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揭示有四病:止、作、任、滅。犯任一項,無法於隨順覺性時,徹底斷無明!
當行者已悟佛知見(悟淨圓覺),持淨覺心(已立志無欲)而隨順覺性(無欲/無生)的用功「禪那法」時,則當下應有的行誼是......
・不止
於生念後,不令心止於某一目標或固定目標,令己能了知心念已生起,或於察知後只把功
夫用在無論所產生的是何種塵境(色、聲、香、味、觸、法),而一律不執著塵境,亦不
相續執著習氣,是謂無欲!
或「頓悟」當下正在執著,或先察知心念已生起後再頓悟當下正在執著!皆須知:「有生
必有滅,無有不滅者」,了知一切悉無常,而放棄執著,是謂無欲、捨念清淨!
・不作
用禪那功夫,或能無欲故,能了知前境而不做作,不主動去串習(追念)、不被動相續習
氣、不主動攀緣任何人事地物。
・不任
用禪那功夫,於因地時能察知心念生起,乃至能了知心念之滅,而不任心念生起或消滅時,
卻不了知。是謂不任!
行菩薩乘而能無欲時,亦能了知心念生或滅或皆能了知(依所證境界而異)。
說明:
因地功夫不到家,用功於禪那法時,不必須了知念滅,必須了知的是念起!因為心
念速度太快,察知念起時,「察知」的本身就已是後念。之後再生念去察知念滅,
沒有意義,純粹是多此一舉。須知念之滅而不住,是七地菩薩念念覺(念數門)的
功夫。這功夫在已斷三毒入了菩薩六地位之後,才有必要去修學。禪那法,於因地
最重要的是,「養成念起即知,知後無為」的「淨習」。
雖然上述的禪那用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欲」!即便二乘的阿羅漢,也沒有「
定解脫」阿羅漢這一類,反而有「慧解脫」阿羅漢這一類。主要原因是三界輪迴來自
三毒之故,所以修行重點須斷三毒欲習,而不是入深定,因此,必須無欲!!
又,上述「無為」之意義,不是無所為,亦不是無所不為。其主要指「不相續、不住
、不留滯於習氣」,亦有「視狀況再決定為與無為」,及也適合「有所不為,無所可
為」之含意。
在因地中用功,那就是「有所不為」,因為「有所」是心有所執著,必墮輪迴,為
了解脫輪迴乃至斷妄,就必須「令自己無為」,或「勉強自己無為」!
但若「已無所」時,則指已斷三毒的聖人,基本已初步跳出能所對待(實際沒徹底
跳出,須至八地位才能跳出),此時已有三明六通能力,可善觀自己過去世與對象
的因緣,再決定是否適合為之?!有善緣則善為,無善緣則看狀況再決定是否適合
引導對象眾生,或整飭目標塵物。
・不滅
有欲時,即使用禪那法,也無法滅六識。
無欲時,亦不滅六識(主要指意識)而令心念不生。亦不入無餘依涅槃,不受後有,而
無法生心念(智慧),這是二乘修行路,而菩薩乘行者不走這條路。因此,六地暨以上果
地菩薩雖皆已斷三毒,而心念(已轉識成智)卻仍能起用。如行者在定中而能了知正在
定境中的現象(若不知正在定中,那就很危險,是墮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若又能了
知是在何定中,則是五種禪定自在之觀察自在的功夫。
最後,也建議有緣人有空閒時間,可參閱《六祖壇經》,了解禪宗六祖的頓修用功方式,以下是祂的四句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