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醍醐貫頂:因地修行至初禪未到地現象

在百度看到一法友提他打坐修行的反應,以下錄之,並對它現象解釋!
------
【問題】

求高人指點一下,這是不是初禪的境界,已禪定一個月,斷斷續續,也不是每天都禪定。

今天禪定感覺非常好,氣流到了肩胛骨上不去,心裡著急,定不住,察覺到著了境,隨後用意識放鬆,心裡一直念叨清淨無念是自性,真如,和自己對峙了很長時間,忽然感覺頭頂打開像接受器一樣,宇宙的能量呼呼的進來,被這種感覺吸引,瞬間外境雜念全部消失,能量像流水一般灑下來,沒有放鬆的地方開始放鬆,自己輕飄飄彷彿要化開一樣,特別舒服安詳,腦袋裡氣泡聲也越來越多,心裡升起一種無所不包容的大胸懷。

入定後清晰覺察到內臟和身體具體部位的病症,剛開始胃疼,右腎區疼還有肋骨右下方疼,繼續觀想一段時間發現不疼了,還有一種清涼感。我想禪定中只要守著清淨無念,把所有外境都放下,便可以安定住,這是不是就是天人合一感覺了。

------
【回覆如下】

雖然佛法訴求是本來無生,也就是無修、無證,當下只是一種執著的凝聚現象!

執著如一冰團。當下了知我即是水、我即是水汽、我即是水分子,我即是所有更微粒子所構成,乃至,我即是鄰虛塵,我......,再七分解離就是虛空!

所謂的「我」,是一種能量(四大本質是能量)!而真正的我,即是「當下的察知而不渙散」,所以「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楞嚴經》),以「妄」故,產生了「自覺」,而以為這是「明覺」,卻不了知,此「覺知」反而卻是無明生滅的開始而己!之後,才又演化出了十方宇宙、眾生、業報的「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現在若於「理上」徹底了知「妄」之產生過程,若要得自在,就須「反其道而行」,在《楞嚴經》的名辭是「違其現業」。

於是,修行人有了打坐想要入禪定的行為,這是共法,不能真正達到解脫自在之目的,而佛法之不共之處,則在於「出世般若」,也就是令所有生滅當下「渙散」!

所以,雖然二乘未破「現象上」的五蘊,卻也能中途就「渙散」,稱之為「入無餘依涅槃」!

彼如冰團先漸次的化為水,之後再化為水汽,之後再化為水分子,之後再化為各類微粒子...等,最後再化為鄰虛塵,七分析離後再化為虛空。目前所視的虛空,並非真虛無,而實是如同大海一般的佈滿能量,其凝結之處,就是各類的微粒子,再反覆的集結成各更大型的粒子...,最後有了行星、恒星及整個銀河系等。當,到達虛空能量海之後,則續朝向「渙散執著」而行!

而不經過上方各漸次的大修行人,則是直接於任一中途就直接「渙散執著」,於是「俱生我執」無處可去,於是不再落入輪迴中!例如《楞嚴經》中的四禪有二路,一路定強慧劣則入無色界;一路慧強則直接破三毒證三三昧,後者才隸屬於大修行人(不必然是上上根器者,想成為這類上上根器者,建議閱《諸法無行經》了知一相意義)

上述所說皆是「理」!

於事上,則於共法的修行,除了特殊業報之外,無論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任何宗派,無論它們是否有說明,凡是人類,都必然會經過產生肉體之組成能量的「渙釋過程」。就是所謂的「昆達里尼(炁)」揚升!在傳統中國稱之為奇經八脈的通暢,在佛法就是禪定過程的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十六觸、初禪未到地定(南傳轉譯名為:初禪近行定)的過程。

而樓主目前所經歷的,依所描述是中脈開通與宇宙能量銜接,能開通的人,會有「十六觸」的明顯現象,可閱天台智者大師所著之《摩訶止觀》(大藏經中有收),或民國時期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了知大約過程。

依所描述,之前的炁至肩骨,這是比較奇怪的感受,若未貫通督,則是炁至後頸部份的穴位卡住。若有真正感受能量從頂部貫入,這稱為「醍醐貫頂」,是中脈已開通的現象,是與不是,就要看自己是否有貫通中脈的經歷,若有則是,若無,也只是炁已貫通後頸,循至頂部的覺受(没有與宇宙能量相接),是氣將貫入上丹田位置的現象,之後會再循任脈下經十二重樓(喉部)往下丹田(氣海)匯集。

通常中脈所經是所謂的七輪(有不同譯名)現象,從海底輪(會陰處)、臍輪(下丹田)、太陽輪、心輪(中丹田)、喉輪、眉心輪(上丹田),至最後的梵頂輪(泥洹穴),突破之後,就能與宇宙能量銜接,初次會有一股清涼的能量貫入,稱為「醍醐貫頂」,此時是「初禪未到地定」,一定會先經過「十六觸」中的若干反應,此時,隨時都可能入初禪!!

所謂的「輪」,是能量之匯聚處,如十字路口。直的是經,橫的是緯。經脈分正經十二脈及奇經八脈;緯脈依密宗的說法,有八萬四千條,哦,這是簡略說法,意指非常多,如同微血管一樣,又如陸上的小河流非常多!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