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禪那頓漸修

・不忌坐姿
・令心寧靜且令呼吸微細,乃至於無
・當下立斷妄,是謂成佛!

呃,大步驟沒錯誤,但過程沒這麼簡略!

於令心寧靜之過程,從初修行開始,須了知:

A、可先感知呼吸浮躁、急促、粗澀,必須令其平順,然後再令它愈來愈微細,乃至於無,而入初禪定,
  名曰:離,生喜樂。

B、若非A項,而功夫用在感知心念生起(註一),則令心不相續串習、不追念,扼要說,乃須「無圓覺四病
  (四病:止、作、任、滅)。

  當心念愈來愈自在時,這過程就會經過四個禪定(後面會再次說明)。

  須注意若心念不生,對於佛地來說,這是四病中的滅病,可能會入五個狀況之一:
  ・無想定:這是最可能的狀況。入時,壽命五百大劫,前半劫意識徐伏,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意識已伏
       而不動,後半劫意識徐生。當然入此無想定者,因為意識的徐伏作用,很難有機會再出定
       ,建議欲入無想定者,先寫好遺囑!

  ・空處定:這是另一個可能進入的定境。

  ・滅盡定:此定也可能進入,但要自問是否已斷三毒?若是,則能入此定。若入此定前沒先作意何時
       出定,又無五種禪定自在的能力,那麼,您一入此定,等同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無
       法再出定。本人也建議,欲入此深定前,先寫好遺囑!

  ・菩薩六地、七地、八地境界
       若行者有菩薩利他心,亦曾經發過菩提心,則有機會當下斷三毒,證三三昧證菩薩六地位
       ,乃至七地、八地位。觀世音菩薩初修大悲咒時,也是從初地位立超諸地入八地位。什麼
       都有可能發生,一切唯心造之故。

  ・最有可能發生的第五個狀況,就是......「什麼都沒發生」!
       此類「感覺」也只是感覺,或說是「妄覺」, 難聽話就是「妄想」,乃至於「般若不足之
       下的虛偽妄想」。會有這類狀況,大都源於般若不足所致!

       有這類「心念已不生」的自覺,最有可能是妄覺,而非真正不生念,只是自己般若不足,
       無法分辨當下境界,此時要小心心念,因為已入四禪者的世界,經常是境隨念生,一念之
       下,就什麼狀況都極可能發生。「什麼都沒發生」對這類行者來說已是不錯的結果。

       若遇此類妄想發生,要小心邊執見乃至邪執見。如佛陀時代的無聞比丘,入四禪但誤以為
       證四果,命欲盡時見四禪中陰相,因此及因般若不足所產生的惡邪見,而謗佛在妄語,最
       後以此惡業感招而墮地獄。

  若有上述這類「心念不生」的自覺傾向,且不能分辨善惡時,須「自行起智(般若)」,或勤訪賢聖
  來開示以啟智!

  因為當事人的「般若不足」,無法分辨當下己境為何,此時恐怕誤用心,不適合再入深定,而要反復
  思惟自己是否已斷三毒沒有?

  若無,建議直接從四禪定發菩提心,令心量向大而直接斷三毒。否則,若再入定,恐怕會入無想定,
  也說不準。而一旦入的是無想定於出定時,已是五百大劫之後,出定後就會直接受業感而投生,而此
  時因為意識比較矇昧,經常會投入意識矇昧的畜牲道中。

  我記得佛陀曾經開示說過,過去(久遠劫前)有一梵志,因為在海邊修行,很煩海鳥喧囂鏧音而有嗔念
  ,於命終前入了無想定,出定後卻因最後的業感,而投生入專門捕食海鳥的畜牲道中。

  若行者經過反復檢測,已經斷了三毒,且證了三三昧,或早已迴心向大發過菩提心,那麼,本人在此
  向您恭賀,咱們未來一起共行佛道,廣度無量有緣的眾生!呃...,既然是「無量」那也得想辦法,
  把無緣的眾生變成有緣才行😁。


若修行人才剛入初禪定,再來就應是在「意(末那識)」上用功的過程(以安那般那入定,是漸修,應在入初禪定後改變方法,或至少在四禪時改變方法),此時雖有脈息(內呼吸;胎息)的反應(至四禪定才會消失),但不管肉體的反應,只需注意用功方法專注在「意」上即可,與肉體基本上不需再交涉,畢竟一切無常,生滅不停!肉體能存在的壽命,一般人不會超過百年。

至於末那識,它是恒執的現象,內執第八識的相分,外顯成世界塵相;外執六塵納入第八識成為相分種子。

而這個「恒執」,就是「妄」!

彼如虛空海上的波浪,此波相「自覺有我」而成為眾生,而墮入輪迴。而這個「自覺」其實是「妄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來沒事,而因「勞久發塵」,最後產生三種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而您若是眾生,就是在其中產生。因為您就是「妄」的本身,因為妄的驅使,而「自覺有我」,而產生了眾生,最後因此「妄執」演化,而有「俱生我執」而有三毒,因而墮入三界而受輪迴果報。其實,「妄元無因,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以下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有關妄及三種相續產生之初始原因的開示經文,更詳細的請自行翻經: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
    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略)


------
關於四個禪定意義,可參閱星雲法師四禪八定之簡略說明,除了沒正確表達二禪仍有「伺」的現象之外,其餘皆可參考。或參閱本網誌中所列的禪定相關佛經或善知識的開示。以下簡略說明之。

・初禪定(氣住;不再有外呼吸)
 離(離欲界),生喜樂。有尋有伺,如上述的要感知呼吸時,須微懲其心令其平伏或無生。
 或感知心念生起時,於念生時「不被動的相續習氣、不主動串習、不主動追念」,若要省事
 又省力,最好是「先立志」「無欲(無生)」!

・二禪定(脈停;肉體脈搏停止)
 定(定於色界二禪),生喜樂。無尋唯伺。

・三禪定(念住;觀想之心念能定在所專注的目標)
 離喜妙樂。無尋無伺。

・四禪定(自覺似乎不再有心念產生,但這不是真的,只是妄覺)
 捨(捨三禪之樂),念清淨!


入四禪定後又沒斷三毒者,基本有二出路及一死路。

壹、一死路

指的是入無想定,入此定之後,有五百劫壽命。

既入之後,極可能五百劫就不再能出定。於最前半劫意識徐伏,最後半劫意識徐生,中間的四百九十九劫,意識皆伏而不動,名為「無想」。想,是五遍行之一,若無想則無法出定!(想,於三界內既然是五遍行,又怎可能真的無想呢?其實,只是意識伏而不動,假稱「無想」罷了。入無想定,與入滅盡定相似!其中差別可參閱「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因此,已能入定者,建議要先學習禪定「五種自在」的功夫。


貳、二出路

A、是入無色界,往定力中用功。

這類用功者,通常是二乘行者。阿羅漢中沒有「定解脫」者,因此慧不足以斷惑(三毒),無法解脫輪迴,若想斷惑(三毒)/解脫輪迴,則有二個方式:

・其一,是直接迴心向大,改往「直接斷惑」的路上走。

・其二,是在「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如實知/感悟「因緣」真正意義,起慧而斷除三毒。是故,此定又名「因緣定」。

B、是直接斷惑(三毒),往慧力中用功。這類用功者,通常是菩薩乘行者。

另有一種上上根器、大智慧行者,不必然是漸修者,更多是頓修者。彼已悟佛知見,於因地中即能了知、分辨,因地與果地覺(如來)為同為異,因此定慧等持,能直接斷三毒,乃至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世一般,從初地立超入八地位。

這類用功者,若不退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仍可能退心,一切唯心造之故)必然是菩薩摩訶薩行者!

---
當能入初禪定後,如是漸增...,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所開示。

初於聞中,(法迄巴按:用功的方法,依行者心性、習氣,可頓亦可漸)
入流亡所。(法迄巴按:大約是無色界空處地,或證空三昧)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法迄巴按:大約是滅盡定。在二乘佛經中的大致開示,理解後,能入滅盡定,等同已證阿羅漢果;在菩薩乘中,則不必然!也有可能,仍有俱生我執之痴毒未盡斷。無論哪一種,其如同阿羅漢「畢陵伽婆蹉」之「餘習」,必然存在!)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六地位。已斷三毒。若是二乘心則又能證三三昧,而不受後有)
盡聞不住。(法迄巴按:大約菩薩七地位。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又名念念覺)

覺所覺空,(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八地位。能所對待已滅,一切心、意、意識不現前!)
空覺極圓。(法迄巴按:大約菩薩十地位。八地菩薩未入究竟涅槃之故,於佛啟智門後能入九地、十地位
      此故能了知「本來無生」之究竟意義。例如科幻電影,不斷深入並放大物質,過分子、過原子、
      過亞原子、過夸克、過亞夸克...最後再過「鄰虛塵」,而入一無所有的「真空」,是謂空覺極圓!
      二乘阿羅漢雖已證空三昧,卻仍無法入此真正空定。
     )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法迄巴按:大約等覺菩薩位,在大乘佛經中,等覺菩薩通常與佛無異,只是沒示現成佛而已。另參閱
 以下經文「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之開示)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法迄巴按:大約已斷妄,證如來地)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一
****************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

禪那法,於因地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不留滯於習氣」,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修行人已解脫輪迴後,若不走二乘路,亦不入無餘依涅槃者,只需於菩薩六地果位中再去修學、注意「念滅」的現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