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意識滅七種識亦滅,及入滅盡定後由心驅使出定

(1)意識滅,七種識同時消滅
 
   若意識消滅,則七種識(包括第七識)也同時消滅。所以,若意識在無想定、
   滅盡定时可消滅,則第七識(意根)也不會存在。請看註一佛經之說明。
  

 
(2)入無想定、滅盡定、眠熟無夢、昏厥時、正死位,是誰驅使生命體之意識醒轉?
 
    依我所知,是心。於非佛者是妄心,又名業力;於佛是真心,又名願力。

   --
   第七識被一般唯識法相宗派定義成恒常執著第八識見分而以為我。但它沒有分別
   能力,就是一直攀緣而已。
 
 
   第七識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它來自於妄之本質。因為,妄就是不停止之二元分化
   、對立的作用。
 
 
   因為第七識恒執第八識見分,但若無第七識,整個唯識法相體系也能成立,因為
   第八識本身就已有妄的執著習氣(心)。小乘的印度婆羅門或獨覺法門,為了物
   質五根對五塵相對應之對稱性,所以才立一個淨色根來與法塵相對。只是這個多
   此一舉的淨色根,被另命名為「第七識或末那識」。
 
   --
   不過,上述傳統對意根及意識作用的說法,從註二經文來看,先有意根與法塵相
   解後有意識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再以阿含部所開示之識的產生來說,觸=根+
   塵+識,也與傳統說法不同。意根與意識的身份,實際狀況是「展轉相因」!
 
 
   在註一經文(含註二)可以看出,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意俱我(相生住滅,
   見分)、我所執(流注生住滅,相分)也跟著生起,且二者是「展轉相因」,並
   沒有先有末那識才有意識,或先有意識才有末那識。它們就是諸識二種生住滅之
   「相」及「相續(流注),經文已說明此二者是展轉相因。
 
 
   註一有三譯本,其中《入楞伽經》譯本不同於註二之譯本,有說明「意識執著取
   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這段經文又等同《解深密經》(註3)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之開示。
 
 
   這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意俱我之意義,可以判斷出是等同於「心」之意義。
 
 
整理上述1、2大項的申論,得出:
 
 A、意俱我=心=第八識見分。
 
 B、我所執=相分。
 
 C、第七識=相生住滅。
 
 D、第六識=流注(相續)生住滅。
 
 E、第六識及第七識是展轉相因,沒有誰比誰優先出現。
 
 F、意識滅,則七種識亦滅。
  
 
*************************************************************
註一
**********
涅槃之定義

 
 
*************************************************************
註二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三
**********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不設立第七識,佛法唯識系列亦完整

**************************************************************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


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


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


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
No. 675 深密解脫經 (卷1) T16, p0669a
****************************************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廣慧。依彼阿陀那識能生六種識。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身。


廣慧。若一境界現前一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共眼識一時俱生。


廣慧。若二三四五境界現前五識身起。無分別意識即與五識一時俱生。


廣慧。譬如流水若一緣起即生一波。若二若三乃至眾多因緣俱起即生眾波。


廣慧。而彼流水亦不斷絕。


復次廣慧。譬如無垢清淨明鏡。若有一像因緣現前即見一像。若有二三眾多像現。即能具見眾多異像。


廣慧。而彼明鏡為彼種種諸像不異。


廣慧。如彼流水明鏡像等。依止阿陀那識。住持阿陀那識。若一眼識因緣現前。即一意識共彼眼識同時取境。


廣慧。若五識身五種因緣一時現前。無分別意識即共五識一時取境。


廣慧。如是菩薩摩訶薩。依法住智。如實善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而佛不說諸菩薩等是善解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若菩薩不見內外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能如實知。不見阿梨耶。不見阿梨耶識不戲論心。不見眼不見色。不見眼識。不見耳。不見聲。不見耳識。不見鼻。不見香。不見鼻識。不見舌。不見味。不見舌識。不見身。不見觸。不見身識。


廣慧。菩薩不見內外意。不見內外法。不見內外意識。能如實知。


廣慧。我說如是諸菩薩等善知第一義。


廣慧。是故我說菩薩應知心意意識深密之法。


廣慧。菩薩如是解知心意意識深密法已。我說是人是真菩薩。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諸種阿陀那   能生於諸法  
  我說水鏡喻   不為愚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