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常見之佛行相

◆ 佛境界

 ・覺行遍滿十方法界

   法身無生,所以「覺行遍滿十方法界」是報化身境界。若已轉識成智,
   則智所至處,無有不知者,是以稱佛具一切種智(空性一切智,及法界
   道種智),若有一處不能了知,則尚未成佛。可以此驗證自己是否已落
   入四禪比丘之無智窘境,此無智四禪比丘,於證四禪時,自云已證四果
   。凡辟支佛阿羅漢行者,要小心是否落入同樣的狀況。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 常見之佛行相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


***********************************************************************
十力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力
 (術語)如來之十力也。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也。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也。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
六、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也。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
四無所畏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畏(名數)
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
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也。
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也。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也。

見智度論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畏
 (名數)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四無畏有佛與菩薩之二種。


***********************************************************************
四無礙辯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
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

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
十八不共法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八不共法
 (名數)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
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不捨者,是名無不知機己捨。

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

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

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滅。

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

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餘也。是名解脫無滅。

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於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於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徧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
三十二大丈夫相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三十二相
 (名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

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於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雲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數四十八謂:一、足安平相,足裡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聯絡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月*耑]如鹿王相,[月*耑]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並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義,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所載,皆大同小異。無量義經曰:「一毫相如月旋,二淨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外相握,十五皮膚細軟,十六細筋,十七旋髮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三十二鹿[月*耑]腸。」亦出優婆夷淨行出門經修學品。與諸本大體同。


***********************************************************************
八十隨形好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八十種好
 (名數)又曰八十隨形好,更細別三十二相為八十種之好也。隨形好者隨三十二形相之好也。
一無見頂相,佛頂上之內鬘,仰之則愈高,遂不見其頂上;
二鼻高不現孔;
三眉如初月;
四耳輪垂埵;
五身堅實如那羅延;
六骨際如鉤鎖;
七身一時迴旋如象王;
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
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
十膝骨堅而圓好;
十一身清潔;
十二身柔軟;
十三身不曲;
十四指圓而纖細;
十五指文藏覆;
十六脈深不現;
十七踝不現;
十八身潤澤;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
二十二容儀滿足;
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
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
二十六面不長大;
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
二十八面具滿足;
二十九唇如頻婆果之色;
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而圓好;
三十二毛右旋;
三十三手足滿足;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三十六手文長;
三十七手文不斷;
三十八一切噁心之眾生,見者和悅;
三十九面廣而殊好;
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
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
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
四十四儀容如師子;
四十五進止如象王;
四十六行相如鵝王;
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一切之聲分具足;
四十九四牙白利;
五十舌色赤;
五十一舌薄;
五十二毛紅色;
五十三毛軟淨;
五十四眼廣長;
五十五死門之相具;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
五十七臍不出;
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
六十身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大;
六十三身長;
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
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眾生;
六十八不輕眾生;
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
七十說法不著;
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
七十二發音應眾聲;
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
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
七十五觀不厭足;
七十六髮長好;
七十七髮不亂;
七十八髮旋好;
七十九髮色如青珠;
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

見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義章二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