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破無明提要

一、正見
  眾生修行須先具有「正確見解」,了知什麼是貪、嗔、痴的相狀、表情、反應、語氣、心念...等


二、如實知
  雖有「正確見解」,對眾生來說,也仍是知識,與斷惑(斷除三毒)無干涉!接下來就必須達到
  「如實知」的狀況。

  何謂「如實知」呢?

  譬如乙在路上走,問曰:「前方地上有污水坑,是否有看見?」
  乙答:「已見」
  再問:「能否閃過?」
  乙前腳踏出時,回答:「能閃過」,而後腳卻踏進了污水坑中...

  試問:「乙明明已有正確見解,卻又踏入了污水坑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說:「這是業障」。

      業障之產生,乃由今世所造新業,或過去世所帶來的舊業,其所產生的障礙!而影響了當事
      人行為。業之障,會影響當事人身、口、意,若讀此文者發現,「為何行事身不應心、口不
      應心、心念不如預期的反應(例如預設要入定,但心念紛雜不能止)呢?」此時就要了您的
      業障現行!

      那麼,怎樣才能不被業所障呢?...請詳閱以下「註一」《楞嚴經》之經文。


二、察知
  要達到第二步驟「如實知」很困難!因為,能達到就大約是菩薩初地或阿羅漢乘初果,已斷下三結。

  即便已達到「如實知」,之後還有很多執著、無明須破除,所以須養成貪嗔痴習氣生起時,當下立刻
  察知,這是漸修,若連漸修的功夫都達不到,建議莫說能用的來頓修的方式!雖然說,上上乘根器者
  還是能用的來...

  對頓修感興趣的法友,建議一定要參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不串習
  屢屢的察知,是不是要一直觀心?若不觀心,初修人又「如何能察知」已出現了三毒習氣了呢?這樣
  的功夫叫做「禪那」(見《圓覺經》),這是不是很累?若在街上走,也許就被車撞死了...

  因此,初修人若用禪那的頓修方式,應該在不聵鬧、安靜、不必行動的場所修行!

  但本項要訣是「不串習」,這倒不必然須用觀心的「禪那」法(使用禪那法不一定須觀心,若已立志
  無念,並已立志於念生時須察知,那麼,當下應該入寂(眾生無法入,但要一直反復保持無生的狀態)
  ,若不能入須反復入寂,這樣,在心念生起時才能「後念察知已生」)。

  「不串習」的方式,參閱《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楞嚴經》等,與般若有關的佛經
  大致上都會開示到。

  「不串習」的方式,我可分享我個人的技巧:斷惑六支

  「不串習」的意義,是指習氣已生起後,不去接續它。這分主動與被動。

  主動是指「已觀察」到自己已生起三毒習氣,然後又去接續產生三毒習氣。例如被罵是「狗」而生怒
  ,但又察知當下場所不能發怒,此時就應終止續發七情六欲(不串習)。此時,最好已養成「不止此
  場所不能續生怒,而是察知後「無論如何」須了知這是習氣,想解脫輪迴就不能串習!」

  被動是指「沒察知」自己已生三毒習氣,所以就串習繼續生怒,或發出陰陽怪氣等七情六欲的現象。


四、破執
  破執的訣竅在於「不執著」,它也有二種。

  主動不執著,這在於已察知之後,若能放下執著,就不會串習。如是反復(精進),終會養成不執著的
  淨習!

  被動不執著,這指近乎「無欲」!當修行人已大致有「如實知」一切因緣或生滅,經由反復練習而養
  成了「不執著」的淨習,在遇到所謂的「不如意」事,就不會去執著。佛也吃飯,但祂會有世俗人的
  欲望嗎?當然沒有!

  我個人一直主張修行須先立志,訣竅如下: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或參考本人「法迄巴說無欲」文章。


五、無生
  阿羅乘(小乘、中乘)的修行人,到上述第四項的「破執」功夫就已沒事,但行菩薩乘的人卻還不夠!
  必須進趣真正的「無執」也就是「無生」。

  小乘聲聞已真正破執著的修行人,相當於菩薩乘六地境界(參閱《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經文),
  而中乘緣覺(辟支佛)則相當於菩薩七地境界,此時菩薩乘行者必須進趣真正的無生!

  菩薩八地的無生法忍境界的要訣,只要避免阿羅漢心行(小乘、中乘)是什麼就能達到,簡單說就是
  「無事不生念,有事不可無念,於念生時又無執」。

  例如,修行人與路上行走,看到路旁有普通的較大石頭,卻完全無反應(不生嗔、不生貪)。

  若問他剛才在路上有看到什麼嗎?記性好的人就能答出看到了一顆較大石頭。再問他對石頭是否有生嗔
  、生貪嗎?......若看到的是黃金、寶石,肯定有貪念,但只一顆普通的石頭,就算是不修行的世俗
  人也不會有想要據有的貪欲。

  修行人了知是石頭,而又不生貪、不生嗔,這基本就是無生的基礎,若不迴心向大,一直走下去,會破
  俱生我執證阿羅漢果;若迴心向大,則會先證菩薩八地無生法忍,再續往破無明的路上走!

  當修行到這個境界時,只要繼續「無下去」就能破無明!!


六、善慧
  這是菩薩第九地的境界,算是個過渡境界,最終須學滿所有度眾生的方法。

  雖然修行功夫已能入菩薩八地,但度眾生的智慧仍不足,所以要生出真正的智慧,我認為這境界應該主
  修「如實知十方宇宙之本質」。當學會十方宇宙的本質後,才能知道如何「起用」也就是如何度眾生的
  各類方法。譬如學會化學基礎知識之後,才能繼續學習或產生應用的方法。


七、法雲
  這是菩薩第十地境界,此境界主要在學習怎麼度十方眾生的所有方法。若已達到時,也會產生以下不可
  思議的境界,名為「不可思議菩薩(我個人認為這是佛力)」: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可另參閱以下「現代比較,也不可思議的事件」項目之下的經文。


**************************************************************************
註一
**********
《楞嚴經》・卷八

----------------------------------------------------
   以下,提要、概論、總綱
----------------------------------------------------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

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

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

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

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現業。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
   以下,細說菩薩五十七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佛)
-----------------------------------------------------------------------------------------------------------------------------------------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 十信位 ---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 (恕不續,請直接閱《楞嚴經》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