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斷惑解脫須知之流程

世俗人因為生活無著的恐懼、名譽喪失的恐懼、既得利益的喪失恐懼等等,而有煩惱。而修行人則有疾病的恐懼,所以有煩惱!

先不說這些恐懼,就先反省自己是否有懈怠、安逸的偷懶習氣呢?若人有這個習氣,就等同有煙癮一般,就有一些後遺症產生!

由生理因素的恐懼,將產生心理因素的恐懼,所以,有智慧的人會先去反省自己恐懼的原因出自哪裡?然後,一一化解之!

我思惟過,對世俗人而言,生活所需之恐懼最後可以約化成「食、淫、住、痛、病、睡」。若人要學會聖賢行、無煩惱生活,那他應該具有捨離世俗人生活的勇氣,否則,又要閒著又要賺大錢,就算殺人放火、詐欺騙錢也沒這麼輕鬆。

若這個感到煩惱的人,已下定決心要去解脫煩惱,他應該具有三種條件:
 一、正確見解 
 二、執行方式 
 三、精進不懈怠行為

為何要說須具有三種條件呢?因為,若沒有正確見解,假設從台北坐火車要去高雄,卻買去台東的票,顯然是錯誤的行為,所以「正確見解」(正見)首先須具備。

其次,見解正確且又已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到達,要挑那一個方法呢?坐火車、騎機車、汽車、飛機?用什麼方法,基本上也隸屬正確見解,但有正確見解,卻不一定能聯想出方法,所以要特別列為一項。

第三項是「精進不懈怠」。這一項,是個人很深的體會。因為我算是「具正見」且「知方法」者,但為何我還有煩惱呢?經過反省了無數次之後,我終於確定是因為「懈怠放逸」的原因,所以「導致煩惱產生」。

因為,無論再怎麼精妙的見解及方法,沒去執行也是空口白話,沒有實益。所以,要解脫煩惱,要了解自己的習氣,必須深深的沈澱自己,沈靜再沈靜,深入自己心源去反思自己的習氣,反省自己為何有煩惱的原因。

當沈靜、再沈靜,深入自己心源,且已了解自己習氣之後,再來就是要「下決心斷除」。當您已下決心斷除之後,跟著就會有斷除的行為產生。例如煙癮,若下決心要斷除之後,就會有戒煙不抽的行為產生。現在,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是什麼問題呢?就是:

  為何老是無法戒除呢?

所以,當您下定決心斷除某件事時,接著,您要去「精進執行」。若不精進執行,同樣的結果,別人也許一星期就達到,而您可能要一年、十年才能達到。在這漫長沒成就時間中,因為「成就感」來的慢,於是,就又產生了新的煩惱或困惑,那就是:為何我一直不能斷除呢?或感到很焦躁,或產生其它的煩惱等等。

我想,在上述的流程中,應該還可以插入一個項目: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就插在「下決心斷除」之前。整理一下流程:

  正見->方法->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
  ->下決心斷除->精進不懈->
  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重覆迴圈)

或有人問:為何要重覆迴圈呢?我說:因為要斷除一個習慣,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例如要戒除煙癮。能夠一次不抽煙就能戒掉嗎?有點智慧的人都不相信。所以,就要「重覆迴圈」,也就是不斷的去重覆戒除的行為。

若某人一直反覆在煙癮產生時,而「一直精進不去抽煙」。那,就如同養成煙癮一樣,就能戒除了。因為煙癮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它的養成是經過「不斷抽煙」的關係。斷除也是要「不斷的不抽煙」。

因為以上的原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會「養成一個習慣」:「如理而行」。也就是說,只要是合理的,他就會去做。但,這個行為是一個習慣呢?還是次次皆要經過思考之後才去做呢?

經過個人的思惟,剛開始時必定是次次思考,當某些相同或相類事件不斷重覆產生之後,因此,這個智者、行者,他就會因此逐漸的養成,某些事件「不必經過思考」就能直接做的「淨習」。

說它是「淨習」,是因為它還是一個習慣,只是這個習慣會導致如己意的、無煩惱的、自在的結果而已,所以稱之為「淨」而不是「染」。而「染」就是不自在的、煩惱的結果。說到這裡,我要遵守這流程去做「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的行為!我常這樣做,於是,我的煩惱愈來愈少,我覺得快樂、歡喜、輕安、愉悅、輕鬆、寧靜、無煩惱。

--

其實,人生無論有什麼事、多大的事,都會有消逝的時候。所以,人生的重點是要做什麼呢?我說,人生的重點是在「如理而行」,而這個理又是什麼呢?這個理,就是「能達到自在的方式」
什麼是自在呢?

自在,它的最低要求必須是「不被自己貪愛所左右,而產生煩惱」。

什麼又是煩惱?分析它的原因,就是所謂八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病,死,五陰熾盛。

跟喜愛的人事物分離,所以感到苦。

跟厭惡的人老是相會,所以感到苦。

所求不能滿足,所以感到苦。

出生時被陰道夾纏及出生後冷熱的痛苦。

老了時行動不由心的痛苦。

生病時的痛苦,

死時靈魂解離身體的痛苦。

依佛法而言,簡說是五陰熾盛的痛苦。

而這些痛苦,都源於「貪欲愛習」。分析所有的貪愛,可分心理面、生理面。心理面固然很多影響項目,但歸根究底是源於生理貪愛所致。思惟名、利、譏、稱、毀、譽、苦、樂、喜、怒、哀..........那一項不是由生理面所觸發的呢?

試從嬰兒角度來思惟,它有什麼需求呢?不過就是「食、身舒適、睡眠、無病、無痛」五種欲而已。但若是學乞食比丘的行為,生理能影響的,只剩下五事:食、衣、痛、病、睡。

食欲,本身只是一個覺受,只要不執著,就能捨去食欲。衣物只是心理上的愛好,捨去更簡易。對於痛,只要甘願受,在知痛甘願受之下,就是具有不執著的能力。最後只剩「病、睡」不是目前世俗人的定力所能解決,必須有待禪定力的事功才能捨離。

不管身體生理性機能是否正常,要免除煩惱,就是要解決它們,「不執著」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要實際上可以免除。真正要免除煩惱,除了世俗人把物欲看淡因此具有一些「涵養效應」之外。真正要永遠的免除,必須要去修行,去達到入禪定的效果,最終的效果則是「斷惑」!(慧解脫阿羅漢還不能免除病、睡,「睡」須斷想陰者才能免除,只有真正已斷五陰的人才能不病)

我看記載,真正禪定到了時,就可以「不用睡」(想蘊斷)。若不用睡,那當然就不會被「睡眠」所影響。

如何修行斷除煩惱、病、睡眠呢?我自思惟,煩惱起於當下的貪欲愛習未斷。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定力不足。但何以定力不足呢?應當是「淨習未養成」,或「未如實見」!

例如「戒煙」。當沒抽煙的人,養成煙癮,就稱為「染習」。而決定戒煙時,他感知想抽煙時,就不抽,屢次如此,於是遇到煙癮犯時就直接不滿足它,這時就稱為「淨習」

因為如實知道,若不如此就無法戒除煙癮,而真正如實知的人,他一定可以養成淨習。

很多人都懂這道理,但卻沒有去執行,於是在痛苦時哀嚎、哭天搶地,我看這類人真是愚痴!

若自覺得有「苦」產生,那就是您已有捨離的心,但捨不掉!

有人曾經對我說,「網路上身的癮」讓他覺得痛苦,想捨也捨不掉。為何苦呢?因為已經有了貪愛的緣故!要捨已是後來的事了。真修行人就是要避免有貪愛,那他就不必因為痛苦才去捨了!
要避免貪愛的最好入手方式,就是要「時時自覺」!

所謂「時時自覺」指的是「念念覺」。在您貪愛的心念產生時,當下就能察知,在察知之後,要「如理而行」,因此就不會染上貪愛的習氣,因為沒貪愛,也不會在失去時產生痛苦。例如買新車。若人要買新車時,應該是有前提才「如理去買」,而不是「貪愛去買」,例如工作方便應買車。若對車無欲,如理去買車之後,車被砸壞時,他只有一個感覺,再買一輛新車,而沒有痛苦。

為何可以達到對車無欲呢?因為他對人生已看破、看開之緣故!如我之前所分析,所有心理上的感受,追根究底是緣於要「滿足生理面的貪愛」所致。

因為智慧已能深達痛苦產生之原因,所以,從生理面不去滿足它,於是,就不執著金錢的有無,因為不執著金錢,所以新車被砸壞不產生痛苦!

吾人的貪愛、苦樂,如同一個食物鏈,一環扣一環!所以,若能把最基本的環解除掉之後,那從此就無煩無惱,生活自在了!當吾人,時時警愓、念念察知「當下貪愛」,而不去滿足它,就如同汽車已經煞車,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停止,斷除貪愛也是如此,當能夠「當下觀察到貪愛產生而不去滿足它,漸漸地,就不再產生有貪愛的心念,如同不執著於路邊石,雖經過萬山也不覺其山色妍麗。

又例如,把一杯水放著,久了就有垢沈澱。所以,要斷除貪愛,只要「察知當下貪愛心念生滅,而不去滿足它」,這樣就行了!不必再用什麼特別的方式!初始要不去滿足貪愛或許有點難,但要勉強自己,功夫用久了,當「養成淨習」之後,就變的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