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怎麼斷盡貪嗔痴慢疑?乃至斷無明?

>怎麼斷盡貪嗔痴慢疑?乃至斷無明?聽他們說不需要斷 妄想煩惱即是菩提
復:
  若人有酒癮而想要戒酒︐他要做的事就是「不相續」喝酒的行為
  ︐若能「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那麼就稱為「已
  真正戒酒」。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六祖壇經開示語︐在戒
  酒的目標上︐諸法相就是指酒︐第一義是指不生欲。

  若目標改為「貪嗔痴」或「無明」︐那麼這二句語就更清晰、明
  瞭。諸法相是六塵︐第一義仍是無欲︐不動就是「無愛」!

  十二因緣開示十二種輪迴的過程項目︐當此十二項已六入︐就無
  法避免「觸」︐接觸之後就有心受、身受的狀況︐這在人道無法
  避免︐可免的是「受而不愛」也就是「無欲」!

  不愛如同路過看到路邊有一小灰石頭︐這是時時常見的「無利益
  東西」︐會莫名其妙的就停車到一邊去把小灰石撿回來嗎?若會
  的話︐都不要做事了︐隨便挑一條路都可讓人撿不完。

  會撿東西必然是「生愛」之故︐然後就「去取」︐取得後就「據
  有」︐若所擁有的是人道肉體︐那麼他就會漸漸的「老」︐最後
  結局就必然是「死」。於是此眾生又再次去「輪迴投生」︐然後
  又再「老死」︐形成了一個永不止歇的輪迴!

  既然人道眾生不免觸受現象︐解脫輪迴的功夫就須放在「無愛」
  之上︐這就是我這幾年來一直強調的用功重點:無欲!

  中國字句用的很有智慧︐常把愛與欲疊放在一起說:「愛欲」
  ︐愛與欲幾乎是同一意義︐很多同樣或同類辭都被疊放在一起
  說︐以加強語氣︐如慷慨、激昂、澎湃...等。

  話題拉回︐怎麼斷盡貪嗔痴慢疑?

  答案應已很明顯了︐那就是「受而無欲」!如上述六祖壇經之
  開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受而無欲︐只代表無七情六欲︐不代表「無知」乃至「無智」
  。路邊石還是能了知︐只是知而無欲︐所以不取!即便它是黃
  金、寶石︐只要心中無欲︐也仍然會被視為「無利益」。

  佛開示錢財是五家共用的:「王、賊、火、水、惡子」。既然
  非己所獨有︐幹嘛愚痴的花錢、花時間、花人力、買場所設備
  的去幫他人看守呢?何況本來無我!!

  斷三毒(分段生死)是用無欲的無為法︐斷無明(變易生死)
  也是用同樣無為法︐這個方法亦可稱為「如來因地發心」︐如
  同以下《圓覺經》中的開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無欲」的無為法︐它又名陀羅尼︐是總持法︐從因地發心至
  果地覺都不變。不需修行過程變方法︐心境也不需修行過程變
  更︐因為它本身就是如來的果地覺︐它本寂滅性︐它本無生︐
  如同虛空︐悟此者名為「悟淨圓覺」。於悟後「持此淨覺心」
  用功︐稱為「隨順覺性」︐禪宗稱為「保任」!

  隨著用「無欲」功法︐日久功深︐如以下《楞嚴經》的開示: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

 用功時的心態︐如同以下註一的經文開示!

 以上說明到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b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疏一)。


***************************************************
疏一
***********
解釋「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段經義。


【釋1】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它意指︐已斷根本無明時︐所見諸相皆了達它本質為「妄」︐而不再受它牽引︐名為自在。此時心境所現之相︐就稱為「明相」︐這也是佛教授沙門睡前要保持的心態。

明相精純︐意指不再混雜妄的現象。「妄」是所有一切︐是三種相續的根本︐佛為度眾生︐因此不滅此三種相續︐而只是「轉識成智」︐並不滅識。以識是妄的變相︐如金碗、金筷是黃金塊的變相︐既然妄的本質也一樣無生︐其它相的第八識︐又怎可滅呢?!

譬如眼有翳所見到的「空華」︐幹嘛去滅這不存在的東西呢?!又如已夢醒的人︐又幹嘛愚痴去取夢中所見到的千億珠寶呢?!

既然已認同真正從夢中(喻妄)清醒︐就不會再墮入得失夢中物的煩惱中(若還有煩惱︐那就還没真正清醒)。


【釋2】皆合涅槃

此時︐所有身口意行為(一切變現)就都會符合「涅槃」的標準。



【釋3】清淨妙德

這四字是加強語氣︐在形容佛地境界的妙用︐因為有一切變現的行為在滿足自己的度眾誓願。實際上是否有無此四字皆可。都已符合涅槃的果地覺(指無住涅槃)了︐還有什麼話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