
文而論。

☆入於色陰: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
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
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註:依楞嚴經義入於色陰並不在欲界內。因為有禪定力之故。
此處經義類似初禪未到地定或初禪境界。

衡量禪定位:約估應在初禪(已入三摩提之故)


☆入於受陰: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阿難彼善男子。修三
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
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


註:色陰盡特色:可隨心意見十方。(這應是天眼通境界,通常在
四禪發通) 衡量禪定位:通常應在四禪(初二三禪亦有可能)


☆入於想陰: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
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
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
為想陰區宇。

註:受陰盡特色:心識可以離身。(這類似俗謂靈魂出竅)衡量禪定位:應
仍在四禪

1.得意生身是四禪及菩薩八地境界。以捨念清淨之故而得。四禪之意生身
不圓,所以只能有限化生。因為意生身是捨念清淨所証,而捨念清淨四禪
才有,所以推得,受陰盡才能入四禪。所以,受陰只有前三禪之「身受」
才有。又,四禪能得意生身與八地菩薩位可類,所以得知四禪是凡聖分界
嶺。

2.此蘊惟動與靜。
此蘊與意識有絕大關係。此蘊斷即能醒夢如一。
欲斷此蘊應該與行蘊一起斷較佳。

入於四禪,雖不苦不樂已捨身受但心仍有緣慮。
此時應息諸想令依意根而行,此蘊即斷。

當斷時可能入於無想定中或空處定,行者須特別注意
若四禪後不斷惑,就凡聖分位了。

斷此蘊意識即伏,是意識即第一位轉智。


3.菩薩應只有五十五位 =>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十地、等覺菩薩。
此處經云「菩薩六十聖位」怎麼湊都湊不齊,遍查大藏經
亦無有六十聖位之類似說明。所以,此菩薩六十位,莫非
另加四個聲聞果位及緣覺位?或許是譯經一時筆誤吧?

菩薩四十位 + 四加行 + 聲聞四果位 + 緣覺 + 菩薩十地
+ 等覺菩薩位 = (菩薩) 六十聖位

依顯義說,則上述不相等。若除掉「菩薩」二字之說就剛好。

依密義說,初二三四果、緣覺聖人若是迴心向大者亦歸菩薩
乘之屬。所以上述菩薩六十聖位含聲聞緣覺乘之說可以成立
。由於查經無解之故,所以目前從此密義說法。

再者,聲聞有學無學及緣覺之迴心向大者,是否即應歸在菩
薩地位不應加入?敝人以為須看該迴心者所証是否與菩薩諸
地相同才能定論。通論,是應該列入菩薩地位,而不應再加
入菩薩六十聖位之間。

☆入於行陰: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死生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
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河
山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
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註:想陰盡特色:寤寐恒一 (廣欽菩薩即有醒夢如一功夫)衡量禪定位:
應在無色界之空處定


此蘊惟生與滅。所以與末那識有絕大關係。若能不再有貪念於諸境而無著
即能平等,即斷此蘊。斷此蘊須無人我執分別。若斷則末那識即第一位轉
智。入於此蘊,所用惟意根,意識已伏所以不用。

當於空處定時,了知無想亦能行事(如摩訶迦葉一般),此種
無想亦能行事功能,即是末那識恒審阿賴耶法塵種子之故。
是用「習」不用意識。

伏此恒審功能即斷此蘊而入識處定。


☆入於識陰: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
生機倏然墮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
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
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
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祕。此則名
為識陰區宇

註:行陰盡特色: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衡量禪定位:應在無色界之識處定

清擾熠熠,即是末那識恒持阿賴耶識之種子而為我所產生
相狀。有如「補特伽羅」之數數輪迴而不肯息。若息即
如同「波瀾滅化為澄水」一般寧靜。而此水即是佛海性水
。此水為具「元澄性」,所以識陰是「湛入合湛」。


☆識 陰 盡: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
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註:識陰盡特色:現前諸根互用。(鼻可吃食,眼可聞法...)

衡量禪定位:無識蘊惟湛入合湛。

行者應知,外道識處定即入此蘊至菩薩十地仍未出此蘊(等
覺菩薩是否出入此蘊另論)。此蘊後千差萬別,就看用功的
方式而定境界了。

簡單的概念就是不執法塵種子即可斷此蘊。

此蘊中之阿羅漢所証,乃斷三毒種子之執著而証果。辟支佛
亦如此,只是斷的法塵種子比較多而已。



‧分辨色受蘊何處攝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5a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
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
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
1. 分辨五陰與色四靜慮定及無色四空定次第差齊

.五陰整齊二界(色、無色)禪定次第

依楞嚴經義,五陰不與二界禪定所証次序吻合。所以若要吻合應知「唯色
與空是色邊際」之空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此義是天眼境
界。

天眼通,常發於四禪,其他三禪地若修亦可發。所以,所謂空者,不是空
無色境之無色界空,依經義而是「無質礙色」而謂之空。否則色陰盡才能
入受陰,而受陰之意生身卻是四禪境界。四禪之境界仍在色界所攝,如此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之空不解為「無質礙色」之空,則受陰盡才入色
陰,如此經文即錯舛。我觀經義不錯舛,即知「唯色與空是色邊際」之空
為「無質礙色」之空。


.五陰差別二界禪定次第

若強制色陰在無色界空處天才斷,則受陰須解為惟有「心受」。何以故?
無色界無諸色故所以無法有身受。若如此解,則與經義受陰盡所說不相
符 =>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

何以故?若受陰盡則境界應在無色界。若在無色界何來「返觀其面」?更
不用說意生身了,無色之故!


綜合上論,所以,五陰與二界禪定次第差齊,應該從「五陰整齊二界
禪定次第」之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9:16)回應

● 論睡禪

睡,是每個人皆需要。所以,不要把睡眠時間空過。
筆者睡時跟醒時的修行法是一樣沒有差別。肉體在休息打呼,自己耳
朵有時都聽得到,有趣吧!

通常是想陰盡時就可以隨時聽到。想陰盡時可証四禪捨念清淨地,定
力深的也可以不用睡。大修行人到想陰盡時,隨時可以一跳就到等覺菩薩
位一生補處,甚至當下成佛,捨念清淨所致故。

修睡禪的方式是,首先要告訴自己:睡覺是肉體疲倦在睡,心不必
睡。

所以,肉體休息,精神則在「精進中」。常常一覺起來感到好像沒有
睡覺似的。但整天也不疲倦。因為很精進不染欲所以就不感到有睡。久而
久之,白日與黑夜的精神都如一了。已漸漸沒有差別,也沒有精神萎頓的
情形,慢慢的行下去就是定力,就不會想睡,於是睡眠時間會愈來愈少。
這才是調睡眠的方式。

有些地方叫初修行人就要減少睡眠,搞得早上起來哈欠連連沒有精神,到
最後都是找時間去迷一下偷睡。這是因為定力不夠的關係。也不用這樣勉
強自己。不如好好睡一頓後才認真打坐。

修行得力通常都是在「連續精進後瞬間進入」新境界,一直打哈欠的精神
是無法集中的。照我所說如是行去,當白日黑夜一如時,想陰就逐漸的
盡,而入於行陰區宇。

注意,不要被您的慾望所牽而「愛睡」。睡只是「身體」需要是生滅法,
不是您真的需要!若不明此理而以「愛」染睡慾,那就又落入十二因緣的
輪迴之中。

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9:23)回應

頓修行者:

汝不可不知諸地菩薩相狀。以下提共楞嚴經中之菩薩五十五位相狀以供參
考。

=========================================================

● 菩薩五十五位

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 (菩薩五十五位,入乾慧地等覺菩薩位。法迄巴 注) --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
出離。 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
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
瞢瞻仰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
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
生有滅。
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
因。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
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
虛妄。
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
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
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
無住所住。
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
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中間楞嚴經文從簡。欲明詳細請閱楞嚴經原文)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掜。目亂花發生。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 (証佛三摩提之三步驟,法迄巴 注) --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 (步驟一 :修習,除其助因,斷五辛食。法迄巴 注) --

云何助因。
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
漸次。

-- (步驟二:正性,刳其正性。法迄巴 注) --

云何正性
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
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
是處。

(以下,聲聞執身不動,菩薩執心不起。法迄巴 注)

常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
神通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得無艱嶮。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 (步驟三:增進,違其現業。法迄巴 注) --

云何現業。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
自歸。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
修行漸次(菩薩第七遠行地。法迄巴 注)


-- (乾慧地。法迄巴 注) --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
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名乾慧心較恰當,法迄巴注)


############################################################
( 真正斷欲界思惑為阿那含果,上文為小乘三果境界,大乘五地難勝地
菩薩位。
又,以菩薩境界言,上文似為等覺菩薩脫簡之文。不然,依上下經文
所指下文「欲習初乾」應並非真指思惑已斷境界,只是形容乾慧心而已。
)
############################################################

-- ( 十心。編者 注) --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約行陰
盡。法迄巴 注)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
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
重相入名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 (十住 。法迄巴 注) --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
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 (十行。編者 注) --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
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 (十迴向。法迄巴 注) --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
度相。
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
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
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 (四加行。小乘迴向大乘後在「隨法行」發露, 詳見下列檔案
「阿羅漢、菩薩果位比較.txt」 法迄巴 注) --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
心。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
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 (十地。法迄巴 注) --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華嚴經作「明」地,法迄巴 注)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華嚴經作「焰」地,法迄巴 注)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約小乘三果阿那含,法迄巴 注)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約小乘聲聞/阿羅漢果,但更勝之。法迄巴 注)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約中乘緣覺/辟支佛果,但更勝之。法迄巴 注)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
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 (菩薩第十一地「乾慧地」即等覺菩薩位。法迄巴 注) --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識陰盡,此說從禪宗五祖最上乘論之說 法迄巴 注)

-- (妙覺佛位。法迄巴 注) --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註一)。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
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
註一:重重單複十二為何解?
釋 :
重重 => 五十五位,一層一層而稱重重
單 => 依佛法經義通論,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上下四方為四
複 => 三世四方相乘
十二 => 相乘結果。

所以本句真義應指,等覺菩薩在任何時間及任何空間皆「圓明精心
於中發化」之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這就是一行三昧及一相三昧。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9:31)回應

法兄:
‧究竟無為
打成一片,即是與念俱生的無功用道。由行「無為法」日久而養成
之習。習成即能打成一片。此時,更無「有為」「無為」之分別。

以上已是外道言論。
此言論尚不及蕭氏門徒高明
大名:O,Y於2002/05/12(21:51)回應

法迄巴大德
好耶!甚難尋的好見地!讚嘆!
大名:仲夏於2002/05/12(21:54)回應

OY仁者顯然不知我所言出自文殊師利菩薩入不思議三昧
之言(註一)。

若文殊師利之言不如外道,我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是佛
法了!

*******************************************************
註一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0a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
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
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
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
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
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
^^^^^^^^^^^^^^^^^^^^^^^^^^^^^^^^^^^^^^^^^^^^^^^^^^^
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
^^^^^^^^^^^^^^^^^^^^^^^^^^^^^^^^^^^^^^^^^^^^^^^^^^^^
想恒與定俱。
^^^^^^^^^^^^^^^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
。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
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舍利弗
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
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
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
。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
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
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
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
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
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
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
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
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
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
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
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
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
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
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
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
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
。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
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
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
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
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
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

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
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
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
信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22:16)回應

大眾

我觀察在此站的因緣也快盡了。現在這個時間剛好有空就來談談一些事。
能談這些事也因為我剛剛的定力又增強一分的緣故,否則我就不打這篇文
章了。

‧我是誰
我知道有人對我很好奇,想知道我的一些事,無論他是以善或是以惡的想
來了解。這裡,有些事比知道我的一切還重要,那就是

=> 您是否有真的在用功?

‧用功最上乘法
用我所說這個法門,在七天內就一定會產生「定境」。定的意義就是「不
相應」(有人認為是相應),分很多種類。

凡夫定:與同層次的三毒不相應
四禪八定:與各不同層次的三毒不相應。
滅盡定:與三毒不相應
伏忍、信忍、順忍(中下品):與不同層次的三毒不相應。
順忍(上),無生忍(下):與三毒不相應
無生忍(中上),寂滅忍(下):與部份塵沙惑不相應。
寂滅忍(中):與塵沙惑及部份無明惑不相應
寂滅忍(上):與無明不相應。

二乘言定,大乘言三昧。二乘言果,大乘言忍或地。
所以,凡夫也皆在定中。

我以上所說的會產的「定境」可能是上述任一種。這要看您的習氣而定。

我個的經驗是會讓您的煩惱減少,就是肩膀的擔子放下的舒服。還有就是
做事比較有毅力。其它的神通定境就因人而異了,這兒不說。

至於七天內的「慧力」,對我也是有增長的。雖然我已得法眼淨並證得無
生法,本來也已充足。但習氣輕了,慧見就更清析了。有人覺得我在前一
個主題的禪機為何轉得這麼溜。其實,我只在前七天做個加行(特別精進)
而已。在七天前,我的禪機也許沒辦法這個樣子。(或許也可以,以前很
少與人打禪機自己也不知道行不行)。現在遇到我不解的禪機,回神一下
就都懂了。功夫常用就利。汝等也不用猜測我還要「回神」一下豈不變成
漸修法?其實不對的。我是「覺捨的存心會跑掉」,因為我還沒有完全自
在的緣故,所以有時要回神一下才能安自己的心。

不過,也不用懷疑我的法門,我就像是走在光明的康莊大道上。雖然還
在路上,但路尾的景色是看得一清二楚。就只差我繼續走完這路而已。

‧如何入定
再來想跟各位聊聊如何入定的話題。這個話題我好似在有無意中已講了幾
次。所以一再的講的緣因是因為「凡事起頭難」。若第一步能踏的出去,
以頓修行者的下手法就像是坐飛機一般非常的快。漸修行者最快也只能坐
子彈列車而已,再怎麼快也比不上飛機。

定,入的方式是要「專心一志」。換句話說,若眼前擺著一尊佛,您須有
坐著注視「直到永遠的心性」,無論坐著時您當下是否動不動念皆要如此
。這也境界的一種。心毛動的人是坐不住的。

這樣的「用功」坐久了,所有的念逐漸的束一而漸漸微細,細到您觀心都
能觀察到「識」的流動。這個禪宗五祖已說過。

同時,功夫須用到行住坐臥的各類狀況,那您就是有定。即使心跑掉了,
但只要有「存心」就能找回來。

存心,我有時會用「微懲其心」的句子。這是在不同狀況的說法。顯然的
存心是比微懲其心還要「細」。

‧我的經驗
我的經驗,在初用功時,理智與感性是分開的。換句話說,因為習氣及修
行佛法的關係,會很清楚的看到知見竟與慾望不一致。理智說現在應該睡
覺,但習氣說等一會兒。若等一會兒就已被轉去了。凡夫常等一會兒。所
以,各位遇到這等情況,「必須百分之一百」依您的知見去做事。不要依
您的習氣去做事。這樣,生活會變得無味,不過,這個味本來就是輪迴因
(習氣)不要也罷了!

‧大藏經在講什麼?
再來要說明大藏經到底在講些什麼?

-法報化
大藏經只說三件事。即法身、報身、化身三事。
法身事,已入者應已知。報化事,就是目前吾等不自在而未來要解脫的。
汝若已見性,三藏十二部除卻報化事之外,「不應」還有無法理會之處。
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本人就是這樣。目前還沒有一部講法身佛的佛經我看
不懂的。即使像雜阿含經的贅牙經辭我都還能幫它接起來。這是什麼緣故
?因為我已悟入無生法的原因。

-權實顯密
佛經中的開示,是依眾生的根器而說。所以,有些法門對不契根的人看了
反而會是毒藥。但佛經的開示不外「權實顯密」四種。

權,是權宜的,不究竟的,方便的說法。例如:緣起性空。
實,是實在的,究竟的,了義的說法。例如:煩惱即菩提。
顯,是一般的,世俗的,容易了解的說法。例如:拜佛應燒三支香。
密,是隱覆的,特別的,難了解的說法。例如:拜佛的三支香是戒香定香
慧香。

就這樣了。以上,這是屬於法身佛所說事。

‧今生我要做什麼事業?
這要看因緣了。當然還要看我功夫是否已徹了而定。不過總是依自己的
願力行事。

‧我未來去哪裡?
有緣者,應該已看過我所發的誓願。我命終後只有二處可去,一為阿鼻
地獄。一為阿彌陀佛淨土。

‧我的法語可信嗎?
這一點,倒是有一個很明顯的印證方式,凡夫也可以了解。

我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我命終之後,我的肉體會轉為青琉璃在我
心中會有一尊金色的佛。若我命終沒有這個徵相,一切我在世所說的法語
皆可銷滅。即使有這個徵像,也不代表我在世所說的法語都是可信的。我
在因緣成熟時,會跟有緣人說什麼時間以後的話是「完全可信」而不用懷
疑。

又,我也曾經說過,若我斷三毒時,我會在無雨的日子在總統府的天空出
現七彩的彩虹。此時,我也會出世來度有緣者。

汝等有緣者也不用再問我什麼事,我已自動大概交代完畢。若沒有別的
事,未來,也許不再有談法的機會。但這一二日我還是固定會上來,過了
之後就看因緣了。

凡有所求於我者,無論何事,我皆會以善巧方便滿其願的!這是我的願力


但現在我的力量除法施之外,其它的還不行!有緣者,請再耐心點等吧!
不過,我還是建議靠人不如靠自己可靠點。

突然想到一句話。往生要等阿彌陀佛來接,不如自己去比較可靠。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P.S:以下錄我今生所發菩提誓願,我希望看到的人也隨喜要發菩提誓
願,而您的誓願最好是比我所發的殊勝才好。若不發菩提誓願是無法成
佛的。切記!切記!
***********************************************************
頂禮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聖賢僧諸大德

佛子謹此諷誦所發誓願並啟請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聖賢僧諸大德而為
見証。倘若有緣見此文者,亦請隨喜發菩提心願同行佛道。

第一願:我誓於此生解脫煩惱,若乃至三毒不能斷除,於我命終願墮
阿鼻地獄受無量苦。

第二願:我今生命終誓入阿彌陀佛淨土,若果不爾者,願墮阿鼻地獄
受無量苦。

第三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信我一心求我,我若不能
立刻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
佛。

第四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求我,雖以業障深重心不
虔誠,我若不能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
者,我誓不成佛。

第五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善巧方便利益諸入無餘依涅槃之聲
聞辟支而令其迴心向大發無上菩提心而入無上正等正覺者
,我誓不成佛。

第六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見我色相,聞我名字或
聲音,嗅我身香,舔我體味,觸我形體、思惟我所說法。
乃至見我過去色相、食得我餘食,觸得我曾觸物。乃至與
我只有一渧之薄弱緣份,我若不能當下令其所求皆遂並令
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佛。

第七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不思議三昧一一陰護十方無量未成
正等正覺者,而使其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
令遮止,已生惡令斷。乃至不能令其生起樂行佛法之勝解
者,我誓不成佛。

第八願:盡此未來際,我若無法圓滿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過去、現在
、未來所發誓願者,我誓不成佛。

第九願:盡此未來際,若我所行菩提誓願可被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說
盡者,我誓不成佛。


佛子法迄巴 今名楊毅 謹此誓願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02:18)回應

法迄巴菩薩:
眾生來此皆為因,有人看戲,有的人學法,有的人教法皆為緣,光陰
荏苒,一晃眼緣盡人散,光景不再,不精進,措失寶山,措失良機,
再回頭已不知幾個曠世劫,願眾生為重。
大名:學佛於2002/05/13(05:3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眾生總是以為念佛念經打坐才是學佛,皆不知生活禪,說道的一堆,
應不放逸,於一切時皆該精進,三毒之厲害非只說道不行禪是無法滅
之,願眾生可以深刻體會,而證菩提。
大名:學佛於2002/05/13(05:46)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偶,
很後悔
跟你講那些道理
如今
讓你拿來這一個主題內貧嘴
你的第一篇文章中
所用的修持法
明明就是以妄止妄

就跟你講
你所謂的"不隨不止"
然後
你就將偶列入什麼白衣的行列之中
是你不屑回答的範圍
這就是你"恩將仇報"的行為

你發願是不是
看你發的願吧
別吹牛了
什麼明心見性者

第一願:我誓於此生解脫煩惱,若乃至三毒不能斷除,於我命終願墮
阿鼻地獄受無量苦。

這個願
不用講
阿鼻地獄
你墮定了

第二願:我今生命終誓入阿彌陀佛淨土,若果不爾者,願墮阿鼻地獄
受無量苦。

這個願
如果成立
那阿彌陀佛願
就不成立
你這個願與阿彌陀佛的願相矛盾了
只有一種解釋
使你不能去土
一是你不想去
二是你不合阿彌陀佛的度生大願,不能去

第三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信我一心求我,我若不能
立刻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佛。

第四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求我,雖以業障深重心不
虔誠,我若不能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
佛。

第五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善巧方便利益諸入無餘依涅槃之聲
聞辟支而令其迴心向大發無上菩提心而入無上正等正覺者,我誓不成
佛。

不是偶笑你
轉貼一下前面你的發言

但若有以下五種情形即「默擯」不回答。但若真為問法而來我亦可通
融解說

這是你自己後矛盾的行為
為何你給人家用"默擯"的呢?
你不是發願要盡你一切的善巧嗎?
你不是要開示種種方便嗎?
你要默擯的對象,不就是你認為業障深重的嗎?

第六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見我色相,聞我名字

聲音,嗅我身香,舔我體味,觸我形體、思惟我所說法。
乃至見我過去色相、食得我餘食,觸得我曾觸物。乃至與
我只有一渧之薄弱緣份,我若不能當下令其所求皆遂並令
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佛。

你自稱是明心見性者
如今
這裏一大堆人已經聞你的法...
而你不但不能讓這些人當下樂你的法
滿足人家的求
卻讓許多人講你說的法有問題
自讚誹他

第七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不思議三昧一一陰護十方無量
未成正等正覺者,而使其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
令遮止,已生惡令斷。乃至不能令其生起樂行佛法之勝解
者,我誓不成佛。

你一來
就自稱是開悟者
卻令許多這裏討論的大德
以惡心向你
你不知反省
還空發此願
請問一下
你用那種三昧
令這裏的大德有所助益呢?

最後二願是用抄的


是不能亂發的
你敢將自己的願講出來
你就要有心去照作
隨時隨地地自我反省
那有稱嘆你的
就是大德
罵你反對你的
就是什麼白衣
認定是要來找你麻煩的
告訴你
那些你認定的大德
每一個都比你行
根本不用你的願去護他們
他們還很辛苦地在護持別人
而那些你討厭要默檳的
剛好又是你應該要度的
你自己的行為已經不知所云的顛倒了
而不知反省
真令人感到痛心啊

默檳
只是讓人知道
你的願
是假的
是求取自己在這裏的名聲而已
這裏
令人敬佩的大德
全是每日不斷地為人開示正確佛法
使人不自覺地敬佩的

來二天
就要人家跪拜你嗎?
親愛的明心見性者
你準備反省了嗎?
看樣子
你不會的
因為

是你默檳的對象嘛
因為
你是明心見性者嘛
已經當教授師了
不用再當學生了

取笑你的迷失方向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3(08:44)回應

法迄巴大德所言:
[厭是有心而遠離,捨是無心而斷絕。

遠離,並不是斷絕,只是進入另一層更深、更難以察覺的境界。它
會讓人以為已經斷絕了彼此的連繫,其實是因為太細微了,所以無
法容易被察覺。很多修行人常會走錯這一步。

當厭心成就時,想蘊盡,進入行蘊中,若此時入滅即墮入無想天。
墮入不是因為入行蘊的關係,而是「厭心成就」之故。此時心念前
半劫滅後半劫生,經五百劫後還是要輪迴(註一)

會進入無想天皆是用「厭」的關係。因為「厭有」,所以就「住
滅。由於有所住,所住即不滅。所云住滅也只是誤解而已。只是耽
於起粗重妄念的境界而已。只是「心灰慮凝」而已,由於這個境界很
微細,微細到自己沒有察覺到,於是,很多人以為已証阿羅漢果了
,因此成大妄語而墮入輪迴自己還不知道!]
太妙了!
愚劣稽首頂禮並祝菩薩早成正覺圓滿拾願眾生得樂遠離憂杯惱苦
大名:沙渴於2002/05/13(09:50)回應

沙兄要離不是不可以
要捨也無不行
圓覺也有這段
問題就在前面的重點作了
捨不捨離不離就不重要了

我把那段請出來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11:20)回應

自問:如何用功才能入定?
答:這要看是什麼人下手。我們從初修一步一步說起。
1)初修之人應多「思惟人生的不圓滿及輪迴的苦而產生出離心」。有了出
離心才能真正的「認真」「精進」的修行。否則,很容易退心。如果您了
解我所說且認同,您就已有「信根」及「信力」,有照著我所說的「思
惟」就是有「進根」及「進力」。有「照著這方式」思惟做就有「念根」
及「念力」,當「思惟」用久,就會產生「定根」及「定力」,定久就會
產生「慧根」及「慧力」。這樣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就已達到。

當出離心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決定信」。這個很重要,在修行
的路上很多果位及境界皆來自「決定信」的信心。這個決定心就像是決定
做某一件事而自肯自信的當下那種狀況。

思惟出離心日久,能斷煩惱。但若沒有慧見而只有定力可能墮入無想定。
這時您應知要用「捨」不要用「厭」。捨是無心而斷絕,厭是有心而遠
離,會住滅。而所住實際並不滅,只是更微細難察的一個境界而已。

當「思惟」用久,應該養成習,這個習就是「伺」。伺是一種有心的等待
。也是「存心」的一種狀況。沒養成習之前也可以直接用伺。

2)當用「伺」時(與捨俱生),這時候就比較像「觀心」的法門,只是比觀
還微細。我這裡跳過說「觀」,是因為觀是起念止念,觀本身即是妄。所
以就不論。
當伺之時,念起即知念起,念滅亦知念滅。只餘「靈明」之心在等待。
伺用久了應該「逐漸」養成往「覺」偏的習。

3)當「覺」能起用時,念起即覺,念滅就沒事,跟凡夫差不多,只是內秘
聖嚴與凡夫異而已。又,沒有念時不跟凡夫一樣又能怎樣?起神通異境嗎
?那不就又要起心動念了嗎?所以神通是二法。

覺用久,應該在「二六時中」皆養成「無所住」的定。不能念生覺起而止
念,也不能念生覺起而隨。須不隨不制。但念生覺起(捨俱生,在思惟及
伺的階段就已養成)時,即覺即無所住。

如此覺用即是無所住之用。

4)當「無所住」真能起用時,即是已入一行三昧。若未入應該不算是能用
「無所住」。此時可稱是無功用道。往後的功夫,到了,汝屆時自知。


自問:汝定之時有出入嗎?
答:
得力時念起覺生,外表看來跟凡夫差不多,只是內秘聖嚴。但此時念念恒
與定俱並沒有出入。不過還未入一行三昧,功夫還沒打成一片。再用久也
許就可以了。

不得力時就是用伺,明明了了,正念起正念滅很清楚,妄念起妄念滅很清
楚,分別時知在分別。主客觀而言都是有出入。

有時,當被轉去時自己不知道已被轉。等到知道時已知曾被轉去。這時候
就是真的六道眾生。所以,主觀而言這也沒有出入。客觀來看則有出入。

有時,被轉去時自己也知道。那是因為當時定力弱,染習強。因為還有
定,所以知道自己被轉去。此時主觀而言就有出入。

自問:為什麼念還分正妄。為何又有「分別」?這三個不一樣嗎?
答:念,無無明及無三毒的欲及見在內即是正念,也稱為智,也稱為理
性,反之即是妄念,也稱為惑,也稱為感性。

念,是現識的反應,現識可說是末那識。分別則是分別事識的反應。分別
事識可說是意識。(見楞伽經)

有些唯識學者認為末那識是緣藏識的見分。敝人說這是錯解。應該是妄心
緣藏識的相分(種子流)而恒執以為我,所以人我不空。若人我執破,則得
平等性智是為末那第二位轉智(菩薩第七地)。末那第一位轉智在菩薩初歡
喜地與意識一起轉智。

自問:汝說已證法眼清淨及無生法。所有您所說的事都是正確的嗎?
答:不是。法身佛事上是無疑也是正確。但報化佛事上就可能產生錯誤。
因為我報化未圓。所以,許多知見皆是引經據典而論。若所引錯誤,或參
究不夠深就可能講錯。這部份,我不一定比世俗的學問僧強。但,我得了
無生法證悟的臂助,知見犀利,比這些學問僧還容易進入正見。所論也是
與法身佛能夠相應。

以上,為今早進入本站,臨時想到的問題。就自問自答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1:30)回應

法迄巴仁者

會進入無想天皆是用「厭」的關係。因為「厭有」,所以就「住
滅。由於有所住,所住即不滅。所云住滅也只是誤解而已。只是耽
於起粗重妄念的境界而已。

入無想天一定得用 (厭)嗎? 有個厭如何入呢?
請你解釋一下好嗎? 謝謝


大名:看一看於2002/05/13(12:01)回應

如何用功才能入定?

大名:大呆於2002/05/13(12:14)回應

看一看仁者:

了解即可,若欲入那可真愚了。

若您厭時主觀是否會排斥?當一個人有能力厭棄所有時,就一無所有。
但自己的厭心卻仍存在。因為厭心仍在,所以就住在一個有為厭的境界。
這就是厭心成就。這就是無想定。所定的境界稱為無想天。是四禪的非
識定。是外道定。

無想定,是滅受想入於行蘊。不說受只說想。滅想,即意識不行,沒有
分別的能力。譬如睡覺不能自在,但終有醒來的一天。因為厭心未滅之
故。

若行者心中有「厭」時,須特別注意。應用捨不用厭。厭含有惑業,捨
則沒有。

厭,是有心而遠離,因有心住,所以所厭即不圓。
捨,是無心而斷絕,因無心住,不斷而自斷。所以捨無可捨可斷三毒。

多思考幾遍應該就能了解這層的意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2:18)回應

法兄:
不要亂用文殊師利之言壓我

兄之程度尚未體悟下例真義: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
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
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
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
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兄之‧無為法、究竟無為‧都停留在「作」病

大名:O,Y於2002/05/13(13:04)回應

OY大德
小心
變成了
六群什麼白衣的
法先生
可默檳你咧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3(13:22)回應

法迄巴仁者

連 (捨)都不必經過 不能入嗎?
大名:看一看於2002/05/13(13:42)回應

如何用功才能入定?

大名:大呆於2002/05/13(12:14)回應
---------------------------
大呆 須請問



大名:吹牛巴於2002/05/13(14:14)回應

>兄之‧無為法、究竟無為‧都停留在「作」病
>大名:O,Y於2002/05/13(13:04)回應

汝舉不作病來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5:39)回應

>連 (捨)都不必經過 不能入嗎?
>大名:看一看於2002/05/13(13:42)回應

捨即無厭,厭即不捨。
若不捨即是有厭,有厭如何能不入?
一定入!

厭為諸有相中第一(阿含經),再下去就入空。
所以第四禪後是空處定。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5:56)回應

法迄巴大德:
首先讚歎你對於佛法的剖析多能入理,
由於文字太多,一時未能詳讀.
僅針對本主題--二六時中頓修入手中之'頓'義方便,略言一二:
1.汝之法為頓法漸修,已無為攝有為,其要義不外'捨'字,能捨需先能
見,見之即捨之,當下明明不惑.然於當下未能契入之眾生,'久養
成習'恐亦離第一義.大德於此'用功'之方,尚未細說分明.
2.大德於「念」之判解,若依題以'頓'入手,恐有不當之處.依大德所
說以慧解脫之理入,不應再分別始覺與究竟覺為二,更不應有'增長無
明'之說.再者,以個人所知:'塵沙惑'應於八地菩薩以上才說,同時,它
並非'增長無明'之念!
3.閣下之'睡禪',雖不像藏密睡前觀境之'夢修法',亦不像覺照二六時
中皆'清明無礙'的說法.佛法確有針對夜夢修法之方便說明,但並非大
德所言之'訊息提示法'.閣下對'醒夢一如'之說法,反而是'心解脫'修
行之次第而已.我的說法是:夜夢,睡眠,乃至肉體疲累,皆是無礙.
餘者,細讀您的文章後,有機會再談了.

法安.

大名:心法於2002/05/13(15:57)回應

心法仁者:
所疑回覆如下 --

‧1.汝之法為頓法漸修,已無為攝有為其要義不外'捨'字,能捨需先能
見,見之即捨之,當下明明不惑.然於當下未能契入之眾生,'久養
成習'恐亦離第一義.大德於此'用功'之方,尚未細說分明.
答:
捨如刀利,揮刀自戕,即無人亦無刀執,此能所雙斷,所以單用
捨即能成佛。禪定有三能至佛位,曰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汝若解三
當知我所言義。

所云「久養成習」,即是入手方便。我以上所說皆是對「契機」者說。
例如佛法有三乘一般。若是最上利根人也不會來看我言。一悟即知如何
用功。

捨心久養成習者,例如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散。兩木者,能用
所用。火即是無所住。灰即果證。煙即神通異境。

無論什事,做久了都能得巧成習。這是自性的功能。

‧2.大德於「念」之判解,若依題以'頓'入手,恐有不當之處.依大德所
說以慧解脫之理入,不應再分別始覺與究竟覺為二,更不應有'增長無
明'之說.再者,以個人所知:'塵沙惑'應於八地菩薩以上才說,同時,它
並非'增長無明'之念!
答:
此問有三節,逐一釋之。
a.大德於「念」之判解,若依題以'頓'入手,恐有不當之處
釋:頓,指當下斷義。是功法。念,指習氣之相狀。二者並不相礙。
b.查一下此主題貼文,我並沒說過「始覺」與「究竟覺」之語。仁者
是否誤解了?或錯打字了。
c.六地菩薩能入寂滅聲聞人無法問難。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入寂滅
緣覺人無法問難。此二地菩薩已無三毒。所以我說塵沙惑。其他古德或有
他說。汝可舉來看看。

至於「增長無明之念」說法,所謂無明,觀十二因緣法,即是輪迴義。彼
此互為因果循環不息。所以,心念生滅若無法成智即是墮惑。墮於惑業中
即是妄因即是無明因。

‧3.閣下之'睡禪',雖不像藏密睡前觀境之'夢修法',亦不像覺照二六時
中皆'清明無礙'的說法.佛法確有針對夜夢修法之方便說明,但並非大
德所言之'訊息提示法'.閣下對'醒夢一如'之說法,反而是'心解脫'修
行之次第而已.我的說法是:夜夢,睡眠,乃至肉體疲累,皆是無礙.
答:
若也要觀境那已是二法。即使「覺照二六時中皆清明無礙」,此覺照
也是二法。若不覺無照時豈不又流轉去了?
我所說的是「無所住法」。汝說心解脫也可,但不落次第。其餘增飾的
解釋是要令閱者了解修行境界在五蘊中之位階以更容易理解我所說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6:50)回應

法兄:
兄言:
‧無為法
不隨不止,當下念起明明了了而已。此明明了了代表「未隨流轉」。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以上即「作」病,須知
在迷「有為法」和「無為法」是不相通的。
在悟「有為法」和「無為法」是一體的。
如果,久即能入「無所住」,是犯「作」病。
真能「無所住」,「又隨又止」無礙「無所住」。
得罪處,請海涵
大名:O,Y於2002/05/13(18:31)回應

O,Y仁者:

汝解作病,還解任病否?
若悟即了,即是任病。

汝道如何才是不病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8:51)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德
身語意十惡中之意不善行為隨習緣生時,自淨其意,怎麼個自淨法?
任其生滅,不理它們嗎?是否需要作意,來注入善法念?
意不善之造作者與意善之造作者,有何等別嗎?

謝謝指導!阿彌陀佛!




大名:我不懂於2002/05/13(19:39)回應

法兄說:
若悟即了,即是任病。

您說笑了,
若悟會即了?
若悟會造成「任病」?
(若悟會退轉?)
別鬧了!
您的法與眾不同,不是我要學的。
大名:O,Y於2002/05/13(19:49)回應

OY兄
您倒是挺有智慧的。
我看這位仁者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患了妄想症。
另一種是隻小狐狸,卻有個大尾巴﹕

******************************************************
‧我的法語可信嗎?
這一點,倒是有一個很明顯的印證方式,凡夫也可以了解。

我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我命終之後,我的肉體會轉為青琉璃
在我
心中會有一尊金色的佛。若我命終沒有這個徵相,一切我在世所說的
法語
皆可銷滅。即使有這個徵像,也不代表我在世所說的法語都是可信
的。我
在因緣成熟時,會跟有緣人說什麼時間以後的話是「完全可信」而不
用懷
疑。

又,我也曾經說過,若我斷三毒時,我會在無雨的日子在總統府的天
空出
現七彩的彩虹。此時,我也會出世來度有緣者。

汝等有緣者也不用再問我什麼事,我已自動大概交代完畢。若沒有別

事,未來,也許不再有談法的機會。但這一二日我還是固定會上來,
過了
之後就看因緣了。

凡有所求於我者,無論何事,我皆會以善巧方便滿其願的!這是我的
願力


但現在我的力量除法施之外,其它的還不行!有緣者,請再耐心點等
吧!
不過,我還是建議靠人不如靠自己可靠點。

突然想到一句話。往生要等阿彌陀佛來接,不如自己去比較可靠。
*******************************************************

附加一種可能﹕尋大家開開心。

大名:於2002/05/13(20:14)回應

>若悟即了,即是任病。 您說笑了, 若悟會即了? 若悟會造成「任
>病」? (若悟會退轉?) 別鬧了!
>您的法與眾不同,不是我要學的。
>大名:O,Y於2002/05/13(19:49)回應

我也沒要您學。言若不相契,可以更求善知識。
至於「悟」,仁者以為一悟就是佛了嗎?那下面
這佛偈就白講了。 =>

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若不是,悟後起用有任病也是修行人的習氣是正
確的見解。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23:19)回應

六祖壇經
... 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法迄巴.別鬧了!

禪宗是「教外別傳」.是有別於教相經典之外.
另外傳出來的.不可硬把禪宗拉下來

不要把{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和禪宗畫上等號

若不是因任病不能悟則不說任病

大名:999於2002/05/13(23:50)回應

>... 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999仁者:

汝一悟至佛地未?
若有,那就慈悲來給我摩頂吧。我正等著呢!
若沒有,憑什麼說「一悟至佛地」?六祖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汝會看經嗎?「起正真般若觀照」還要「一剎那間妄念俱滅」還要「識自
性」才可一悟至佛地。

重點還不在這兒,在「一剎那」之後功夫能否綿續呀!
一剎那也不過是還是法身佛義而已。

我即早已一悟至佛地,我怎會不知解脫方便還待汝等來說呢?

汝之老婆心善則善矣,但是卻用錯了,無法眼之故。

經不是用眼睛看,用意識想的,而是要「當下依經而入」。怎麼入法?
要用妙觀察智分別經義而以平等性智起用才能入經中法身佛義。而報化佛
則尚未夢見在。還得一段水磨功夫。

又,明心見性非常簡單,只是汝自己能不能自肯而已。
不能自肯,也是明心見性。只是知識而已,等同凡夫。

能自肯,力小心小即斷見惑證須沱洹果。力小心大,即證菩薩初地無生
法。力大者,則依定力任超。可一超入佛地。這個才是您原意「一悟至佛
地」的,不過從釋迦佛至今沒聽說過那個人可以真正一悟至佛地而同時圓
滿法報化三身的。法華經上的龍女或有可能但沒記載。
(余意就顯說而言她也沒有,但就密說而言她卻是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00:34)回應

大眾

我觀今日說法還算圓滿,主法的緣也應差不多了。每個人的緣份皆不甚
一致。有緣的,以後還會再見。

教外別傳,最上乘法不是每個人皆能「入」。這要有一點慧根及信根才
行。所以那些不相信的,我也不勉強度他,以免破他修行。

佛法本不難,是眾生不肯死心所以就輪迴六道。以前,佛出世,有許多
人相信而最後被渡。再來於像法時期有許大德出世以我今所說法而傳世
,那時也有許多人相信而解脫。現在,是末法時期佛後3029年,這個時
期是密法大興(蓮花生大土授記)及明心見性人眾(達摩授記)的時期。我
們生在這個被授記時期,有沒有一種「天啟」的感覺?

現在,有緣的您們能夠接觸的這個法,實在殊勝。這個法能領悟且發大
心,當生至阿彌陀佛淨土即可證得上品下生果位(種性以上菩薩)。若能自
肯無疑,即能證上品中生果位(初二三地菩薩)。所以,大家要珍惜這個緣
。這個無生法並不妨害您修淨土法門。它只是告訴您佛性是什麼而已。

如我所知,目前台灣法門「比較」能夠貼近無生法的,只有中台禪寺惟覺
和尚的中道實相觀法,元音老人(已圓寂)的心中心法及我法迄巴所說法。
講不出的大德還有一些但我沒勘過不敢說。但寧瑪巴的大圓滿法則是究竟
的。汝等若於密乘有緣可以找已證菩薩初地以上的寧瑪巴大德。

我所說法乃從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及文殊師利菩薩得。這因緣大概就
要牽扯到過去世了。而文殊師利菩薩是我本尊,所以他所說的法我特別能
夠相應(註一),而這些法特別適合我現在所弘揚的無所住解脫法。

我所說法雖是緣自那些佛菩薩,但今生我是從佛經自己覺悟不是菩薩示現
來教授的(夢中例外)。這佛經是「楞嚴經」,我在十九歲時就已明心見
性。只是當時「不敢自肯」。搞了二十年在今年正月一日子夜我才真正自
肯無疑斷了見惑證無生法。若當時有個名師多打幾棒就不用浪費這麼多的
歲月。(而的確當時也有名師要收我,就是南懷瑾菩薩,可是我懶惰及自
肯不足不敢去)

雖然我已知入處,說也說得,行也行得,但由於我功夫還淺薄且未成片並
還未完全自在,所以,汝等若信不過我,可以至中台禪寺依惟覺和尚。依
我慧眼觀察他乃一得道高僧。到底高到什麼程度,目前還看他不出。不知
其究竟,但依他總是沒有大礙的(小礙就不知道了)。中台禪寺及惟覺和尚
的氣息很和祥是個參學的好地方。

現在,我道德淺薄,慈悲不足,所以一直招謗,我也為這些人可憐。會謗
人者,即使對方是惡人仍還要受報。顯然這些人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即使
是我本人仍還有跟他們「類似」的習氣,不過我貪嗔己薄。我只是有些增
上慢的習氣而已,並不是真的「惡口」。而我所說皆是有憑有據依實而
言。至少也是我目前的知見所到之處而實言。所以,只能說我四無量心仍
未充足吧!


最後幾句給學人。未修行前先學會不妄語,因為直心是道場,因為覆即地
獄因。您可以不說話,但話說出就必須是誠實語。心不正學佛是不成的。
未心正前須先求身正。

就這樣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02:40)回應

*********************************************************
註一
********
文殊師利菩薩對宗喀巴大師說:

若不努力去思維和比較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
及解脫的種種利益,也不平心靜氣打開心眼來
觀察不圓滿的人生、解脫的功德及生命的意義
,這樣,永遠也無法對出離心生起勝解。

這時,若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釋1),亦無法得到解脫。

真為生死求解脫者,得先放下高妙的口訣,而
專心致力於內省思擇,以培養出離心。若想進
入大乘,每日應專注思惟,思惟自利和利他兩
者之間的各種過患與利益,然後不斷地串習使
成習慣。且一切處都不離開這正念,如此,自
然能與大乘法門相應。

僅為自利,則所為一切善業,只是二乘之因,
不能使你成佛。正如同未努力修習出離心,終
不能免於生死輪迴一樣。

因此,你必須先對出離心及菩提心,生起堅固
的勝解,然後才可修習高層次的顯密大法。
若能逐漸淨化自我,所修善業將引導你到解脫
及成佛。

如果有人以為以上所說的,不值得加以思惟,
即表示他對修行心要全然無知。
----------------------------------------
釋1:六波羅蜜若缺「般若波羅蜜」,即使圓
滿前五波羅蜜也無法成佛(以上為顯說)。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0a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
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
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
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
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
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
^^^^^^^^^^^^^^^^^^^^^^^^^^^^^^^^^^^^^^^^^^^^^^^^
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
^^^^^^^^^^^^^^^^^^^^^^^^^^^^^^^^^^^^^^^^^^^^^^^^
想恒與定俱。
^^^^^^^^^^^^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
。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
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舍利弗
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
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
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
。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
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
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
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
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
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
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
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
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
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
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
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
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
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
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
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
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
。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
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
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
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
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
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

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
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
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
信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03:16)回應

法兄:
不好玩!
我剛開口還未盡興,您就要溜之大吉

大名:O,Y於2002/05/14(08:01)回應

OY仁者:

汝若道得出盡興者誰,敝人就陪汝共論一二。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1:31)回應

大眾

突然想到頓修行者必須閱以下經典,了解入手方式,尤其是識病識藥處--

No. 2013 禪宗永嘉集 (1卷)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1:33)回應

OY大德
法先生
只要聽他自己認為的東西
除非
大德有他心通
講到他的爽處
不然
大德就是什麼白衣
他就要默檳了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4(12:01)回應

大眾:

以下是昨夜對話後某人的批評用語。
謹此轉貼來此處供大眾檢點(內容已略微修飾)。

=========================================================

>偶們來看看
>"笑一聲「哈」" 這是第一個念
>"已覺在笑" 這是第二個念
>"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氣" 這是第三個念
>"就不要再「起心」止住它" 這是第四個念
>"這就是不止" 這是第五個念
>"知道後也「不隨」" 這是第六個念
>請問一下 你是要"不止不隨"這六個念中的那個念呢?

這是知解宗徒之語,也沒有實地功夫,或識見未透的說法。

初修行者,心識不定,所以要一步一步的分解給他看。否見是不知入手方
式。

若是功夫用久者,是念起即覺,當覺之時,即是捨,即是不隨,即是不
止,即是無所住,也即是佛
(另注:若功夫透裡能達到剎那剎那皆自在,報化佛德即能顯現。此時即
是一心三佛。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神通、三昧、智、力即能出現)

這是一念三千的功夫。一般稱為功夫打成一片。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2:45)回應

法兄:
安靜點!
好好在這裡學習,末續賣弄口舌。

大名:O,Y於2002/05/14(12:47)回應

更正:
末續賣弄口舌。→莫續賣弄口舌。
大名:O,Y於2002/05/14(12:49)回應

大眾:

敝人再補充上述功夫,說明一下「念」
=>若是功夫用久者,是念起即覺,當覺之時,即是捨,即是不隨,即是
不 止,即是無所住,也即是佛。

念,在心而言,粗為念,若與無明相應即是妄念,若不與無明相應即是正
念。在心而言,細為剎那,若與無明相應即是剎那妄念,若不與無明相應
即是剎那正念。

所以,念起並無妨,不與無明相應即可。念若不起,有二途,

一是打成一片的圓融境界(惟證無生法忍以上菩薩方窺堂奧)

一是粗糙的心意識伏住,令人誤以為無念,或誤以為究竟。這又分二途
一為無想定,一為滅盡定。

無想定,是受、想蘊不起,住於行蘊中,於此中不起心想,還以為入空,
其實是「頑空」。八萬大劫後仍得輪迴。

滅盡定,則是入於識蘊中之寂滅空湛之空性裡,由於所證寂滅空湛性未圓
,所以只得二乘果證。

大修行人須滅識蘊。若住在此識蘊中證空湛性,仍是所知障,從初地至十
地皆是。行者應將此空湛亦空。若否,佛說十地菩薩化身無量至十方世界
渡無量眾猶是「極微細所知愚」。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3:07)回應

法先生
想不到

一文兩貼
好吧

也一文兩貼
也順便
講講
您見地之誤

依法先生的說法
念與覺中間
是利用功夫來使念起的那一剎那覺到念起

大乘佛法不是如此
大乘佛法講的是
念起就是覺
而此念不管有沒有令修行者認知到
它一定無法久住
就算修持定力將它定住
終究會滅
因為

本來就是生生滅滅
所以
偶講的
與法先生講的
好像很像
其實
差天差地
因為依法先生所講的
他一定要在念上下功夫
不然
修持連個入手都不知在那裏
他最面講的什麼
與無明相應是妄念
不與無明相應是正念
這兩句是空有說而無實義的
因為
這樣的每一個念
全都與無明相應
找不到不與無明相應的念
就算真有不與無相相應的念
初學者那裏知道什麼東東是不與無明相應的念呢?
何況
根本不存在不與無明相應的念

大乘佛法
因為知道

本來就生生滅滅
所以
想把念搞成不生不滅
那是不可能的
接下去
偶就不講了

就是要看
法先生的笑話

講講
大乘見地的說法

無論生滅

清淨

亦清淨
人家是在清淨上下功夫
法先生
卻在生滅上下功夫
楞嚴經不講過嗎
就算滅了一切見聞覺知...
圓覺經不講過嗎
圓覺淨性非作止任而來

法先生
如果您講
那法子是方便
偶還沒話講

法先生
您是講
如此會就是明心見性
那可差他媽的遠了

天啊!!!
原來六群白衣
全像偶一樣
不好度咧
又喜歡胡說八道咧
不過
剛剛偶已經比你明心見性了
可惜
你的心與性
與偶的不太一樣

大伙
要談
先來此登記
先承認自己已經明心見性
然後才可談
不然

也要默檳一下了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4(13:55)回應

汝習氣障重,屢屢戲語,心性怎會與我一樣?
若與我一樣我也可以不用來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5:12)回應

太高興了

又與明心見性者
聊天對談了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4(15:40)回應

法兄:
您知道自己修行上的盲點嗎?
您有可能再修改修行方向嗎?

大名:O,Y於2002/05/14(18:24)回應

大眾,以下為究竟論議法式,提供與二德討談內容於此,給大眾參考--

**********************************************************
法迄巴大德
經云:「無法可得」,「無法可說」。
於是心裡在想,是誰在說法,又誰得了法。
這都是世間人的情執。
法迄巴大德, 您不要老是拿禪宗的口吻,來問別人;
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您是宗通。
又禪、密、淨若無正知正見,也會成障礙。
所謂:「知見愈深,塵勞愈重」,均是所知障所害。
所謂:「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即是。
二德淺見
大名:二德於2002/05/14(18:32)回應
=========================================================
二德仁者:

汝學佛法目的為何?解脫煩惱以求自在是否?

如何才能致此?廣讀諸經?行相應?汝以為讀經就可自在嗎?讀經是因為
行不自在所以要了解如何才可自在的方式。

經有多少?三藏十二部!汝要三藏都一個個舉來論述才是佛法論議嗎?
一句二句不行嗎?

如何才是自在法?無所住法即是。什麼是無所住法?

欲明無所住法前先舉禪坐功夫來譬喻以導入無所住法。

以日輪觀為例,若汝也有禪坐功夫,應知當觀之時可否有以下諸念?念我
如此觀可否至阿彌陀佛淨土?念我此觀是否能得定?念我此觀身坐是否端
正?念我此觀能得見佛否?.....

汝謂以上之念是否為修觀之正念?吾言不是。
當觀之時應專心一志,心無旁騖。如何還可起心動念,思前想後的!
所以,若心能專而不搖馳,方有可能入定。

以上,舉日輪觀之修定以明「寡念專心」之義。同理,汝道欲入無所住
法 應如何?搬出三藏十二部經一一經文與我次次論述比較能入無所住
法,還 是一句二句比較能入無所住法?

理已明,我即不再多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8:57)回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9:28)回應

還是咱家的迷姊姊最棒了
姊姊啊 頑皮敬愛您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4(22:54)回應

大眾

佛法是什麼?
就是您說什麼就是什麼。若能自在所說即是,若不自在所說即不是,悟道
聖者顛倒說皆得,二乘阿羅漢正說亦不得,這個佛法就是這樣子,再多言
也皆是戲語。

如何是自在法?須「行深般若波羅密」。如何才能行深?從生至死只有四
個字:應無所住。用功入手方式:不隨不制。

汝當下坐著,內棄有無,此時還有那個來說話?但卻能聽得。這就是佛性
。能得此觀即是明心見性。注意,念起須覺亦莫隨亦莫制。如是穩穩反覆
銷融習氣,功夫用久即能打成一片,即能一切時無所住入一行三昧。當下
即能無功用道。此後事汝自可知不待吾言。我再圖示一次 --

明心見性->用功不隨不制->反覆銷融習氣->功夫打成一片->一切時無所住
入一行三昧->無功用道->證菩薩第八不動地->以後事汝自知

以上所言我若誑汝,願墮阿鼻地獄,不信我言世世不見佛。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5(11:24)回應

哎喲
還真的是 信我得救 不信則永生啊
自己去阿鼻地獄 還詛咒別人不信你就不能見佛
呵呵 眾生本來是佛 誰管你那麼多啊
你還真的是頭殼壞壞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5(11:48)回應

汝等六群白衣就只會說嘴,於十方道場破和合譏諷導盲,
習氣滿盈顯而易見。若汝言可行,即無佛法!只是可憐
無知眾生不知將有多少被牽墮落!

喝~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5(12:49)回應

又要〔喝〕了嗎
頑皮開了三喝 你要哪一喝 
頑皮看你連餅乾都沒得吃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5(13:40)回應

聖人無情
大名:無明人於2002/05/15(15:01)回應

這個小頑皮性浮識劣,我就他的愚知點破,佐以佛經來印證,破他的愚

行為。

這等六群白衣,或於佛法有所小悟,但實無定功,純是狂慧。定力不
足,
動輒嬉笑,妄語不離口,八風隨身不捨。謹藉此因緣順便指出,此等專

十方道場吵鬧撥弄一些無益語者無知的心行!

1)
意識轉智 在不執虛妄法塵 也就是oy兄的〔意識破意識〕 就是頑
皮說的現觀 至十地如來地 意識的法執種子才斷啊 才不是你說的
〔八地以上 意識不行〕你自己都會說轉智有三位 到八地也才第二
位轉智啊 呵呵 這就是你的法尾巴執處啦
答:
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註一),證無生法忍。意識不復
分別即意識第二位轉智。因無生法忍故,末那斷俱生我執,所以末那第
二位轉智。

意識在七地俱生我執斷(六地即能斷)已第二位轉智完畢,開始就稱為
「妙
觀察智」,不再稱為意識。識是輪迴不究竟義。八地以上無功用道,已

用意根,那裡還要用意識?根都不有還會有葉嗎?不然什麼叫做「無功

行(道)」?==> 種子+根本依+染淨依(意根)+作意+境==意識。

2)
意識的現量 你以為是離七八識的對待嗎(你說現量起用非意識所能
攝)意識的現量就是不執虛妄法塵(非比量的分別事識在作用了) 當不執
時 無明的作用已經不和根塵和合啊 此時分別我法二執已斷 而俱
生我法二執仍舊再起現行啊
答:
楞伽經已明言,識略稱有三,真識、現識、分別事識。
真識即類阿賴耶識、現識即類末那識、分別事識即類意識。
經云: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所以現識是「持執」義。意識才是「分別」義。

意識所須緣: 意識==境+作意+染淨依(意根)+根本依+種子。
因明之現量雖通意識,但這是「虛」義。指意識亦不離現量而已。
因為意識不離染淨依,要分別前若無所見即無所分別,所以不離現量。
但「未作意」前,如何能攝現量?當是意根所攝(以法塵為例)。

一說意識不起分別即是現量。但意識不分別即不作意,那還算是意識嗎
?這就譬如花之所緣=> 花==水+陽光+種子 。左列花無水還能長成花
嗎?

所以,末那識所用(所執)是現量。末那識之體(能執)是非量。
意識所用(所執)是比量。意識之體(能執)是現量。

所以我說現量起用非意識所能攝。惟末那識攝。

大眾特別注意,莫以為末那識沒有識知能力,只是非常微細而難以察覺

已。(此說從權說。實說是性自性本能(註二)」

3)
在此現觀中 修一切法至八地後 俱生我執的種子才斷 才能起無功
用行 隨緣任運去斷法執的種子啊  而這一切全賴意識現量關照之
功啊
觀你所行 仍是分別我法二執在起現行 還敢大言不慚的〔乞丐發大
願〕 還敢說〔不聽汝言 生生世世不得見佛〕 你真是的 棒子打
都打不醒 還拿枝彈簧棒亂打人(彈到自己了吧) 老實點修行啦 不
然就謙虛點去向其他大德請教啦
答:
俱生我執在菩薩第六地即能斷(註一),不是您所說八地。

寂滅空性,湛入合湛,是阿賴耶識攝,落入識蘊。有俱生法執。
緣自性見分恒審為我,是末那識攝,落入行蘊及識蘊。有俱生我執
分別諸法是意識攝,落入想蘊。有分別我法二執。

分別我法二執何處斷汝知否?諒汝不知。不然不會出此愚痴語。
分別我法二執在見道位斷。心量小者斷分別我執。見二乘四真諦之理。
心量大大斷分別我法二執。見大乘無生法義。

汝謂「觀你所行 仍是分別我法二執在起現行」,是猜測還是知我心?
若是猜測,是誰在造妄語業?這已很明顯了。
若知我心,我現打此字作何心想?
道不來是妄語業成。若不道來,是虛心凡夫亦是妄語業成。

屆時什麼人愚頭,大眾即應明知。什麼人所說法可聞不可聞即知。

4)
頑皮連佛法是啥 都快忘光了(看到你 又想起來了) 還說啥正信佛
法行者 懂不懂 頑皮看你又慌了 呵呵
論:
看這一句話就知是不懂佛法權用者。得了一點根本智,功夫還沒透徹
在,
,也與寒山拾得學後得智的權用嗎?也不惦惦自已有多少斤兩。有份量
嗎?來,試汝證量,我眼前擺著什麼?道不得,就學因明規距論法,沒

子定力,佛法識見也未透,還敢來這兒說嘴?

若是嬉笑能演佛法,所有講法人也不用坐高台。釋迦牟尼佛就不用那麼

莊,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但佛法一定要端莊才可演嗎?當然不是,但要看看自己有多少的斤兩。

演者亦能端莊。但連端莊都做不到,就甭來學寒山拾得了!


**********************************************************
註一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

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

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為行法。

知水相。不為水害之所淪沒。如是菩薩住此七地。


***********************************************************
註二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b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

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

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

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

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
立。
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5(17:43)回應

法迄巴大德
您的演出已走樣,但你自己不曉得,應該聽聽別人的看法.
您公開宣稱明心見性,什麼總統府上空現身,如此強化自己,是走入
拜神運動,"開悟見性"只是自己,並不偉大,也無能力令大眾每人開悟
至於神通,也無法改人業力,反而常與自己意識幻淆,失準居多,容易
產生禍害,此事我見多了呀!
如您再繼續強化自己下去,必走入某活佛路線,最終走入胡同,
屏棄學術界外,只活在自己世界而不自知,漸漸神化自己了,
是故趁您的活佛還未成氣候,敢快做一個平凡的人罷!

坦白說,您在禪的機鋒上,我看了有點迷胡,有異於禪們公案,抓不住
準頭,好似在打轉,又似顧左右言它,禪到了您這裏,好似行不通
難怪阿呆兄類說您死纏爛打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雖有涅槃心,但只有自己的世界,不瞭解他人
太過自我,二,自己還未肯定自己,一片迷惑,所以不能解人惑.

您已有一言堂的傾向,這是反智,且開民智之倒車,過度膨脹自己,容易
害人害己啊!

我的建議是:您最好放下身段,過平實的生活,聽說過大活佛能改變
世界什麼的嗎?沒有!倒是平實的人,往往能感化世界,個体並不偉大
啦!偉大是自我膨脹的想法,他人看了只會笑哈哈
世界學術趨勢,亦不再退化至神化運動,因那是民智未開的產物.
真正能造福人群的是教導人們開放心胸,過平實的生活,非走膜拜
路線,膜拜信仰,將使人失去自我,封閉自己,愈走愈狹,與智脫節.

您太感性了,縱或有悟,它已抵消了智性,故從行為出來,也是讓人覺得
不智,智者又那會認同呢?
大名:仲夏於2002/05/15(23:35)回應

仲夏仁者:

我本來就是平凡人,也不自視是聖人,您倒是過慮了!
凡要吃飯,聖也要吃飯。我說小頑皮的錯誤行為,就此人平常嬉笑無度
來看,也不算是過激惡語。我若稱讚他能棒喝行人,也不算是慈悲善言。

又,莫說我言已斷三毒後要在無雨的日子在總統府上現彩虹也不算是妄
語。就算我現在立刻在您眼前現身,當下所說的話也不算是真言。

善惡在於一心。汝知此理,余亦明瞭!親親不善,斥斥不惡也。

汝之好意我知,若真的擔心請先把自己放下吧!

耑此,祝如意!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01:20)回應

法先生
你倒說說看,南懷瑾老師要收你為弟子的過程。
該不會是自己想的吧?
還是作夢的?
大名:賞花人於2002/05/16(01:59)回應

賞花人仁者:

我當時開悟,把自己的見解寫信跟他講,
他就叫我去。就這樣。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05:35)回應

補充:

>所以我說現量起用非意識所能攝。惟末那識攝
這裡沒說明白,是指「現量境」而言。即是「性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05:39)回應

教外別傳最上乘法頓修解脫總持法入手解說分解動作 --

1.端身正坐
2.呼吸正常,不要急,不要喘
3.心中不作念。
4.然後「觀心」
5.念頭是不是明知不作念還自己跑出來?
跑出來不要理會它,但必須知道它出來了。等一下它又跑掉了。

6.沒有念頭時,您心在哪裡?是不是還能聽?能看?這就是自性
的本來就具有「性自性」功能。

7.「禁止再觀心」。

8.以上分解完畢。以下說明實際用功的狀況--

當念起即覺(入所覺中),覺後須不隨不止,不隨不止即名捨,
以上這個動作要養成習。須做到當覺之時即是捨,即是不隨不
止,即是無所住。念滅之後即如如(入能覺中),無念起亦如如
(入能覺中)。就如如的將心安在這個念起念滅皆無所住的功夫
上面。

就像是海上的船,隨波(念)上下,您也要跟著上下,將自己溶
入海(念)中與其成為一體能融入即無「能所」分別了。
若不跟著上下就會有對立產生。無法契入。但也不要念起又跟
著跑了,那是流轉凡夫。也不要起心止念,這是二乘有為法。

若念起即無住,功夫久了即是定。愈久心愈深入愈細愈能溶入。

以上,這就是頓修入手法門。

當功夫用愈久雜念就愈少,最後就自然不起了,但汝還是可以
做事聽講,若不能做事聽講,那就是用錯功夫了。跑到小乘定
去了。

真正的功夫皆在一剎那間即能成就。不管是入定或用宿命通或
天眼通等皆在一剎那間即能做到。若無法做到,那就是功夫下
的不夠。若要入定才能觀察,也是用錯功夫。頓修法隨時皆在
定中。

當功夫用久最後會「能覺所覺」融為一體。這時功夫就能打
成一片入於識蘊之寂滅空之空湛性中,如是增上無所住空,
最後才能真正無所住證無生法忍。以後的事即無功用道直到
寂滅忍(佛地)。

以上這個功夫須二六時中皆能用的上手。


錄六祖慧能開悟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
●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5)
T19, p0128b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
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
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
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
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
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
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 文殊師利菩薩出離心教示文
***********************************************

文殊師利菩薩對宗喀巴大師說:

若不努力去思維和比較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
及解脫的種種利益,也不平心靜氣打開心眼來
觀察不圓滿的人生、解脫的功德及生命的意義
,這樣,永遠也無法對出離心生起勝解。

這時,若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釋1),亦無法得到解脫。

真為生死求解脫者,得先放下高妙的口訣,而
專心致力於內省思擇,以培養出離心。若想進
入大乘,每日應專注思惟,思惟自利和利他兩
者之間的各種過患與利益,然後不斷地串習使
成習慣。且一切處都不離開這正念,如此,自
然能與大乘法門相應。

僅為自利,則所為一切善業,只是二乘之因,
不能使你成佛。正如同未努力修習出離心,終
不能免於生死輪迴一樣。

因此,你必須先對出離心及菩提心,生起堅固
的勝解,然後才可修習高層次的顯密大法。
若能逐漸淨化自我,所修善業將引導你到解脫
及成佛。

如果有人以為以上所說的,不值得加以思惟,
即表示他對修行心要全然無知。
----------------------------------------
釋1:六波羅蜜若缺「般若波羅蜜」,即使圓
滿前五波羅蜜也無法成佛(以上為顯說)。

************************************************
● 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0a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
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
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
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
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
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
^^^^^^^^^^^^^^^^^^^^^^^^^^^^^^^^^^^^^^^^^^^^^^^^
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
^^^^^^^^^^^^^^^^^^^^^^^^^^^^^^^^^^^^^^^^^^^^^^^^
想恒與定俱。
^^^^^^^^^^^^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
。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
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舍利弗
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
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
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
。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
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
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
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
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
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
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
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
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
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
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
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
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
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
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
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
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
。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
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
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
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
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
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

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
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
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
信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
● 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a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
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
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
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
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 厭之微細,捨之自在
************************************************
大眾

捨,不是「厭」。

厭是有心而遠離,捨是無心而斷絕。

遠離,並不是斷絕,只是進入另一層更深、更難以察
覺的境界。它會讓人以為已經斷絕了彼此的連繫,其
實是因為太細微了,所以無法容易被察覺。很多修行
人常會走錯這一步。

當厭心成就時,想蘊盡,進入行蘊中,若此時入滅即
墮入無想天。墮入不是因為入行蘊的關係,而是「厭
心成就」之故。此時心念前半劫滅後半劫生,經五百
劫後還是要輪迴(釋一)。


會進入無想天皆是用「厭」的關係。因為「厭有」,
所以就「住滅」。由於有所住,所住即不滅。所云住
滅也只是誤解而已。只是耽於不起粗重妄念的境界而
已。只是「心灰慮凝」而已,由於這個境界很微細,
微細到自己沒有察覺到,於是,很多人以為已証阿羅
漢果了,因此成大妄語而墮入輪迴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用捨不用厭」。
用捨,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但卻不住滅!
有無俱捨時即不生,所以也無滅。已離生滅的境界,
所以不可言有亦不可言無,亦不可言亦有亦無,亦不
可言非有非無。此時無言可說。有所說者,皆是生滅
法。如上所述:住滅,該滅即不滅。不住滅,該滅即
與我無關,此時不可說。

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所以,此境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說意會,也只是方
便譬喻而已,智者了義。

如是,不在有無之間,而稱之是捨之自在!

又,應特別注意,「厭心」是有相中之第一。已沒有
什麼比「厭心」更微細的相了。這個相是既不是有也
不是空,而只是昏住而已。就像睡覺一樣,一睡就醒
,醒後還是在輪迴中。進入這個境界,只是在浪費寶
貴的「修行機緣」而已,實在可惜!


耑此,普願見者得法味!

================================================
釋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6b

阿難次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
福生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
一類名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
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
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
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
● 頓修行者應注意事項
************************************************

有四事應知。
一者,莫隨念去,去則流轉成凡夫。

一者,莫止念生,止則是妄生,落入奢摩他法。恐須再轉個彎。

一者,莫見空著空。空有二類。
a.起了厭心而住滅(受想蘊盡),這是頑空,稱為無想定。一定八萬大劫,
出定仍是眾生。
b.起了捨心而入空湛性(識蘊)。這是二乘禪,稱為滅盡定。此定不圓。

一者,莫住寂滅。寂滅並未圓,寂滅只是方便名字。此即是上述二乘禪的
滅盡定。


再來分辨一下「念」的意義--

念,在心而言,
粗為念,若與無明相應即是妄念,若不與無明相應即是正念。
細為剎那,若與無明相應即是剎那妄念,若不與無明相應即是
剎那正念。

所以,念起並無妨,不與無明相應即可。念若不起,有三途,

一是用功中之無念狀態。

一是打成一片的圓融境界,此惟證無生法忍以上菩薩方窺堂奧

一是粗糙的心意識伏住,令人誤以為無念,或誤以為究竟。這
又分二途一為無想定,一為滅盡定。

無想定,是受、想蘊不起,住於行蘊中,於此中不起心想,還
以為入空湛性,其實是心想不起的「頑空」,類似睡眠一般,
一入即八萬大劫,出後仍得輪迴。

滅盡定,則是入於識蘊中之寂滅空湛之空性裡,由於所證寂滅
空湛性未圓,所以只得二乘果證。

大修行人須滅此識蘊。若住在此中證空湛性,仍是所知障,從
初地至十地皆是如此。行者應將此空湛亦空。若否,即使十地
菩薩化身無量至十方世界渡無量眾,佛說此猶是「極微細所知
愚」 。


總結一下:

行者,無論修何法門,
一、皆須明心見性。入者得根本智。
二、頓修行者入手時,須不隨不制,即無所住。即覺捨,此三
同一義。不隨不制從因(頭)角度說。無所住從果(尾)角度說。
覺捨從緣(過程)角度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05:51)回應

賞花人也曾自認開悟,寫信給某位大菩薩,他也是叫我去,我也沒去,
只是賞花人不認為這就是要收我為徒.
大名:賞花人於2002/05/16(13:12)回應

賞花人仁者:

這是重要的事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4:16)回應

行者莫打妄語,莫逐境而流.
大名:賞花人於2002/05/16(14:57)回應

賞花人仁者:

莫說妄語逐境,皆是夢中幻事。
但自放心即無不自在。
心若不放,鮮花還似萎花。

又,我無妄語說,汝莫妄語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16:11)回應

尾巴啊
妄說人家收你為弟子 這不是妄語嗎
喔 原來說過的都不算數啊 因為不見了嗎
原來這叫禪啊
可悲可悲 尾巴禪如果發揚光大 又是佛門的悲哀
還好尾巴膏還沒有這個本事 因為心量太小了 所見偏枯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6(20:02)回應

小頑皮呀

汝莫再妄語造口業。這事您會比我清楚嗎?不信您問南懷瑾菩薩去。

觀汝會一點根本智,怎麼的戒心都發不起來?不但嬉笑吵鬧還來這兒妄語
造口業!您佛法學到哪兒去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22:18)回應

補一句:
我沒有說人家要收我為第子。我只說他要我去。
您這個小頑皮沒事就喜歡撥弄口舌是非,抹黑他人。
真是女人心性!

您以為這樣可以學龍女即身成佛嗎?若可以我就頭砍
下來給大家當足球踢!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6(22:22)回應

尾巴膏膏
。(而的確當時也有名師要收我,就是南懷瑾菩薩,可是我懶惰及自
肯不足不敢去)
這句話是誰說的 喔~~~~少了〔弟子〕兩個字 就不能這樣說啦 是

問你什麼是法 你都答不知道
現在又說頑皮 〔您佛法學到哪兒去了?〕
還有什麼叫做〔口業〕  你現在說頑皮 是不是口業呢
頑皮未出生已成佛 是你愚蠢不知 才會如演若達多 拼命抓個頭不
放啊 還好 沒有人要你的頭當皮球 不然頑皮是不是〔造殺業〕啊
 亂罵女人 如此的心是明的嗎 懷疑喔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6(23:12)回應

補一句
你說〔您這個小頑皮沒事就喜歡撥弄口舌是非,抹黑他人。〕
請問頑皮抹黑過誰啦 如何撥弄是非啦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6(23:15)回應

>妄說人家收你為弟子 這不是妄語嗎
^^^^^^^^^^^^^^^^^^
===> 與事實不合即為「非」。令人可能產生誤解狀況即是兩舌撥弄

差一字就已是魔說,何況「弟子」二字。
佛說: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佛說: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一」次第盡。
「因」跟「一」差多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02:32)回應

喔 原來一個開誤者
除了要會腦筋急轉彎 還要會玩拼字遊戲啊
要玩拼字遊戲 請去找前非膏膏 它可是大纏屍的再來 說纏語不帶
〔喝〕字 罵人不帶髒字的膏膏
然後在玩個 偷天換日啊 〔名師要收我 是啥意思啊〕
告訴你啦
理則頓悟 你悟到啥理 空空理? 尾巴理? 纏理?此處之理 是知解
? 還是見地? 若是見地 那麼下一句〔事非頓除〕 都是多餘的
除非所見處不真(像你一樣)
事非頓除 是所悟為真者 的密行(理即事 事即理) 非是口理拿出
來告訴人〔你不對啊 悟道以後還要慢慢除啊〕的話 那只能說你是
〔誤〕了
還有你的〔不隨不止〕 過來人一看就知道 你的所見到哪裡啦
真的見得真 不會說這句啦 這句的弊端在哪裡 知道嗎
明眼人 看看你 就知道啦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7(10:14)回應

法迄巴大德
您還聽得進去,甚善,後學敬佩

我那麼說是有根據的,如早期的某活佛,法亦說得很好,亦完整,可惜
採膜拜路線走法,義學不興,自己又無法親自教育,導至與主流佛教
脫節,修出問題,精神狀況出岔的也不少,他也無能力解決,這是崇拜
領頭所呈現的禍現呀

您上篇第二段回應,您是理事混為一談,行為與思想攪和在一起論禪
難怪許多人找不到頭緒,或許您要表達: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禪
的道理吧
但善惡思想可以談空說幻,善惡行為,作了可有因果,將善惡行為一起
托空,實吾所不為,除非與應機者密參,但不會在廣眾之下言也

您說七識亦有現量,唯識很少人採這樣說法,向來現量是八六的專利
因它們各在聖凡界帶頭作用,既然帶頭就必需先現量,七識以非我
計我,故只有非量,它躲在它們之後,雙通根於兩者之間,反背而立
極厲害的在背後操控,嚴格說來它是生命本能的動力,而八識是它的
知覺

言七識能現量者,大概是說它躲在八識之後,思量為我,此現量名詞
不通於上面八六識現量說

以上僅供參考,我因事忙不能快速回應,抱歉.


大名:仲夏於2002/05/17(10:57)回應

仲夏仁者:

汝說現善!

我若用「現量境」而不用「現量」汝大概比較能了解我所說。

意識是蘊義。若無作意不生分別。現量所應之境之現量境非分別義。所以
非意識所執。這個境,是直接被俱生我執所執。俱生法執加種子即為俱生
我執。再以此俱生我執緣種子加作意即成意識。

種子在世界為業報,在心識為法塵。所以,五根所見之現量境被末那所
執。意識於法塵所分別之現量境亦為末那所執。末那識,即是俱生我執。

以上,若依因明定義,我過去只用「現量」的確不恰當。
因明中定義所謂「量」只是一個度量單位。本身不經和合是沒有作用。
例如50cc。cc代表體積的計度單位。若不與數值合即無意義。量之作用
亦如此。

所以,若為「現量」,是指六根所能覺知之狀況。「比量」,指從類比、
比較可推理而得知者,例如數學。「非量」指非上述二量所攝者即是。

所以,現量不等於現量境,所被執的識亦異。

以上,略述唯識及因明關係之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15:23)回應

小頑皮依汝所說,妳的嬉笑口頭禪應是最明眼了。

「不隨不止」是蓮花生大士所說法門。汝既不屑那一定是已證「超佛」果
位了吧,釋迦牟尼佛都不如您。所以,您是最明眼了。

唉~就是有這種眾生。不認真用功只會戲語!

大眾,小心您的「心行」呀。舞台上再怎麼璀燦,下幕了仍得面對現實。
不要學些嬉笑口頭禪,要嚴肅面對無常,依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紮實的
用功,莫待無常到了,屆時大叫「阿娘喂呀」也來不及了!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15:32)回應

尾巴膏
如果有一天早上 蓮華生大士起床後 肚子非常餓 然後吃了三個饅
頭 兩根油條 五粒蛋 七碗豆漿 請問你是否每天這樣吃呢 會不
會撐死啊
蓮華生大士此處所說 是權法還實法呢
如果是權法 你為何執此為常法究竟法呢
如果是實法 又何來的不不呢 是不是作意了呢 
你啊 口中拼命在說 權法與實法 做的又是權實不分 難怪有尾巴
 然後大喊無常到來 無常到來 只有你看到啦 因為你有常在 所
以有無常見
頑皮就是未開天地 頑皮運行 開天闢地 頑皮生化的 無始第一個
 懂不懂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7(15:48)回應

補充
>>現量所應之境之現量境非分別義。所以非意識所執。這個境,是直
>>接被俱生我執所執。
說好來啊 現量境是有〔境見〕 才是俱生我執 以藏識的所藏為能
執啊 如果沒有以藏識的所藏為能執 那麼現量境就是真識所顯的真
相啊 搞清楚喔 開誤的人這麼說 是會給抓包喔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7(15:55)回應

>說好來啊 現量境是有〔境見〕 才是俱生我執 以藏識的所藏為能
>執啊 如果沒有以藏識的所藏為能執 那麼現量境就是真識所顯的真
>相啊 搞清楚喔 開誤的人這麼說 是會給抓包喔

汝這說有一錯。

俱生我執所緣是藏識見分。不是所藏為能執,所藏是相分。見分從佛性透
到眼識。見分是性自性功能。不與無明相應即是「智」。與無明相應即是
「識」,亦是所藏。如此展轉相因,因妄而有所,所立能亦立。妄能執所
而為種子。此故,此妄執之性不休,以此妄能恒執所藏種子而為俱生我執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18:43)回應

補一句:
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法二執皆是同一事。妄執粗細不同而已。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7(18:47)回應

大眾

初修行者心性不定,無法於功夫上起用,所以,心總是散亂
,有時心住世俗念,有時可迴心依於所用功夫上。所以再次
分析念之狀況及功夫分辨--

念起即錯嗎?那倒也未必,釋迦牟尼佛起不起念?不起念如
何度眾生?在論對錯前應該先知「念」是什麼?

1.心中習氣所逼而產生的思惟狀況,就是最粗糙的念。
2.心中或外境出現於心中的一個影像,這是現識境,這是比
較細的念。
3.心中起一個不是色、聲、香、味、觸、法的「業」(或云貪
、欲),這就是習氣也是無明。這已不算是念了。這是煩惱
障,是思惑。
4.還有一種非意識所能分辨的微細念,那就是法執,名塵沙惑。


上述第1項是掉舉,第2項若是不定一境也是掉舉。能定在一
境即是心一境性能入初禪地,例如日輪觀。

上述第1,2,3項皆是「妄」,也是無明惑業;惑業最細為無明
惑再次為塵沙惑再次為思惑。最粗即是見惑。


看下表--

1.相狀一:妄起
描述:妄起有兩種,一種是凡夫習氣所逼而起。一種是聖者依
願遇緣而起。此處只談凡夫習氣。
a.當妄起隨妄去而生後妄,即是流轉凡夫
b.起妄止妄,起又是另一妄念
用功方式:應不隨習氣再生後妄


2.相狀二:妄滅
描述:住滅即入外道頑空無想定
用功方式:應不住。
如何知此妄滅自己沒有住?若能妄起不隨,後妄不
生即是妄滅。此時即是「妄未起」。
有住沒住要看當下心性是否有欲習。或是看後妄能
否起來?能起即是不住,起有二種情況,上面已述。


3.相狀三:妄未起
描述:此時即是前妄已滅後妄未起時之狀態
用功方式:應如如不動,動就會起妄。


4.相狀四:妄不起
描述:此為已入外道頑空中,受想蘊不起
用功方式:若仍在人道中於出定後應速離不再入,命終後就來
不及了。八萬大劫後再來修行。


所以用功要妄起即覺,若能不隨即是無所住。功夫用久能覺與
所覺即能空。因為妄不起了,所以就無能覺當然也無所覺。如
此功夫就正式成片,成片即與證無生法忍就相差不遠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21(14:22)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