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8b

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庵摩羅。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無住菩薩言。可一八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見。

佛言。見即為妄。

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

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

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

佛言。如是。覺無處故清凈。清凈無覺。物無處故清凈。清凈無色。

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何以故。色無處所。清凈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凈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凈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凈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為覺。

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

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凈如凈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眾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云何降伏難伏。

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般涅槃。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

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

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註1)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凈。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唸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
註1:
************
法迄巴法義說明:
  經文「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此四句偈意旨是在指出,若本來已空,又怎會有「緣起」的
  現象呢?這是在把原二乘根器原所認知法義(緣起論、因緣
  法),提升至大乘境界。

  若能頓悟本來無生,當下廓然,就没事了!...

  不,仍還有事,須行菩提願!既能放下,也能拾起,一切皆自在!


法迄巴其它說明:
  修行人若欲斷無明,應以無欲為本,無住為用,若不能用又已斷三
  毒,而住於寂滅,命終必入二乘涅槃,不能入菩薩乘,無法度化眾
  生。

  八地菩薩也有相似二乘阿羅漢的這類弊病,必須起如來智,或有如
  來給予啟智,告知要思惟所發菩提誓願,才會不入無餘涅槃(參閱
  《華嚴經》或《楞伽經》諸譯本八地菩薩相關經文)

  又,禪宗古德常說的「一念不生」四字,應源自此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