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以下是理解佛法之一種,了知並且能因此而執行「無欲」的方法,那麼
則稱為修行人,就有可能破執著!
無欲的使用方法可參閱: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1)體:如來藏、真心、佛性、法身、真相、真如
體,指的是無生義!
不同名相,於不同處使用,它的意義有時不會相同,更可能是相似,
所以,用者、讀者都要先有這自覺!!
例如,如來藏、真心,有時是指佛所證境界(仍不離生滅。適合指
大圓鏡智,或另見註一),有時是指無生之背景,等同於真如、法
身、真相。所以,閱讀時要特別注意這類「可能」具有岐義的名相
「所用之處」!(註二)
這個無生背景,最適合使用的是二個譬喻,一是虛空喻,一是夢喻
。
這二個譬喻皆指出,雖然「相用法」有生滅現象,但其皆有所依
,而所依的是「體」義,是不生滅不二的狀況。有這樣的領悟,才
能看佛經時,看到以下《楞嚴經》文而不誤解為外道之常義(這是
「倒常」,不是真常,真常是無生):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這裡的「如來藏」義理同於虛空喻中的虛空,它無生滅,
卻又能產生作用(虛空不生滅,卻可含容浮雲生滅)。
有緣人可再參考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若以虛空為體,則浮雲自生自滅,浮雲生時,虛空不隨之而生,浮
雲滅時,虛空不隨之而滅。虛空與浮雲不相干,但浮雲之生滅,卻
必須依虛空才產生。
三界內之一切,如同浮雲依於虛空般的,若無「無生背景(體)」
則不能生滅,這個無生背景,在佛經乃至現代用語,通稱它為真如
、法身、真相。
三界內之一切,亦如夢中一切,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夢中一切是「妄」,此妄有生滅,於醒後則了知之前所夢非真,所
以了無可得。
說到化空,南傳二乘人見解,阿羅漢所證涅槃,無異於佛之所證,
我個人認同!之所以認同原因,是阿羅漢與佛之差別在於「智」的
運用,而不在於所證涅槃境界。
智的作用仍不離生滅,是以佛與阿羅漢之差別,是對三界內一切生
滅之運用、掌握能力(註三)
(2)相、用、法
妄,生滅!即本人當下打字的五蘊相用法,亦是正閱此文章者當下
的五蘊相用法。
◆ 依虛空喻來說
⦁ 相 :所有現象。
例如浮雲、金、木、水、火、土、生命體、金碗、金筷
等等。
現象有各類狀態,靜態的、動態的...,以人類來說就是
六根所觸之六塵所表現的相狀。
⦁ 用 :作用。
每個相,基本都能找出它的作用。若是金碗,它的作用
可盛物;若是金筷,它的作用則是挾物。
⦁ 法 :方法。
若以金筷為例,可由上往下挾;由下往上挾;由左往右
挾;由右往左挾。
***************************************************
註一
************
上聖智三相 (出自四卷《楞伽經》)
即「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此處
適合指「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幻三昧)。
大圓鏡智為不動;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亦是不動。之所以「不動」,
是指六根對六塵不生(不種下)不自在之種子於第八識,是謂不動
。如人路過,看到一顆小灰石,此時之反應大約二種:
1、視若無睹
眾生者,此時眼根所見色,是現量境,不生心念,
,無知不生意識(但已生眼識),等同無見。
二乘思想不認同有「五俱意識」,眼見色有二段反應,先
生眼識,這是視神經自然反應;後再另生意識。於菩薩乘
則認為意識與眼識同時生,此時所生意識則名「五俱意識
」。
以眾生(人類)立場來說,本人比較偏向二乘之見解。因
為,我肩上架一攝影機,隨我外遊,回家看影像,會發現
自己認為「很重要的色塵」,竟然「没記憶」。顯然當時
不認為它是重要的,而不入心(不生分別意識,而没記憶
)。
以已斷三毒,具有過目不忘能力菩薩之立場來說,例如
《楞嚴經》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
念」。那麼,意識的確是與眼識同時生。
2、了知所見而不執著
眾生者,雖未斷三毒,但路過見到小灰石,知所見,但
以此小灰石「没價值」而不生貪欲愛習,亦不落入執著
(痴毒不等同於貪嗔二毒,但對眾生來說,常是眼眨睫
毛動的俱生而難以分離)。
菩薩八地及更上菩薩者,能得「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如幻三昧),雖知一切亦不執著(有過目不忘能力,即
便不過目也能了知,六根合一之故,開啟宿命神通之故
,乃至已滅意根,卻又圓明了知一切,不依心念之故)。
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更何況八地菩薩已達到
不生心、意、意識(參閱《華嚴經・十地品》及《楞伽
經》八地菩薩經文)呢?
***************************************************
註二
************
要特別注意名相之意義及其被使用處(時機)
⦁ 如來藏
如來藏之令人迷惑處,在於「如來」二字,它是指佛報化身呢
(有生滅),還是指佛法身呢(無生滅)?
⦁ 真心
心,在《深密解脫經》中開示,亦是指第八識,是生滅義,它
是第八識的一種義理(積集),是第八識的「所藏」義,它與
第六識(意識)的攀緣作用有關,所以《楞伽經》開示:
「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不同譯本,分別爾炎識指的是意識)
若意識不再於觸塵時,產生串習,或新納為執著種子時,則就
是涅槃。此時二有種狀況,一是如阿羅漢入於無餘依涅槃;一
是佛及菩薩摩訶薩的「無住涅槃」。
第八識有三個義理:
・含藏:如倉庫本身 (可視為「阿陀那」義理)
・能藏:如倉庫搬運工 (可視為「阿賴耶」義理)
・所藏:如倉庫所藏的物品 (可視為「心」之義理)
第八識又名(參閱《深密解脫經》:
・阿陀那
它主要是指妄之最微細作用(識蘊之本質)
・阿賴耶
這是指業之力(業力)、業之報(業報)的作用
。可理解為見分(行蘊之本質)。
・心
主要指意識(根塵相觸)對塵產生串習、執著的
作用(想蘊之本質)
所以,心是生滅義。於心之前再加一「真」字,這個「真」字
是與「妄、假」相對,是二法,所以,「真心」到底在指佛所
證「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幻三昧)呢,還是在指無生滅的
體義呢?...所以須明辨它所用處之意義訴求為何?!
至於「真相」二字,也會有與真心相類的狀況,但目前在佛經
中採用「真相」二字,主要是唯識系列的經典,它的義理,仍
偏於指「無生」。可視「真相」之義理等同為「真如」。
⦁ 佛性
「佛性」二字之意義,在《大般涅槃經》中,有指是「能覺」現
象,由於經文開示「眾生終必成佛」,所以眾生皆具佛性...
才能夠因此而成佛。
佛性如大地,若無大地就遑論跑的速度是快或慢!有人能踏水
波跑步嗎?有人能踏虛空跑步嗎?....正常人只會見到踏地
跑步。
因為有佛性,才能夠成佛。而無生(不二)是無佛、眾生之產
生,哪裡還有佛性可言!
不過,目前學佛法的人,常把「佛性」等同為「無生」,這真
糟糕,所以要小心、明辨此二字所放置之處的上下經文或訴求
。
建議要表達無生、不二、體之義,採用的名相最適合用「無生」二
字。這比用「真如、如來」還恰當。
***************************************************
註三
************
這裡定義「變易生死」是一種狀況,專指「不能自在」之下的心念生滅
狀況。而「分段生死」則是「不能自在」之下的「執著」之輪迴現象,
通指所謂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