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現量與比量的心念分析

(1) 現量

  現量指根塵相對時之前五識作用。此時也不必特別要怎樣,就是
  一向無欲(念)即可。當,根塵相對而無欲(念),這就是「無所住
  而生其心」,包含了「無所住」及「生其心」二個目的。此心,
  也被稱為覺心。

  知對境無心應無欲是慧,結果也不被轉是定,定慧等持則生佛智
  ,是謂覺、覺心。



(2) 比量

  當根塵相對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分別、思考,若未斷貪愛,於
  是就有了善惡分別。吾人應知,因地中修行,分別不是過錯,過
  在執著善惡。這並不是說,吾人不可以不知善惡,只是要沒執著
  而已。

  舉個範例:肚子餓時,見美食當前,於是不自覺的生起食欲。

  分別:1.眼前是食物。 2.眼前是「被稱為」「美食」的食物
  評論:有此分別心在因地中不是過錯,但於分別時,莫生善惡執
     著。

  灰色地帶:生起食欲。(這是一念貪欲)

  過錯心念:欲吃食。(這是串習,相續前念的貪欲)
  正確心念:我肚子餓,是肉體缺乏營養,應該補充之,若不補充
       ,則肉體敗壞之後就不能繼續修行。所以,我食用並
       不為貪欲,只為維持肉體而已。(這是聞思修)
  評論:生起食欲時,也不能完全算是過錯,因為在因地中還不能
     自在不食,所以於未自在、斷三毒之前,在肉體空虛時,
     恒常會生起食欲,只要不於生起當下不知不覺的立刻回應
     、或滿足它即可。功夫是用在「根塵相對時」,或「欲念
     生起被察知時」之當下處理方式。時間點在那一個,端看
     修行人用什麼法門而定。

  若由恒常住於寂靜、空、無相之中,而於當下對境時,知前境而
  具有分別能力,卻無念(欲),這是奢摩他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不作方便而無念(欲),斷了相續前念(欲)
  的習氣,此稱為知幻即離,這是禪那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而思惟生念(欲)原因、或起觀想,而導致
  無念(欲)的結果,或產生厭離的結果,這是毘婆舍那法。

  若要應用上述三種方法成佛,須先悟淨圓覺(無生),然後持淨
  覺心使用之才能成佛。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