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本來無生

本來無生,它不是指「沒有妄」產生,而是在說明本體、本來乃如同虛空一般的不動、不增減、不生滅!


例如,云自生於虛空中,自滅於虛空中,而虛空不隨云之生而生,亦不隨云之滅而滅,因此比喻無生如虛空,而妄比喻如雲。


常有人會問,乃至阿羅漢都會問佛:「為何會有妄產生?」(註一)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妄元無因」,又說(註二)「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但佛也不否認有妄的生滅的現象,如圓覺經中所開示:「此無明者。非
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非實有體,是指妄並沒有永恆不變的體性、常,而我們稱呼體性、常為「佛性、真如、如如」等等。


夢時非無,又指出這個妄的生滅現象,在眾生而言,並不是不存在,只是成佛後,才知其如陽焰、水中月、鏡中像、空中花一般的,似有,於體、於常而言,卻是無生。

--

體,是指恆常不變。相,是指生滅現象,十方世界所有一切,都是相,都是剎那剎那不斷地生滅不停。用,則是指相的作用,例如碗可以盛物,筷子可以挾物。


吾人學佛法,一定要搞清楚體、相、用的定義。


*************************************************************
註一
*********
妄的產生,在楞嚴經中,佛已用演若達多的範例來說明妄的產生「不需原因」。


用現今科學觀念來說,妄的產生就是無中生有,是自動產生。就這個觀念來看,倒是很符合道家的見解。


當妄初生時,那就是所謂的「自覺有我」,在注一的楞嚴經中已說明非常清楚,難怪此部經被魔所忌,以致於同般舟三昧同時最早被消滅。


請再參閱:【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基本知識】神通與入禪定判斷

諸禪定的衡量標準是:氣住(初禪)、脈住(二禪)、念住(三禪)、息停(舍念清淨)


關於「息」的說明,可以參考《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息有四事,一者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
 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要入初禪,從另一角度來說,要先打通奇經八脈,亦可衡量自己鼻孔是否還要呼吸?若還要,那就是沒入初禪。


初禪就開始鼻識不再作用,所以不再使用鼻孔呼吸,而直接經由皮膚吸收宇宙中的能量,來維持經脈中的能量運行(這能量形式,就是一般所謂的「氣」,而不是呼吸的那種空氣),要到四禪時,這個行為才會停止。所以,「息」的意義不只是指呼吸而已。


--

一般通謂的神足通是身通的簡稱,身通具有大小、多寡、遠近的功能。

  大小:大身、小身。

  多寡:一身、多身。

  遠近:飛行、瞬移


三界內的神通簡分成五種,其中最易修得的是飛行身通,從初禪就能修習而得,而最難修得是看見未來的天眼通。


以佛世之惡人「提婆達多」為例,他是入了初禪之後,才學會神足通中的飛行能力。沒入初禪前,心念紊亂無法專注,缺少禪支中的「一心」(專心一志的定力),所以身通發不起來。


天眼通大略分二大類:時間、空間。

  時間:過去、現在、未來。
     ( 看到過去改名為「宿命通」;看到現在則名「天眼通」;
      看到未來應改名「預知通」更恰當)

  空間:現在時間之同維度透視、不同維度透視。


時間中之「現在時間」,則屬於空間類的神通,這類天眼通比較易修得。


同維度空間透視從透視一堵牆,至能看到整個地球各地,再至看到銀河系、河外星系等。當能力再提升,就能看到不同維度的其他世界,例如四天王天、忉利天等等。
.

【基本知識】開悟與證初果、初地之判斷

◆ 修行二門

  修行之路,主要分俱解脫、慧解脫二門。


  俱解脫是定慧解脫,修行者都會入禪定,從初禪定開始,就有能力
  修飛行身通(註一),未斷三毒就能修得五種神通,至斷三毒後則
  有漏盡通,總稱為三明六通。


  慧解脫則是直接斷煩惱,不以修禪定為主,所以不必入禪定就有能
  力斷輪迴習氣。也有入初禪才斷除三毒煩惱,或入二禪、三禪...,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因緣定)時才斷三毒煩惱。


  此二門在阿羅漢乘與菩薩乘,皆同時存在。在阿羅漢乘中,斷輪迴
  煩惱者,稱為四果阿羅漢。在菩薩乘中,斷輪迴煩惱者,稱為六地
  菩薩(註二)。


  阿羅漢乘中,有二類微細差別,一者稱為聲聞,一者稱為緣覺。前
  者是聞佛法、修四諦而斷煩惱;後者是自覺輪迴煩惱,修因緣法(
  註三)而斷除煩惱。此二者境界約當菩薩六地(註六)。


◆ 見道、法眼淨

  一般所謂開悟,約有二類:理上悟、事上證悟。


  理上悟,又有微細分別。一種是純粹知見上的理知,仍在凡夫位。
  另一種則是由慧解脫門進入,開發般若智慧,而能斷下三結,具
  十六行(心)(註四)之理悟,稱為見道、法眼淨,這種狀況又
  稱為「理上入」,只是入的不夠深。


  事上證悟,乃由禪定中發般若智慧,而察知三法印,或一實相印
  的狀況,因此而斷下三結,具十六行(心),稱為見道、法眼淨
  ,這種則通稱為「事上入」,但入的也不夠深。


  當阿羅漢乘修行人,已悟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滅」而「永不再懷疑」時,方能斷下三結煩惱,具十六行(心),
  此時稱為見道、法眼淨,稱之為證初果。


  菩薩乘修行人,不只領悟三法印,同時亦領悟一實相印「本來無
  生」(註五)而「永不再懷疑」時,亦斷下三結煩惱,具十六行
  (心),此時亦稱為見道、法眼淨,稱之為初地菩薩。


  上述見道之二者,都不必入禪定就能證得,這是慧解脫路。若由
  禪定中發慧而證得,則是俱解脫門。


◆ 二果及菩薩二地

  已證初果或菩薩初地者,久習之後,會自覺於行住坐臥間,無法
  使六根觸碰六塵時而自在,而能不生三毒習氣,於是,他會「自
  生智慧」,審查自己不能斷輪迴習氣(阿羅漢乘)或無明習氣(菩
  薩乘)之原因為何?


  於是,見道賢者,因此進趣於「守戒」!


  見道賢者了知,若不知止,若越來越又不能自在,則墮輪迴/無
  明習氣之中,所以知止,因此不必他人勸進,自己會自發的知止
  ,稱之為守戒。


  當然,亦有一類人根器魯鈍,由過去世業障矇蔽之故,而不知進
  趣,而需要他人或聖賢的提攜才了知,須知止才能斷煩惱!


  對知止、守戒之重視,在阿羅漢乘從斯陀含向開始至斯陀含果(
  二果);在菩薩乘是從二地就能證入。
  
  
  二果及二地之特質,就是知止、守戒。而初果及初地之特質,則
  是斷疑,具十六行(心)。



************************************************************
註一
*********
 【基本知識】神通與入禪定判斷

************************************************************
註二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0c (六十華嚴)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

今住此地。於唸唸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害之所淪沒。

如是菩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註三
*********
入非有想非無想定而想解脫此境界時,必須真悟「因緣和合其性空」之義理,如此才有能力斷微細的煩惱習氣,才能出離三界而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
註四
*********
【果位比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註五
*********
本來無生

************************************************************
註六
*********
【經文典故】菩薩六地能入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