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初禪覺觀之義理

覺觀在禪定中的用辭,吾人常用覺觀、尋伺來形容二種心行。

◆ 尋與伺

  尋,是找自己的心念。因為常會把心跑掉,所以要把它抓回來定住。

  當尋的功夫深一點時,就產生不再尋的「伺」狀況。伺就是等待,當心漸能入港的定在一個境時,就不再去把它找回。

  尋是類似「粗心住」,這是初修人的心態,心常跑掉。

  伺是類似「細心住」,這是初修進階的心態,心已漸能定在修行目標上。

  尋有如要止於一個「夕陽」的影像上,卻老是跑掉,所以要一直把影像找回。

  伺就是已駕輕就熟,比較能夠把這影像抓住,乃至於就「粗定」在這個影像上「等待」定力更深厚。

  實際上尋伺比上述所說的粗心住、細心住的境界還高,它們是已至初禪定的境界,是已通了中脈以後的境界。而粗細二心住還在欲界中。在這裡只借用粗細二心住來說明尋伺的義理,只是要令見聞者比較容易理解而已。


  欲界初修行至初禪的經歷:

  掉舉或昏沈 => 粗心住 => 細心住 => 欲界定
  => 初禪未到地定 => 初禪定



◆ 覺觀與觀照

  觀照是相同的意思,觀即是照,中文字喜歡用疊字或相同義理的二字來強調,或達到易誦的目的。只用觀照二字來說禪定事,那大約都是用奢摩他(止)法門。

  覺觀的義理,不同觀照。有覺有觀初禪定,這是初禪的二個禪支。
 
  「覺」的義理是從迷惑至清明之意思。例如前面有霧看不清前方,這叫無明。霧散之後,一切就清晰易見,這叫明見。從迷至明的狀況,稱之為「覺」。

  凡夫離欲.惡.不善法,這是覺(註一),依所覺而行,就是觀。覺觀的概念如下是:

  ●覺是從迷至明之意,觀則是持續住在所明之上的意思。

  ●覺為想,觀為行。

  眾生迷五蓋(財色名食睡),而初禪人離五蓋等欲、惡、不善法所以能入初禪。入初禪徵兆須先通中脈,並停止鼻孔呼吸,否則不能入。

  若是以慧離五蓋,那是走慧解脫的路,並不能入初禪,但繼續走下去至斷三毒時,依然可以證阿羅漢果,稱為「證慧解脫阿羅漢」。

  有人問為何不入禪定能證阿羅漢果?那是因為一切唯心造之故。

  何謂一切唯心造?因為斷思惑是為了斷心中的無明,而禪定卻是無明中所現的境界,所以有初禪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慧解脫人知法次法向,所以先得法住智,就直接斷無明而得涅槃智,是以不必多此一舉去修禪定。

  但慧解脫阿羅漢若要起用神通,可否?那也是易事,只須臾間就能入禪定而發出五神通。請參見「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間得神通


********************************************
註一
***********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2) T13, p0161a

所言禪者何故名禪。疾故名禪。疾大疾。住大住。靜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為禪。
初禪者亦名具足。亦名遠離。
云何具足。云何遠離。言遠離者遠離五蓋。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謂覺觀喜安定。
云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
云何名觀。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
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
云何為安。所謂身安心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
云何為定。若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


No. 1548 舍利弗阿毘曇論 (卷23) T28, p0672b

何謂覺。
若覺重覺憶想緣境界心語。是名覺。復次六覺。色聲香味觸法覺。
云何色覺。若以色境界思惟色覺重覺憶想緣境界心語。是名色覺。聲香味觸法覺亦如是。

何謂觀。
若心行微行微津微分別心隨微轉。是名觀。復次六觀。色觀聲香味觸法觀。
何謂色觀。若以色境界思惟色。若心行微行微津微分別心隨微轉。是名色觀。聲香味觸法觀亦如是。


No. 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7) T09, p0350b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
離諸欲惡者。謂初禪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
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癡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
有覺者。謂共覺故。

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
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

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入初禪行。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