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於一事,能令心不旁騖,而得成就!
【進一步說明】
心神精進專注於一事時,則得一心,這是禪支,愈專心愈無雜念,愈無更多其它心念生起,於是能成就。例如入三昧、斷三毒、得諸地忍、證佛智。
即便是世俗事,一心專注於一事,也同樣能不旁騖(一心禪支),也能有所成就,摻雜業障影響,而得或大或小的成就。
因此世事即佛事,以虛空海之故!
一心,是四個禪定必須的禪支。即便非四個禪定,它仍是斷惑的二大支之一:「定」。若有此了知且認同,則得另一支:「慧」!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外星人之愚
今日睡醒後,第一個感覺是:「我感到很幸運!」
接觸外星人資料這麼多年,我今日終於「 敢肯定的說出 」:
・外星世界比地球,基本上來說,什麼都較進步!
・地球卻有一項是外星世界比不上(天狼星A例外),那就是解脫輪迴(俱生我執)
及斷無明(俱生法執)的知識(知見)與修行方法。因為,地球這顆行星有千佛
出世!!
整體來說,外星世界的任何一樣人、地、事、物等,或多或少都比也球人進步,但外星人也有非常多(不是全部)不了解整個宇宙起源,他們只是簡單說:「相信有造物主」。但我卻能在《華嚴經》<世界成就品>中看到世界成就的原因!!
我的幸運,應該說是能接觸佛法!
更幸運的是,我也已素食且是全素; 又更更幸運的,我是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之修行人!
還能有更更更幸運的嗎?......有,我已破見惑!!
見惑分阿羅漢乘(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乘二大類。
阿羅漢乘行者,所破見惑的是破:「諸行為常、諸法有我、涅槃為樂」,於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這是沒有正確認知到「本來無生」的義理,有人相、我相的對待愚執!參閱「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菩薩乘行者,所破見惑是對「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之人我對待之愚執,了知「本來無生」,一切是「虛妄習氣」之執著(自覺有我!因此妄執,而有三種相續,眾生因此墮入輪迴)。
注意,因地時只是知見上的破執,於習氣上沒完全破盡/渙散!更簡單的說,因地菩薩(未斷三毒)破見惑,就是已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二大類而已。
俱生我執,執著我這肉體或靈魂所遭遇的一切是真、是實在,這只是人天乘修行者的執著。對於「俱生我執」,菩薩乘及阿羅漢乘修行人,這部份的破除皆相同。
俱生法執,阿羅漢乘修行者執著有「我、我所」之能所對待,於是執著依某些方式修行,可斷除對待而解脫輪迴,卻沒領悟到所有一切法是在「有我(我思)」的前提而成立。也不理解「本來無生」的義理,不具有無生知見!
「法」同時泛指所有一切,既悟無我,云何又有我所之對待知見呢?因此,六根所觸六塵,也一樣皆是虛妄、無實!!菩薩乘行者悟此現象,所以亦破除能所對待的知見!
而本人所破見惑,則是破阿羅乘修行者能所(人相及我相)之對待愚執!
而那些因應此次所預知的地球「精神小昇華/肉體大死亡」的變故(指閃焰事件)而來的外星人們,亦不了解上述「解脫輪迴及斷無明」之知識。其行為善雖善矣,但仍須墮入輪迴,可惜了〜
不過,據說天狼星A是修行聖地,彼處修行者應該已領悟輪迴現象,了知「一切惟心造」,但是否亦同時「如實知,所了知之本身即是心造」這件事,就難說了!這就是中國禪宗及印度古聖修行者之難能可貴之處,『 揚眉瞬目、一言二語 』之間就能令有緣人頓悟「生滅中,真如無生」之義理。
「生滅中,真如無生」:
六根所觸之一切,悉是生滅。此生滅即俱生法執,其來源於「妄」之迷執!
「真如」即生滅本身,它本體(虛空海)無生滅,只是相上顯出生滅現象而
已。
真如譬如大海,雖起生滅波浪,波生時是海,波滅時亦是海。大海不隨波浪
之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大海無生無滅。
真如又如虛空,浮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
隨其滅而滅!虛空無生無滅。
妄:
簡言之,指非實有。於無中生有時,卻不了知其非真有,只是妄未捨離(堅
持執著)前的現象!
再詳說「生滅中,真如無生」的義理:
就似大海不斷的生滅,於此生滅中的某一波浪「忽然自覺有我」,然後產生
「整個自相宇宙」!
而不同生滅波浪亦或早或晚「忽然自覺有我」,亦產生其「整個自相宇宙」
(例如初禪大梵天王初生時,只自覺整個大梵天只有祂一個存在,而愚痴的
誤覺是世界主)。然後,不同的眾生自相宇宙中之「共相」就互相吸引(吸
引力法則)而重疊,於是產生了彼此能互相察知對方存在的共相宇宙(共業)。
而於重疊的共相宇宙中,又因「別業」業障而能彼此感應不同現象,例如
有人看到二個太陽,有人就看不到,這是自相宇宙(別業)的現象。
像上述這類共相宇宙有多少個,以不可思議(意識之外)之故,無法計數!
自相宇宙的數目,也同樣不可數!所以眾生無數,宇宙(世界)亦無邊!
本來無我,這些生滅波浪於真如大海中之「忽然自覺有我」而有執著的現
象,被稱之為「妄」!
妄,又如同現今被誤導的物質科技(正確應發展靈性科技)知識所了知,
所有能觸到的物質「並不真實存在」,往微細裡解剖放大皆是「虛空」,
實無物質存在!(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眾生六根所觸一切亦如此,似有而實無,似無又能感受。波浪即本體大海
而能顯現;生滅亦不離真如而能變化!...此義理即《金剛經》所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相行識亦復如是。」
而眾生卻以此妄故,而有法執,於自相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之三界(貪嗔痴所化無色界、色界、慾界)中不斷的輪迴轉生。
《楞嚴經》對「妄」的「如實知」開示是:「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
以世俗人的知識來理解上述經義,那就是『 宇宙永恒不變的是「變」本
身 』。所以虛空海永恒的會有生滅現象,而本體為「常」!
修行人真要破此「妄」迷,仍須先頓悟(如實知)而破見惑,之後再實證!
接觸外星人資料這麼多年,我今日終於「 敢肯定的說出 」:
・外星世界比地球,基本上來說,什麼都較進步!
・地球卻有一項是外星世界比不上(天狼星A例外),那就是解脫輪迴(俱生我執)
及斷無明(俱生法執)的知識(知見)與修行方法。因為,地球這顆行星有千佛
出世!!
整體來說,外星世界的任何一樣人、地、事、物等,或多或少都比也球人進步,但外星人也有非常多(不是全部)不了解整個宇宙起源,他們只是簡單說:「相信有造物主」。但我卻能在《華嚴經》<世界成就品>中看到世界成就的原因!!
我的幸運,應該說是能接觸佛法!
更幸運的是,我也已素食且是全素; 又更更幸運的,我是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之修行人!
還能有更更更幸運的嗎?......有,我已破見惑!!
見惑分阿羅漢乘(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乘二大類。
阿羅漢乘行者,所破見惑的是破:「諸行為常、諸法有我、涅槃為樂」,於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這是沒有正確認知到「本來無生」的義理,有人相、我相的對待愚執!參閱「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菩薩乘行者,所破見惑是對「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之人我對待之愚執,了知「本來無生」,一切是「虛妄習氣」之執著(自覺有我!因此妄執,而有三種相續,眾生因此墮入輪迴)。
注意,因地時只是知見上的破執,於習氣上沒完全破盡/渙散!更簡單的說,因地菩薩(未斷三毒)破見惑,就是已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二大類而已。
俱生我執,執著我這肉體或靈魂所遭遇的一切是真、是實在,這只是人天乘修行者的執著。對於「俱生我執」,菩薩乘及阿羅漢乘修行人,這部份的破除皆相同。
俱生法執,阿羅漢乘修行者執著有「我、我所」之能所對待,於是執著依某些方式修行,可斷除對待而解脫輪迴,卻沒領悟到所有一切法是在「有我(我思)」的前提而成立。也不理解「本來無生」的義理,不具有無生知見!
「法」同時泛指所有一切,既悟無我,云何又有我所之對待知見呢?因此,六根所觸六塵,也一樣皆是虛妄、無實!!菩薩乘行者悟此現象,所以亦破除能所對待的知見!
而本人所破見惑,則是破阿羅乘修行者能所(人相及我相)之對待愚執!
而那些因應此次所預知的地球「精神小昇華/肉體大死亡」的變故(指閃焰事件)而來的外星人們,亦不了解上述「解脫輪迴及斷無明」之知識。其行為善雖善矣,但仍須墮入輪迴,可惜了〜
不過,據說天狼星A是修行聖地,彼處修行者應該已領悟輪迴現象,了知「一切惟心造」,但是否亦同時「如實知,所了知之本身即是心造」這件事,就難說了!這就是中國禪宗及印度古聖修行者之難能可貴之處,『 揚眉瞬目、一言二語 』之間就能令有緣人頓悟「生滅中,真如無生」之義理。
「生滅中,真如無生」:
六根所觸之一切,悉是生滅。此生滅即俱生法執,其來源於「妄」之迷執!
「真如」即生滅本身,它本體(虛空海)無生滅,只是相上顯出生滅現象而
已。
真如譬如大海,雖起生滅波浪,波生時是海,波滅時亦是海。大海不隨波浪
之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大海無生無滅。
真如又如虛空,浮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
隨其滅而滅!虛空無生無滅。
妄:
簡言之,指非實有。於無中生有時,卻不了知其非真有,只是妄未捨離(堅
持執著)前的現象!
再詳說「生滅中,真如無生」的義理:
就似大海不斷的生滅,於此生滅中的某一波浪「忽然自覺有我」,然後產生
「整個自相宇宙」!
而不同生滅波浪亦或早或晚「忽然自覺有我」,亦產生其「整個自相宇宙」
(例如初禪大梵天王初生時,只自覺整個大梵天只有祂一個存在,而愚痴的
誤覺是世界主)。然後,不同的眾生自相宇宙中之「共相」就互相吸引(吸
引力法則)而重疊,於是產生了彼此能互相察知對方存在的共相宇宙(共業)。
而於重疊的共相宇宙中,又因「別業」業障而能彼此感應不同現象,例如
有人看到二個太陽,有人就看不到,這是自相宇宙(別業)的現象。
像上述這類共相宇宙有多少個,以不可思議(意識之外)之故,無法計數!
自相宇宙的數目,也同樣不可數!所以眾生無數,宇宙(世界)亦無邊!
本來無我,這些生滅波浪於真如大海中之「忽然自覺有我」而有執著的現
象,被稱之為「妄」!
妄,又如同現今被誤導的物質科技(正確應發展靈性科技)知識所了知,
所有能觸到的物質「並不真實存在」,往微細裡解剖放大皆是「虛空」,
實無物質存在!(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眾生六根所觸一切亦如此,似有而實無,似無又能感受。波浪即本體大海
而能顯現;生滅亦不離真如而能變化!...此義理即《金剛經》所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相行識亦復如是。」
而眾生卻以此妄故,而有法執,於自相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之三界(貪嗔痴所化無色界、色界、慾界)中不斷的輪迴轉生。
《楞嚴經》對「妄」的「如實知」開示是:「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
以世俗人的知識來理解上述經義,那就是『 宇宙永恒不變的是「變」本
身 』。所以虛空海永恒的會有生滅現象,而本體為「常」!
修行人真要破此「妄」迷,仍須先頓悟(如實知)而破見惑,之後再實證!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修行反思:2022-04-17
晨起,立即有一念:「這不是善法!」,到底是對於工作有此念,還是對於修行有此念呢?
此念,不是晨起後才有,而似在夢中即有,只是晨起後清醒意志恢復,方才以為有此心念產生,但此時再反思,卻依稀有這是在夢中潛意識中自我反思的結果,或於夢中與某大神討論的結果後之覺受。
整個想法,應該是「對現前生活方式不滿意」之意思,那就代表要修正目前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工作的,或是修行的。可惜,我現前工作與修行還是分段不能合一!從事軟體開發的人,能否在開發於「正在動腦筋時」可等同修行呢?!...此事大難!
若有可能,就要學禪宗六祖藏於獵人隊中十五年的修行方式!那麼,它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既可於生活中達到斷三毒乃至斷無明的結果呢?...此事真的大難!
當下我能想到的方式,那就只有「無欲」!!
無欲,基本就是没有貪嗔習氣,它可由頓漸修來達成。並不是阿那含境界就永遠是小乘,《楞嚴經》中開示有於四禪「迴心向大」的修行者,即便外表仍示現小乘,但卻內密大乘,例如佛子「羅喉羅尊者」即是典型的密行者。
想達到無欲的結果,在佛經的開示中有不少方式,有漸修的,也有頓修的,最難而不可期的是《圓覺經》中的「頓覺」!
至於漸修的方法就太多了,見此文者大概已知或能查知,於此就不多說。
頓漸修的方式,即便以《圓覺經》所開示的方法(頓修為主),就有「三種淨觀」及其所繁衍的「二十五種定輪」。
另外,《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楞嚴經》及《楞伽經》中也都有頓漸修的成佛法。
即便是本人,也曾立有「斷惑六支」的解脫修行法,它是漸修法,等同於三十七助道品中的一個扼要系列。
不知者可能會好奇,什麼才是「頓修」之意義呢?
當下真正無欲,不就無三毒了嗎?!
若當下無欲且能發起三昧者(指俱解脫者,不指慧解脫者),則至少等同菩薩六地,乃至當下就如同《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女,能立刻轉身於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即便不於某處示現,也等同於佛!!
為何「無欲」能斷三毒呢?...因為「非真正無欲」基本就等同「無貪嗔二毒習氣」,除了痴習未斷,與阿羅漢也無大異,此境界在二乘被稱為阿那含果聖人,於菩薩乘則等同五地菩薩。
無欲到最後,也必然「能發起無執」的三昧,於無執時就「斷除俱生我執」,這在二乘是阿羅漢果聖人,於菩薩乘「至少」證得六地位,至多會證得那一境界,因其心境而異,當下無法定論!
某些上上利根者(例如禪宗各祖師),於無欲當下,不止能斷三毒,亦能「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參閱 01, 02),當下就證得菩薩七地位。乃至,當下「滅除意根妄執,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而證菩薩第八不動地位。甚至佛的十力、四無畏等三昧都能生起,而俱有無量智慧,因此證得菩薩第九善慧地。至於能否當下能悟無量度眾佛法,那真是不可思議,但卻能理解若「真無欲」時,則能入寂滅忍,心無所欲之故!!
如此一番打字時的反思,到此時終結時「頓覺很爽」,心念很暢通(再次「確定並立志(刻入印記)」修行必須「無欲」),既然基本心念已暢通没大事,那麼,就來去玩玩遊戲吧~~,呃~ 開玩笑的,這是開玩笑地啦,哈! 😁😆😅
(說個印象中的有趣典故:
佛經中有記載,說忉利天主釋提桓因陀羅,開示天子們老是玩樂而不用功修行是錯誤行為,說完正確行為之後,去能看到未來的設備觀察自己未來世,於再次了知未來輪迴後第六世將會斷除三毒解脫輪迴後,他就舒心了(頓覺很爽),然後......,然後,他自己還是跑去玩樂了😓 )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斷惑六支
斷惑六支為:正思惟、正見、立志、察知、遠離、反復
(1) 正思惟
依照具有邏輯性的方式(最好的邏輯方式,是因明),來思考宇宙
生成原因、人生之意義。以及輪迴因緣,與其所造成之苦樂現象之
無常、無我與生滅現象。
(2) 正見
當能正確的思惟之後,通常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它就是正見!若
所得見解不是「正見」而是其它五見時,這就何以要執行「反復」
這一支之原因。反復的執行斷惑六支,能令人逐漸把已偏離的知見
導正!!
(3) 立志
定慧力不足之人,雖具有正見,知應遠離攀緣習氣,卻依然不能遠
離,因此,須「發出一個斷惑決心」,稱為立志、下決定。當已有
這個決定意念之後,它就如堤防,能阻淫佚習氣泛濫,而逐漸的帶
領修行人漸漸不再攀緣六塵,它通常被稱為「戒、定」。於戒定之
行使中,無量劫來的習氣漸漸不生,出世般若能成長,也同時會增
長世智!
(4) 察知
了知習氣生滅就是察知的功能!
例如貪愛女色,現今要斷除,從路上走過,而看見一美女身材妖嬈
,而忍不住多看幾眼,這就是「無察知」,不知心中已生出貪愛。
具正見之人,之所以已立志卻定慧力不足,緣於不能察知自己的習
氣生滅,如同盲人不知前有大坑而於向前走時而墮入。
修行人由不能「保持察知」之故,因此常有衝動的身口意行為,以
致後來常後悔及懺悔!
所以,若常煩惱於不知習氣生起時,應該「發出一個(立志)」要
時時察知自己的習氣生滅之決定!
(5) 遠離
根塵相觸而不生貪愛憎恨及愚執時,是謂遠離!這是三果或菩薩五
地境界。
若已察知習氣生起時,「知而不住」,就此不再被動隨染習,亦不
愚痴的去追回已滅心念(無圓覺四病之作病;有生即有滅,無有不
滅者。想追回已滅之一切現象,是謂無明),即名遠離!
若不能遠離貪欲愛習、憎恨怨怒,乃至細微的執著,就應該執行下
一支功夫:反復! !
(6) 反復
反復,就是不斷的重復前五支功夫,它的結果等同於精進!!
修行人的習氣無論染淨,皆是由六根觸六塵之後,認同於觸塵時的
現象,因此執著而成習氣!染習是「無明」(執著善與惡皆是無明)
;淨習是「明」。於是,彼知者,雖了知已成染習,卻難以斷除;
無知者,則「執以為我」(無明),而輪迴三界!
所以,反復不斷的在解脫的行為上用功,將染習逐漸戒除,並反轉
成淨習,這才有可能於「入禪定」之後,又能斷三毒習氣,成為斷
三毒之俱解脫大阿羅漢!
這功夫初稱為「有功用行(道)」,至菩薩七地時則淨習「已真正
養成」,具有「恆與定俱」的現象,也就是說「習慣成自然」。於
是,才可能從菩薩六地斷三毒(等同阿羅漢果聖人,而心量大)之
有功用行,轉進「念念覺」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之菩薩七地
無功用行。
最後,才可能進趣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聖境!才
能真正達到《楞嚴經》中開示的「滅意根又能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之無念三昧(或云一相三昧,可參閱「六祖壇經」)。
(1) 正思惟
依照具有邏輯性的方式(最好的邏輯方式,是因明),來思考宇宙
生成原因、人生之意義。以及輪迴因緣,與其所造成之苦樂現象之
無常、無我與生滅現象。
(2) 正見
當能正確的思惟之後,通常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它就是正見!若
所得見解不是「正見」而是其它五見時,這就何以要執行「反復」
這一支之原因。反復的執行斷惑六支,能令人逐漸把已偏離的知見
導正!!
(3) 立志
定慧力不足之人,雖具有正見,知應遠離攀緣習氣,卻依然不能遠
離,因此,須「發出一個斷惑決心」,稱為立志、下決定。當已有
這個決定意念之後,它就如堤防,能阻淫佚習氣泛濫,而逐漸的帶
領修行人漸漸不再攀緣六塵,它通常被稱為「戒、定」。於戒定之
行使中,無量劫來的習氣漸漸不生,出世般若能成長,也同時會增
長世智!
(4) 察知
了知習氣生滅就是察知的功能!
例如貪愛女色,現今要斷除,從路上走過,而看見一美女身材妖嬈
,而忍不住多看幾眼,這就是「無察知」,不知心中已生出貪愛。
具正見之人,之所以已立志卻定慧力不足,緣於不能察知自己的習
氣生滅,如同盲人不知前有大坑而於向前走時而墮入。
修行人由不能「保持察知」之故,因此常有衝動的身口意行為,以
致後來常後悔及懺悔!
所以,若常煩惱於不知習氣生起時,應該「發出一個(立志)」要
時時察知自己的習氣生滅之決定!
(5) 遠離
根塵相觸而不生貪愛憎恨及愚執時,是謂遠離!這是三果或菩薩五
地境界。
若已察知習氣生起時,「知而不住」,就此不再被動隨染習,亦不
愚痴的去追回已滅心念(無圓覺四病之作病;有生即有滅,無有不
滅者。想追回已滅之一切現象,是謂無明),即名遠離!
若不能遠離貪欲愛習、憎恨怨怒,乃至細微的執著,就應該執行下
一支功夫:反復! !
(6) 反復
反復,就是不斷的重復前五支功夫,它的結果等同於精進!!
修行人的習氣無論染淨,皆是由六根觸六塵之後,認同於觸塵時的
現象,因此執著而成習氣!染習是「無明」(執著善與惡皆是無明)
;淨習是「明」。於是,彼知者,雖了知已成染習,卻難以斷除;
無知者,則「執以為我」(無明),而輪迴三界!
所以,反復不斷的在解脫的行為上用功,將染習逐漸戒除,並反轉
成淨習,這才有可能於「入禪定」之後,又能斷三毒習氣,成為斷
三毒之俱解脫大阿羅漢!
這功夫初稱為「有功用行(道)」,至菩薩七地時則淨習「已真正
養成」,具有「恆與定俱」的現象,也就是說「習慣成自然」。於
是,才可能從菩薩六地斷三毒(等同阿羅漢果聖人,而心量大)之
有功用行,轉進「念念覺」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之菩薩七地
無功用行。
最後,才可能進趣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聖境!才
能真正達到《楞嚴經》中開示的「滅意根又能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之無念三昧(或云一相三昧,可參閱「六祖壇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