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一悟即至佛地 (經律論三藏佛法)

 某法友在大陸百度貼吧,抱怨學習多年不了知何謂「無明」,於這個連結二樓發表了他所認為的無明就是這麼簡單之意思,可惜,他不是正確悟解,而是誤解了!

本人解釋了「無明」本義如下,若依此文義,我認為從今已不必多發文,佛經看不看也不重要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都能不造作,吾輩已識字還能不如嗎?...本來無生,是妄者造作罷了!


樓主在2樓的內容說明,就是「無明」!可惜您不懂,不識蘆山真面目,只緣人在此山中。


無明,簡單說就是「妄」,如《楞嚴經》之演若達多之「迷頭認影」的現象。


他早上醒後照鏡,忽覺得鏡中人頭不帥,然後又忽然以為那個鏡中人頭不是自己原來的人頭(大約自以為原來是個帥頭吧?),於是就在這時心中來來去去不能得到釋懷、解答之迷悶之下,就發狂奔出去尋找自己丟失的頭!


關於「妄」的最好解釋,是找《楞嚴經》經關鍵字「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之上下經文,及三種相續的經文「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有足夠智慧,就能真正理解何謂「無明」!


無明之最原始含意,是指生滅之產生原因,因為「無因」卻又有現實上的生滅現象,所以才稱為「無明」。


若以道家觀點來說,就是「無中生有」之所以可生的原因,就是「無明」。也就是導致「無中生有」這個「生」的原由,就是無明!


令人迷惑的是,「初始的無明」為何會產生呢?......其實,它無生!


如同演若達多並沒有遺失自己的頭,只是他就是如此奇怪的「執著」自己的頭已遺失了!


在無明的狀態之下,是很難,近乎無法達到「覺悟」自己本來無生,自己「並沒有無明」,因為六根所觸的六塵是這麼的實在呀~,那些憤青說不實在的,請先跑去高速公路中間攔車,若能活著,再來發文告訴我,您依然覺得「根塵相觸」不實在。


要解決無明現象,在《楞嚴經》中也有開示方法,就是「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 第一決定義,引用佛經如下: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下略)...


◆ 第二決定義,引用佛經如下: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

  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法迄巴綜合此二義理的說法:

  第一,要頓悟!

    悟一切皆是無明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本來無生!如同病人看到

  空中有花,以知自己是病者,必是妄見!頓悟所見非真,只是因為

  有病未痊癒之故,所以仍然有所見,而不像正常人(例如佛)的無

  妄見!


  第二,要了知斷妄的方式。

    仍以精神病為例,就是在已認同自己有病之下,去找出真正可

  治癒疾病的方法。


  第三,就是正式去執行正確可治好病的方法。

    這第三其實是含在「第二義」的經文中,我只是把它特別提出

  來講罷了!在經文中開示,於了知後,就須去執行,否則無法袪病!


若見聞者本身對於三十七菩提分(助道品)[2]熟悉的話,應該就了知初心

二決定義其實與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的次第大同小異!!南傳二乘

佛法其實也含蘊菩薩乘佛法,只是見聞者本身是否有足夠智慧能分辨出來

罷了!


禪宗來自西天大迦葉尊者所傳,而大迦葉尊者又是從佛在靈鷲山拈花所付

囑之「正法眼藏」而來,那是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法門。而且,它直

指問題(無明)中心,非常簡捷!...可惜眾生根器不同,只選自己喜好的

(也許很難執行,執行也不易得果,但眾生就愛這一味),而不是選擇簡

捷的。所以就有所謂「貧學禪,富學密」之謠!


禪宗的方式,就是先頓悟本來無生(無明並没真的產生),若悟後而無疑

,就稱為斷見惑,即便沒有禪定力,也依然證初果(二乘心)或菩薩初地

(菩薩乘心),這是不含禪定力的「慧解脫路」。


之後,就依所悟,而了知(有人根器不足,要上師再提醒才了知)既然本

來無生,就無所可為,當下就能成佛,如同《妙法蓮華經》之八歲龍女,

能夠即身破無明,而至南方無垢世界化現成佛。


但問題是,已頓悟並破了見惑的人,為何不能立刻成佛呢?...原因當然

是,理上已知,但事上不自在!(只破初關,離破牢關還遠的很~)


如同人住中國廣州,了知坐飛機就能至美國紐約市,但了知歸了知,人還

是無法出現在紐約市,仍須有個乘飛機的過程才行。


眾生墮入無明中,可說已無量劫了,所養成的輪迴習氣,可不是悟無明就

能同時就破無明(示現成佛),所以就是會有修行過程。而與那些未悟無

生者的差別,就是已斷大乘見惑者,所行的是「無為法」而不是有為法!!


  心無所住,是無;時時保持心無所住則是「無之作為」,

  稱之「無為而為」!


其實,也有某些眾生,也能一悟之下就能成佛,這些人極端稀少,釋迦牟

尼佛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稱之為「頓覺人」。我個人以為,

這類人不是第一次接觸佛法能導致的,而是已在無量劫中學習、執行過佛

法,而此身則是其最後生,所以才會一接觸就成為「頓覺人」了。


這樣的一悟即能至佛地現象,在《六祖壇經》中也有開示相同觀點!!


    本來無生,本就不需修行!

    若須修行,則是執著太深!


又,執著是分階的,在分段生死(三界輪迴)被稱為「俱生我執」、

「分別我執」、「分別法執」。而在變易生死(菩薩的生死)被稱為

「俱生法執」。


那些已頓悟無生的人,若已信而不疑(破下三結,證初果或初地),則

「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當下立刻斷除!


剩下的是俱生我執,它就是「貪、嗔、痴」三毒!!


所以,真修行人不是在入禪定,而是在斷七情六欲(貪嗔二毒)及斷

堅持(痴毒),智者了知,既然本來無生,又有何善惡可堅持的呢?!


而菩薩們,以利他為主,在自我解脫三毒之後,了知執著還有比痴毒更微

細的現象,被稱為「塵沙惑」,要斷除它們,就只能行使「四無量心」的

方法:「慈、悲、喜、捨」。


行菩薩乘,是為利他,此故,必然一切無我,於是我執就很容易去除,分

別我法二執易斷,伹生我執的三毒也易斷。最後,才會進入極微細的塵沙

惑斷除的功課中。


而禪宗的修行方式,從頓悟無生之後,從因地初心至成佛都只稟持一法,

那就是「無為法」,沒有一大堆須變換的方法(無葛藤),這在《圓覺經》

中也有開示成佛的二原則,就是「悟淨圓覺、持淨覺心」!前者就是悟無

生,後者就是「稟持無欲[3],持用無為法」,也就是《金剛經》開示的「

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思。


以上,經律論三藏佛法說畢!!


※ 可參閱文章
 ・[1] 若想有另一種對真如中產生無明之想法者,可參閱「無明產生之原因