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識蘊之簡扼知識

本劫(指本银河系千佛出世的贤劫)佛法,立有八识,略说有二(不同译本楞伽经亦有说三)。

唯识法相,亦可摄于五蕴中之识蕴里。所以,可这么理解:
五蕴 > 识蕴(共有八识) > 转识有七(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思、想是意识作用,它还是五偏行之二,中文说“思想”,其实指的是具有分别能力之思惟活动之意思。简称为意识活动,又云“想”,再加上“思”字,是中文习惯性的叠辞用法,乃在强调语气。

这个“想”主要是意识活动,而“思”就归于末那识。

既然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识”,当然是与“阿赖耶识(第八识)”有关。

第八识如大海,前七识如海上的波浪、海啸、海漩等诸相,彼是一体八面,虽有诸相不同,而其本质是一,此一是“妄”。

妄,是依于众生的角度而说,若依于佛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真”!

所以,众生有“妄、业、识”,佛则名为“真、愿、智”。佛菩萨只是转识而不灭识,所以,自在之后,诸识都转换其不自在的现象,而改名诸识为智:成所作智(前五识)、妙观察智(意识)、平等性智(末那识)、大圆镜智(第八识)。

第八识又有三名,乃依其作用(三种)而命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心。

此三种作用是:
(1)含藏(执藏):如同仓库本身。又名“阿陀那识”。
(2)能藏    :如仓库搬运工,一直把货物搬入、搬出。又名“阿赖耶识”。
(3)所藏    :即货物。又名“心”。

上述的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有“更深”的意义。它的搬运功能(见分),具有染净。对众生来说,是染;对佛及大菩萨来说,是净。對那些非佛非大菩薩的果地菩薩而言,則是非全淨。

染,则不能自在、自主;净,则能自在、自主。非全淨,是不再有執著(三毒)習氣,造出被業力驅使的業報,但亦不能完全自主過去世已造的善惡業。

以上,说的有些偏多而且简略扼要。希望对想学佛法之有缘见闻者有助益!

  法迄巴 合十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名相】識蘊數量及種類,及諸識二種生住滅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

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

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

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

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無邊有邊,無量有量,無盡有盡

本主題分享二議題:
1、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盡量?
2、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
先承認,筆者現今仍在輪迴中,以下所說,是純粹自己理解後的「臆測語」,只是一時有感,發在此處純粹只是分享己見予有緣見聞者!並不代表所言必然是正確。

◆ 十方世界、眾生、業報是無邊盡量,還是有邊際量?

我相信,把此問題問已學佛法五年的萬人,應該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會「直接回答」「無 xx」,xx 可代入「邊、盡、量」。

我這輪迴思量習氣,卻讓我想了很多年...年...年,一直到今年,我才比較有信心否決「無xx」的思惟窠臼,但這並不是說,我所思、所說是正確的,只是表達自己「如理思惟」的最後答案(至今日為止)。

要討論這類問題,老實說,某些人會舉「毒箭喻」來逃避回答,並給您打槍,若不知何謂「毒箭喻」者,請自行上網查!

其實,要討論這類問題,都要先有邏輯、因明的知識,並在前提之下來思惟、討論,「才真正適合」!否則,會出現如同甲乙對談,而甲說英文,乙說中文的「雞同鴨講」的現象。那,還真是「得不到答案的不完議題」,討論到死,也許都没達到共許觀點,不如各自歇去∼∼

那麼,我「所依的前提」是什麼呢?

若,以年計,則至當下此年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年」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月計吧,則至當下此月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月」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日計吧,則至當下此日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日」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秒計吧,則至當下此秒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秒」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念計吧,則至當下此「心念」為止,此時之十方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若自覺「念」仍太漫長,不能得到精細答案,那麼,就以「一生滅」來計吧,則至當下此「生滅」已滅,於如此寂滅而不再生為止,此時十方之三種現象(世界、眾生、業種數(能現行成業報)),是有盡!

而之所以有無邊、無盡、無量的原因,是生滅不寂滅,由於未寂滅,於前滅之後,再不斷的新生之故。若十方一時皆「生滅滅已,寂滅涅槃」,連眾生一個也不具有,又是誰能來說無邊無盡無量,與有邊有盡有量呢?!

所以,要討論邊際量的邊際,要先設定前提是否有「停止之固定點」,若不設此前提,那麼,甲心中本以為是有,而未提出,而乙心中所存,卻是「無停止固定點」,此二人的談話,最終仍是「雞同鴨講」,得不到結果。

我看佛經數十年,佛所開示佛法,都是依「受眾根器」而設定不同前提,通稱為「佛知見」!

而其中最常設的前提,是「生滅不停、相續(相用法)」!這是以「現象」為前提來設定的。但有時,在開示「法身(體)」知識時,卻轉以「無生」為前提!

若學佛者不能自覺上述現象,那就如同智慧不足的甲與乙要討論佛法,甲心存以「相用法」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乙亦可能心存以「體」為前提而不提出來得共許。於是結果就是此二人「雞同鴨講」,討論不休而無結果。這現象,一直發生在各類佛法討論中......,我所提出的本主題,也仍適用這「共許與不共許的前提原則」!

現在,有緣的見聞者,您有打算發言什麼?而您的前提又是什麼?您認為,依於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之發文,本人會認同此發文內容,與本主題之議題,有相關嗎?具有共許的前提嗎?......

嗯,共許議題是個不錯的思考點,不斷的反思它的意義,有益智慧的增長!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陀羅尼法之議題:無生、正覺與中節

解脫行者,久習成就故(註一),其可大約分幾階境界,與上
述本人所註釋之菩薩諸地相對映。

◆ 菩薩六地
  《華嚴經》(三種譯本: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
  )及《楞伽經》(亦是三種譯本),都有開示,菩薩六地
  能入寂滅。

  是「不時」可入寂滅,在二乘阿羅漢來說,仍可能有餘習
  ,但在菩薩乘來說,這就不敢肯定是否仍有餘習。但以不
  能達到七地的「念念覺」,所以,依理而言,仍有可能有
  餘習!

  「餘習」,這指未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其所說的話,
  會令與其有不良因緣的眾生聽聞時,產生三毒習氣。以二
  乘阿羅漢舉例,如「畢陵伽婆蹉過恒河,敕女神截流開河
  (不比摩西分海差),而卻被女神小報告打到佛陀處之典
  故」。

◆ 菩薩七地
  念念覺。仍有心念生滅,但每一生起的心念都無三毒習氣
  ,所以絕對無餘習。

◆ 菩薩八地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註二)

  典型狀況是《楞嚴經》所開示:「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依經文只能判斷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這已達到《楞
  伽經》開示「無餘依涅槃」的境界(註三),註三經中只
  說涅槃而没有說「無餘依」三字,但卻是這意思。何以故?

  二乘阿羅漢無入「無住涅槃」的三昧能力(也包括般若)
  ,那就只剩「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二種。而
  意識滅,對二乘阿羅漢而言這就是「無餘依涅槃」之含
  意。

再來!鑑於菩薩八地境界若不能達到,再說之後的果地佛菩薩
境界也没有意義,再此先暫停續論之後境界(自行至《華嚴經
》、《楞伽經》等了義經看詳細)。

---
本文真正的重點來了,就是在說明如何從因地發心頓修至佛的
果地覺,都不用變換方式的「陀羅尼」用功方式。

主述:當下須達到菩薩八地的境界!

  於此境界若還没入究竟涅槃時,是已發菩提心之菩薩
  ,那麼,這個菩薩當下住於何處呢?

  狂慧者,心性粗糙,尚未自在,連三果阿那含(或菩
  薩五地)是由持戒而入的功夫都不具足,卻學愚痴來
  呵佛罵祖......,這等狂慧的愚痴者,過去禪宗時代
  實在不乏少見。即便現今,其遺緒仍然尚留!

  二乘阿羅漢也有類似的狀況:「心性粗糙」。

  二乘二阿羅漢自云已斷五蘊,但佛偏偏於《楞嚴經》
  的五十陰魔之識陰區宇不同意此說!何以故?

  此類人心性粗糙,而不能自覺只證「有餘依涅槃」而
  不是佛菩薩的「無住涅槃」,是墮於自相共相、能取
  所取的二邊,見有生滅,不解無生,不是真自在者!

  也就是說,雖不再新造善惡業,但驅使既造業因與緣
  和合之力量,仍在不斷的相續作用(生滅),通稱之
  為「妄」!必須入了「無餘依涅槃」後,才能真正不
  再受業力作用。

  那麼,如何令自己「至少」維持(保任)在八地菩薩
  的境界呢?在下文「額外議題」有說明,八地境界除
  了「轉識成智」(是後得智,分有相、用、法三大類
  )不如諸上佛菩薩,其乃:

    ・立無住為體,其「體證(空性)」功夫已經滿
     足。

    ・立無生為體,則其斷四蘊(不含識蘊)的不自在
     已滿足。
  其「體」方面的功夫,已等同佛之果地覺(就想蘊而言「
  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行蘊也不出現分段法執,執
  著相分種子而現行。現行就會顯化三界)!(智仍不足)

  那麼,這個要保任的相狀,它是什麼呢?

  如我現今所用:「
    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註五)
  」

  之前曾回答一法友問疑「无诸法缘起处是什么?」

  那時我已回答,並給予一從因地發心,直至佛的果地
  覺皆不變的陀羅尼(總持法)。

  方法很簡單,佛都在不少佛經中已開示,凡不知者,
  佛緣不足,而不能了知。

  試想:修行之目的為何?

  破無明的修行須經過二門檻:
  1、斷煩惱障,即三毒,即貪欲愛習(嗔怒怨恨是其
    一體之二面,一破入破),再加上愚執習氣!

  2、破煩惱障之後,又能破無明的塵沙惑,覺遍十方
    了知十方所有法,而破智障(理障)

  佛已如此清晰的開示,還能不知成佛方式嗎?當然能
  !但重點是,有緣見聞者本人,能否具正見,而了知
  持心或不持心於什麼相狀......,而已!

  所以,此法必然是「既斷煩惱障(事障),又能斷智
  障(理障)」的綜合法,而且又是可從因地發心至果
  地覺皆能適用的陀羅尼(總持法)。

  豈不聞《六祖壇經》不是有開示六祖慧能度化「慧明
  」之喻乎?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上述不就是八地菩薩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了
  義說法乎?!何以故?不思善惡時不動心念,這就是
  「比量」功能不用,以意識不生之故!

  但若不生意識......,這在因地豈不就與外道「無想
  定」相似了嗎?(下界境界者常不能分辨其差異,但
  上界過來人卻能明辨)

  這也是為何,不具般若,未如實知,而不具正見,且
  又没破下三結之未破見感之外道(無論僧俗),常墮
  入「頑空」而無法轉身之原因!因為,意識不再作用
  之故!

  如同古德所云:
     「莿棘叢中下足易,月明夜下轉身難」

  入了無想定,意識跡近於滅,連反省懺悔都没機會,
  又怎能有正見呢?這個頑空無想定,就是禪宗古德所
  說的「黑漆桶」(有時也用來指已入滅阿羅漢的斷滅
  境界,二者意識都停止,前者是暫伏,阿羅漢是永滅
  )。

  解決了這個「頑空無想定」,只要具般若,而一世壽
  命尚足,就遲早可達慧解脫阿羅漢果。一世不足,若
  已斷貪欲愛習,也近乎等同必證者,命終往生四禪五
  不還天,賴著到壽命盡時也能入無餘依涅槃!

  而這些,已跳過無想定窠臼,卻入了斷滅空者,是所
  謂二乘阿羅漢:生滅已滅,寂滅涅槃!!

  這時才是入菩薩乘之陷阱,很多二乘阿羅漢皆無法跨
  過,如《妙法蓮華經》會時之五千退席僧尼。

  煩惱障是一門檻,就算能過,那又怎能破初地至十地
  的智障呢?

  所以,此陀羅尼......實有不少方法,在《圓覺經》
  與《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與《楞嚴經》等了義經
  都有開示,如我之前上述,只是吾輩能否具法眼而能
  將各佛經加以做邏輯或因明的工作罷了?!

  囉嗦了這麼多,雖是法施,卻也同時在撰文過程中斷
  筆者的習氣,但也該是暫告結束了!

  最後的建議:

    陀羅尼要先看註六連結網頁,之後再看較詳細
    的註五連結網頁!

-----------------------------------------------------
◆ 額外議題:阿羅漢未破識蘊,何以能入無餘依涅槃?
-----------------------------------------------------
  其實,我有一好奇,好奇的是,若依《楞嚴經》為標
  準,二乘阿羅漢還未破識蘊,但何以仍可入無餘依涅
  槃呢?是否這個依據標準,就是「前七轉識不生」嗎?
  (意指,不妨礙第八識不能自在的種子繼續流動,但以
  不墮入三界輪迴之故,所以可證無餘依涅槃)

  《楞嚴經》揭示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摩訶迦葉」久
  滅意根,仍能在無意識的狀況之下,可「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同時,其它佛經及禪宗諸祖與高僧大德
  亦同意極高境界是無念」(註四)。

  這代表達到八地境界,雖然已開始是「無功用行」,
  但其基本的無住功夫,在「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
  無心念產生狀況下,己經是「恒與定俱」(註一)的
  「同於佛之果地覺」。

  還有差別的,應只剩「後得智」(待轉識成智,是指
  待二識之「五八果上圓」)未圓滿而已,仍須學習並
  歸納十方所有法門,所以九地才名為「善慧地」,而
  十地已基本滿足可示現成佛的基礎,而名「法雲地」
  ,之後就進入等同如來的「似如來」之一生補處位,
  只等因緣成熟直接示現成佛!!



*************************************************************
名相說明
**************************
無生:中,没有產生,不可思議!

   其不是「體」,但亦不離「體」。吾輩之理解,卻常
   以「無生為體」,其實,上述二種說法都正確。它的
   狀況就像是「卦象」,它可不是固定、具體的的標示
   ,而是隨所問事件不同,而「象」之!否則就不稱為
   卦象,它是彈性現象之意義。

正覺:體,處於正確的覺之中,覺是否有生滅,通俗來說是
   「有」。但正覺時,有生滅嗎?....這是個大哉問!

   我的見解,這也是要視有緣見聞者「對體之定義」而
   定。

   若體乃無生,則無生滅。大圓鏡智則非「體」義。其
   乃「用」義,能映出十方所有相!也仍具有三藏,但
   佛已捨「妄」,所以稱佛為「真」。

   佛的抽象性功能,與眾生相同,差別是佛自在而不執
   者,但眾生反之。

   眾生具有妄、業、識,而佛所具是真、願、智!

   「妄」有業力而驅,「真」則有願力而度!至於識與
   智就是自在與不自在的差別。

   其實,定義「無生為體」是善法,它可攝受執著「常
   我」的眾生,其義又可達到斷除執著之功能。

   若無生為體,那麼就不必忌諱的去了知,佛之正覺亦
   不離生滅!只是佛乃自在者,罷了!

覺 :一種狀態。從眠至醒,從迷至明,從昏濁至清澄。

中節:《大學.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涅槃:見註三。

法迄巴註釋:
  未發只有一種,但《大學》中定義的「中」以佛法來看,
  它卻有很多層次。

  《大學》定義的「中」,它在佛法中只最少是阿那含果
  (相當菩薩五地),這裡先預定就是這果位,以貪欲愛
  習未發之故!

  而在這之後還有很多階次,如菩薩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十地、等覺、佛地。(二乘阿羅漢之三昧力在聲
  聞約為七地,而般若劣;緣覺約為七地,而般若更劣)
  。


**********************************************************
註一
***********
【經文典故】大寶積經(看紅色關鍵字:如人學射久習成巧)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註三
***********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
【經文典故】涅槃定義及勝法涅槃

菩薩乘對涅槃的定義是有四種,依《楞嚴經》對五蘊的
定義為準,若以「體」而非「相用法」為本位,經文重
復出現的「究竟涅槃」,都可想成皆是指已破五蘊的狀
況!而聲聞及緣覺,卻是識蘊中的最後二階,仍未破五
蘊。

菩薩乘與二乘根器之異在於:
◇菩薩乘於破五蘊之後,仍會繼續「轉識成智」而發菩
 提心(破無明之願),及度眾生的菩提大願。

◇而二乘阿羅漢則於命終,將如同冰塊之渙散,先變水
 ,再汽化,最後歸空。其實没真空,以未破識蘊之故
 ,只是二乘阿羅漢「明覺不足」而顯粗糙,不能了知
 還有更微細的第八識之「妄」還在生滅。


**********************************************************
註四
***********
【經文典故】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此經文。
---
另亦可參閱《六祖壇經》。


**********************************************************
註五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卷10) T19, p0573c

摩揭陀國主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於地獄。云何得知誰人曾見。復云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聽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

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一者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
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
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
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
六者閉目不開。
七者常覆頭面。
八者側臥飲噉。
九者身口臭穢。
十者腳膝戰掉。
十一鼻梁欹側。
十二左眼瞤動。
十三兩目變赤。
十四仆面而臥。
十五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云何為八。

一者好舐其脣。
二者身熱如火。
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
四者張口不合。
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
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於水不與人故。

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云何為五。

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捨。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體流汗。
四者出麤澀聲。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云何為十。

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
二者身無痛苦。
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
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
五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
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
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
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
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

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云何為十。

一者起憐愍心。
二者發起善心。
三者起歡喜心。
四者正念現前。
五者無諸臭穢。
六者鼻無欹側。
七者心無恚怒。
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
九者眼色清淨。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

時阿闍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

爾時如來知阿闍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闍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

爾時獄卒瞋目振威。指阿闍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於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豎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蘇。

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蘇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

於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闍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

時阿闍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於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佛讚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聽。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   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   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

大王。有智慧人如彼缽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毬。暫時著地即便騰起。從此命終生兜率天。見慈氏尊便得授記。

時阿闍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