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念與識的次第分析

《楞伽經》(三種譯本)開示﹕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
  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
  滅。

識的生滅快到...,我個人都認為比意識了知還快,雖然沒有佛經這
麼坦白的指出意思,但,卻有各類經文可佐證。如《楞嚴經》云﹕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本。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試問﹕意根已滅,意識亦不能生,摩訶迦葉以什麼能力可了知耶?
這段文字把「心念」與「意識」等同了,這......,實在不是適合
的翻譯。

但仍可見,了知的功能,應「不惟具有意識之比較功能」,它比意識
還微細,最好的說法是隸屬於「心」(第八識)的層次,說成「心念
」更恰當。

「念」是今心,當下心的住相(反射)就是念,這大約是人類目前所
知最細微的生滅,可惜翻譯時搞砸,把「心念」二字嵌了進去.....

所以可猜測,意識之察知時,應該是由若干心念所組成才具有察知這
類亦含蓋比較功能的現象,而摩訶迦葉之了知,若没翻譯錯誤,的確
不因心念,那麼就還有比「心念反射」(應該把它理解成「圓鏡現影
」能力才適當嗎?)更微細的狀況,使得摩訶迦葉具有了知能力。

剛好,我恰巧知道還真有這能力,在「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的經
文中顯示出「
  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
  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
  化」。

上述經文,與《楞伽經》開示諸識二種生住滅,合在一起理解,可判斷
出,了知的能力,可細微到每一識的生、住、滅程度,它的「產出了知
結果」,估計來自於與以下相差不多的過程﹕

  電腦CPU藉由二暫存器來做硬件邏輯判斷,而得出
  此二暫存器中,哪一個的數值比較大?

當上述結果得出,並於屏幕上顯出時,此流程的傳輸(生)、呈現(住)
、刷屏(滅),就相當於人類的意識生住滅。

略整理一下(有一些没在上述文中講解)﹕
   識(智)之生住滅相
 > 識(智)之現量直接反射(或等同「識之生住滅相」,
          相對佛來說就是大圓鏡智的映射)
 > 心念 (見註一)
 > 第八識見分執著(即七、八地境界平等性智,。對眾生而言
           是第七識本身)
 > 痴的習氣
 > 貪瞋的習氣
 > 意識現量境 (習氣之微細,應該列在意識各種境之前)
 > 近乎不分別的直覺
 > 意識了知(心念反應。估計須幾個識生住滅才能產生。了知之過程
        ,如同電腦CPU得出比較中哪個暫存器值比較大)
 > 意識比量境(傳統粗糙的比較、分別能力)

識生住滅、見分、心念、直覺、分別、了知、分別等各種反應的次第,這
還不是現今醫學技術乃至科技,所能分別出彼此關係時候,但估計大約與
上述次第相關。

*************************************************************
註一
****************
把心念排在末那識之思的前面,是依六地菩薩能入寂滅,卻不能念
念入,而七地菩薩卻可達成,這顯示心念在此二地之中有分層次。

這也顯示,心念之生滅,比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還要
微細。因為,五遍行只能存在有餘依涅槃的境界之內,也就是即便
三毒已斷,若沒入無餘依涅槃,仍然還是有五遍行的餘習存在。

那麼,七地菩薩念念覺,是否仍有五遍行的習氣嗎?我認為不會有
!因為,每個心念都已能無住而入寂滅,所以不會有漏而有「偏計
所執」或「依他起」的餘習存在(六地及阿羅漢才會有)。

這種寂滅,不是二乘的涅槃寂滅,反而應歸類於大菩薩的「大般涅
」領域,此所以七地菩薩能證無生法忍之原因吧!

又例如《楞嚴經》中所開示的「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的境界,就是屬於不可思議的大般涅槃之列


我現在反而好奇七地至佛地中間還有五個層次,自七地開始就已踏
入這種大般涅槃領域,那麼,五個層次的境界又不同,豈不是意指
「了知」在這領域也仍有層次的?!

因為上述「了知於大般涅槃有層次可能」的現象,於是我本人就有
了﹕究竟佛及第八識執藏功能失效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