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由氣入道

  最穩的練氣打坐方式,就是先「專心」守下丹田(若是以修道為主,則以心無所住,不掉舉、不昏沈為功夫),等氣足就自動衝脈。若用意導引氣走脈,恐意不專時反而有走火之危險。任督二脈的走法,請參考註一。


  當任督二脈已通之後,再改守中丹田,這可能使您通帶脈或其他四脈(不含中脈),等此五脈亦通之後,再改守上丹田。


  由於奇經七脈皆通,所以氣逐漸能聚於身體中間,稱為開通中脈,若守上丹田,氣會從下丹田下至會陰或從其他經脈聚氣於會陰,再上騰至頭部,然後衝破頭頂與宇宙能量相交。若中脈已通,則中脈上際的頭部會下陷,有些人還會陷三個凹洞,那是左、中、右三脈都破頂所致。


  以上是過來人所說。但依我個人觀察各家說法,會陰是許多脈的交叉點,所以一律只守下丹田就行了,不必變換。只是呼吸要愈來愈輕微,在您的外(鼻孔)呼吸能停止之前,就能自動衝破中脈,此時練精化氣就已完全成功。


  入禪定(煉氣化神)有幾個重點要須註意,一是心念,二是息,三是覺受。所以須使心息相依。當心念須愈來愈細時,息也愈來愈微,乃至於無。息有內外,外是鼻孔呼吸,內是毛細孔呼吸,稱為胎息。過來人的說法是感到氣從毛細孔進出,所以它並不是在吸空氣,而是在吸更精緻的能量。而覺受,則有心受及身受二種。


  當您的心念愈來愈微時,外呼吸就會停止,而毛細孔就會張開繼續吸收能量,此時會覺得有種喜樂的身心覺受,此時這就入了初禪定,此時練氣化神就已初步成功。


  能夠進入初禪,是因為心離(稱為覺)欲界的諸不喜樂的境界,而同時能令心虛凝於此離(稱為觀),這在呼吸愈來愈微到最後停住可以表現出來。


  進二禪的方式,主要的功夫就是使心更清淨,而不再有粗糙的覺觀,所以二禪有一禪支叫「內淨」。當功夫用到得力時,內心就有比之前更清淨的覺受,則此時才可能令心脈不再跳動。初禪的進入,除了由外呼吸停止來驗證,但也由於心中有覺有觀的緣故。所以二禪要離此覺觀,使心無覺無觀,所以稱為「內淨」。因此內淨,所以就生出輕安的覺受,稱之為喜。同時由於二禪鼻孔已不再呼吸,且只純留意識存在,所以從此禪定開始,要特別用力在「心念生滅」的覺知上,若念生則應知,知即等同離,因為念的生滅太快,所以察知時就已消滅,不必在察知念生之後再去作任何的動作。若要更瞭解這個方法,可以查「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淨。至淨時,就能破虛合道而斷貪愛離三界。


  進入三禪的方式,須「捨喜」,喜是二禪的主要禪支由輕安的覺受而得名,若不捨喜,則一直住在二禪中。由於此禪捨喜,所以會生出極大的樂受。為了不失這禪定,心念反而會變成護住此禪定的狀況,稱為「護念」。住此極樂的人,就跟世俗富貴中人耽於世欲一樣,若智慧不足,不知應捨離會出不來,就此至死再去輪迴。


  在三禪有二個特徵,一是身極樂,二是護樂之念,所以進入四禪主要就是在捨這二項。此二項卻是以捨護樂之念為主,當不再有此護念,則能過三禪而不住於樂,所以稱此為「捨」、「念清淨」,當捨樂之後就稱為「不苦不樂」,這是四禪的三禪支。由於已能至「念清淨」的緣故,至此禪定所有的出入息也停止。煉氣化神就已全部完成。初禪至四禪有簡單口訣,以及各禪的禪支可以記要,請參考註二。


  仔細的思惟,其實整個從凡夫意守下丹田至四禪的過程,都只是在心念上用功夫而已。心念愈來愈細微就相應不同的境界。在初禪所相應的就是外呼吸停止,身心有喜樂之覺受。在二禪就相應脈停,及身心有更深的喜樂之受。在三禪就相應極樂的身心覺受。至第四禪則是身心不苦不樂,且出入息皆停止。


  若欲練神還虛,須離色界,這是走事功(修定)的路。佛法的修行人,很多會直接從四禪就斷貪愛而出三界,這是從慧功(斷惑)的路。在這裡我就只說事功的路。


  所謂的虛,就是指無色、虛空。令色化虛,叫做還虛。所以,要把色質化虛,就要使心定於極微,能觀察到所有的色質其究竟都是虛空,如同手碰桌子以為實有,但其實只是原子間互斥的力場反應而已,當定力深入色質的構成底層時,就發現初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能入無色界的空處定,至此還虛初步成功。


  功力再增進,則入識處定,再入無所有處定,再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到此練神還虛就完全成功。要理解無色界各定的相狀,請參考「註三佛經」。


  自此之後,就是艱難的最後一步:「破虛合道」。此時,就要悟緣生法。所謂「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諸法因緣生,因緣散則滅」、「凡有緣起,必皆止息」。上述是三個總訣,但義理是一模一樣。細節您可以查看十二因緣的說明。


  當您悟了因緣和合的道理之後,就會瞭解,樹是由種子因,及陽光、泥土、水等諸緣和合而成,若少了一項,則樹不能長成。這十方宇宙的任一物都是這種狀況,包括您要求道之心,也是從欲、心與求不得中的煩惱和合產生,若由此因緣和合的道理中「得深悟」,則能『捨貪離愛』,一切時明了自己當下的習氣、心念生滅,不久之後則能出三界而合道,證辟支佛果。


  以上,是道家所求的至境,但不是佛法中的至境。若對佛法有興趣,可以進修佛法。


  歇後語:

     再仔細的觀察、思惟,從凡夫意守下丹田開始,吾人一直是用功在心念的細微化!至四禪時如此,至出三界時也是如此。其實這功夫要用到菩薩第八地才會停止。由此觀察,要功夫省事只要做二件事即可:一是先立志願無慾(無貪愛)。二是使心念細微化,乃至銷融無能所。

     「銷融無能所」不是無知,而是先由「靈明了知」我今存在、我在知念生滅、我知我不隨念動心...等。如此的由粗分別、少思惟、了知、直覺不能離,至直覺能離,這都是靈明了知的範圍,稱之為「能觀」、「能行」。「銷融無能所」乃由靈明了知之水與乳有涇渭之分,而至水乳交融合而為一不分彼此,若至此則「能所俱泯」,此時已無能念、所念的對立,已養成恆與定俱的淨習。這功夫未成就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能使用,使用時不是如木石不能反應,只是無事不生念而已,由於功夫是用到行住坐臥之中,所以不能不生念,不然車來豈不是被撞死了?只是沒事就不生念而已。「恆與定俱」這功夫,並不是已出三界合道的辟支佛能做得到的。可以參考註四「凡夫至成佛流程」說明。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參考:任督中三脈運行流程
 參考:經脈基本名相


************************************************************
註二:禪定口訣及禪支
************************

初禪:氣住,啟動胎息,毛細孔開始呼吸
二禪:脈停
三禪:念住
四禪:捨,念清淨

其它說明看「四禪與九次第定

請參考「十八禪支」。


**************************************************************
註三
************************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6) T09, p0348a
No. 190 佛本行集經 (卷46) T03, p0867a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2) T13, p0160c



**************************************************************
註四: 凡夫至成佛次第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