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存念與安心

  修行人在正式用功前,應該了知「佛法是什麼」的疑問,既了知佛法在揭示一切法無生,其弘佈目的則是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於此而悟入佛知見是無生時,此時如何用功的心念即是斷塵沙惑重點。

  塵沙惑本無生,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於是就產生了塵沙惑。此所謂妄見生滅,是先有「覺明為咎」之後,產生了妄習,再流轉成第八識,再流轉成第七識及其餘六識之後,才成妄見。於妄初生時,若言妄見,此之見亦是覺察之義理,說見,只是習慣用語之方便。

  修行用功方式在於「存一無所住」的意念(註一),注意,此時已不必用意識,只是用末那識(意根)之恒執習氣,而用以無所執,以此而養成淨習,則在四威儀中於一切時,皆能達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也是說,在因地中之修行心,其心境就已等同果地的境界(註二)。但由於妄想習氣的緣故,即使要「守一」也是守不住,但若已悟淨圓覺(無生、佛性、真如)又能具淨覺心者,雖剛開始守不住,但因已悟無生之故,他的用,就可以逐漸銷融習氣而能入流(安於無所住的淨習之中)。

  存念是什麼?在這裡我可以解釋一下,例如打電腦文章,先剪下一段文字,而刪除被剪之來源,此時,若不速貼到另一處,若不小心再複製入/剪入一段文字或圖片,則先前的文章就會消失,所以,當您未貼到另一處前,在瀏覽其它文章時,心中就有一個塊壘,這就是存念的意思。

  從意識的了知,而至理悟無生的義理,而至放棄諸種自我解釋、對治方式的思惟,而於最終濃縮成存著一個未處理的事在心中,於是在未起心思惟此念之前,它就只是一個意念而已。參話頭過程也是同樣義理。

  存念又如騎車於熟悉的路途上,在目的地已確知之狀況下,於路上各轉彎皆可以「不經思考」就直接轉向,這個知如何轉向的方式,乃是之前就已存於心中的理解所濃縮、化成的一個意念或是已養成的一個淨習,它不必經由意識轉動才產生作用。這個譬喻中的存念又比上述的更輕微、渺然,但卻能產生實際的作用。

  另有人將存念比喻為急著上廁所但卻被人拉著講話不能去時之心境,我說這比喻並不恰當,因為已用到「很深的情緒(思惑)」,存念應該是未養成的綿密細長之淡淡意念,或已經養成的淨習,而不是濃重、粗厚的情緒。

  再思惟為何要存念?這是從眾生的習氣觀察而來的經驗。當眾生「下了一個決定」,就會以此決定成為主觀,所以吾人常會有在交談中發現對方做了某些決定而無法再轉變他的想法。這種
「下了一個決定」就是「存念」,它可能就只是很淺,淺到您不容易發現的一個意念而已,但卻是一個「決定要怎麼做的意念」,一日對方決定了,吾人就很難把對方的心態、情境再轉回未交談前的狀態。


  至於安心的方式,那就是要先悟淨圓覺(無生),然後要銷融所悟,此時當下則稱為淨覺心,就把所有的擔子(見解、欲念)放下,而寄在此淨覺心上,這時無論是否再起心去學無生法,或用不用無生法,其本身就已是奢摩他的無生法。奢摩他法一向取靜,若悟無生而具淨覺心,則一切法本無生更何必用任何法?我當初悟無生時,在未詳讀圓覺經前,就已了知使用念念覺的禪那法可以成佛,那時還不知這就叫做禪那法。我那時甚至還以為不發菩提心是無法成佛,殊不知報身境界不可思議,並不是已悟法身者所能知,以眾生不可思議故,無論是否發菩提心,已悟淨圓覺者,能以淨覺心使用奢摩他法,即可不起於座就能直接斷妄入於涅槃(註三),甚至於有一種更殊勝的頓覺人所用法,於離幻當下即是佛而無漸次。所以,思惟每個人的根器不同,不必然要用禪那法才能斷妄,所以行者若悟無生欲用無生法,須自生智慧具擇法眼去揀擇要如何用功的方式!



**********************************************************
註一
************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70b

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淨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三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中略(編按)...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8b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