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南懷瑾菩薩談「如何靜坐」?

摘自《南懷瑾的理念》候承業著1995年


    「沒有辦法坐雙盤足,就用單盤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如單盤也不行,沒有關係,就把兩腿交叉架住就好了。注意,把坐墊弄好,坐下去時,臀部下面要稍微墊高一點,免得身體重心向後仰。脊樑直堅,自然一點,不要過分用力。兩手圈結在小腹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身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二個大拇指輕輕相柱,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應就好,頭要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鄂內收,好像半開半閉的視若無視。目光放在座前七、八尺處。舌頭輕微舐抵上鄂。把腦神經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臉上笑一點。另外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把毛巾蓋在雙用腿上。好,就是這樣。」


    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鬆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坐著並不難,而是如何用心。如果把一念空了就好了,如何把心念一下清靜下來,方法很多,如眼睛平視前方,對著前面的人或像,或一個目標,眼盯著看,心念就會慢慢清淨下來。如果有妄念,思想,不要設法去除妄念,每一個妄念來時,不去理它,它自己會跑走的,不用我們去管它。如果我們上座後,都想把妄念空掉,多笨,如果妄念空得掉就不叫妄念了。因為它本來空,是假的,既然是假的還理它幹什麼嘛!為什麼在那裡空妄念?縱然你把妄念空了,那個空的境界,也是一個大妄念,況且你那個空的境界,如果不作功夫,不打坐,也就沒有了,又變走了,可見空也是妄念。心念靜下來,就可以學習「定」。


    什麼是定呢?


    大家認為什麼都不知道叫定,覺得自己還清醒,就不是定。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叫定。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到底是什麼樣子?若說沒有樣子,那你正昏沉,若說有樣子,那你正散亂。若說你坐在這兒,像藍天一樣的清明,即是上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沒有身心的存在,而與天空一樣的清,無界無邊,既不散亂,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差不多了。還有一個重點,一切妄念都是妄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如觀想啦,煉氣啦等等,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為什麼?因為作功功夫才有,不作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


    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轉不了。我們作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檢查,找出自己的毛病,管理自己,改正自己。我們自己檢查一下,打坐不落在散亂,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簡略,做不到作意的專一。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竅,密宗的觀想,淨土的唸佛,禪宗的參禪,參話頭,都是作意的意思。


    第六意識沒有堅固形成一個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心境沒有專一,不能得定,如果你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這個妄念,把這個作意畢竟專一,也算是得定。打起坐來,表面上看來嚴然修道的樣子,實際上心裡頭的貪嗔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煩惱、隨煩惱都來了。也就是你所有的心,妄念,貪嗔疾等心理行為他們一點都沒有轉化的話,怎麼能得定呢!


    現在一般學禪的,盤起腿來,坐上半個鐘頭也好,一個鐘頭也好,都在內守幽閒;再不然就是空心靜坐,連頑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所緣。這個有所緣,就是知覺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識部分,緣在一點上面。先是這一念無中生有,觀起來是「假觀」,就是作意。把他觀成了以後,身心忘了以後,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緣空掉,就是「空觀」。到空觀現前,放下萬緣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後要空就空,要有就有,這就是「中觀」;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變化無量。總之,非經過這個修持不可。


    什麼是頑空修法呢?


    上座後,心裡頭什麼也不想,只念一個「空」,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現在再回轉過頭來講,我們修「止」,必須要修所緣,意識假造一個東西。比如緣呼吸,為什麼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變成一個所緣的對象。


    我們盤起腿來,都在搞身體上的感覺,腰發酸,腿發麻;再高明一點,覺得這時清清靜靜,這清靜也是感覺上發出來的,我們多半被感覺拉著走,再加上看過書,學過密宗,唔,要通夾脊了;嗯,命門這關通了;都是第六意識後來加進來的知識配合,在那裡製造境界。打坐坐在那裡忙得很,道家的,密宗的,都搬進來,然後自己還要加上註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註解,而且把這個當成功夫。


    真正修持,就要嚴格檢查自己的這種心念才對。你必須堅定於所緣,不被氣脈的感覺牽走,身上有一點感覺反應,要統統不理,這個就要靠智慧解脫了。真正達到不受感覺的牽制,真能不理這個感覺時,真氣脈就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生理上的感受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但大多的人想專一於意識境界的所緣境,都做不到。


    坐在那裡,一念求定,靜靜坐下去,知道自己妄念來了,知道自己散亂,知道自己昏沉。散亂、昏沉來了就知道;沒有散亂、昏沉也需要知道,永遠保持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緣境界,但是我們就做不到。打坐無所成的人,其原因為他們第六意識作意的所緣境界,始終沒有達到專一。不要以為能靜坐幾個鐘頭,氣脈也有一點反應,就算是什麼成功,沒有用的,靠生理來的不是道。因為生理機能一衰退就沒有了。如果一上座就保持自己的靈明覺知,不用什麼假想,那是最好了。因為假想往往會配合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見什麼光,聽到什麼聲音,聞到什麼味道,等等都來了。這些幻境,都是我們阿賴耶識下意識裡存在的觀念所造成,自己並不知道。幻境每個人不同,因為各人所帶來的阿賴耶識種子不同的緣故。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實際上都是我們下意識的鬼名堂,自己很難檢查出來。


    其實真正靈明清淨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著就行了,但這也是所緣,要永遠保持這一念,中間不落於昏沉雜念思想中,就保持這一知,不過有了這一知,心心唸唸知道清淨,心心唸唸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第一剎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還一直唸著,我要保持這一知,那就又過頭了。我們知道這一知清靜,清淨以後就不理了,就過去了,不就對了嗎?如果還一直唸著清靜這一知,就又不對了。這樣保持以後,生理是自然起變化,這就是四禪八定一步一步的修持功夫,都離不開這個身體。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一起來講,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行願。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它,這是在追求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作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我們做功夫,打坐不能進步,以為方法不對,拚命找名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我們修行,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作不到。所以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一下心理看看,慈悲作到多少呢!


    第二,貪嗔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還有功夫作得好的人,靜坐的境界儘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坐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好,作出來完全相反。有些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這個心行沒有一點轉,怎麼能得定呢!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裡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真正作到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講到什麼程度呢?講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在靜定中,隨時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檢查自己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那是不正常的,我們要真正地去反省自己,檢查自己。我們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


    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煩惱!


    煩惱裡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自己每一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的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作了多少。功夫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的好有什麼用,我們打坐是在那裡偷盜,而同一時間,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我們檢查自己,我們的行願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也就是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沒有?


    我們要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裡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過來呢?其實不在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見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證到了就是報身,行願到了就是化身』


    三身都在一念之間,這個修證不到,不談!現在社會上,一般講的功夫都有問題,因為全世界都在心理變態的狀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證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談,你們自己好好去體會一下吧。」


    以上都是老師單獨教導學生所說的話,我在旁邊聽過好幾次,也在老師的書上《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及《如何修證佛法》看到過,同時也會背,所以特別抄在這兒,為的是使大家知道,打坐不是就坐在那兒,而是要由心裡,自已的行為上做修正,打坐只是方法不是目的。


    /* 四正勤的功夫 */

    南懷瑾老師曾經說過,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已,假如平常思想習氣裡有壞的念頭,必須自已能截得斷,這是修行的初步,這也就是行願。還沒有生起的壞念頭,要防止它生出來。


    大家隨便講禪宗,什麼宗,一份功德沒有生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中轉了一分,生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分。修行人要自我測驗,自利利他與善行都是由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做起。其實這當中,任何一點都很難做到,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行施等都是很難的,見義就要勇為,毫不猶豫地去做,要修最慈悲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