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頓修與漸修之辨
話說雖是用「無欲」法,可偏偏它是「法」!
既是法,又怎能說是無欲呢?豈不聞佛開示:「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之語乎?
無法,指的是入空,但這樣的入空,依修行者根器通常會與三種境界相應:
1、入四禪無想定
禪宗語,這叫「黑漆桶」,很難轉身,一旦入了,若不得善知識提示須離開,通常這一生就毀了!
但凡入此無想定則當下命終,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後半劫意識徐生。一出此定者,通常意識迷昧(如剛睡醒),通常會投生「相應業識」之六道中的畜牲道。
2、證二乘阿羅漢果
這是自了漢,雖入涅槃不受後有,但對其它眾生無益!
3、證八地菩薩
證此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當事者可能也會入究竟涅槃(等同二乘阿羅漢入涅槃)!也有可能在佛為其啟智門後,又迴向過去無量劫來之所行誓願中,而繼續往斷妄(究竟無明)的路上精進!
上述說法只是自己在俢行過程中的體會,此時又列出(以前已說過不少次),除了給有緣人提醒之外,也給自己提醒,並開啟下列感悟語:
無欲法,亦是法!
是法在輪迴中的修行人來說,就可能被其所迷,想達到「即此用,離此用」的結果,真的非常難!
本人的經驗,就是常會「失念」!
人一失念,如同入迷,而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等下一次「覺醒」時,始知之前迷了,又入輪迴了!
『真正無欲』,這基本是八地菩薩的境界,因為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二乘阿羅漢及菩薩六地、七地,是『一般無欲』」),乃至『真正無欲』等同寂滅忍,是頓覺人的境界(十地或佛地境界),但用功者偏偏沒斷三毒,又怎可能真正保持無生忍或寂滅忍呢?因此,「經常失念而入迷(入三毒、入三界輪迴)」才是此類修行者的常態!
現在要分享的問題重點是:「如何發現自己入迷了呢?」
我個人用無欲法的經驗,要保持無欲的狀態,會依諸根觸不同塵境時,而採用不同斷惑的方法!整理後的統一說法,依用功者根器能採用的方法,大約就是《圓覺經》開示的三種淨觀及三種同時用的方法(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共有四種!
以禪那法為例(註一),要養成保持大約無欲的境界,首先要能自察而覺!
覺:從迷至醒是謂覺!
覺,意指至少是從三界輪迴狀況,而證入三三昧的狀態,才能稱為覺!但這種覺是二乘根器,菩薩乘根器者則至少是六地及以上境界才算覺,五地菩薩境(約等同二乘阿那含果)雖已斷貪瞋二斷,還不算真正的覺。
若不能覺,而了知已入迷,那也只是「察知」而已!
如何覺呢?
我經驗是,先達到察知自己心念生滅狀況。須在「每一段時間」到達時,就「生起察知」的行為!
如是察知自己心念,是否已無欲?或是入迷?若能養成淨習後,把這「一段時間」察知到心念的淨習,昇級為更短時間去察知心念生滅。如是漸增,經過諸境界,從輪迴眾生的無知,至「能知」「心念生時是否有欲?」,再至斷疑結而不再有迷惑,通稱為見惑斷!(破初關,是謂見道!在慧解脫路,於二乘證初果,於菩薩乘證初地)。
再精進而至貪瞋薄(二乘證斯陀含果,菩薩乘約證三地位),再至貪嗔二毒斷(二乘證阿那含果,菩薩乘證五地位),再至證三三昧(破重關,在慧解脫路,於二乘證阿羅漢果,於菩薩乘依用功者而異,能證六地〜八地之一),至最後真正破妄(無明)時,而證佛地位!
上述是以「慧解脫路」為例之引申說法。實際,於證二乘阿羅漢果之後,再增進就「必然」是俱解脫路,沒有七地及以上菩薩境界無三昧神通的,無不皆是俱解脫者!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驗所帶來的認知!!
那麼,所謂「一段時間」產生「察知」又是什麼意思呢?......嗯,這很玄妙,我雖能說,但若見聞者不行此法,老實說,我很不看好您能理解我在說什麼?我說一顆xx果的味道是這麼的美妙,但您從來沒吃過,又怎能證實它的美妙味道是什麼呢?最多,能有「相似解」就不錯了!
在禪那法,所謂「一段時間」產生「察知」,也是有不同步驟,初始是「唔,我生出了欲」,然後自己會告訴自己,它是輪迴習氣,我要遠離!
如是漸增,養成淨習後,就會有「我又產生察知的心念」,此「察知」的習氣反而是個障礙,而會漸漸的反其道,而遠離察知的習氣,因為它從淨習變成了染習,所以也須遠離!是以,無法之法亦須遠離!遠離為幻亦須遠離,離遠的這個知見也是幻,亦須遠離,如是,能至離無所離時,才能破妄!
這也是《圓覺經》中的一個頓修法要旨!此法同時具有三摩缽提及禪那的要義,於已離之當下,亦有奢摩他法的要義。
但修行沒這麼簡單就進階,光是「察知」自己之「正在察知」的這個知見(認知),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達到!
大約三十多年前,有人問我佛法。
我說:「先不起心念一分鐘後我們再談!」
他接著問我:「心念是什麼?」
我說:「你不能觀察你心中的想法嗎?」
他說:「不能!」
......我一時無語!實在無法確認,他是真的業障而無法觀察,還是故意在戲弄我?
話再說回,「一段時間」產生「察知」,這個一段時間,到底有多久呢?初始是依人習氣/根器,及自己生活的環境(包括工作、生活等環境)自己訂!
若初始訂十分鐘要生一個心念,要去察知自己之前、當下是否曾發生過「三毒或其隨煩惱」之欲,若功夫漸進養成淨習後,就把這段時間漸漸壓縮至九分鐘、八分鐘...至一分鐘,至幾念之間,最後達到七地菩薩境界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
若見聞者是用禪那法,而漸漸有所證悟,那麼,我敢說您應已知如何證八地位(無生忍),乃至能知如何證入佛地立(寂滅忍)的方式!如此,我就不必再多說了,否則是所謂的「剩語」!(見聞者都已了知怎麼破妄,我還在這裡賣弄多語,不是剩語是什麼?)
又,本來無欲「是頓修」,一念悟時,是證悟,當下就入菩薩八地無生忍或佛地寂滅忍,又怎麼搞成了「漸修法」了呢?...
若見聞者有依「南傳四念住」用功過,或至南傳禪林用功過,應該會領悟到,現今北傳佛法修行者,經常習氣是「眼高手低」!
這指,眼界/慧力很高,但實踐/定力很低!即所謂的「說食不飽」。
它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知行不合一」!因為沒腳踏實地的去依所悟用功,以致蹉跎不知多少年,也許至今才悟此過,也許仍未悟!
其實,我自己也是過來人,很了知上述「知行不合一」的過錯!
其實,頓修本就不離漸修,它是從無量劫來之漸修所養成淨習,至今生投生為人後,因緣成熟遇佛法後,修行法才變成頓修法,不然,見聞者以為解脫輪迴是二三句話隨便喊一下就能達到的簡易結果嗎?
若見聞者是我同儕,那麼,您在世俗環境中生活,亦是「如法用功」,將能逆反輪迴流,隨順入如來藏,而不必去山林海邊無人處靜居,才算是在用功修行!
以上是個人心得,今日偶有所感,在此分享予有緣人!
又,也許見聞者想問:那麼,除禪那法之外,奢摩他法、三摩缽提(毗婆缽那)法,乃至三種淨觀同時用(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應是如何的一個用法呢?
哈哈〜,我想起有時候佛對某些眾生的問題是「默然不語」,這當然是有幾個原因的!
其中一個就是:「沒去執行,多說也沒用!」
如我之前舉例的「沒吃過xx果」之前,我怎麼舉例說明,見聞者又怎知它的味道是什麼?您沒去實踐認真用功修行,是世俗凡夫,即便是教授學者,對我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又如何能了知呢?最好的下場就是「相似解」罷了!
不過諸佛菩薩的慈悲就是,雖然了知說可能無益前者,但就是會說,能理解則善,不理解,也許數十、幾百、上千年後的有緣見聞所留下記錄之人,說不定也能了知!如像法時期看大藏經,雖非正法時期,卻也有諸多受益處,也曾出了不少大德祖師。
我之前所說的用無欲法,卻有障礙,而用不起來,那是因為用此法者,定慧「力不足」所致!!
如庵提遮女回答文殊菩薩之云:「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
所以,有些人雖有慧見,乃至能斷疑結而證二乘初果,或證菩薩乘初地,但就是無法證三三昧(二乘是阿羅漢果,菩薩乘依修行人根器是六地至八地境界之一),這就是「雖自明見,其力未充」的意思!
因「定慧力未充」,所以有諸多解縛的方式,有多少種呢?如我以前曾說過的,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種方法!
---
至於奢摩他法,是必須靜居而入,它的本質就是偏靜!那麼 於動中能用嗎?
要在動中用,就要特別小心,我怕您太用力而於過馬路時「不察知路況」而被車撞死!!
那麼在沒必須靜居前,「用力輕一點時」可用嗎?又怎麼用呢?
其實,三種淨觀都不離心念之處置,只是進入的門不同而已,是殊途同歸的。
若我用禪那法,一直用到「念念能入寂滅」時,此時可證寂滅,亦可不證寂滅。
若欲證,可當下一念入,在動處、在靜處都能用的起來。當入之時,當下等同「奢摩他法」,一切幻亦不生,也同時是「三摩缽提法」。
若欲單修奢摩他法,它的本質就是要入靜,而眾生卻一直在生滅中活動,修行人又該怎麼入靜呢?
這不就指活動的當下,須能「斷捨離」的意思嘛。當下斷捨離要怎麼達到呢?
它必然是「已準備好了/養成淨習了」才能執行,否則,所謂的斷捨離行為,都是一時的感悟、察知之效果,仍是輪迴知見,不離輪迴中的染習,是無法真正的達到斷捨離!
因此,若要達到就必須反復的執行「斷捨離(靜而入捨)的行為」,來養成淨習,來達到永入!
想養成淨習,想永入,又該如何用呢?...這不就是我所說的無欲了嗎?!若心中有三毒欲習,又如何能斷捨離呢?...您若是上根利器者,了知用法,就可直接跳過不必看了!若不是,那麼須時時『 切實執行 』,於根塵相觸時,攝念歸於「無欲」!但...問題又來了,如何了知於觸塵之當下,要攝念歸於無欲呢?!很難吧,是不是!這就是奢摩他法的本旨定義所致!
奢摩他法,被定義為「入靜」,但眾生必然有欲,又怎能入靜呢?...於是,最後話題又繞回原始如何於動中入靜而達到無欲的議題上!!我只能說:能於動中「單修奢摩他法」入靜者,是大修行人!!
真正已證無欲者,基本已斷貪瞋二毒!在二乘已證三果阿那含,在菩薩乘已證五地位。乃至,已破三毒,證了三三昧,在二乘人這是證阿羅漢果,在菩薩乘「至少」已證六地位。
由於我個人用的最多是禪那法,乃至為斷染習,會視自己的無力,轉用「圓修三種自性清淨」的隨順法來對治輪迴染習,於是三種淨觀就會輪流用,也就是,怎麼有效就用什麼法!
那麼,見聞者您用奢摩他法不得力而無法「無欲」時,又該怎麼調整心念、心態呢?
奢摩他法的本質,就是偏於入靜,適合的就是偏居一隅的入靜行為,要在動中用此法是比較困難的,也許見聞者有個人的「勝解」,可來函給我,我會轉發以分享有緣人!
咳〜,莫要說您不知我的郵件信箱呀,這就愚了!若愚到問本人郵件信箱為何,如此智不達者,我只能打您一棒!
但若真愚到如此問我,您也沒有足夠智慧能給有緣見聞者分享智語!!...抬頭吧,您能見到我的信箱!唉〜〜
---
又,「三摩缽提法」該怎麼用呢?
此法重點是「以幻觀幻」,它的初心必須認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後作此觀!
此觀是如何觀呢?
意思就是您的六根觸塵時,都必須歸於上述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如是反復(精進),因緣時節至時,您就有如禪宗的祖師一般,有一種「當下頓悟」乃至「當下頓證,而過三關的某一關」的狀況。
本人過去經驗,於閱《諸法無行經》至提婆達多以未悟一相之故,墮入地獄,而有一次「頓悟」,於是腳踩地時如行在棉花上,以手摸地卻又感覺堅硬,如是感受經三日夜始消失!這又叫善根發現、善境相應!
雖然有此善境,卻也仍不離三界輪迴!
當行者「已認同」一切如幻,持此心去用「三摩缽提法」時,就「容易」不被客塵所轉,一切如幻嘛,又何必執著呢?!(真的悟入,試試把家財佈施給我,能不能執行?^_^)
因為心不執著,就易入善境,乃至易證諸善果地。
也許您不喜在下說的「證果地」的說法太過勢利、現實!既然一切如幻,又怎有果位可證呢?...若您是這麼認為,我也認同,這見解的確適合您的根器!佛云:無相有何次?
以上,乃一時有所感,分享於此!祝福有緣見聞者!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註一:
無論用圓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哪一種法,都必須「先悟淨圓覺」,然後「持淨覺心」去用功。
悟淨圓覺,指的是「悟佛知見」!意思指,所悟是佛地的境界。沒悟,或悟而有疑沒破疑結,皆是未悟佛知見,仍沒破禪宗所謂的「初關」。
(重關是指破三毒證三三昧;牢關是破妄/無明,證無所證,假名為「佛」。另一說牢關為入八地無生忍...,反正黃龍禪師雖提了三關名,卻從來沒解釋三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對已破見惑者無礙,但對未破者就有的談了!!)
也就是以下《楞嚴經》所云:
「
云何初心二義泱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
所以,無論是用哪一種漸修法,最後都入頓修法!而能在因地就頓覺者(入佛地,但沒示現),那就是多世累劫來就已修的的差不多了,也許就是一生補處的境界(如同彌勒菩薩)。
最後註:
以上所有行文若有別字、錯舛,敬祈腦補並寬宥,感謝!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七種境界:以落日觀、大悲咒為例
● 第一種〜第四種:慢〜快
相當於初禪〜四禪!由慢速至快速,所以入初禪後,就須逐漸學會五種自在!
念大悲咒、作落日觀等功夫,也都是同樣的「漸修」步驟,若你真是「大修行人」根器,我建議您不必往來本部落格,直接採用「頓修」的方式。
若不知怎麼做「頓修」,我推薦三部佛經:
《占察業善惡報經・下卷》、《圓覺經》、《楞嚴經》
若看完此三部經原文後,不能覺悟、不能了知「何謂頓修法」,那麼建議再把此三部經之白話文看幾遍。
若仍不能悟,不能了知頓修方式,那麼,我說您「可能不是」「大修行人的根器」。
此時,再試著把禪宗之《六祖壇經》看幾遍。若結果仍不能悟「怎麼頓修」......,我說:您真不是大修行人的根器!
此時,最適合您的是漸修的方式,例如:五停心觀、落日觀、數息等方式。
● 第五種:念達
此境界較易理解。
在大悲咒來說,就是一念(心生一念)則完成「唸」完大悲咒的效果。「念」,是「今+心」,是當下的心念生與滅的效應。
一般所謂的「唸」大悲咒,只是「口」在唸,不必然「有用心(心念)」。
心,在《解深密經》有開示,它有三個名稱,依不同角度而說,其為:阿陀那譮、阿賴耶識、心!
「心」之意思,就是「執著於前五塵而養成染習」整個過程之總攝名稱,以此行為而致三界輪迴不止!經文:「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大修行人,能在「一念之間」就能誦完一遍大悲咒。如同經常做落日觀,一念生起,整個落日就觀想成功。
南懷瑾菩薩曾著書,說他的教授師,可一念生起,就現出一日輪...這就是「念生則成,念滅則寂」,「生是這個在作用,滅也是這個在作用」,「這個」又是什麼呢?...有緣人自己參吧!
● 第六種:合一
我入之後而無我,稱之為合一!合一非二、三,不能比較,所以無我!此境界與目標已化為一,雖已同化仍在用功之列。
也就是已轉識成智之菩薩六地境界,或是二乘已斷三毒之阿羅漢境界。
在落日觀來說,也就是「我即落日本身」!只存在落日本身,而無「我」之分別。
想像一下,從小至大,意識中所知,這世界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如何有「我比較高、我比較矮」的觀念呢?
沒有比較,就不會有分別!!
當然,當事人「仍具有比較之功能」。
就大悲咒來說,這比較難以形容。落日是觀靜相,咒語是觀動相,前者易理解,後者難入微。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若聲音大到難以形容,耳膜就會破掉,此時還有聲音嗎?當然,這裡的「大音」是形容聲音太大,於是,對當事人來說,就會覺得「 沒聽到鏧音 」的感覺。
當然,若一個形相大到超過眼睛所能分辨(無法比較)的地步,就會矇騙自己意識,而以為它是「不存在」!所以被稱靈「無形」。如同古人無知,摸不到空氣,而說它「無形」。現代用電子顯微鏡,連原子都能看到,空氣中都是原子,又怎能說「空氣無形」呢?
大悲咒之意是大音,所以當「心量入大音」時,自己想象一下,當下你在哪裡?...當下,無蠬迴眾生之「我執」,但有認知到「有作用的自覺,仍存在」。
古代禪宗大德曾謂「生也這個,死也這個」!......大悲咒之力是我的心念,「妙觀察智動」則咒力現!不動,則依菩提願行!
「已不動」即「沒在誦、沒在執行大悲咒」,為何「仍能行」呢?
有緣人是否有智慧,或有經驗,或有認知到,在專心做某事時,忽然在眼前出現一恐佈的東西,自己被嚇的,沒意識的直接就跑走?
又如,意識告訴自己「即便針頭,接近眼睛時,絕對不閉眼、頭也不轉偏」,卻偏偏在「針頭接近眼睛而不停下時」大喊停下,或瞬速轉頭,乃至動身跑走?...很多事,人遇到時,並不受意識控制,而依「已養成習氣、直覺」而行動!
累世菩薩行所養成的度眾生淨習,至今世轉捩點時,也能「不經過意識,而執行菩提誓願」!
已養成的習氣力量,大於當下意識所決!!也就是說,意根習氣力量大於意識決定。例如,有懼高症者自我告知:走到高樓頂邊緣往下看,我決不恐懼,結果...智者了知會是什麼結果。
也曾經有個調查統計,在二大樓間架設30公分木板,令人走過,絕大多數人都不敢走。把此木板放在「離地10公分處」,令人走過同等大樓距離,人人皆敢走,也都走過!...已養成的習氣力量,大於當下意識所決!!
● 第七種:無功用道
此境界已不必再用意識去用功!相當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也就是「念念覺」的七地菩薩境界。
如同武術大師對危機的「 感應 」,已經不必再於四時(行住坐臥)特別甩意識去注意,而是隨「已養成」的危機心態之習氣,而會「自動感應」「對自己」的危機是否已發生?
當菩薩入七地境界時,稱為「無生忍、無生法忍」,此時就是「 已養成淨習 」的狀況(意識已轉妙觀察智),這種狀況令此地菩薩「 已不必 」再用「 輪迴眾生的意識 」去分別一切,而是「 用智觀察 」!
入佛地要行十波若密,『次第』為: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
證此地境界者之誦大悲咒,已是「此心生滅等同大悲咒效應,大悲咒效應即此心生滅」!
證此地境界者之落日觀,已不再作觀,亦不入空三昧,而是於「空中起用」!
已斷三毒之阿羅漢聖者,有分二乘心、菩薩乘心,前者命終會入無餘依涅槃,不再入三界度化有緣眾生!後者則會入「 無住涅槃 」且會再入三界度化有緣眾生,因此自七地開始的菩薩摩訶薩,都會「用智觀察」一切!
至於六地菩薩,有些也會退心墮入二乘不輪迴心,而入無餘依涅槃;有些則會「 轉識成智(妙觀察智),去觀察一切生滅 」,而再進趣證菩薩七地的「無生法忍」境界。(七地、八地菩薩也仍有退心入無餘依涅槃的狀況,參閱此處開示)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觀察義禪(祖師禪之一)
若能一直保持如實知,或不能保持但能進取而迴心向大,即會了知須打坐(入靜)入三昧耶,才能達菩薩地(最少六地)。在大乘菩薩法中沒有不能入三昧禪定發神通,而被稱為果地菩薩(指六地及以上)!
我建議須「如實知」諸煩惱,從根本煩惱(十使)至所有隨煩惱,皆必須「入裡」,方式如下(意義與四諦、三十七助道品相同):
1、苦:一一定義各煩惱之意義,及其對人有什麼影響性?
2、集:一一釐清各煩惱之引起原因為為何(原因不必然只有一個)?
3、滅:一一釐清各煩惱消失後之利益為何?
4、道:一一釐清各煩惱產生時之各個過程有哪些?
當您「如實知」上述四諦,就不會再造業,能證慧解脫阿羅漢果!入菩薩地,只需「入靜」須庾就能入三昧而發菩薩六通。
若您還不了知「如實知」的功用與效果,我只能說您還不會修行!!
想了想,我還是再補個譬喻,以免緣薄者不知如何入門。
譬如,甲問乙說:「前方地下有個污水坑,您經過時能否閃避?」
乙回答:「當然能」。但就在乙前腳說當然能的時候,後腳卻踏入了污水坑中!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或說是業障」
無量劫以來的輪迴習氣,形成了此世的業障,使得身口意不能合一!即便已了解善惡所在,也很難避的開善惡襲擊時而不受影響。
「如實知」意指「真正了知」,它不純粹只是意識的了知,而是已深入骨髓的認同。以證境來說,真正已如實知者,都已破見惑,已不再有下三結。這是從「反復認知、反復消磨」的經過不斷地切、磋、琢、磨自己習氣而消除了「躓礙」。
如同戒毒、戒酒者,認知到酒毒之惡,因此「立志」要戒除,但也認知到當下自己正受酒毒控制之中,但他如實知這一切,所以日日不再接觸酒毒,以不再接觸(飲用)之故,基於「本來健康的免疫體質」之故,不加任何挹注、任何動作,酒毒就會逐漸的「自消」。
《楞嚴經》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所以,若乙「已如實知」前方地下有污水坑,他就不會「莫名其妙」的受業力驅動(業障)而踏入污水坑中!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如實知」也是一種修行方式
「如實知」在大藏經中,無論哪一乘的經典都反復出現。
本人從初接觸佛法開始打坐起算,至今日修行大約41年來,印象、記憶最深刻的二個心得就是「如實知」與「佛法,是斷執著的方法!」。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四如意足,與阿羅漢乘五修證次第 (聖嚴法師)
四如意足講記
四如意足是四種定境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種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資糧,共有七科,也可稱為七個階段或七個層次,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來一共是三十七項,因此稱為三十七道品。在此之前,已經分別講過第一科「四念處」及第二科「四正勤」。
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是得神勝如意的四種定,名為神足,又可稱作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種神妙的腳,是以定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意志,不受外境的影響;可以約制內心的煩惱,不會表現成為不善的動作及語言。
一般人修行禪定,目的是在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惡不善業,暫時不起煩惱、痛苦,然而並未能從潛在的煩惱隨眠,永得解脫,出定之後,瞋怒驕慢等心還是存在。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繼續修習增上,便能以觀慧及禪定之力,將煩惱由粗而細,逐層伏斷。
以中國禪宗的修行來說,雖然是重視開悟的,但開悟並不一定要入次第禪定,只要能夠見到自性或空性,便算開了小悟。開了小悟,並非完全沒有煩惱,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煩惱並沒有斷,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有時候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因此,有一些所謂已經見性了的修行人,他們還是有許多的煩惱習氣,不論是在語言中或是在動作中,會表現出不清淨的情緒以及不清淨的行為。因此,見性之後的人還是要多聞薰習、打坐、修定。禪宗是先用觀慧入門,若無基礎的禪定工夫,想要一悟徹底是很難的,故在一悟再悟之後,仍得繼續修行。
修證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在五個修證次第中,屬於第二個次第,名為加行位。所謂五個修證次第,是聲聞法的從初修習而至解脫涅槃,玆介紹如下:
一、資糧位:資糧也叫作道糧。就像過去的人在出門的時候,先要隨身準備著路上吃喝的乾糧及飲水等。是指三賢位: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此位初伏三界見思二惑。見惑是指知見、觀念的迷惑,包括身見等,思惑是指心理迷亂的煩惱,包括貪瞋等。
二、加行位:準備了路糧之後就要上路了,往什麼地方走呢?是往解脫的路上,努力前進。此位乃四善根位,是指: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位續伏三界見思二惑。
三、見道位:始發無漏正智,始見未曾見過的真諦;小乘初果位,大乘初地。《俱舍論》云:至四善根的第四,於世第一法的無間道發無漏正智,即以十六行相,次第觀欲、色、無色三界四諦之中,通過十五行相,至見道。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到聖道,進入聖者的階段,即是聲聞的初果位。
四、修道位:是聲聞的第二果及第三果位,繼續修諸道品次第,繼續漸斷八十一品思惑及色等有漏法。
五、無學位:初二三果,雖入聲聞聖位,仍稱有學,到了第四阿羅漢果,斷盡思惑,稱為非所斷,入此位者不再到三界受報,故稱無學。
四念處及四正勤,是在資糧位修,四如意足則是在加行位修。在修行禪定的過程之中,能夠發起煖、頂、忍、世第一的四種善根,因此,加行位又稱作四善根位。依據《俱舍論》卷二十三有云:「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茲再分述如下:
一、煖法:是總相念住之後念所生的善根,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苦、集、滅、道四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煖是譬喻聖火,是見道位無漏智的前相。若入此位,雖或退墮、或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得涅槃。
二、頂法:是煖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四諦十六行相。頂是譬喻山頂,在進退兩者之際,或有進而上登忍位,或退而下降至煖位,有造無間業而墮地獄者。然此位之人,縱然退墮,終不斷善根。四如意足,即在此位修習。
三、忍法:是頂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上三品。下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畢竟不墮惡趣。中忍漸滅所緣之四諦,滅能緣之十六行相,最後僅餘一個屬於欲界苦諦下之苦行相,謂之減緣減行。上忍僅為一剎那間。至此,畢竟不再退墮忍法,亦無墮於惡趣者。
四、世第一法:是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僅為一剎那間,故無下中上的三品。此位同於上品忍位,僅觀苦諦苦之一個行相。「世」是世間有漏法,此位是於有漏法中,無有超出此一觀智的程度者,是世間有漏法中最高最勝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位極速無間,必生無漏智,入見道位,證悟勝諦,為初果聖者。
四如意足的內容
根據《大智度論》卷十九云:「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四正懃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這也是說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處、四正勤的修習,重點在於智慧增多,定力則不足,故須再以修習四如意足的禪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與定力相等,所以稱之為如意,所願皆得故。
又云:「問曰:四念處、四正懃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雖有定,智慧、精進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願。」
這也是說,在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中,雖也有定,但以智慧精進之力為多,定力較弱,所以不得如意願故。
很多人有種誤解,認為修行只要發悟見性,似乎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是「未得謂得」的錯誤觀念。單靠禪定,不會見性,單憑觀慧,不得如意願。必須智慧與禪定同等生起,才入頂位,但這還未見道,何況得大解脫。
四如意足是指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分別介紹如下:
欲如意足
欲如意足(chanda-ṛddhi-pāda):是以希望求得勝定,以欲為主得定。欲有三種性質:
一、欲心所:欲有多層意思,通善、惡、無記的三性;發願樂修道品是善,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及貪得無厭的追求佔有是不善,這裡所講的欲如意足,當然是善心所。
二、希望:欲是一種希望、企盼。是對所愛樂的事物,想做、想得之欲求、願望。此處的欲如意足,是希望得到殊勝、神妙的禪定。
三、意欲(意樂):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之中,有昏沉、掉舉、放逸、懈怠、失念、不正知等六種缺陷,會阻礙禪定的修行,而「欲」的「意樂」就能幫助我們在習定時,排除其中的「懈怠」。例如《藥師經》有云:「正見、精進善調意樂。」《攝大乘論》則指出有六種意樂。《三藏法數》卷二十七則云:「菩薩修習一切法門,皆須作意欣樂也。」
精進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vīrya-ṛddhi-pāda):是以精進策勵得勝定,是以精進之力得禪定。有了欲這樣的意願、意欲之後,必然要下定決心,開始精進地用方法,這就要回到四正勤了;用四正勤的態度,既已精進努力地修習四念處觀,亦以精進力來修四如意足。
心如意足
心如意足(citta-ṛddhi-pāda):是以守心攝心得勝定。以習定因緣生起道分,以有漏無漏心得禪定。用精進心來修習禪定,在任何一個時空裡,都是維持在當下這一念的方法上。這個心,本來是散亂的妄想心,若將此心放在方法上時,就能夠生起菩提道分了。這是將執著心、煩惱心,轉為心如意足,作為習定的能緣所緣心。
思惟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vīṃa-ṃsā-ṛddhi-pāda):是以智慧、思惟觀察得勝定。以思惟為主得定,以定因緣生起道分。雖然已經能夠用心修定,但是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為修道的心,在用方法時,還是會有六種缺陷隱現出沒,因此,就要用思惟、用智慧來省視觀察了。省察自己在修定之時的心,如理不如理?正確不正確?如理正確,就持續下去;不如理不正確,就馬上改過。漸漸地、漸漸地,到最後,只有如理正確的狀況,這種狀況稱作「頂法」。在加行位中的「頂法」,就是在升墮進退之際,只允許有如理正確的心念出現,不斷地思惟省察,使得不正確不如理的煩惱心(總名為十纏: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沒有現行的機會。
由於修習禪定有六種障礙,只要有其中一種障礙出現,心就是有問題的,是不如理的。因此,要以如理、思惟、觀察來對治六種缺陷,對治十纏煩惱。如果能夠到四加行位的最後一個「世第一」位時,那就超出凡界而進入初果見道的聖者位了。此時,心中不再有惡不善法的現行,可是見惑雖斷,思惑未斷,一直到成佛為止,才會永斷最後一分微細無明。能到「世第一」位已經伏三界見思二惑,剎那無間,離凡夫位,入「見道位」時,斷三界見惑;思惑已伏而尚未斷,不名為纏,而稱隨眠。
四如意足即是四種三摩地
大乘唯識學系所說四如意足,亦名四種三摩地,例如《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以欲、勤、心、觀,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下面即依《瑜伽師地論》來介紹四種三摩地:
欲三摩地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起一境念;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習故,觸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欲增上力,就是有個意願、期待、希望,想要如何才能得定。首先,就要對治種種不善的煩惱心,看看這個煩惱是真的有嗎?它的本性又是什麼?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種虛妄的妄念,不是實在的,那為什麼還要有煩惱呢?執著自己的煩惱心,反而變成了麻煩,只有不斷、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無非煩惱。也就是觀察惡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緣,使得妄念越來越少,到最後就是心念的統一,稱為「起一境念」、「住一境念」,而得遠離「惡不善法」及「現行諸纏」,不過尚未永除「煩惱隨眠」。
勤三摩地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行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勤增上力,又叫精進增上力。對於心中所想的念頭,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全部都是妄念。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再去管它;未來的還沒有來,讓它不要產生;現在有的妄念,不執著它,趕快停止。這個名為「能」調「順所有惡不善法」,也是「能」隨「順所有」「煩惱纏」縛。這個時候的心,只有清淨的一念境,必須不斷地觀察現在這一念,停在現在這一念上。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夠這樣不斷地練習,即使還沒有達到《金剛經》過現未三心不可得程度,但是方向相同。從有間歇的一念,成為持續的一念,便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住此「心一境性」,便能遠離「所有惡不善法」及「現行諸纏」,不過尚未永除「煩惱隨眠」。
心三摩地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心增上力,即是持心不昏、不散、不掉舉,名為奢摩他。要時時省察自己的心,念念不斷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掉舉等的現象,發現了馬上要捨。此即是隨順一切惡法及善法,如理審察其自性因緣,或為過患、或為功德,或對治、或出離,便能得三摩地而住於「一境念」,而發起「一境性」。此三摩地,雖能遠離所有惡不善法及現行諸纏,亦尚未能永除「煩惱隨眠」。
觀三摩地
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如是遠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皆不現行。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覺知耶?我今應當遍審觀察。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習,隨眠對治。」
觀增上力,觀是觀察審思的意思。觀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隨順一切惡法,為不如理,隨順一切善法,為如理。遠離諸纏,對治諸纏,皆由如理思惟,如是反覆遍審觀察,便能得三摩地,便是能「住一境念」,而「觸證心一境性」,「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心。故其自知,唯於現行諸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隨眠」,心得解脫,尚須修習,對治一切隨眠之法。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又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為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
可知,四如意足,是在加行位中修習四種三摩地,雖能以之遠離惡不善法的現行諸纏,尚未永除一切惡不善法的諸種隨眠,必須更生樂欲策勵,修集對治此等隨眠的諸種道品。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由於四念處是修觀慧,四正勤是以精進心來修四念處,但定的力量不強。因此,修過四念處的觀慧之後,再修四如意足的禪定。
在禪宗修行的方法,譬如說用參話頭見性時,就叫作破參,也就是破了禪宗修行的第一關,但這並不等於解脫,也不等於已經修行完了。見性,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走的路是什麼,此時,便奠定了對於修學佛法的信心。
見性的經驗,有點像一個人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什麼也看不到,突然間有一串雷電之光,一閃即滅,讓你看到道路,發現了道路的去向,瞬間的閃電過後,又回復黑暗,道路也隨即隱沒,可是這時候你已經知道有一條道路可走,便有繼續往前的信心。但這絕對不等於已經走完了路,因此,從此以後必須要好好地次第修行一切道品,好好地走完這條解脫之道與成佛之道。
禪宗的見性,也不能與聲聞初果的見道位相混。大乘法貴在菩提心的菩薩行,不為自求速成。迷人漸修,悟時頓悟;悟後起修,發大悲心,歷劫潤生。聲聞法側重出離心的解脫行,厭三界苦趣,求速脫五蘊;雖離我執,未離法執,不算究竟。
四神足與四加行位的關係,則如《俱舍論記》卷二十五云:「此(四神足)據加行立名」。又云:「欲謂希求,勤謂勤策,心謂所依,觀謂觀察。」
欲神足:欲者欲起此定,謂加行位,由欲力故,引發定起。
勤神足:勤者勤修此定,謂加行位,由勤力故,引發定起。
心神足:心者心所所依,謂加行位,由心力故,引發定起。
觀神足:觀者慧觀察境,謂加行位,由觀力故,引發定起。
這裡將四如意足,名為四神足,只是用作比喻,與六種神通的神足通,實在不相同,它是在加行位中修習的四種禪定。凡夫修行四禪八定,以享受定中的安樂,或是希望得到神通;修習道品次第的四如意足,目的不在享受定樂,不在獲得神通,而是為了解脫。因此,《俱舍論記》卷二十五也說:「一三摩地,由四因生」,將四如意足稱作四種三摩地或四種三昧,就與六種神通中的神足通,有明顯的區隔了。
四如意足為何稱為四神足
以神足為如意足命名的用意,可舉典據如下:
《俱舍論記》卷二十五云:「謂諸神靈,勝妙功德,故名為神;定是彼神所依止,故名之為足,神之足故名為神足。」
四如意足的四種三摩地,能發起許多神勝靈妙功德,故以此定,名為神足。
《大毘婆沙論》卷一百四十一云:「諸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故名為神;引發於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種:一世俗所欣,二聖者所樂。若分一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為世俗所欣。若於世間諸可意事,不住順想;於諸世間,不可意事,不住違想;於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於捨,正念正知,此等名為賢聖所樂。」
所求如意,故名為神,此定有發神之能,故名為足。世間俗人所樂者神變發現;賢者及聖者所樂者,是捨卻可意及不可意的兩端執著,安住於正念正知。
《大毘婆沙論》又云:「復有三種神用:一運身,二勝解,三意勢。運身神用者:謂舉身凌虛,猶若飛鳥,亦如壁上所畫飛仙。勝解神用者:謂於遠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捫日月,或屈伸臂,頃至色究竟天。意勢神用者:謂眼識至色頂,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無邊世界。」
此段是說明「世俗所欣」的神足通之妙用,分別有三類神用,唯其非關四如意足的功德。
又云:「三摩地名神,欲等(勤、心、觀)四名足。由四法所攝受,令三摩地轉故。」
以修習欲、勤、心、觀的四種道品,發起四種三摩地的神用,故名四神足。
又云:「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
三摩地既是果位的功德,也含因位的運作;欲、勤、心、觀的四者,唯是因位的方法,未必已有三摩地的果德。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神足」之名,也是六神通的一種。所謂六種神通,便是: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神足通、漏盡通。神足通就是神運變化,不論變大變小,變遠變近,變多變少,變有變無等,所有一切的神變都屬於神足通。
稱為神足通的原因,就是能夠以超自然的力量來運作,完成各種三度空間現象變化的目的,從這樣變成那樣,從這兒到那兒的種種過程,就如用腳走路一樣。神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祕力量,足是運作過程的現象。在佛經,常常看到羅漢、菩薩以及佛,都有神通的記載。所謂十八神變,放光動地等,就是神足通。
修學佛法的人未必有神通,亦非一定要修學佛法的人才會有神通,沒有學佛而僅修禪定也可能修出前五神通。甚至有些眾生,不修禪定,也可能有報得的神通。一般人的異常經驗,屬於感應而不是神通,所謂感應,就是偶而會碰到、聽到、看到、聞到種種奇異現象。六神通中,除了屬於四果聖人所具的漏盡通外,其他五種神通,凡夫外道乃至異類眾生,也可能有。
神通和感應是不一樣的,神通可以自主發通,感應不能自主自發,感應不一定是修行的人才有,神經質的人也常會有感應。神通所現如幻似真,感應所現擬真非真,實則都應視為幻覺、幻境。有些大魔術師大催眠師,也能表現神通般的特異工夫。
凡夫對於神通都有興趣,但是神通不是絕對有用,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它的本身並不可靠。譬如說,過去世的重現,未來世的預見,能聽到、看到遠處發生的事情,能看到一些隱藏不露的物件,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些什麼等等。這些神通雖然會讓人感到很驚奇,似乎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但是,從因果的原理來看神通,完全是沒有用的,因為它違背了如是業因、得如是業果的自然定律。應該發生的事,遲早會發生;不應該發生的事,縱然發生了也不會真的管用,主觀的神通是不可能改變客觀事實的,縱然暫時改變,必然要於未來作更多的補償。
不論在大乘和小乘的聖典中,都可以看到有關神通的記載。但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要吃飯他不會坐在那裡等著,指揮一些天神送飯來吃,所以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他會去村中托缽。成佛之後的釋尊,在世間行化,不管走到哪裡,也都像我們一樣,是用兩條腿在走路。他也不曾用神通變了一座又一座的寺院,讓所有的弟子們都不需找工人建屋就有得住,釋迦牟尼佛還是需要居士們供養土地,布施金錢來蓋房子;甚至佛陀自己披的袈裟,也是他自己用手裁製。人間的佛陀,是很少現神通的,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智者。
佛雖然有神通,卻不輕易用神通。佛的聖弟子中,有一男一女兩位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及蓮花色,已是羅漢,最後卻由於宿世業報而被人打死。照理說他們可以用神通逃往他方世界,可是他們卻沒有,因為這是因果業力使然,縱然想逃,也逃不掉。
到現在為止,上座部的佛教界,仍是不准出家人表演神通,例如在今天的泰國,比丘表演神通是被禁止的。中國的大乘佛法,不論是哪個宗派,也都不准許展現神通。藏傳佛教,非常重視神通,可是也不輕易表演,當我遇到那些大成就者,問他們究竟是否有神通時,他們也不直說有或沒有。
有一次《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的作者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到農禪寺訪問我。在他來的前一刻鐘,我正在臥室,忽然有一隻鴿子以非常快的速度飛撞到我臥室窗台下方的牆壁,當場死亡,那時寺內正在舉行念佛法會,有一千多位蓮友。我首先為這隻死去的鴿子念阿彌陀佛,也願以全體蓮友們念佛的功德,迴向這隻鴿子往生極樂世界佛國淨土。索甲仁波切到了以後,我吩咐我的侍者,用一隻盤子托著這隻鴿子,請索甲仁波切為牠超度。
我說:「這隻鴿子真有善根,仁波切來了,我們正在念佛,所以也請求上師超度。」索甲仁波切大概花了五分鐘的時間,用一種也是彌陀法門的破瓦法(phowa),為這隻鴿子念誦超度。
在他修法之後,我問:「仁波切,請問這隻鴿子現在到哪裡去了呢?」
他答得很爽快:「我沒有這種神通力,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神通,至少他自己沒有說他有神通,請問諸位,索甲仁波切究竟是否知道鴿子到哪裡去了?其實從我的觀點來看,它是往生了,但我不是靠神通而是因為信心,如果沒有這個信心,我就不會自己為牠念佛,也不會請仁波切為牠超度了。
另外,最近有一位中年女士要來見我之前,我已得到訊息,因為在我的會客室中,忽然有了一股很濃的檀香味,我心裡在想:「嗯,有什麼神靈要來了!」
這一位女士來了之後,問我是否知道她是誰?我說我不知道,她說我應該知道她是誰,我說:「妳應該知道,我不知道妳是誰呀!」
由於那股檀香味,是從這位女士身上散發出來的,於是我說:「妳身上有一樣不是屬於妳的東西,是在借用妳的身體,準備做些什麼。」此時的她,似乎已不能分辨,那股檀香味和她自己之間是一是二了。
接著我又說:「我能夠幫助妳的,就是從今以後,勸妳口中常稱彌陀聖號,不要再聽這樣東西的命令,心中常念五蘊皆空,漸漸地就會離開妳了。否則,妳會變成靈媒,對妳的家庭、工作、生活,都會有負面的影響,妳會變得很不正常。學佛的人,一定要在正常之中,開發平等的慈悲與無我的智慧。妳今天來這裡,附在妳身上的靈,也未想到我會講這番話,聽了之後,對你們都好。」
像類似的現象,既非四神足,亦非神通,乃是靈體附身的功能,跟禪定無關,跟智慧不相應,和道品的修證無涉。最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用排斥它,也不必去注意它。
(聖嚴法師,西元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月五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姚世莊整理)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斷惑六支
(1) 正思惟
依照具有邏輯性的方式(最好的邏輯方式,是因明),來思考宇宙
生成原因、人生之意義。以及輪迴因緣,與其所造成之苦樂現象之
無常、無我與生滅現象。
(2) 正見
當能正確的思惟之後,通常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它就是正見!若
所得見解不是「正見」而是其它五見時,這就何以要執行「反復」
這一支之原因。反復的執行斷惑六支,能令人逐漸把已偏離的知見
導正!!
(3) 立志
定慧力不足之人,雖具有正見,知應遠離攀緣習氣,卻依然不能遠
離,因此,須「發出一個斷惑決心」,稱為立志、下決定。當已有
這個決定意念之後,它就如堤防,能阻淫佚習氣泛濫,而逐漸的帶
領修行人漸漸不再攀緣六塵,它通常被稱為「戒、定」。於戒定之
行使中,無量劫來的習氣漸漸不生,出世般若能成長,也同時會增
長世智!
(4) 察知
了知習氣生滅就是察知的功能!
例如貪愛女色,現今要斷除,從路上走過,而看見一美女身材妖嬈
,而忍不住多看幾眼,這就是「無察知」,不知心中已生出貪愛。
具正見之人,之所以已立志卻定慧力不足,緣於不能察知自己的習
氣生滅,如同盲人不知前有大坑而於向前走時而墮入。
修行人由不能「保持察知」之故,因此常有衝動的身口意行為,以
致後來常後悔及懺悔!
所以,若常煩惱於不知習氣生起時,應該「發出一個(立志)」要
時時察知自己的習氣生滅之決定!
(5) 遠離
根塵相觸而不生貪愛憎恨及愚執時,是謂遠離!這是三果或菩薩五
地境界。
若已察知習氣生起時,「知而不住」,就此不再被動隨染習,亦不
愚痴的去追回已滅心念(無圓覺四病之作病;有生即有滅,無有不
滅者。想追回已滅之一切現象,是謂無明),即名遠離!
若不能遠離貪欲愛習、憎恨怨怒,乃至細微的執著,就應該執行下
一支功夫:反復! !
(6) 反復
反復,就是不斷的重復前五支功夫,它的結果等同於精進!!
修行人的習氣無論染淨,皆是由六根觸六塵之後,認同於觸塵時的
現象,因此執著而成習氣!染習是「無明」(執著善與惡皆是無明)
;淨習是「明」。於是,彼知者,雖了知已成染習,卻難以斷除;
無知者,則「執以為我」(無明),而輪迴三界!
所以,反復不斷的在解脫的行為上用功,將染習逐漸戒除,並反轉
成淨習,這才有可能於「入禪定」之後,又能斷三毒習氣,成為斷
三毒之俱解脫大阿羅漢!
這功夫初稱為「有功用行(道)」,至菩薩七地時則淨習「已真正
養成」,具有「恆與定俱」的現象,也就是說「習慣成自然」。於
是,才可能從菩薩六地斷三毒(等同阿羅漢果聖人,而心量大)之
有功用行,轉進「念念覺」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之菩薩七地
無功用行。
最後,才可能進趣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聖境!才
能真正達到《楞嚴經》中開示的「滅意根又能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之無念三昧(或云一相三昧,可參閱「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