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心遍十方及佛性無生

>獨處山中 於 2010-2-6 21:12 發表
>《楞嚴經》云: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
>遍圓含裹十方這就是說世間萬物皆是有心的,離開萬物,心就
>不會存在了,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了。慧能不識波
>羅密的修習,更不懂楞嚴的修習,故有此

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倒真還是說錯也,若非錯,五祖即不說
該偈「亦未見性」。六祖之錯,在落於空邊所致,何以故?以一
切悉無生之故。佛性無生,妄亦無生。所以見聞覺知暨十方世界
全都是無生。

以一切悉無生,得菩提如寤時人,欲何因緣取夢中物耶?若於此
話當下能契入無生,正好起用滿願,若不能用,也正好「依願隨
緣了業」起修用功也!

至於仁者所說「這就是說世間萬物皆是有心的」,也仍說錯,是
落在常邊!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原帖由 獨處山中 於 2010-3-6 08:44 發表

>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耐,你看清楚佛說的才
>是《楞嚴經》云: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
>精遍圓含裹十方

仁者:

楞嚴經該段經文所說沒錯,但被您一解釋成「這就是說世間
萬物皆是有心的」之後,就出錯了。註一是您所引用該三句經文
出處。我在下面略微說明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另外在「禪悟人生
」板中(放在部落格中是「修行心得及方式」),我貼了一篇「無
生、開悟、明心及見性」有詳說如何入無生境界的方式,建議您
去參考!

要悟無生,除了當下體會無生境界之外,若真要條理分明的
縷述,則須從眾生之產生原因說起!

佛說:「眾生不可思議」。為何眾生不可思議呢?因為眾生
之產生原因是妄!妄它本身就代表「不斷的」「無因而生,卻生
而無生」(註二)。從因、緣而生者,悉皆無常、性空(註三),其
究竟亦是無生。如同交蘆,依因緣和合而生,非有常住之因緣而
令此交蘆不變滅,以無常故,所以其性空無實,畢竟無生。

又如同夢中得諸寶,此諸寶似有,卻是夢中物。愚人於醒後
卻為失諸寶而傷心,如此傷心是無明所致!吾人應具智了知,「
夢已不真,何況夢寶?」,本來無生,醒寤人欲何因緣取夢中寶
?眾生之生因亦如彼夢,而十方世界即如彼夢中諸寶。

又,夢雖無實其性空,夢中見聞覺知卻不離人而生,此人喻
如無生,生者如夢。又如大海無生,妄風吹而有諸波相,而大海
終不因波生而生,不因波滅而滅,所以說彼大海無生。雖然無生
,但諸波相卻不離大海而生住異滅,諸波相之體就是大海。這就
是這段經文「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及「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
圓含裹十方」的真正背後意義。

雖然大海無生,但卻應了知,波相之生住異滅卻是妄生、妄
滅。雖然妄風吹大海而顯諸波相,彼諸波相不離海而生,但相變
之力不在大海而在妄風。此所以敝人說您所言「世間萬物皆是有
心」來解釋「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是過錯的原因,若這二句分開說皆是正確,但把他意
義等同來說,就是過錯。所謂之「世間萬物」即「諸波相」也;
所謂之「有心」即是「妄風」也。如此之妄生滅是已住妄,所以
在義理上不能把它等同大海之無生,以住妄之故;以相說之故;
以權說之故;以非第一義諦說之故。

看完上述義理之後,仁者莫謂「實有」佛性無生,如此「實
有」之說,恐又墮入「常見」,欲免此過應該說:「眾生具正等
正覺的功能」。以分析的角度而說,就不落入空有二邊見。彼即
佛所謂「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雖有此功能如礦中金,
但若未經銷融,卻永不成純金,所以說眾生以妄想執著而不得見
如來!

佛性,在佛學辭典中常被解釋成「具有正等正覺功能」之類
語。這就是為了要避免落於常無常、空有之二邊執著之故。而實
際的狀況,也的確是這樣。因為所有一切,都只呈現出眾生之妄
、業、識,與佛之真、願、智。並沒有呈現出「什麼都沒有的狀
況」!所以眾生成佛之後,就轉識成智,其用,依然仍在生滅中
,只是佛已自在,於生滅中無住。須知,佛性無生,也就是無所
生,若呈現出「別有一種狀況」,那就不叫無生了。

換句話說,也就是指全部的一切,就只是眾生之妄業識,與
佛之真願智,此外,就沒有其它事發生,並無一事、一物可得或
常存。即便大般涅槃經說「眾生有佛性」都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
說,須知,該經是以「佛性無生」如虛空(註二),才說其為常之
道理,既無所生,又哪裡有常、無常之二邊呢?此所以,佛說「
以是義故」!(註二)

「以是義故」這句話的意思,如同瞎子摸象,摸得像腿就說
象腿是象,「以是義故」就不能說他是錯。譬如吾人摸到人之手
時,會說它是桌子、椅子嗎?當然不會,通常是說說「我摸到人
」了,雖然人手不等同是人,但卻不離人。佛說「以是義故」也
是如此,只是從某一角度而說,所以只是權說而已。這就是為何
佛還交代吾人看佛經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的原因。若
把權說當成究竟說,那就不具智了!

上述「全部的一切」,也包括二乘人之入滅盡定斷滅意識,
吾人知其雖已斷分段生死(出三界)卻依然落入變易生死之中,
與眾生之差別,只是不再有切膚的三毒煩惱罷了!但於生死之妄
,畢竟仍未幻滅。此所以佛說二乘人如「焦芽敗種」已不能再長
出新樹的原因,為彼不能再進趣無生境界(幻滅)之故。如同某
人讀到大學就自殺,其人生即斷,不能再進趣博士學位。彼二乘
人亦然,自入斷滅,所以不能進趣佛地。這種說法,可以從註三
經文顯示二乘人仍住在識蘊中而得知。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a

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
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
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一切
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
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
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
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
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
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
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
無因本無所有。

註: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是說,當下有妄念,當下就是生死輪
迴,所以歸咎至最後,修行仍是須從「當下契入無生」才行


*********************************************************
註三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3) T12, p0445b

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
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
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
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
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

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
語無有真諦。諸凡夫人。先見瓶衣車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
馬牛羊。後見相似便言是常。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佛性無為是故
為常。虛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無為。無
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者即是
常。


*********************************************************
註四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3b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
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
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
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
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
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
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
十圓覺[淴-心+目]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
化圓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