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眾生可憫
◆ 基本觀念
★統論:自性、如來藏、佛眾生之真與妄
★唯信能入
★存在、常、真妄、佛
★修行人應具之基本知識
★解脫輪迴及破無明之各階段
★新時代之對宇宙本質(本性)的理解方式
⦁ 認知真相
⦁ 眾生之意義
⦁ 正習及餘習
⦁ 一切相的原理
⦁ 佛法體系之簡扼說明
⦁ 當下、執著、如實知
⦁ 往生淨土、解脫輪迴、成佛之修行要件
◆ 重要知見
★★★真相
★★★孕道
★★★大修行人的知見與頓修
★★★「虛空海」涵意進一步闡釋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重閱《楞嚴經》「世界與眾生成因」之心得
★★真修行
★★聖賢之路
★★「我」不存在
★★鄰虛塵與虛空海
★★無明產生之原因
★★云何如來,云何妄?
★★妄為一相,一相無相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從疾病中引發的頓悟言語
★★十方宇宙產生原因及解脫方式
★★一悟即至佛地 (經律論三藏佛法)
★★什麼樣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陀羅尼法之議題:無生、正覺與中節
★★有其必要斷除剎那間的相續(法執)嗎?
★★牛轉乾坤、佛知見(勝義有及畢竟空之整合義)
★滅妄證真
★只有般若
★生與無生
★雲何開悟?
★體、相用法
★什麼是深心?
★佛智與妄識
★悟、明、見道
★我執產生之原因
★我執,來自於無明!
★正定與無想定的分辨
★修行是一件簡單的事
★斷一分執:內空、外空、內外空
★不知不行輪迴去,能悟能明解脫始
★果地佛菩薩仍不離生滅,但卻自在!
★畢竟空勝義有,與入無餘依涅槃方式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十方宇宙只存在一眾生:妄覺有我者本身
★是什麼在眼耳鼻舌六根面孔進進出出?及解脫方法
★沙門應有的心態
★養成立即捨離的淨習
★自性佛性之本質為何?
★為何修行理事可入圓覺?
★「我」,這種意識,從何滋生?
★十方即妄,妄真同本,真即是佛,佛即十方
★正與智
★2017-08 幾個重要觀念
★輪迴的是什麼?成佛的是什麼?
★妄之作用,及第八識真相、業相、轉相
★業與心之關係,及心亡時業因種子是否亦亡?
★無限化身與二種生死
★八識、靈魂、了知之知識
⦁ 中道在平衡
⦁ 正見與似正見
⦁ 正見的重要性
⦁ 菩薩秘嚴世界
⦁ 如實知,速能解脫!
⦁ 妄(生滅)之法則:以人道為例
⦁ 《心經》空中無色之「空」義,及佛菩薩秘嚴世界
◆ 以科學角度看佛法
⦁ 科學性之無明(妄)本質、現象
◆ 佛法義理分辨
★佛法中心思想
★理解佛法的方式
★共業與別業的差別
⦁ 性之意義
⦁ 佛法及修行
⦁ 如何理解不生不滅?
⦁ 業報、業力法則之原理
⦁ 若沒有鼻子,又怎能嗅到花的芬芳呢?
⦁ 「分別、了知」之義理分辨
⦁ 般若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之分辨
⦁ 圓覺經隨順覺性八句偈義理之分辨
⦁ 生滅滅已,證入空性,仍在識蘊邊際!
◆ 修行方法分辨
⦁ 原來,應如此用功!
⦁ 修行知識及頓修方法
⦁
⦁
⦁
⦁
⦁
◆ 唯識法相的分辨
★★第八識相分顯化過程之分析
★第八識所藏資料亦可能消失之論
⦁ 意識種類分辨
⦁ 諸識生滅之探討
⦁ 識蘊之簡扼知識
⦁ 如來藏、唯識、中觀之分辨
⦁ 八識三境、三量、三性之分辨
⦁ 關於第八識生滅、五蘊之論辯
⦁ 識是怎麼產生,與識智之分別
⦁ 簡說:第八識及其化衍,修行斷惑
⦁ 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而識只轉不滅
⦁ 意識滅七種識亦滅,及入滅盡定後由心驅使出定
◆ 無生的義理
★★滅妄證真
★★無生與妄
★★中道與離二邊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業報、業力法則之原理
★★就這樣證明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本來無生
★一切都無生
★外星人之愚
★佛性是否有生滅?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 佛性是什麼?
⦁ 心遍十方及佛性無生
⦁ 那一個東西是不變無生的?
⦁ 法眼淨、無生及我從何處來?
◆ 心的義理
★★無生與妄
⦁ 心與業力
⦁ 明辨真心與妄心
⦁ 楞嚴經七處徵心之心義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指什麼?
◆ 妄的義理
★★無生與妄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_2018
★妄如何產生之論議
★未如實知 與 如實知
⦁ 『妄』之說明
⦁ 世界與生命之產生原因
⦁ 從現象上說妄如何產生
⦁ 我是誰?這宇宙人生是場夢嗎?
⦁ 以科學角度,經佛法,論宇宙變相
⦁ 佛與眾生,真心與妄心,眾生第一因 (系列問答)
⦁ 時間與空間之幻相 (齊瑞爾,新時代文章)
⦁ 思想如何形成物質--調和點 (齊瑞爾,新時代文章)
⦁ 新時代理論之「業力」說法 (齊瑞爾,新時代文章)
◆ 念的分辨
⦁ 妄念的種類
⦁ 念與識的次第分析
⦁ 心、意、念之分辨
⦁ 現量與比量的心念分析
⦁ 修行時心念的分辨 0320
⦁ 修行時心念的分辨 0409
⦁ 「分別、了知」之義理分辨
⦁ 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思想不斷的產生,是從哪裡來的?
◆ 正見、正思惟、如實知、破見惑
★★聖賢之路
★觀察義禪(祖師禪之一)
★破見惑的方式
★佛真實語之真義
★如是信入,可破見惑
★未如實知 與 如實知
★「如實知」也是一種修行方式
★恆入正見
★會學習的人
★存念與安心
★立志與發願
★一切都要正
★什麼是 「信」?
★什麼是「如實知」?
⦁ 做事方式的智慧
⦁ 適可而止的智慧
⦁ 不證法身只斷塵沙惑
⦁ 斷惑解脫須知之流程
⦁ 斷離「勸告及解釋」之貪習
⦁ 斷除相續習氣以面對2012衝擊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仍需努力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禪定說明
★醍醐貫頂:因地修行至初禪未到地現象
★耳根圓通法門用法
★止觀之目的
⦁ 十六觸
⦁ 十八禪支
⦁ 由氣入道
⦁ 入定單位效率
⦁ 初禪覺觀之義理
⦁ 入禪定的基礎標準
⦁ 得宿命通方式
⦁ 入定是怎麼回事?
⦁ 無色界四定及滅盡定
⦁ 道家精氣神虛道之煉化分辨
⦁ 出入定與唸唸定︐及轉識成智
⦁ 一心禪支 (專心一志,心緣一事)
⦁ 如何度過初修時亂想、昏沈的階段?
◆ 修行及其次第
⦁ 解脫課程節要
⦁ 菩薩乘入佛地
⦁ 學佛次第與惟一佛乘
⦁ 禪定至成佛次第流程
⦁ 怎樣去認清不生不滅?
⦁ 三階解脫次第:從凡夫至菩薩十地(以十牛圖為藍本)
⦁ 禪那頓漸修
◆ 反省方式
⦁ 真懺悔
◆ 修行注意事項
⦁ 用功注意事項
⦁ 修行須時時作意
⦁ 修行如何檢擇?
⦁ 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 如何修行能精進,又得善果呢?
◆ 漸修方式
⦁ 遇境之修行方式
⦁ 安那般那之用法
⦁ 入定中,如何定慧等持?
⦁ 覺得快樂,又不覺得快樂
⦁ 南懷瑾菩薩談「如何靜坐」?(南懷瑾菩薩)
⦁ 我如何達到不行淫之目的?
◆ 修行義理、修行本質
★★破無明方式並不難了知
◆ 斷除貪愛、瞋怒
★★如何令心安?
★★除色欲的方法
★★怎麼戒性欲
★★離欲判斷式
★★對治法的效益:不淨觀
★怎麼戒色?
★觀心/觀照是有為法
★佛乘禪那法 與 觀心法之差別相
★三毒對治方式
★處事以智,養成直覺,進變淨習,終成正覺
⦁ 人生的意義
⦁ 斷淫欲的方式
⦁ 斷除貪嗔經驗談
⦁ 解脫性欲的方式
⦁ 自生智慧以斷三毒及無明
⦁ 斷淫欲的練習及其反應層次
⦁ 修行人的迷思,與對治的好處
◆ 斷思惑、斷三毒、般涅槃的方式
⦁ 慧解脫暨斷痴毒方式
⦁ 入慧解脫阿羅漢之法
⦁ 慧解脫的更深一層體認
⦁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
⦁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雜阿含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圓覺經、瑜伽師地論、入楞伽經)
⦁ 阿羅漢有餘依涅槃知識
⦁ 俱解脫之如何解脫方式
⦁ 使阿羅漢能般涅槃的原因
⦁ 由獲得神通之原因與方式,而思惟解脫輪迴之可能性
⦁ 達到解脫輪迴的實修方法
⦁ 到底什麼造成定慧不等持呢?
◆ 斷妄方式
★斷惑六支
★破無明提要
★大般涅槃(法迄巴著)
★修行路上
★斷妄之說明
★越過,越過,再越過!
★如何解脫生死?
★如何達到相續滅?
★無功用道的修行方式
⦁ 破解 (說明因緣和合性空、無常之道理)
⦁ 識、妄及斷妄
⦁ 解禪宗五祖《最上乘論》之疑
◆ 頓修方式
★★大修行人的知見與頓修
★★頓覺法
★★即身成佛
★★2015 動中修行
★★無住涅槃之頓修方法
★★漸修成佛與頓修成佛
★★2007 如何在動中修行?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立地成佛,與即慧之時定在慧
★★瞬間入定至恆與定俱乃至破無明
★★怎麼斷盡貪嗔痴慢疑?乃至斷無明?
★★頓修: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處事以智,養成直覺,進變淨習,終成正覺
★★悟佛知見者,只破當下執著!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如來因地法行與諸法
★★唸佛中修止觀
★★滅妄證真
★★了義頓修_2019-07-18
★★大悟了
★性與破妄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也是正確的毘婆舍那,及可入滅盡定方法)
★★禪那法使用方式
★★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 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
⦁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 養成覺之淨習,於動中不觀照
⦁ 參話頭方式
⦁ 大悟了之後
⦁ 知幻即離的方便
⦁ 博至精,生滅至涅槃
⦁ 法無定法,漸修至頓修
⦁ 修行知識及頓修方法
⦁ 一念不生 及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之四句偈
◆ 頓修方式 - 無欲
○ 重要觀念
⦁ 無生忍、念念覺、無欲
○ 修行注意事項
⦁ 先無欲,再觀心才無弊病
⦁ 煩惱如何斷?無欲如何使用?
○ 斷除貪愛、瞋怒
★無欲三義
★無欲原理及執行方式
★立志無欲,及入無欲法
⦁ 如何無欲?
⦁ 如何令自己無欲
⦁ 無欲境界的體會
⦁ 無欲之用功方式
○ 斷妄方式
★無欲修行:先悟淨圓覺,後持淨覺心
○ 頓修方式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無欲頓覺法
★★佛乘頓修法:無欲
★★法迄巴說無欲
★★立志無欲後,怎麼戒行圓滿?
★★妄本無生,滅須無欲
★★無欲用功次第
⦁ 圓覺禪那成佛法:無欲
⦁ 無欲以破執著
⦁ 無生忍、念念覺、無欲
⦁ 「立志無欲」及「根塵相觸而無住」
◆ 境界檢驗
⦁ 神通與入禪定判斷
⦁ 八地菩薩已斷五陰
⦁ 破見惑方式及其驗證法
⦁ 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分辨
⦁ 如何測量自己的習氣狀況?
⦁ 開悟與證初果、初地之判斷
******************************************************************
◆ 業的分辨
⦁ 業是什麼,及業力作用
⦁ 所謂定業,即非定業
⦁ 業報、業力法則之原理
◆ 畢竟空及勝義有
⦁ 畢竟空及勝義有孰優?
◆ 佛之領悟
⦁ 悟淨圓覺 與 大般涅槃
◆ 化身境界及原理
⦁ 無限的概念
◆ 其它
⦁ 天台宗藏通別圓簡說
⦁ 佛性與佛法弘揚次第
◆ 自我覺知
⦁ 法迄巴菩提誓願
⦁ 目前修行方式:無欲 (用圓覺三種淨觀須具有的基本功夫,乃至頓覺的當下功夫)
⦁ 無生就是常
⦁ 自覺現今境界
⦁ 座右銘: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No. 642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卷2) T15, p0642a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此二百菩薩有懈退心。欲還發起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欲教化會中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故。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會心皆生疑。若入涅槃不應復還生死相續。今文殊師利。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我念過世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
是事云何?
爾時舍利弗承佛神旨。白佛言。世尊。若人已得入於涅槃不應復有生死相續。云何文殊師利。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言。汝可問之文殊師利。自當答汝。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言。若人已得入於涅槃。於諸有中不復相續。汝今云何而作是說。世尊。我念過去照明劫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此義云何。
文殊師利言。如來現在。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真實語者。不欺誑者。世間天人無能誑者。我所說者佛自證知。我若異說則為誑佛。舍利弗彼時照明劫中。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利益世間諸天人已入於涅槃。是佛滅後法住十萬歲。法滅之後其中眾生。於辟支佛有度因緣。假使百千億佛。為之說法不信不受。唯皆可以辟支佛。身威儀法則而得度脫。是諸眾生皆共志求辟支佛道。是時無有辟支佛出。是諸眾生無處得種善根因緣。我於爾時為教化故。自稱我身是辟支佛。隨諸國土城邑聚落。皆知我身是辟支佛。我時皆為現辟支佛形色威儀。是諸眾生深心恭敬。皆以飲食供養於我。我受食已。觀其本緣所應聞法。為解說已身飛虛空猶如鴈王。是時眾生皆大歡喜。以恭敬心頭面禮我。而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皆得法利如今是人。
舍利弗。以是因緣成就無量無數眾生令種善根。我時觀察知諸人眾供養我食生懈厭心。即時告言。我涅槃時至。百千眾生聞是語已。各持華香雜香蘇油。來至我所。我於爾時入滅盡定。以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眾生謂我命終。供養我故以香薪[卄/積]而燒我身。謂我實滅。我時復至異國大城。自稱我是辟支佛身。其中眾生亦以飲食來供養我。我於其中示入涅槃。亦謂我滅。皆來供養共燒我身。
如是舍利弗。我於爾時滿一小劫。三百六十億世。作辟支佛身示入涅槃。於諸大城。一一皆以辟支佛乘。度脫三十六億眾生。舍利弗。菩薩如是。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而不永滅。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照。千億諸天供養文殊師利法王子。雨諸天華。
皆作是言。是實希有。我等今日得大善利。見佛世尊。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又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成就如是未曾有法。住何三昧能現如是未曾有法。
佛告諸天。文殊師利法王子住首楞嚴三昧。能作如是希有難事。菩薩住此三昧。為作信行而不隨他信。亦作法行。而於法相轉於法輪不退不失。亦作八人。於諸無量阿僧祇劫。為八邪者而行於道作須陀洹。為生死水漂流眾生。不入法位作斯陀含。遍現其身於諸世間。作阿那含。亦復來還教化眾生作阿羅漢。亦常精進求學佛法亦作聲聞。以無礙辯為人說法作辟支佛。為欲教化因緣眾生示入涅槃。三昧力故還復出生。諸天子。菩薩住是首楞嚴三昧。皆能遍行諸賢聖行。亦隨其地有所說法而不住中。
諸天聞佛說如是義。悉皆涕淚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聲聞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嚴三昧。世尊。人寧作五逆重罪。得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不入法位作漏盡阿羅漢。所以者何。五逆罪人聞是首楞嚴三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雖本罪緣墮在地獄。聞是三昧善根因緣還得作佛。
世尊。漏盡阿羅漢猶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世尊。譬如有人施蘇油蜜。多有人眾持種種器。中有一人用心不固破所持器。雖詣所施蘇油蜜所無所能益。但得自飽不能持還施與餘人。是中有人持器完堅。既得自飽亦持滿器施與他人。蘇油蜜者是佛正法。所持器破但得自足。不能持還施他人者。即是聲聞及辟支佛。持完器者即是菩薩。身自得足亦能持與一切眾生。
是時二百天子。心欲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從諸天子聞是語已。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不可思議功德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隨先退轉之心。皆白佛言。我等乃至危害失命不捨是心。亦終不捨一切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此二百菩薩有懈退心。欲還發起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欲教化會中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故。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會心皆生疑。若入涅槃不應復還生死相續。今文殊師利。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我念過世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
是事云何?
爾時舍利弗承佛神旨。白佛言。世尊。若人已得入於涅槃不應復有生死相續。云何文殊師利。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言。汝可問之文殊師利。自當答汝。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言。若人已得入於涅槃。於諸有中不復相續。汝今云何而作是說。世尊。我念過去照明劫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此義云何。
文殊師利言。如來現在。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真實語者。不欺誑者。世間天人無能誑者。我所說者佛自證知。我若異說則為誑佛。舍利弗彼時照明劫中。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利益世間諸天人已入於涅槃。是佛滅後法住十萬歲。法滅之後其中眾生。於辟支佛有度因緣。假使百千億佛。為之說法不信不受。唯皆可以辟支佛。身威儀法則而得度脫。是諸眾生皆共志求辟支佛道。是時無有辟支佛出。是諸眾生無處得種善根因緣。我於爾時為教化故。自稱我身是辟支佛。隨諸國土城邑聚落。皆知我身是辟支佛。我時皆為現辟支佛形色威儀。是諸眾生深心恭敬。皆以飲食供養於我。我受食已。觀其本緣所應聞法。為解說已身飛虛空猶如鴈王。是時眾生皆大歡喜。以恭敬心頭面禮我。而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皆得法利如今是人。
舍利弗。以是因緣成就無量無數眾生令種善根。我時觀察知諸人眾供養我食生懈厭心。即時告言。我涅槃時至。百千眾生聞是語已。各持華香雜香蘇油。來至我所。我於爾時入滅盡定。以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眾生謂我命終。供養我故以香薪[卄/積]而燒我身。謂我實滅。我時復至異國大城。自稱我是辟支佛身。其中眾生亦以飲食來供養我。我於其中示入涅槃。亦謂我滅。皆來供養共燒我身。
如是舍利弗。我於爾時滿一小劫。三百六十億世。作辟支佛身示入涅槃。於諸大城。一一皆以辟支佛乘。度脫三十六億眾生。舍利弗。菩薩如是。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而不永滅。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照。千億諸天供養文殊師利法王子。雨諸天華。
皆作是言。是實希有。我等今日得大善利。見佛世尊。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又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成就如是未曾有法。住何三昧能現如是未曾有法。
佛告諸天。文殊師利法王子住首楞嚴三昧。能作如是希有難事。菩薩住此三昧。為作信行而不隨他信。亦作法行。而於法相轉於法輪不退不失。亦作八人。於諸無量阿僧祇劫。為八邪者而行於道作須陀洹。為生死水漂流眾生。不入法位作斯陀含。遍現其身於諸世間。作阿那含。亦復來還教化眾生作阿羅漢。亦常精進求學佛法亦作聲聞。以無礙辯為人說法作辟支佛。為欲教化因緣眾生示入涅槃。三昧力故還復出生。諸天子。菩薩住是首楞嚴三昧。皆能遍行諸賢聖行。亦隨其地有所說法而不住中。
諸天聞佛說如是義。悉皆涕淚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聲聞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嚴三昧。世尊。人寧作五逆重罪。得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不入法位作漏盡阿羅漢。所以者何。五逆罪人聞是首楞嚴三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雖本罪緣墮在地獄。聞是三昧善根因緣還得作佛。
世尊。漏盡阿羅漢猶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世尊。譬如有人施蘇油蜜。多有人眾持種種器。中有一人用心不固破所持器。雖詣所施蘇油蜜所無所能益。但得自飽不能持還施與餘人。是中有人持器完堅。既得自飽亦持滿器施與他人。蘇油蜜者是佛正法。所持器破但得自足。不能持還施他人者。即是聲聞及辟支佛。持完器者即是菩薩。身自得足亦能持與一切眾生。
是時二百天子。心欲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從諸天子聞是語已。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不可思議功德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隨先退轉之心。皆白佛言。我等乃至危害失命不捨是心。亦終不捨一切眾生。
眾生及世界產生的原因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T19, p0138c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軟成八萬四千[番*飛]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咀厭生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蒱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卷7) T19, p0138c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軟成八萬四千[番*飛]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咀厭生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蒱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4) T02, p0539a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一調伏子。迦葉如來為授記言。卻後七年當為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我亦卻後七日當般涅槃。
時調伏子聞授記已歡喜踊躍。作是念言。一切智記我當得轉輪聖王。我今不疑。即白母言。與我魚肉乳酪麻豆種種美食。我當有力。彼并食雜食肉故。不能自活非時而死。
云何文殊師利。彼佛為妄語耶。為非一切智耶。為彼實無轉輪聖王善根果報耶。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本惡業故致此死。
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說。彼非時死耳。非本惡業報也。
文殊師利。彼佛不知先惡業報而記之耶。無先惡業今自作過以致失命耳。
如是文殊師利。若男子女人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如來之藏。自當得度。我當作惡。若如是作惡者。為佛性得度耶。不得度耶。如上所說彼調伏子實有王性而不得度。所以者何。以多放逸故。佛性不度亦復如是。以彼眾生多放逸故。一切眾生為無佛性耶。實有佛性如轉輪王報。為佛妄語耶。眾生妄語作諸放逸。以聞法放逸故。自過惡故不得成佛。
(法迄巴注:
(法迄巴注:
眾生是妄,妄不可思議,所以妄能令水往地流,亦能令水往天流。在妄想中,雖然有可循之規律,通稱為法則,在地球則稱此為公理、定理等。但此規律是妄所成,而眾生又是妄,所以眾生的身口意具有能力,可以改此規律。
此所以,調伏子自過惡而不能受轉輪王報。佛雖已看到有此轉輪王報之業因,但沒有看到眾生未來自過惡的業因,佛雖然能知未來,但以以妄不可思議,什麼可能成真,佛也無可奈何!這應歸於「不信、無緣、定業」之外的,佛第四個不能項目。
妄故,可見眾生能多麼不可思議,業能多麼不可思議吶〜〜
)
一乘解脫成佛法 3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一乘解脫成佛法 2
No. 839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T17, p0907a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 一實境界,以下說明無生義 (編注) ==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
。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
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
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 心內相二種:「真」及「妄」 (編注) ==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
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 心外相 (編注) ==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
故。
== 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 (編注:某些經將如來藏譯成「空如來藏」)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深大利益者。
所謂得入堅信之位。成就信忍故。
入堅法位。成就順忍故。
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 漸次作佛有四種 (編注) ==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 世間有相禪三種 (編注) ==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
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 一切諸禪三昧十種次第相門 (編注) ==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一者攝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德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 一實境界,以下說明無生義 (編注) ==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
。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
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
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 心內相二種:「真」及「妄」 (編注) ==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
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 心外相 (編注) ==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
故。
== 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 (編注:某些經將如來藏譯成「空如來藏」)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 成佛修行方式:「唯心識觀」及「真如實觀」 (編注) ==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 惟心識觀 (編注)
學惟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
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觀想成就三昧後,「習」「信」「奢摩他觀心」(編注)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觀想成就三昧後,「習」「信」「毗婆舍那觀心」(編注)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 真如實觀 (編注)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
>> 以下「惟心識觀」及「真如實觀」結語 (編注)
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 利根應進趣「真如實觀」 (編注)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 鈍根應先學「唯心識觀」及鈍根相狀 (編注)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 成佛修行方式:「唯心識觀」及「真如實觀」 (編注) ==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 惟心識觀 (編注)
學惟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
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觀想成就三昧後,「習」「信」「奢摩他觀心」(編注)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觀想成就三昧後,「習」「信」「毗婆舍那觀心」(編注)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 真如實觀 (編注)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
>> 以下「惟心識觀」及「真如實觀」結語 (編注)
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 利根應進趣「真如實觀」 (編注)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 鈍根應先學「唯心識觀」及鈍根相狀 (編注)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
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 念佛亦能入一行三昧 (編注)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係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
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 無相禪證果三位三得 ==
(編注:未說明伏忍,意指能信入即能伏,所以不必刻意說)
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 念佛亦能入一行三昧 (編注)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係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
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 無相禪證果三位三得 ==
(編注:未說明伏忍,意指能信入即能伏,所以不必刻意說)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深大利益者。
所謂得入堅信之位。成就信忍故。
入堅法位。成就順忍故。
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 漸次作佛有四種 (編注) ==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 世間有相禪三種 (編注) ==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
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 一切諸禪三昧十種次第相門 (編注) ==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一者攝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德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一乘解脫成佛法 1
== 頓覺法之一種 (編注)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說明「如幻」義理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 頓覺人修行方法 (編注)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 隨順覺性法 (編注)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c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說明「圓覺自性」義理 (編注)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 凡夫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如來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 隨順覺性修行法 (編注)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 三種淨觀 (編注)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b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 成佛方式不只一種 (編注)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 奢摩他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 三摩缽提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 禪那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中略)...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中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中略)...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20c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有緣事之修行方式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 無有他事因緣之修行方式 及 結界儀軌(編注)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
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奢摩他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三摩缽提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禪那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鎖滅 佛境便現前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說明「如幻」義理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 頓覺人修行方法 (編注)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 隨順覺性法 (編注)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c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說明「圓覺自性」義理 (編注)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 凡夫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如來隨順覺性 (編注)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 隨順覺性修行法 (編注)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 三種淨觀 (編注)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b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 成佛方式不只一種 (編注)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 奢摩他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 三摩缽提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 禪那 (編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中略)...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中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中略)...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20c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有緣事之修行方式 (編注)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 無有他事因緣之修行方式 及 結界儀軌(編注)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
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奢摩他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三摩缽提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重說禪那法 (編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鎖滅 佛境便現前
清單 - 重要經文典故之特別典故
編輯
◆ 證境,及果位比較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含涅槃智開示。菩薩也有慧解脫,看最底下《入楞伽經》)
・《楞嚴經》菩薩五十五位
・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初地至八地證境與聲聞辟支境界比較
・菩薩自知境界的方法:由夢中判斷 (連結)(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二)
◆ 難以思議境界、佛土
・經無數阿僧祇劫至今仍存在的只弘揚一乘佛法之佛剎(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另名:菩薩處胎經)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佛問彌勤:汝今現在耶?(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
◆ 與現代比較,也不可思議的事件
・光味仙人星宿書乃不定法(大方等大集經)
・佛大勝逾耶穌之不可思議神力(佛說除恐災患經)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方等大集經, 佛說華手經, 大般涅槃經)
◆ 重要經文典故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1、十方世界納入一塵中。
2、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
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
・性在作用(宗鏡錄。看本文建議同時看《大般涅槃經》關於佛性是指眾生終能成
佛之開示,這也是我曾說過五義一事中的能覺是佛性的意義。)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佛此說類同孔子說法而更詳細!)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另參閱法迄巴見解)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楞嚴經)
・目犍連試佛淨音遠近(大寶積經)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過去現在因果經)
・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這記載對沙門而言,應非所求)
・他化自在天王即是魔波旬(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不同經典說法略有不同,有時指稱魔
波旬所在為「魔醯首羅天」,是介於
初禪與他化自在天之中間)
・不善觀機逗教之失(舍利弗)(大般涅槃經)
・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不善知他心而語,墮阿鼻地獄(諸法無行經)
・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央掘魔羅經)
・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楞嚴經)(戒淫、戒殺、戒酒)
・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見性成佛) (大般涅槃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
・非由言說而有諸法,瞪視不瞬獲無生法忍(大乘入楞伽經)
・佛聽食穀米草木,不聽食肉,食肉與殺同罪(大般涅槃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
・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長阿含經)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金剛三昧經)
・甘露火王如幻解脫變化法門,似行惡法而實行菩薩法(四十華嚴)(八十華嚴)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
◆ 高僧大德及其它雋永典故
・《五元燈會》前三三與後三三公案(清涼山文殊菩薩與無著文喜禪師之會)
解疑參閱「 菩薩依地立名及其特徵 」
・[宣化上人] 性化靈殘: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高靈性主靈,可分靈投生,但會變笨)
・[宣化上人] 地獄不空:分身一身本無身(高靈性主靈,可分靈投生)
・
・
◆ 證境,及果位比較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含涅槃智開示。菩薩也有慧解脫,看最底下《入楞伽經》)
・《楞嚴經》菩薩五十五位
・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初地至八地證境與聲聞辟支境界比較
・菩薩自知境界的方法:由夢中判斷 (連結)(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二)
◆ 難以思議境界、佛土
・經無數阿僧祇劫至今仍存在的只弘揚一乘佛法之佛剎(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另名:菩薩處胎經)
・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佛問彌勤:汝今現在耶?(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
◆ 與現代比較,也不可思議的事件
・光味仙人星宿書乃不定法(大方等大集經)
・佛大勝逾耶穌之不可思議神力(佛說除恐災患經)
・命終前所現相,決定投生六道中哪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方等大集經, 佛說華手經, 大般涅槃經)
◆ 重要經文典故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
(1、十方世界納入一塵中。
2、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
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
・性在作用(宗鏡錄。看本文建議同時看《大般涅槃經》關於佛性是指眾生終能成
佛之開示,這也是我曾說過五義一事中的能覺是佛性的意義。)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佛此說類同孔子說法而更詳細!)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另參閱法迄巴見解)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楞嚴經)
・目犍連試佛淨音遠近(大寶積經)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過去現在因果經)
・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這記載對沙門而言,應非所求)
・他化自在天王即是魔波旬(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不同經典說法略有不同,有時指稱魔
波旬所在為「魔醯首羅天」,是介於
初禪與他化自在天之中間)
・不善觀機逗教之失(舍利弗)(大般涅槃經)
・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不善知他心而語,墮阿鼻地獄(諸法無行經)
・如來授記為王,調伏子卻中夭(央掘魔羅經)
・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楞嚴經)(戒淫、戒殺、戒酒)
・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見性成佛) (大般涅槃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
・非由言說而有諸法,瞪視不瞬獲無生法忍(大乘入楞伽經)
・佛聽食穀米草木,不聽食肉,食肉與殺同罪(大般涅槃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
・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長阿含經)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金剛三昧經)
・甘露火王如幻解脫變化法門,似行惡法而實行菩薩法(四十華嚴)(八十華嚴)
・菩薩不可思議,彈指頃即成佛不經日夜。亦有退墮聲聞辟支佛者(菩薩瓔珞經)
・()
・()
◆ 高僧大德及其它雋永典故
・《五元燈會》前三三與後三三公案(清涼山文殊菩薩與無著文喜禪師之會)
解疑參閱「 菩薩依地立名及其特徵 」
・[宣化上人] 性化靈殘: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高靈性主靈,可分靈投生,但會變笨)
・[宣化上人] 地獄不空:分身一身本無身(高靈性主靈,可分靈投生)
・
・
妄元無因,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及 成佛法
◆ 成佛法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
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
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
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
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
土而不振裂。
◆ 妄產生原因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c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編釋:您說「覺明」是因為本來就已明而稱為覺,還是覺悟無明才稱為「覺明」)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編釋:若此不明而稱為是「覺明」,則覺明就是無明,那就沒有所謂的無明之存在。)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編釋:
若無所明,則就沒有「明覺」,只要有一絲無明未盡就不算「覺」,但若什麼皆沒有又是淪於斷滅,也不算是「明」。所以,無明又是錯誤,只有覺悟無明才能達到等正覺的境界。佛性本覺一定本就已明,但以妄執之故而似有「明覺」之感。依此似明覺而成等正覺之覺礙<詳見圓覺經說明>,因此於「性覺必明」之中而產生障礙,於是,這個「似明覺」就以自己的覺礙而有所無明,因以此「無明」之妄,而自認為是有所明,依此無明就產生能所的對待。...(略)...如是在無同異中反覆擾亂就產生疲勞,勞久就產生渾濁<就像在攪石灰水一般>,於是就引起塵勞煩惱的「業感」,所以動相共業的就產生相同的世界,靜相共業的,就產生虛空)
(編註:覺,指察知妄想生起而已遠離之意思)
--世界相續(編按)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編注,妄想產生原因,從以下這段開始...)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眾生相續(編按)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編按)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編注,至以上此段結束,皆在講一件事,『明妄非他覺明為咎』,這意思是「覺明為咎」,此義理要再詳見圓覺經之「菩薩未入地隨順覺性」之說明及平常有在用功,才能更清楚瞭解其義理)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編釋:若這妙覺本性,與如來心相等,已經是不生不滅了,何以突然的會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生滅的相呢?如來現今已經成等正覺,何以山河大地的諸有為、有漏的狀況仍然存在及不斷的產生呢?)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編釋:富樓那,十方如來也是如此,妄本來無生,此妄性畢竟是空無實有,從妄發生以來,本來就不曾真的有妄發生,『卻因自以為似有所覺』,以此「似明覺」而產生妄執。當覺悟妄迷之因,則妄即寂滅,如此的明覺就是『以礙心自滅覺礙』<註一>而不再產生迷妄的狀況。)
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中略...)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編釋:我與如來所證等正覺是無二且圓滿的,而我從過去一直在妄想中輪迴,雖然現在已證聖果但還仍未究竟能了知佛所說的無生義理。世尊,若諸妄之本性是圓滿、寂滅的,請問何以一切眾生會有妄產生呢?)
(編者感慨:佛若不出世說法,就算是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證得阿羅漢後依然不懂無生的義理)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編釋:佛性本來明圓、明妙,既然稱為「妄」,怎會有原因。若有原因,就不稱為「妄」。是眾生自己「當下妄執」,以此當下未覺之故,而用此妄執,以妄執妄而展轉自取,如是經歷塵劫養成牢固難破的妄想習氣。雖然佛在此說明此種狀況,您們仍無法「知幻即離,不作方便,而能離幻即覺」至菩提。這種狀況就是因為「當下妄執」所產生。若能了知此妄並沒有根原因,則這妄就無所依恃而止歇,本來即無生,又能如何能有所滅呢?得菩提之成佛者,就像已從夢中醒覺的人,即使能清析的說夢中事,又會有何緣故要去執著夢中的事物呢?他會不知夢中一切所發生的事、物不是事實的嗎?何況,妄本來就無來源,如何取來源所導致的事件呢?)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編釋:就像彼城中的演若達多,他豈有因緣而自我驚嚇的逃走嗎?突然的狂妄止歇,他的頭有再從外獲得嗎?縱然狂妄之心未止歇,他的頭又何曾失去了?富樓那,妄的本性就是這樣子的呀。但是什麼原因眾生的妄執一直存在而不寂滅呢?您只要不隨分別所產生的執著而執這世間諸事,不執業習、果報、眾生的生、住、異、滅的種種諸相狀,此三緣能斷,殺貪、盜貪、淫貪之三因就會有如無水的樹苗般枯萎而死亡不再相續產生。則您心中類似演若達多的無明妄習就能自動停歇。能歇就是證等正覺得菩提。勝妙、清淨、妙明如來藏,本來就周遍法界,並不需要辛勤努力的去追求,去用苦行,去認真的修行才能獲得。)
(
編註:所以,若行者欲離妄而自在,應該
1. 先悟淨圓覺
2.持所悟境,名「淨覺心」
3-1. 再『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
功夫用在「居一切心不起妄念」之奢摩他法上。
若是心無法安住,則應行第3-2項。
3-2. 要用功在『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的禪那法上。若這功夫也用不起來
,那就要再先行第4項。
5. 起心思惟諸幻不能離之原因,而時時反省。每次
的思惟皆要導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能得到
決心離此欲習的結果。若不能得到「決定離」的結
果,這次的欲習就將減損定力,定力若被減損至一
定程度時,這個人可能具有所有眾生都可能會作的
事發生在他身上。
例如:奸、淫、擄、掠。或改信他教謗佛法、或偽
善來搏取利養...等等不一而足。
)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 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略...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必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編按:成佛須發菩提心及先明了「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編按:第一決定義 -- 因地發心須果地覺同 (就是先悟淨圓覺的意思)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略...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編按:第二決定義 --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並一門深入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略...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
【註一】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a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唸唸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 編按:凡夫隨順覺性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編按: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編按: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編按: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 編按:隨順覺性之成佛修行方式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
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
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
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
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
土而不振裂。
◆ 妄產生原因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c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編釋:您說「覺明」是因為本來就已明而稱為覺,還是覺悟無明才稱為「覺明」)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編釋:若此不明而稱為是「覺明」,則覺明就是無明,那就沒有所謂的無明之存在。)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編釋:
若無所明,則就沒有「明覺」,只要有一絲無明未盡就不算「覺」,但若什麼皆沒有又是淪於斷滅,也不算是「明」。所以,無明又是錯誤,只有覺悟無明才能達到等正覺的境界。佛性本覺一定本就已明,但以妄執之故而似有「明覺」之感。依此似明覺而成等正覺之覺礙<詳見圓覺經說明>,因此於「性覺必明」之中而產生障礙,於是,這個「似明覺」就以自己的覺礙而有所無明,因以此「無明」之妄,而自認為是有所明,依此無明就產生能所的對待。...(略)...如是在無同異中反覆擾亂就產生疲勞,勞久就產生渾濁<就像在攪石灰水一般>,於是就引起塵勞煩惱的「業感」,所以動相共業的就產生相同的世界,靜相共業的,就產生虛空)
(編註:覺,指察知妄想生起而已遠離之意思)
--世界相續(編按)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編注,妄想產生原因,從以下這段開始...)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眾生相續(編按)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編按)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編注,至以上此段結束,皆在講一件事,『明妄非他覺明為咎』,這意思是「覺明為咎」,此義理要再詳見圓覺經之「菩薩未入地隨順覺性」之說明及平常有在用功,才能更清楚瞭解其義理)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編釋:若這妙覺本性,與如來心相等,已經是不生不滅了,何以突然的會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生滅的相呢?如來現今已經成等正覺,何以山河大地的諸有為、有漏的狀況仍然存在及不斷的產生呢?)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編釋:富樓那,十方如來也是如此,妄本來無生,此妄性畢竟是空無實有,從妄發生以來,本來就不曾真的有妄發生,『卻因自以為似有所覺』,以此「似明覺」而產生妄執。當覺悟妄迷之因,則妄即寂滅,如此的明覺就是『以礙心自滅覺礙』<註一>而不再產生迷妄的狀況。)
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中略...)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編釋:我與如來所證等正覺是無二且圓滿的,而我從過去一直在妄想中輪迴,雖然現在已證聖果但還仍未究竟能了知佛所說的無生義理。世尊,若諸妄之本性是圓滿、寂滅的,請問何以一切眾生會有妄產生呢?)
(編者感慨:佛若不出世說法,就算是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證得阿羅漢後依然不懂無生的義理)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編釋:佛性本來明圓、明妙,既然稱為「妄」,怎會有原因。若有原因,就不稱為「妄」。是眾生自己「當下妄執」,以此當下未覺之故,而用此妄執,以妄執妄而展轉自取,如是經歷塵劫養成牢固難破的妄想習氣。雖然佛在此說明此種狀況,您們仍無法「知幻即離,不作方便,而能離幻即覺」至菩提。這種狀況就是因為「當下妄執」所產生。若能了知此妄並沒有根原因,則這妄就無所依恃而止歇,本來即無生,又能如何能有所滅呢?得菩提之成佛者,就像已從夢中醒覺的人,即使能清析的說夢中事,又會有何緣故要去執著夢中的事物呢?他會不知夢中一切所發生的事、物不是事實的嗎?何況,妄本來就無來源,如何取來源所導致的事件呢?)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編釋:就像彼城中的演若達多,他豈有因緣而自我驚嚇的逃走嗎?突然的狂妄止歇,他的頭有再從外獲得嗎?縱然狂妄之心未止歇,他的頭又何曾失去了?富樓那,妄的本性就是這樣子的呀。但是什麼原因眾生的妄執一直存在而不寂滅呢?您只要不隨分別所產生的執著而執這世間諸事,不執業習、果報、眾生的生、住、異、滅的種種諸相狀,此三緣能斷,殺貪、盜貪、淫貪之三因就會有如無水的樹苗般枯萎而死亡不再相續產生。則您心中類似演若達多的無明妄習就能自動停歇。能歇就是證等正覺得菩提。勝妙、清淨、妙明如來藏,本來就周遍法界,並不需要辛勤努力的去追求,去用苦行,去認真的修行才能獲得。)
(
編註:所以,若行者欲離妄而自在,應該
1. 先悟淨圓覺
2.持所悟境,名「淨覺心」
3-1. 再『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
功夫用在「居一切心不起妄念」之奢摩他法上。
若是心無法安住,則應行第3-2項。
3-2. 要用功在『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的禪那法上。若這功夫也用不起來
,那就要再先行第4項。
5. 起心思惟諸幻不能離之原因,而時時反省。每次
的思惟皆要導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能得到
決心離此欲習的結果。若不能得到「決定離」的結
果,這次的欲習就將減損定力,定力若被減損至一
定程度時,這個人可能具有所有眾生都可能會作的
事發生在他身上。
例如:奸、淫、擄、掠。或改信他教謗佛法、或偽
善來搏取利養...等等不一而足。
)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 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略...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必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編按:成佛須發菩提心及先明了「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編按:第一決定義 -- 因地發心須果地覺同 (就是先悟淨圓覺的意思)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略...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編按:第二決定義 --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並一門深入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略...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
【註一】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a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唸唸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 編按:凡夫隨順覺性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編按: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編按: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編按: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 編按:隨順覺性之成佛修行方式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