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離勸告及解釋之貪習
眾生有貪習之故,所以為了獲得心中的更大舒適,及獲得可能的更大
外在物質利益,所以養成「解釋」的習氣。例如無論他人指責是否正
確,都會去解釋原因。這是八風習氣。
修行人觀察到自己若有這習氣,應該遠離而不去解釋,而默然承受。
因為,那個指責者,無論是否依慈悲或依其習氣而說,皆是在給您試
鍊,如同考試一般,修行人一定要通過。
再審思,即使他人是以其習氣而指責之,雖然是逞其欲,但對吾人卻
有好處,令吾人了知己行可能有錯誤,或至少是己行未達到完全的慈
悲行,所以才令其反感。雖然說佛也有被愚痴眾生指責的狀況,而非
佛自己的過錯,但畢竟在菩薩因地修行中,應該盡量慈(與樂)悲(
拔苦)才是本份。
但要更警愓的是,修行人不要學這類眾生的行為!
因為,若是依習氣而對其他人勸告只是逞己妄習,若是指責更可能是
無慈悲行為,而令修行人更難斷離妄習。雖然修行人少了一次慈悲去
磨鍊他人的機會,但畢竟這世界的眾生那幾個不逞其習氣在磨鍊他人
?雖說是善意勸告卻是逞其妄習,何況是指責的行為?修行要能自覺
,屢次的覺他而不自覺,怎麼可能斷妄習。所以菩薩行者不應愚痴用
行,而是具智用行,慈悲是應行,但要行其所宜。所以,若已觀察到
自己有未斷的妄習時,經過「理智審思」之後,若非絕對必要之狀況
下,不必生心著妄來給眾生勸告,反而應該視若無睹令心寧靜,以養
成無欲的淨習。若眾生無智,您說了也只是益增他的煩惱,若是有智
自然會主動發問。
上述的例外狀況,為當此世界眾生絕大部份人已都默然不去勸告、指
責他人錯誤時,此時菩薩行者就要具慈悲心來勸告、指責其他人所犯
的錯誤,雖然在指責時常會有忘了用功而逞己習之狀況,但這也是修
行本份一定要克服,而令行慈悲時不依己習氣而說,而是依自己斷惑
法門、依平等心、依無所住心、依四無量心而行。
不惟心行如此、口行如此,於身行亦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