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知幻即離的方便

‧知幻即離的方便

知幻即離有二個步驟:知幻及即離

1)知幻

 什麼是幻,修行人一定要肯切的了知、分別,一點也馬虎不得。

 不知幻有三種人:已入無生法忍或寂滅忍聖人、眾生、認識不清的修行人。


2)即離

 當知幻時,即離應該有前行方便,所以我將達到無所住前的行為,增加一個:知幻而忍捨遺忘。

 「忍捨遺忘」的方式,其實也是無所住的意思,只是為了彰顯其法之不同,所以用「忍捨遺忘」四字。它的用法是要在知幻時「忍心貪欲而不隨,而遺忘此事發生」之意,於忍捨之後,續做他事或入無生狀態。

 例如,一向喜美食者,路過一地勿聞香味,他的反應一定是要去看看何處所傳來。若是修行人,此時就是要在「察知妄習產生時,即時忍心貪欲而不隨,而遺忘有此事發生」。這時,知幻即離的功夫就成了分解動作,不是知幻就能立刻離,而是中間有許多個步驟。當把功夫用純熟時,中間的步驟就會合一,而在一瞬間就能達到即離的目的,那就能符合無所住的要求。

 之所以提出此種方便的原因,乃依「人皆有忘性」的原理。若欲生不去滿足它,然後去做他事,在不久之後,就會遺忘之前想要做的事。既然如此,修行人又何必執著當下的欲習及妄念呢?凡是欲習皆是不問理由即離,但若是妄念時,若是因應外緣的觸動,則應當如理去思惟當下妄念是否為識或為智?若不是外緣所觸動,則應該即離此妄念。

 可惜的是,很多事須先期的思惟才能做的好,若不出妄念那可糟了。因此,修行人時時會有妄念不由自主的串起,所以,在動中用功,妄念不能皆捨,否則就無法做事。一直到已很熟悉用功法門時,就能不必多思惟就能以直覺決定是否應捨。但若在靜中用功,則無論是何等念皆一律即離。

成佛後十方國土將如何?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
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
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 編註:

十方空中國土振裂乃指個人本份而言,與外部眾生無關。所以,就佛
而言十方法界如夢幻,但外部眾生仍然還是各有所執。譬如我與眾人
同一夢,但我已夢醒,其它人卻仍還在睡覺一般,個人醒不是眾皆醒
。但我已無妄時,不能再說目前他人夢中事能影響到我。所以佛在圓
覺經說: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妄稱沙門果報

No. 26 中阿含經 (卷1) T01, p0425c

非沙門稱沙門。從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受其信施。按摩身體.
支節.手足。彼愚癡人因是長夜不善不義。受惡法報。身壞命終。
趣至惡處。生地獄中

犯波羅夷仍可成佛

No. 694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卷2) T16, p0794c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於佛法中。
犯波羅夷不名為生。或復有人作斯罪已。發心憶念諸佛功德而
造佛像。於佛法中得再生不。又於今生第二第三第四生中獲證
法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譬如有人身被五縛。若得解脫如鳥出
網至無礙處。此人亦爾。若發信心念佛功德而造佛像。一切業
障皆得銷除。於生死中速出無礙。彌勒當知。乘有三種。所謂
聲聞乘獨覺乘及以佛乘。此人隨於何乘而起願樂。即於此乘而
得解脫。若但為成佛不求餘報。雖有重障而得速滅。雖在生死
而無苦難。乃至當證無上菩提。獲清淨土具諸相好。所得壽命
常無有盡。

象腋經之微笑

No. 814 佛說象腋經 (卷1) T17, p0782b

爾時世尊。知於一切眾會已集。觀文殊師利童子面已。即便微笑。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座起。正於衣服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而微笑耶。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非無緣笑。佛告文殊師利。過去於此祇闍崛山中。有十千佛說象腋經。爾時大德阿難。聞佛所說疾從座起。正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善哉世尊。善哉善逝。今當演說此象腋經。是經難聞。若如來說者令無有疑。此深妙典有深光明。

佛聽食穀米草木,不聽食肉,食肉與殺同罪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7) T12, p0409a
**************************************
聽著繒綵以軻為跋。一切穀米草木之類皆有壽命。佛說是已便入涅
槃。如是說者即是魔說。(註一)

......(略)

不聽受著。繒綵衣服。以軻為跋。穀米草木。無命無我。非眾生數。
若有能作。如是說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當知即是外道弟子。

-----------------
註一﹕
-----------------
法迄巴說明﹕
  穀米草木雖是無想羯南,但若作其有壽命之說,即是魔說!

  佛經中有壽命的對象,主要是指具煖、壽、識之眾生,而草
  木不在此列。

  若令人道眾生不食肉之後,又不能食穀米草木,則無人類能
  活,佛也不用來化現成佛,如今討論佛法就沒意義了!

  又,若草木具有煖、壽、識,也不能食。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6a
**************************************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
。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

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略)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

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即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8) T16, p0563b
**************************************

大慧。我觀世間無有是肉而非命者。自己不殺不教人殺他不為殺。不從命來而是肉者。無有是處。若有是肉不從命出而是美食。我以何故不聽人食。遍求世間無如是肉。是故我說食肉是罪。斷如來種故不聽食。

大慧。我涅槃後於未來世法欲滅時。於我法中有出家者。剃除鬚髮自稱我是沙門釋子。披我袈裟癡如小兒。自稱律師墮在二邊。種種虛妄覺觀亂心貪著肉味。隨自心見說毘尼中言得食肉。亦謗我言諸佛如來聽人食肉。亦說因制而聽食肉。亦謗我言如來世尊亦自食肉。

大慧。我於象腋.央掘魔.涅槃.大雲等一切修多羅中不聽食肉。亦不說肉入於食味。

大慧。我若聽諸聲聞弟子肉為食者。我終不得口常讚歎修大慈悲行如實行者。亦不讚歎屍陀林中頭陀行者。亦不讚歎修行大乘住大乘者。亦不讚歎不食肉者。我不自食不聽他食。是故我勸修菩薩行歎不食肉。勸觀眾生應如一子。云何唱言我聽食肉。我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一切肉悉不聽食。云何說言我毘尼中聽人食肉。又復說言如來餘修多羅中說三種肉聽人食者。當知是人不解毘尼次第斷故唱言得食。何以故。

大慧。肉有二種。一者他殺。二者自死。以世人言有肉得食有不得者。象馬龍蛇人鬼獼猴豬狗及牛。言不得食餘者得食。屠兒不問得食不得。一切盡殺處處衒賣。眾生無過橫被殺害。是故我制他殺自死悉不得食。見聞疑者所謂他殺。不見聞疑者所謂自死。

是故大慧。我毘尼中唱如是言。凡所有肉於一切沙門釋子皆不淨食。污清淨命障聖道分無有方便而可得食。若有說言佛毘尼中說三種肉為不聽食非為聽食。當知是人堅住毘尼是不謗我。

大慧。今此楞伽修多羅中。一切時一切肉。亦無方便而可得食。是故大慧。我遮食肉不為一人。現在未來一切不得。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T16, p0624a
**************************************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常見之佛行相

◆ 佛境界

 ・覺行遍滿十方法界

   法身無生,所以「覺行遍滿十方法界」是報化身境界。若已轉識成智,
   則智所至處,無有不知者,是以稱佛具一切種智(空性一切智,及法界
   道種智),若有一處不能了知,則尚未成佛。可以此驗證自己是否已落
   入四禪比丘之無智窘境,此無智四禪比丘,於證四禪時,自云已證四果
   。凡辟支佛阿羅漢行者,要小心是否落入同樣的狀況。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 常見之佛行相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


***********************************************************************
十力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力
 (術語)如來之十力也。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也。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也。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
六、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也。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
四無所畏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畏(名數)
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
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也。
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也。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也。

見智度論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畏
 (名數)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四無畏有佛與菩薩之二種。


***********************************************************************
四無礙辯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
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

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
十八不共法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八不共法
 (名數)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
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不捨者,是名無不知機己捨。

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

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

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滅。

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

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餘也。是名解脫無滅。

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於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於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
三十二大丈夫相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三十二相
 (名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

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於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雲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數四十八謂:一、足安平相,足裡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聯絡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月*耑]如鹿王相,[月*耑]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並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義,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所載,皆大同小異。無量義經曰:「一毫相如月旋,二淨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外相握,十五皮膚細軟,十六細筋,十七旋髮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三十二鹿[月*耑]腸。」亦出優婆夷淨行出門經修學品。與諸本大體同。


***********************************************************************
八十隨形好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八十種好
 (名數)又曰八十隨形好,更細別三十二相為八十種之好也。隨形好者隨三十二形相之好也。
一無見頂相,佛頂上之內鬘,仰之則愈高,遂不見其頂上;
二鼻高不現孔;
三眉如初月;
四耳輪垂埵;
五身堅實如那羅延;
六骨際如鉤鎖;
七身一時迴旋如象王;
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
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
十膝骨堅而圓好;
十一身清潔;
十二身柔軟;
十三身不曲;
十四指圓而纖細;
十五指文藏覆;
十六脈深不現;
十七踝不現;
十八身潤澤;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
二十二容儀滿足;
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
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
二十六面不長大;
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
二十八面具滿足;
二十九唇如頻婆果之色;
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而圓好;
三十二毛右旋;
三十三手足滿足;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三十六手文長;
三十七手文不斷;
三十八一切噁心之眾生,見者和悅;
三十九面廣而殊好;
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
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
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
四十四儀容如師子;
四十五進止如象王;
四十六行相如鵝王;
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一切之聲分具足;
四十九四牙白利;
五十舌色赤;
五十一舌薄;
五十二毛紅色;
五十三毛軟淨;
五十四眼廣長;
五十五死門之相具;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
五十七臍不出;
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
六十身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大;
六十三身長;
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
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眾生;
六十八不輕眾生;
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
七十說法不著;
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
七十二發音應眾聲;
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
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
七十五觀不厭足;
七十六髮長好;
七十七髮不亂;
七十八髮旋好;
七十九髮色如青珠;
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

見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義章二十末。

四種法寶

No. 15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2) T03, p0299b

諸善男子。如一佛寶有無量佛。如來所說法寶亦然。善男子。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無漏能破無明煩惱業障。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有無諸法名為理法。戒定慧行名為行法。為無為果名為果法。如是四種名為法寶。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