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試菩薩功德墮惡道

No. 164 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卷1) T03, p0392c

又念過去阿僧祇劫。釋提桓因處忉利宮。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枰身割肉代鴿償命。尸毘王者我身是也。後當作王名曰聞月。其時帝釋化為鷹者。後當作王師子素駄(註一)。


釋試我故尚生惡道。況餘眾生無慚專殺。食噉血肉無止足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
註一
------------------
師子素馱娑王以人嬰兒為食,前身是「試菩薩的忉利天帝釋」,所以,不要自以為有德、有禪定力就可試菩薩功德,若自己尚未斷惑(已證果)那還是會有惡報的!


**************************************************************
不同譯本:菩薩本生鬘論
****************************
法迄巴註:
  菩薩本生鬘論,在說明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心念是否應入涅槃
  不度化眾生,而諸眾生勸請佛轉法輪之過程。

----
No. 160 菩薩本生鬘論 (卷1) T03, p0333b

  尸毘王救鴿命緣起第二

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中有大國王。名曰尸毘。所都之城號提婆底。地唯沃壤人多豐樂。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后妃采女其數二萬。太子五百。臣佐一萬。王蘊慈行仁恕和平。愛念庶民猶如赤子。


是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五衰相貌慮將退墮。彼有近臣毘首天子。見是事已白天主言。何故尊儀忽有愁色。


帝釋謂言。吾將逝矣。思念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不復出現。我心不知何所歸趣。


時毘首天復白天主。今閻浮提有尸毘王。志固精進樂求佛道。當往歸投必脫是難。


天帝聞已審為實不。若是菩薩今當試之。乃遣毘首變為一鴿。我化作鷹。逐至王所。求彼救護可驗其誠。


毘首白言。今於菩薩正應供養。不宜加苦。無以難事而逼惱也。時天帝釋而說偈曰

  我本非惡意   如火試真金  
  以此驗菩薩   知為真實不 


說是偈已。毘首天子。化為一鴿。帝釋作鷹。急逐於後。將為搏取。鴿甚惶怖。飛王腋下求藏避處。


鷹立王前乃作人語。今此鴿者是我之食。我甚饑急。願王見還。


王曰。吾本誓願當度一切。鴿來依投終不與汝。


鷹言。大王。今者愛念一切。若斷我食。命亦不濟。


王曰。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害一救一於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餘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與鷹貿此鴿命。


鷹言。王為施主。今以身肉。代於鴿者可稱令足。


王敕取稱兩頭施盤。挂鉤中央。使其均等。鴿之與肉。各置一處。股肉割盡鴿身尚低。以至臂脅身肉都無。比其鴿形輕猶未等。


王自舉身。欲上稱槃。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良久乃穌。以勇猛力自責其心。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嘗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


爾時大王。作是念已。自強起立置身盤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色界諸天住空稱讚。見此菩薩難行苦行。各各悲感淚下如雨。復雨天華而伸供養。


時天帝等復還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說。王修苦行功德難量。為希輪王釋梵之位。於三界中欲何所作。


王即答曰。我所願者不須世間尊榮之報。以此善根誓求佛道。


天帝復言。王今此身痛徹骨髓。寧有悔不。


王曰。弗也。


我觀汝身甚大艱苦。自云無悔。以何表明


王乃誓曰。我從舉心迄至于此。無有少悔如毛髮許。若我所求決定成佛真實不虛得如願者。令吾肢體即當平復。作此誓已頃得如故。諸天世人讚言希有。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佛告大眾。往昔之時尸毘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時彼眾會聞是語已。異口同音咸伸勸請。昔者世尊救度眾行不惜軀命為求大法。法海已滿。法幢已建。法鼓已擊。法炬已然。機熟緣和正得其所。云何捨離一切眾生欲入涅槃而不說法。


時梵天王稱讚如來。為求法故嘗捨千頭。


佛受請已即時往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三轉法輪同觀四諦。三寶於是出現世間。

如來九次第定、如來解脫、如來三十七菩提分(只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簡介此經義:

此經只說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其餘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沒有說明。但即此三項也說的「非常清晰」,比阿含部經典清楚。另可參閱「雜阿含經・561小經」之四如意足開示。

若欲了知三十七菩提分,可參閱「 T13n0397_030 大方等大集經 第30卷 [ 01 or 02 ] 」。

另,此經亦有說明到「如來神通智行」、「如來解脫之相」、「如來禪定」。

要特別說明的有二,一是「如來禪定」中只說九次第定就是如來禪定。一是經中「無生法忍」從初禪就能得,這意指「某些修行人」心量與外道修行人不一樣所致,詳見圓覺經。

這裡所說「如來禪定」與一般大乘經典有異,真是奇特!不知是薩遮尼乾子(被授記佛名為:實慧幢王)此世見地不足呢,還是另有義趣?

我個人的見解是「另有義趣」!

蓋這裡所說的九次第定是個「向量義」,如同「1」,給它單位可以是一株樹、一張椅子、一個人、一隻狗。所以,若給它是二乘心,則是阿羅漢果,若給它大乘心,則是佛果。這也是經典中常出現的雙關語、隱喻,惟智者能分辨此義趣

整個四如意足,其實就是五根及五力的簡縮版,可把它記成「信、進、念、慧」,少了一個「定」,因為,四如意足「整個就是在修定」!!

三十七菩提分之各群組中之各項目,都是有次第性,不能躐等,小學功課没學完,就不要去想讀大學。

**********************************************************************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 如來十自在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心自在;三者,物自在;四者,業自在;五者,生自在;六者,如意自在;七者,信自在;八者,願自在;九者,智自在;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心自在;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嘆、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嘆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念處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一者,不淨觀;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作是觀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

云何無常?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當為此身修三堅法:一、修身堅;二、修命堅;三、修財堅。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云何為常?觀無常已,得於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作是思惟:

      『有受皆苦。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知無常;觀於苦受,即知是空;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

  『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是心非色,不可見,如幻如化,無所罣礙。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云何為法?謂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

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於三行中,常
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身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於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正勤 */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正勤法?」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正勤者,謂四種精進:遮二種惡法、集二種善法。沙門瞿曇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惡法,及已生惡,不以精進令滅;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進令生。何以故?沙門瞿曇於無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惡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滿足。

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離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勤精進故。

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四如意分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

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

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

(法迄巴註:
   理解以上經文,把四如意分的結局,想成必然有成就!!

   所以,精進如意,其意要想成「反復執行」所用功法門而不懈怠,那麼,最後就
   必然是之後經文所云「成就」自己用功的法門,獲神通後若不懈怠繼續善用四如
   意分,則漸能解脫煩惱/三界,若心量向大,乃至能斷盡無明而證佛地。

   2022-04-17 補註:
   本人以為,三十七菩提分(助道品)皆是「不同系統」的修行方法,依不同時間、
   不同空間之眾生習氣不同而產生各類「能各自獨立」的解脫修行之對治方法!所
   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本人是修行者,習慣每晨吃食前都會背誦一次三十七助道品及般若法,次第如下:

      戒、定、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六般若蜜、七覺支、八正道。

   若自覺不足,還會反復念誦及心中再立志:一心。意指「決定」解脫煩惱!


沙門瞿曇得四如意,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得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者,法自在;四者,神力自在。

命自在者,為調眾生,隨所生處,若天、若人,於短命中能現長壽,於長壽中能現短壽,是名命自在。

身自在者,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

法自在者,能知一切出世之法,示諸眾生世間之事,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辯,能隨種種眾生言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

神力自在者,能令四大海水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相,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增損、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
作金銀七寶莊嚴,栴檀花香隨現能作,是名神力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如意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如意分已,能入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無礙、四無量心。


/* 如來禪定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
,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編註:初禪)--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離諸欲、惡者謂初禪。

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

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痴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

有覺者,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

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

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

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
入初禪行。

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禪求無生法忍,為求轉勝無生忍故,於初禪中生不堅固想,起上欲心捨彼初禪求第二禪。

--(編註:二禪)--
為欲入彼第二禪故,離彼初禪有覺有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淨於彼心、寂靜彼心。內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行。

內淨者,謂對治彼障第二禪法,寂靜彼法清淨無濁,是名內淨;

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一切諸水入皆一味,所謂鹹味,入第二禪。

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如是名得無覺無觀三昧。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編註:三禪)--
為欲令彼無生法忍轉轉增勝、轉轉光明、轉轉勝妙、轉轉柔軟,得上欲心,於彼第二禪中不住、不樂,更求勝上第三禪行。生如是心:
  『知彼喜心障第三禪及無生法忍,是故離喜行捨憶念,
   安慧身受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

依彼二禪無生法忍勝上欲心,離彼喜樂,入三禪行,得三昧樂。

--(編註:四禪)--
厭於彼喜,生如是心:
  『此無喜樂,是無常樂、是盡滅法,非常、非恆、非真實樂、非究竟樂。』

如是知已,轉更復起勝無生忍增上欲心。依彼勝忍增上欲心,不樂苦樂、遠離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行,得第四禪三摩拔提。


--(編註:空處定)--
柔軟心、自在心、寂靜心、光明心、正直心,捨彼一切所有樂事與諸眾生,與彼眾生安隱樂時,即時得彼勝無生忍光明現前。得彼勝忍光明現前故,令行速疾,於第四禪勝妙樂中,不生樂心。遠離彼樂捨、念清淨,唯見無邊虛空現前,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種種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

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依四大者,謂色、香、味、觸。

如是廣有八種色相,離彼色相、無彼色相、滅彼一切諸色相,名過一切色相。隨何等法有其色相,彼法必有所對礙相,滅彼一切所有對相,不念、不行種種異相,而能過彼種種異相,而不念彼種種異相故,唯見虛空相,是故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故說言,過一切色相。

--(編註:識處定)--
入彼無邊虛空三昧已,生如是心:
  『虛空無邊,虛空無際,虛空無岸,隨何等法,以無邊等故,
   彼法無有前際、中際、後際。』

如是觀一切法無前、中、後際,入如是三昧,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即捨一切法,得平等智而現在前。爾時於彼無生忍中,始得勝進光明現前,過一切無邊虛空相,現前知無邊識相,入無邊識處行。生如是心:
  『是無邊虛空相,唯是識想分別。』

得如是心知一切法,唯是識相,是識無量,入如是三昧,得無生法忍,非究竟成就無生法忍。

--(編註,此定有多名:無所有處定、少定、不用處定)--
過一切無邊識相處,現前知無所有處,入無所有少處行。

無所有者,無彼所有貪、瞋、痴等分別之心,種種分別,虛妄分別,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皆從虛妄分別心生,無彼所有故,言無所有。

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

過彼一切粗細相故,言無所有無所少,住是三昧,得於轉勝無生法忍光明現前。

--(編註: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為得彼勝無生法忍,而不樂彼無所有無少三昧,生勝欲心,轉求增上三昧勝行。生如是心:  

  『是無所有無少行相,亦是細相虛妄分別故。』

次觀非想非非想。何等是非想非非想?非想者是空,非非想者從因緣生。爾時非想非非想三昧現前,過一切無所有處少相,入非想非非想處三昧。

--(編註:滅盡定)--
行住於彼處,生如是心:
  『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所可樂遠離彼法。』

即證諸法不生不滅三昧現前。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見一切法自性寂滅、不行不住。爾時名得勝上清淨無生法忍,是名九種次第入三摩拔提。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解脫之相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解脫有八種:一者,有色見色;二者,內有色相見外色;三者,信淨;四者,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五者,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六者,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處行;七者,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八者,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名八解脫

有色見色者,有色者,皆是因緣生法,見空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內有色相見外色者,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法,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信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者,無量虛空能如
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者,無量識無邊識,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者。所有者,名貪、瞋、痴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法迄巴註:依此經文判斷,真正入無所有處定者,並未解脫,但若是阿羅漢乘心量,應已證阿那含果;但若是菩薩乘心量,應已證五地菩薩位)

過無所有,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者,如是見:
  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無壽者,
  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解脫,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如來神通智行 */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答言:
大王!沙門瞿曇
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 (編注:天眼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粗、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了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

何以故?是眼清淨,見無礙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縛故;是眼清淨,性明了故;是眼無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垢,斷諸惡故;是眼無翳,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痴,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上,究竟聖道故;是眼無礙,平等照眾生故;是眼無染,性清淨故。何以故?

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痴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 (編注:天耳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聲聞、緣覺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聞諸聲無有障礙,斷諸煩惱、習氣滅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 (編注:他心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 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

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 (編注:宿命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

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眾、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眾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

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禪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 (編注:如意神通,比一般所謂神足通之能力更高)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

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
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

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
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

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 (編注:漏盡通) --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得漏盡何以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得漏盡已。一切生處而有障礙。不具自在教化眾生。是故有礙。沙門瞿曇無有障礙。是名漏盡智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 (中略) ...


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

  「如來世尊應除我等疑惑心故,隨我心信,應與薩遮善男子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幾所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於何等劫,何等世界,何等國,何等姓,何等家,何等
   眷屬,云何出家,何等樹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名何等,幾時住世,幾眾集會?」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 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過此賢劫,復過無量無數劫已,當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
   彼世界中無諸怨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